机器人半马落幕!一场比赛意外撕开了行业投资的底层逻辑

丰华财经

1天前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测算,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56%,这个数据确实诱人。
导读周末大家看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了吗?我全程守着直播看完,心情像坐过山车,既为那些踉跄着冲向终点的“钢铁选手”捏把汗,又忍不住为它们突破极限的瞬间拍案叫绝。

周末大家看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了吗?我全程守着直播看完,心情像坐过山车,既为那些踉跄着冲向终点的“钢铁选手”捏把汗,又忍不住为它们突破极限的瞬间拍案叫绝。这场在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上演的全球首届赛事,像一面放大镜,既照见了行业的璀璨前景,也暴露了藏在精密机械背后的重重隐忧。

1、当机械腿迈出历史性一步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4月19日上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比赛采用“人机共跑”21.0975公里的创新办赛形式,来自北京、上海、宁夏等地的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之前听说这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就比较感兴趣,而现场直播开启后,站在起跑线前的20台人形机器人,活脱脱是科技狂想照进现实的产物。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 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冲线时,这台1.8米高的机械体,在9度坡道和90度弯道上,靠着动态步态调整技术,硬是把教科书里的 理论数据变成了赛道上的实战成果。还有惊喜的事,上海青心意创的 Orca I全程零故障完赛,工程师们居然通过精简结构减重2公斤,让机器人跑出了接近人类的直膝步态。

不过,镜头转向另一面,残酷的现实也随时而来。据悉,半数以上机器人在中途经历3-4次换电,天工 Ultra甚至在18公里处因电池容量误判栽了个跟头。宇树(宇树科技发表声明称未参赛,不过这次马拉松比赛,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了宇树的机器人)G1的膝关节温度飙升到65℃,小巨人机器人的鞋底直接磨穿……这些画面就像一盆冷水,提醒我们:人形机器人离“完美”还差得远。

2、辉煌背后的产业困局

说实话,看完比赛,很多人都是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这场赛事像一把标尺,给行业立了规矩:动态平衡误差要控制在50ms内,每公里能耗不能超过16%,这些量化指标直接指明了技术攻关的方向。焦虑的是,暴露出来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 30%,一台参赛机器人成本动辄50万,这让我想起投资圈那句玩笑话:“现在造人形机器人,比造火箭还烧钱。”

更让我担忧的是算法层面的差距。华中科大的机器人在弯道处突然减速,中科慧灵的机器人遇到人群直接“宕机”,这些瞬间都在印证一个事实:我们的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还远没有达到“聪明”的标准。就像首程资本朱方文说的,直接把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挪到人形机器人上,根本行不通。

3、资本热潮下的冷思考

这场比赛之后,很多人说:“比赛是结束了,但下周一开盘人形机器人股票可能要惨了!”这其实是对此次人形机器人半马诸多不满的情绪发泄和表现。实际上,在今年的1-2月份,人形机器人板块就像吃了兴奋剂,很多概念股天天涨停和大涨,连带着减速器、伺服电机这些上游企业的股价也跟着起飞。很多投资者摩拳擦掌,打算押注“下一个特斯拉”。不过,冷静思考,这里面也的确存在诸多的泡沫。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测算,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56%,这个数据确实诱人。不过,看看特斯拉,特斯拉Optimus被视为行业标杆,但其商业化进程仍存隐忧。其中,成本居高不下仍是制约因素。美银分析指出,以特斯拉Optimus Gen 2为例,目前该机器人的硬件成本约为每台5万至6万美元,远高于特斯拉设定的2万美元目标。

4、拨开迷雾的投资策略

实际上,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这次虽然只是一场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但通过比赛或许反而让投资逻辑更清晰了。

短期来看,核心零部件是兵家必争之地。绿的谐波的减速器、禾川科技的伺服电机,这些国产替代空间大的企业,很可能吃到政策红利。就拿北京经开区刚启动的“核心部件攻关计划”来说,补贴力度大,企业技术突破的动力自然足。

中期要盯紧整机厂商的量产进度。特斯拉、优必选这些头部企业什么时候能把成本压下来,什么时候能真正落地工业场景,这些节点直接影响板块估值。比如可重点关注优必选Walker S在比亚迪工厂的试点,要是能把作业精度和效率进一步提升,那就是实打实的利好。

长期的话,生态构建才是决胜关键。华为、小米这些科技巨头,一旦在机器人操作系统上取得突破,很可能复刻智能手机的产业格局。不过风险也不得不防,现在部分概念股PE超100倍,技术落地进度要是跟不上,股价随时可能回调。

比赛结束,想起赛事颁奖词:“今天,它们在赛道上奔跑;明天,它们将在工厂、医院、家庭中行走。”这场马拉松就像一个缩影,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定是一场充满挑战的长跑。对于我们来说,既要敢于拥抱变革,也要保持清醒,在技术突破与市场验证的节奏中,找到真正的价值锚点。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

责任编辑:wangjx

免责声明: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巨丰投顾")出品的所有内容、观点取决于市场上相关研究报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种市场环境因素及公司内在因素。盈利预测和目标价格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因此,投资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标的在研究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相关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建议意见反馈 jiangy@jfinfo.com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测算,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56%,这个数据确实诱人。
导读周末大家看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了吗?我全程守着直播看完,心情像坐过山车,既为那些踉跄着冲向终点的“钢铁选手”捏把汗,又忍不住为它们突破极限的瞬间拍案叫绝。

周末大家看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了吗?我全程守着直播看完,心情像坐过山车,既为那些踉跄着冲向终点的“钢铁选手”捏把汗,又忍不住为它们突破极限的瞬间拍案叫绝。这场在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上演的全球首届赛事,像一面放大镜,既照见了行业的璀璨前景,也暴露了藏在精密机械背后的重重隐忧。

1、当机械腿迈出历史性一步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4月19日上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比赛采用“人机共跑”21.0975公里的创新办赛形式,来自北京、上海、宁夏等地的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之前听说这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就比较感兴趣,而现场直播开启后,站在起跑线前的20台人形机器人,活脱脱是科技狂想照进现实的产物。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 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冲线时,这台1.8米高的机械体,在9度坡道和90度弯道上,靠着动态步态调整技术,硬是把教科书里的 理论数据变成了赛道上的实战成果。还有惊喜的事,上海青心意创的 Orca I全程零故障完赛,工程师们居然通过精简结构减重2公斤,让机器人跑出了接近人类的直膝步态。

不过,镜头转向另一面,残酷的现实也随时而来。据悉,半数以上机器人在中途经历3-4次换电,天工 Ultra甚至在18公里处因电池容量误判栽了个跟头。宇树(宇树科技发表声明称未参赛,不过这次马拉松比赛,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了宇树的机器人)G1的膝关节温度飙升到65℃,小巨人机器人的鞋底直接磨穿……这些画面就像一盆冷水,提醒我们:人形机器人离“完美”还差得远。

2、辉煌背后的产业困局

说实话,看完比赛,很多人都是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这场赛事像一把标尺,给行业立了规矩:动态平衡误差要控制在50ms内,每公里能耗不能超过16%,这些量化指标直接指明了技术攻关的方向。焦虑的是,暴露出来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 30%,一台参赛机器人成本动辄50万,这让我想起投资圈那句玩笑话:“现在造人形机器人,比造火箭还烧钱。”

更让我担忧的是算法层面的差距。华中科大的机器人在弯道处突然减速,中科慧灵的机器人遇到人群直接“宕机”,这些瞬间都在印证一个事实:我们的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还远没有达到“聪明”的标准。就像首程资本朱方文说的,直接把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挪到人形机器人上,根本行不通。

3、资本热潮下的冷思考

这场比赛之后,很多人说:“比赛是结束了,但下周一开盘人形机器人股票可能要惨了!”这其实是对此次人形机器人半马诸多不满的情绪发泄和表现。实际上,在今年的1-2月份,人形机器人板块就像吃了兴奋剂,很多概念股天天涨停和大涨,连带着减速器、伺服电机这些上游企业的股价也跟着起飞。很多投资者摩拳擦掌,打算押注“下一个特斯拉”。不过,冷静思考,这里面也的确存在诸多的泡沫。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测算,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56%,这个数据确实诱人。不过,看看特斯拉,特斯拉Optimus被视为行业标杆,但其商业化进程仍存隐忧。其中,成本居高不下仍是制约因素。美银分析指出,以特斯拉Optimus Gen 2为例,目前该机器人的硬件成本约为每台5万至6万美元,远高于特斯拉设定的2万美元目标。

4、拨开迷雾的投资策略

实际上,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这次虽然只是一场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但通过比赛或许反而让投资逻辑更清晰了。

短期来看,核心零部件是兵家必争之地。绿的谐波的减速器、禾川科技的伺服电机,这些国产替代空间大的企业,很可能吃到政策红利。就拿北京经开区刚启动的“核心部件攻关计划”来说,补贴力度大,企业技术突破的动力自然足。

中期要盯紧整机厂商的量产进度。特斯拉、优必选这些头部企业什么时候能把成本压下来,什么时候能真正落地工业场景,这些节点直接影响板块估值。比如可重点关注优必选Walker S在比亚迪工厂的试点,要是能把作业精度和效率进一步提升,那就是实打实的利好。

长期的话,生态构建才是决胜关键。华为、小米这些科技巨头,一旦在机器人操作系统上取得突破,很可能复刻智能手机的产业格局。不过风险也不得不防,现在部分概念股PE超100倍,技术落地进度要是跟不上,股价随时可能回调。

比赛结束,想起赛事颁奖词:“今天,它们在赛道上奔跑;明天,它们将在工厂、医院、家庭中行走。”这场马拉松就像一个缩影,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定是一场充满挑战的长跑。对于我们来说,既要敢于拥抱变革,也要保持清醒,在技术突破与市场验证的节奏中,找到真正的价值锚点。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

责任编辑:wangjx

免责声明: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巨丰投顾")出品的所有内容、观点取决于市场上相关研究报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种市场环境因素及公司内在因素。盈利预测和目标价格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因此,投资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标的在研究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相关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建议意见反馈 jiangy@jfinfo.com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