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美术馆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的融合,这种融合对艺术发展和公众艺术体验带来了哪些影响?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文化引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美术馆高峰论坛和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会议”,聚焦上述问题,汇集了来自全球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博物馆管理者的前瞻性思考。
科技赋能与创新策略
实际上,不同地域美术馆的发展本就不同。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看来,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美术馆的藏品展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数字手段的使用,使得美术馆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馆藏作品、展出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诸多美术馆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的数字化转型,让藏品“动起来”“活起来”。由北京画院、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金东数创联合创意制作的“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荣获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数智化专题展区最佳数字展示案例。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展览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艺术的鉴赏门槛、重构了传统艺术的解读模式、丰富了传统艺术的传播路径。
此外,利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再创作,也是近年来美术馆和美术展览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再创作融入了现代性认知理解,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例,数字动态方式的呈现让这些古老的画作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例如,德基艺术博物馆推出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以最能代表南京的传世古画《金陵图》为蓝本,用数字技术展现了宋人的生活方式,让文物说话,让观众走进历史。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通过3D打印的古代石窟龛像和沉浸式数字空间的互动体验,让传统与科技有效融合。
多元策展与观念更新
在过去十年间,国内许多美术馆在数字艺术展览实践方面展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沉浸式数字艺术的展览遍地开花,VR技术的应用更是早已普及。
浙江美术馆是较早以科技赋能美术馆策展的代表之一。自2016年起,该馆推出的“东方智慧系列”展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智能相融合,为后续的数字艺术展览积累了经验。此后,该馆又陆续推出“平板向度”展览和以“博弈”为主题的数字艺术展。这些展览不仅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还体现了对数字技术发展下艺术创作新形式的大胆探索,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展示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独特魅力。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认为,重塑边界并不是完全打破美术馆的现有体系,而是基于我们目前所处的现实环境,通过不断创新寻找一种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美术馆思维体系。
对于数字艺术与数字展览的不断出新出彩,靳军提出了“数字生态体”的概念。他认为,当前的美术馆已经有了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生态体转变的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全球艺术网络的形成成为可能。“这种数字生态体的构建,不仅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物理空间限制,还为艺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靳军表示,目前,他正带领团队与多家机构合作,探索如何利用新的空间方式构建数字孪生美术馆空间。这种数字孪生美术馆空间将以实体美术馆为载体,通过数字化手段创造出一个与实体美术馆相对应的虚拟空间,为观众带来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艺术体验。
广东美术馆关于空间观念的革新也十分引人注目。该馆于去年推出的“未来的触感——沉浸式数字艺术大展”,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开展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成为人流量最多的展厅之一。这是国内美术馆首次专门设立永久性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厅。从提升观众体验、拓展观众客群,到增强自身品牌影响力、丰富教育功能……此举既为美术馆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也为传统美术馆的运营创新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双轮驱动与公众导向
科技的助力让艺术品拥有了更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深度体验感,这些特质也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介绍,该馆最突出的创新在于将大数据分析全面引入美术馆运营。通过对参观人群、舆情反馈、传播效果等数据的系统采集与分析,形成了“数据—决策—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例如,2021年的“安尼施·卡普尔个展”,通过重构作品解读体系,使观众理解度显著提升,最终吸引7万多名付费观众。“这些实践的核心是建立美术馆与公众的新型关系,实现了美术馆与公众的双向互动。”颜为昕认为,这些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首先,美术运营体制要创新,企业化运营与公共使命可以相辅相成;其次,数据驱动提升效能,科技手段能有效解决行业痛点;再次,转变思维,美术馆应从“以我为主”转向“以观众为中心”。在数字化时代,美术馆需要通过科技赋能重构与公众的连接,在坚守艺术本质的同时创新服务模式。这种“科技+艺术”的双轮驱动,或将成为未来美术馆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为文化机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介绍,为了用同频的方式打通与观众之间的共识,帮助观众理解当代艺术,泰康美术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面向北京市中学生的AI艺术挑战项目,对接了15个学校的170多个学生,打破了美术馆与校园教育的传统边界。此外,美术馆还举办了党史课等特色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艺术情景相结合。这些活动体现了美术馆在公众互动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旨在让艺术更加贴近公众的生活,增强公众对艺术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浙江美术馆也积极探索美术馆在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该馆从去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美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美术馆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学习生活技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传播了一种审美理念,引导人们关注日常审美,促进个人在思想和认知层面的成长。“在数字时代,人的思想和审美水平的系统发展依然至关重要。看似‘无用’的审美教育和思想培养,实际上在塑造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金飞说。
区域对话与全球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论坛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美术馆和美术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其发展经验,为我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和思考的国际视野。
成立于2015年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以“反思性博物馆”和“人的博物馆”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新加坡与东南亚、东南亚与世界的艺术对话网络。这种定位超越了传统美术馆的展示功能,将自身塑造为文化认同建构与知识生产的活跃场域。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策展、研究与展览总监辛友仁认为,当代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品的保管者,更是文化话语的生产者。“美术馆的革新不仅在于展示形式,更在于认知框架的转换;不仅关乎艺术史的重写,更关乎文化书写的重新分配。这种实践的价值超越了地域限制,对全球美术馆界具有普遍意义。”辛友仁说。
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总监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介绍,该博物馆的“开放”理念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方面,更延伸至功能定位。例如,法国艺术家Mona Cara的织物项目,艺术家联合本地工厂技师、社区居民及社会中心成员,以传统纺织技艺为基础,创作出融合数字编程的交互式挂毯。该项目还通过工作坊和展览活动,让社区成员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从而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模式可以使博物馆从传统的展示空间转型为文化生产的实验平台,通过持续的艺术实践激活空间流动性。博物馆还通过与本地艺术家和工匠的合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说,博物馆的叙事哲学在于通过艺术实践建构多元意义网络。其运营逻辑体现为三重叙事维度:其一是空间叙事,无界建筑可打破物理与心理边界;其二是时间叙事,历史遗产与未来想象通过当代艺术形成连续性对话;其三是关系叙事,本地社区、国际网络与机构自身构成共生系统。博物馆通过这些叙事策略,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与文化的故事,也构建了一个关于社区、历史和未来的对话平台。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负责人克里斯托·鲍尔围绕“如何打造城市名片、吸引市民居住”这一问题,重点介绍了林茨电子艺术节和林茨电子艺术中心的成功经验。在展览形式上,林茨电子艺术中心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界限。这里没有固定的馆藏,部分展览持续四到五年,但单个展品不断更新,同时还拓展多样化的主题和展品。该中心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先以科学数据和信息为基础,再与艺术家合作,将其转化为艺术项目,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背后的内涵。并且,展馆极具参与性,鼓励观众积极触摸、探索,寻找与新技术共处的新方式,中心也会为观众提供支持。此外,林茨还有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可持续改造升级的空间,这里运用先进的大型投影技术,打造出多功能的体验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参与各种活动,如举办电子音乐会、玩游戏、开展舞蹈行为艺术等。该空间还通过高像素、高精准、高保真的图像展示文化遗产,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魅力。“技术就是文化,人们通过文化接触技术,同时也通过文化塑造技术,技术应服务于人。”克里斯托·鲍尔认为。
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美术馆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的融合,这种融合对艺术发展和公众艺术体验带来了哪些影响?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文化引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美术馆高峰论坛和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会议”,聚焦上述问题,汇集了来自全球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博物馆管理者的前瞻性思考。
科技赋能与创新策略
实际上,不同地域美术馆的发展本就不同。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看来,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美术馆的藏品展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数字手段的使用,使得美术馆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馆藏作品、展出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诸多美术馆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的数字化转型,让藏品“动起来”“活起来”。由北京画院、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金东数创联合创意制作的“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荣获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数智化专题展区最佳数字展示案例。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展览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艺术的鉴赏门槛、重构了传统艺术的解读模式、丰富了传统艺术的传播路径。
此外,利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再创作,也是近年来美术馆和美术展览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再创作融入了现代性认知理解,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例,数字动态方式的呈现让这些古老的画作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例如,德基艺术博物馆推出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以最能代表南京的传世古画《金陵图》为蓝本,用数字技术展现了宋人的生活方式,让文物说话,让观众走进历史。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通过3D打印的古代石窟龛像和沉浸式数字空间的互动体验,让传统与科技有效融合。
多元策展与观念更新
在过去十年间,国内许多美术馆在数字艺术展览实践方面展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沉浸式数字艺术的展览遍地开花,VR技术的应用更是早已普及。
浙江美术馆是较早以科技赋能美术馆策展的代表之一。自2016年起,该馆推出的“东方智慧系列”展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智能相融合,为后续的数字艺术展览积累了经验。此后,该馆又陆续推出“平板向度”展览和以“博弈”为主题的数字艺术展。这些展览不仅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还体现了对数字技术发展下艺术创作新形式的大胆探索,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展示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独特魅力。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认为,重塑边界并不是完全打破美术馆的现有体系,而是基于我们目前所处的现实环境,通过不断创新寻找一种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美术馆思维体系。
对于数字艺术与数字展览的不断出新出彩,靳军提出了“数字生态体”的概念。他认为,当前的美术馆已经有了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生态体转变的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全球艺术网络的形成成为可能。“这种数字生态体的构建,不仅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物理空间限制,还为艺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靳军表示,目前,他正带领团队与多家机构合作,探索如何利用新的空间方式构建数字孪生美术馆空间。这种数字孪生美术馆空间将以实体美术馆为载体,通过数字化手段创造出一个与实体美术馆相对应的虚拟空间,为观众带来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艺术体验。
广东美术馆关于空间观念的革新也十分引人注目。该馆于去年推出的“未来的触感——沉浸式数字艺术大展”,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开展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成为人流量最多的展厅之一。这是国内美术馆首次专门设立永久性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厅。从提升观众体验、拓展观众客群,到增强自身品牌影响力、丰富教育功能……此举既为美术馆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也为传统美术馆的运营创新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双轮驱动与公众导向
科技的助力让艺术品拥有了更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深度体验感,这些特质也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介绍,该馆最突出的创新在于将大数据分析全面引入美术馆运营。通过对参观人群、舆情反馈、传播效果等数据的系统采集与分析,形成了“数据—决策—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例如,2021年的“安尼施·卡普尔个展”,通过重构作品解读体系,使观众理解度显著提升,最终吸引7万多名付费观众。“这些实践的核心是建立美术馆与公众的新型关系,实现了美术馆与公众的双向互动。”颜为昕认为,这些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首先,美术运营体制要创新,企业化运营与公共使命可以相辅相成;其次,数据驱动提升效能,科技手段能有效解决行业痛点;再次,转变思维,美术馆应从“以我为主”转向“以观众为中心”。在数字化时代,美术馆需要通过科技赋能重构与公众的连接,在坚守艺术本质的同时创新服务模式。这种“科技+艺术”的双轮驱动,或将成为未来美术馆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为文化机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介绍,为了用同频的方式打通与观众之间的共识,帮助观众理解当代艺术,泰康美术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面向北京市中学生的AI艺术挑战项目,对接了15个学校的170多个学生,打破了美术馆与校园教育的传统边界。此外,美术馆还举办了党史课等特色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艺术情景相结合。这些活动体现了美术馆在公众互动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旨在让艺术更加贴近公众的生活,增强公众对艺术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浙江美术馆也积极探索美术馆在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该馆从去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美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美术馆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学习生活技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传播了一种审美理念,引导人们关注日常审美,促进个人在思想和认知层面的成长。“在数字时代,人的思想和审美水平的系统发展依然至关重要。看似‘无用’的审美教育和思想培养,实际上在塑造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金飞说。
区域对话与全球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论坛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美术馆和美术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其发展经验,为我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和思考的国际视野。
成立于2015年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以“反思性博物馆”和“人的博物馆”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新加坡与东南亚、东南亚与世界的艺术对话网络。这种定位超越了传统美术馆的展示功能,将自身塑造为文化认同建构与知识生产的活跃场域。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策展、研究与展览总监辛友仁认为,当代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品的保管者,更是文化话语的生产者。“美术馆的革新不仅在于展示形式,更在于认知框架的转换;不仅关乎艺术史的重写,更关乎文化书写的重新分配。这种实践的价值超越了地域限制,对全球美术馆界具有普遍意义。”辛友仁说。
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总监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介绍,该博物馆的“开放”理念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方面,更延伸至功能定位。例如,法国艺术家Mona Cara的织物项目,艺术家联合本地工厂技师、社区居民及社会中心成员,以传统纺织技艺为基础,创作出融合数字编程的交互式挂毯。该项目还通过工作坊和展览活动,让社区成员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从而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模式可以使博物馆从传统的展示空间转型为文化生产的实验平台,通过持续的艺术实践激活空间流动性。博物馆还通过与本地艺术家和工匠的合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说,博物馆的叙事哲学在于通过艺术实践建构多元意义网络。其运营逻辑体现为三重叙事维度:其一是空间叙事,无界建筑可打破物理与心理边界;其二是时间叙事,历史遗产与未来想象通过当代艺术形成连续性对话;其三是关系叙事,本地社区、国际网络与机构自身构成共生系统。博物馆通过这些叙事策略,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与文化的故事,也构建了一个关于社区、历史和未来的对话平台。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负责人克里斯托·鲍尔围绕“如何打造城市名片、吸引市民居住”这一问题,重点介绍了林茨电子艺术节和林茨电子艺术中心的成功经验。在展览形式上,林茨电子艺术中心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界限。这里没有固定的馆藏,部分展览持续四到五年,但单个展品不断更新,同时还拓展多样化的主题和展品。该中心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先以科学数据和信息为基础,再与艺术家合作,将其转化为艺术项目,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背后的内涵。并且,展馆极具参与性,鼓励观众积极触摸、探索,寻找与新技术共处的新方式,中心也会为观众提供支持。此外,林茨还有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可持续改造升级的空间,这里运用先进的大型投影技术,打造出多功能的体验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参与各种活动,如举办电子音乐会、玩游戏、开展舞蹈行为艺术等。该空间还通过高像素、高精准、高保真的图像展示文化遗产,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魅力。“技术就是文化,人们通过文化接触技术,同时也通过文化塑造技术,技术应服务于人。”克里斯托·鲍尔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