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艺术“三板斧”——梁江的学者书画

中国文化报

2天前

这种“以学养艺、以艺证学”的独特路径,让他的艺术创作带着思想的光华,也让他的学术研究葆有审美的温煦。

恰是新寒细雨时(国画) 69×69厘米 2024年 梁江

“天行健·梁江‘学者书画’50年”展览以艺术行迹、攀高临远、书法成就、绘画作品4个板块进行梳理和总结,全方位展示了梁江从艺50年来的艺坛行迹,及其在史论著述、书法和绘画创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五十载光阴荏苒,梁江始终以学术为筋骨、以艺术为血肉,在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双重维度上不断探索,取得了其人生道路上的累累硕果。作为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求学时的同窗和工作期间的同事,我为他的成就感到无比的欣喜和骄傲。

梁江是中国美术界卓有成就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美术理论家。早在风云际会的20世纪80年代,他便参与《美术》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诸多激浊扬清、叩问前路的理论文章,积极投身于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建设工作。他主持过《东方》《广州文艺》《广东美术家》等重要刊物的编辑工作;参与并承担过《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黄宾虹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史》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撰写工作;出版《美术的魅力》《美术学探索》《美术概论新编》《广东画坛闻见录》《中国美术鉴藏史稿》等学术专著,并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其中,他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撰著的《中国美术鉴藏史稿》,是国内第一部美术鉴藏通史,为中国美术鉴藏史学研究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一路走来,梁江担任过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美术系主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等重要职务;参与策划、组织了1995年的中国艺术博览会、全国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理论研讨会、新时期中国人物画创作研讨会、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系列展览、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以及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大型学术活动。在50年的学术人生中,他“汲北学深厚,扬南学英华”,坚守学者的使命担当,潜心问道,笔耕不辍。他学贯中西,视野宏阔,论思精辟,为当代中国的美术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梁江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作为学者型艺术家,他在艺术创作上展现出“左手执卷、右手挥毫”的从容,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梁江自幼临习名家法帖,苦练各种书体,在书法上积累了扎实的童子功。后来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接受了良好的油画科班训练,可谓中西兼修,书画兼擅。早年他虽然更多侧重于美术批评和史论研究,但他一直坚持书法临习和创作,重视艺术实践对学术研究的助益。退休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推出了一大批出色的书画作品,并在广东各地举办个人作品巡回展,让书画界蓦然见识其艺术功业的另一煌煌侧面。深厚的理论学养和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构成其出手不凡的笔力,也铸成其作品面貌的风格个性。他的山水花鸟画作,既有油彩的厚重斑斓又有水墨的轻盈飘逸,灵动中可见磅礴,奔放中透着诗意;他的行草书法取法诸家而不着痕迹,既有学识涵养的深沉,又有审美激情的奔涌,飞扬洒脱的笔风中蕴含桀骜不羁的筋骨。这种“以学养艺、以艺证学”的独特路径,让他的艺术创作带着思想的光华,也让他的学术研究葆有审美的温煦。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梁江的书画创作便是生动的注脚。更令人钦佩的是,梁江将数十年来收藏的珍贵文献资料和万余册专业书刊,悉数捐赠给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作为从岭南走出来的骄子,他没有忘记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而是用行动诠释了“以学术报效祖国,以艺术回馈社会”的深刻内涵。

“写字、作画和做学问,这是我倚重的‘三板斧’,此外的都不是自己的长处。论身份,自己的定位是‘学人’。所谓学人或学者,乃是以学问为职业者,类如工人、农人、手艺人。行业不同、术有专攻,没有尊卑之分,却有做得好与不好的区别。由于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多年来,写字、作画以及学问之于我,是相辅相成、三位一体,彼此互为基础、互作支撑,一直觉得哪一项都缺不了,弱一点都会受制约。由于这一缘故,我从未宣称自己是书法家或画家。”梁江的这番自述,显示了他的低调和谦逊。事实上,正是凭借写字、作画和做学问的“三板斧”,他开辟出了精彩的艺术人生。梁江的精彩,源于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相得益彰。这恰恰启发我们:艺术的真谛在于情动于内而形之于外,在于知行合一而心怀天下。我们不仅为他的成就而喝彩,更为他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而感动。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种“以学养艺、以艺证学”的独特路径,让他的艺术创作带着思想的光华,也让他的学术研究葆有审美的温煦。

恰是新寒细雨时(国画) 69×69厘米 2024年 梁江

“天行健·梁江‘学者书画’50年”展览以艺术行迹、攀高临远、书法成就、绘画作品4个板块进行梳理和总结,全方位展示了梁江从艺50年来的艺坛行迹,及其在史论著述、书法和绘画创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五十载光阴荏苒,梁江始终以学术为筋骨、以艺术为血肉,在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双重维度上不断探索,取得了其人生道路上的累累硕果。作为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求学时的同窗和工作期间的同事,我为他的成就感到无比的欣喜和骄傲。

梁江是中国美术界卓有成就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美术理论家。早在风云际会的20世纪80年代,他便参与《美术》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诸多激浊扬清、叩问前路的理论文章,积极投身于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建设工作。他主持过《东方》《广州文艺》《广东美术家》等重要刊物的编辑工作;参与并承担过《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黄宾虹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史》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撰写工作;出版《美术的魅力》《美术学探索》《美术概论新编》《广东画坛闻见录》《中国美术鉴藏史稿》等学术专著,并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其中,他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撰著的《中国美术鉴藏史稿》,是国内第一部美术鉴藏通史,为中国美术鉴藏史学研究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一路走来,梁江担任过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美术系主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等重要职务;参与策划、组织了1995年的中国艺术博览会、全国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理论研讨会、新时期中国人物画创作研讨会、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系列展览、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以及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大型学术活动。在50年的学术人生中,他“汲北学深厚,扬南学英华”,坚守学者的使命担当,潜心问道,笔耕不辍。他学贯中西,视野宏阔,论思精辟,为当代中国的美术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梁江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作为学者型艺术家,他在艺术创作上展现出“左手执卷、右手挥毫”的从容,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梁江自幼临习名家法帖,苦练各种书体,在书法上积累了扎实的童子功。后来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接受了良好的油画科班训练,可谓中西兼修,书画兼擅。早年他虽然更多侧重于美术批评和史论研究,但他一直坚持书法临习和创作,重视艺术实践对学术研究的助益。退休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推出了一大批出色的书画作品,并在广东各地举办个人作品巡回展,让书画界蓦然见识其艺术功业的另一煌煌侧面。深厚的理论学养和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构成其出手不凡的笔力,也铸成其作品面貌的风格个性。他的山水花鸟画作,既有油彩的厚重斑斓又有水墨的轻盈飘逸,灵动中可见磅礴,奔放中透着诗意;他的行草书法取法诸家而不着痕迹,既有学识涵养的深沉,又有审美激情的奔涌,飞扬洒脱的笔风中蕴含桀骜不羁的筋骨。这种“以学养艺、以艺证学”的独特路径,让他的艺术创作带着思想的光华,也让他的学术研究葆有审美的温煦。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梁江的书画创作便是生动的注脚。更令人钦佩的是,梁江将数十年来收藏的珍贵文献资料和万余册专业书刊,悉数捐赠给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作为从岭南走出来的骄子,他没有忘记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而是用行动诠释了“以学术报效祖国,以艺术回馈社会”的深刻内涵。

“写字、作画和做学问,这是我倚重的‘三板斧’,此外的都不是自己的长处。论身份,自己的定位是‘学人’。所谓学人或学者,乃是以学问为职业者,类如工人、农人、手艺人。行业不同、术有专攻,没有尊卑之分,却有做得好与不好的区别。由于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多年来,写字、作画以及学问之于我,是相辅相成、三位一体,彼此互为基础、互作支撑,一直觉得哪一项都缺不了,弱一点都会受制约。由于这一缘故,我从未宣称自己是书法家或画家。”梁江的这番自述,显示了他的低调和谦逊。事实上,正是凭借写字、作画和做学问的“三板斧”,他开辟出了精彩的艺术人生。梁江的精彩,源于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相得益彰。这恰恰启发我们:艺术的真谛在于情动于内而形之于外,在于知行合一而心怀天下。我们不仅为他的成就而喝彩,更为他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而感动。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