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杭州银行盈利增速下滑,行长“失联”后离职,有何隐情?

来源:理财周刊-财事汇

3天前

占中间收入主力的大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为24.32亿元,同比减少1.98%;而代表银行资本市场服务能力的投行业务收入为6.03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15.07%。

2025年4月3日,杭州银行(600926.SH)发布公告宣布副董事长兼行长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去所有职务,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时生效。此前市场流传其于4月2日工作会议前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在传出"失联"消息后,杭州银行于当日晚间即发布公告确认辞职事项,并由董事长宋剑斌代为履行行长职责。杭州银行方面表示,目前各项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且经营质效良好,已对相关工作作出妥善安排,强调虞利明的辞职不会对经营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相关调查传闻尚未获得官方证实,但高管突然离职的非常规披露方式仍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资产质量及战略连续性的关注。

副董事长兼行长离任

“离职”前曾“失联”

虞利明简历显示,其生于1966年10月,现年59岁,拥有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及高级经济师职称。作为从业逾三十年的金融业资深人士,其职业生涯始于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在该行任职逾二十年间逐步晋升至党委委员、副行长等管理岗位。

2012年7月转入地方金融体系后,虞利明先后担任杭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后升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在此期间,他同时兼任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并出任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职务。

2023年3月,虞利明获得浙银保监批复,正式履新杭州银行副董事长兼行长。值得关注的是,在其任职期间,杭州工商信托因房地产信托违约问题受到监管处罚,引发市场对其过往业务风险的追溯讨论。

在此次杭州银行发布正式公告前,市场曾传闻其“失联”,而杭州银行内部并没有对外正式回应,引发市场种种猜测。

来源:杭州银行公告

“失联”当日,杭州银行发布财务数据

在行长“风波”发生后,4月11日晚间,杭州银行发布了2024年财务年报。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杭州银行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但在快速扩张的背后,资本充足率承压、信用风险上升、核心中间业务乏力等问题也逐步显现,整体财务表现呈现出“表面稳健、内里承压”的态势。

2024年,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3.82亿元,同比增长9.61%,归母净利润为169.83亿元,同比上升18.08%。表面看净利润增幅亮眼,但从季度拆分来看,第四季度净利润为31.13亿元,环比下降近20%,达19.64%,与当季营业收入环比增长8%形成鲜明反差。这一背离可能与该季度信用成本的阶段性上升、减值准备计提增加有关,也反映出其利润释放背后的波动性与脆弱性。

杭州银行近十年营收与净利润增长变化

数据来源:财报和网络公开渠道

资产负债规模方面,杭州银行延续了高速扩张趋势。截至2024年年末,总资产达2.11万亿元,年内增长14.72%;贷款总额为9374.99亿元,同比增长16.16%,高于资产整体增速;存款总额为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4%,存贷增速差明显扩大。在利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存款高增为资产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也提升了流动性安全边际。

收入结构方面,2024年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0.21%,达到139.24亿元,成为支撑营收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利息净收入为244.57亿元,同比增长4.37%,虽受净息差收窄影响,但借助生息资产11.02%的同比扩张,实现了“以量补价”的对冲效果。净息差则进一步压缩至1.41%,反映出当前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资产端收益下滑的压力仍在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中间业务作为“轻资本”战略的重要抓手,并未在2024年兑现其应有的成长性。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37.2亿元,同比减少7.99%,占总营收比例下降至9.69%。具体来看,占中间收入主力的大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为24.32亿元,同比减少1.98%;而代表银行资本市场服务能力的投行业务收入为6.03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15.07%。尽管该行在浙江省内投行主承销规模仍排名前列,但整体中间业务收入的下降,表明“轻资本”转型尚未形成实质突破,对营收的支撑作用相对有限。

在风险控制方面,杭州银行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计提为74.46亿元,同比减少7.72%,为连续第四年下降。这一趋势释放了一定利润空间,但也引发市场对其未来风险抵补能力的疑问。其业务及管理费用为112.86亿元,同比增加近10亿元,成本端支出同步上行。尽管从不良率与拨备覆盖率等传统指标来看,该行仍维持在相对稳健区间,但从结构性数据可以观察到潜在风险的积累趋势。

2024年,杭州银行的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达到6.6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8%,显现出该行业调整周期下的风险外溢效应。2024年不良贷款余额为71.14亿元,较年初增长10.05亿元,全年核销与处置不良贷款达54.56亿元,同比增长30亿元。据此估算,新生成不良贷款下限为64.61亿元,推算不良生成率至少为0.73%,明显高于2023年的0.38%和2022年的0.18%。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也从2021年的0.23%逐年上升至2024年的0.86%,反映出正常贷款向关注类或更低等级迁徙的趋势日益增强。

而从贷款行业结构来看,杭州银行对基建类行业如水利、环境管理、交通运输等配置较重,而这些行业的不良率显著低于房地产、制造业等板块,起到了部分稀释不良的作用。但随着基建行业信贷投放逐步放缓,其在未来对资产质量和扩张速度的支撑能力可能也将减弱。

杭州银行贷款行业结构

数据来源:财报和网络公开渠道

业绩增长是靠

投资收益在“撑场面”?

表面上来看,杭州银行近年的净利润一直在增长,但究其本质,更像是一次“财技”驱动下的结果。其利润释放主要得益于拨备的调节空间。

过去四年,杭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始终高于500%,远超监管要求的150%。根据财政部2019年发布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当拨备覆盖率超过监管标准两倍以上时,应认定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这意味着,杭州银行具备将部分拨备释放为未分配利润的空间,从而在不改变实际经营状况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表观增长”。事实上,从2020年起,杭州银行的拨备率持续下降,2024年更是出现回落,这种做法直接推升了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也带来了近年来报表上双位数的利润增速。

数据来源:财报和网络公开渠道

利润的另一来源是金融投资收益,尤其在2024年表现突出。年内该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增长74.82%,汇兑损益同比增长近500%。然而,这部分收益具有较强的偶发性,其增长并非源自持续性的经营改善,而主要是市场波动带来的估值变动,例如交易性债券或基金价格的回升,以及汇率变动所形成的账面收益。这些因素缺乏可持续性,也不能真正反映银行核心经营能力的提升。

从资产结构来看,杭州银行资产中贷款和金融投资分别占总资产的42.62%和45.98%。其中,贷款以公司类贷款为主,占比始终超过60%,且其中基建相关行业的贷款占比维持在40%左右。

根据兴业证券的研究,杭州银行2013年基建类贷款在对公贷款中的占比为23%,至2023年已提升至63%。基建贷款通常具备较长的贷款期限和相对较好的资产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杭州银行稳定的收益来源和风险控制基础。但是,这种结构性的局限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基建项目往往利息较低,这意味着净息差压力。 同区域城商行中,杭州银行净息差水平仅高于上海银行,后者是因为金融投资占比过高,最能生息的贷款及垫款较少,加上资金成本不占优势,导致净息差垫底。

近年来,随着杭州本地基建增速持续下滑,杭州银行的营收增速也呈现出明显的联动性减弱,从2019年的25.53%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5.36%。

数据来源:财报和网络公开渠道

最后,分红端的表现与亮眼业绩形成鲜明反差。自2021年起,该行分红比例已连续三年低于 25%,2021~2023 年分别为 24.55%、21.82% 和 22.52%,2024 年中期分红比例亦仅 22.60%。尽管每股分红金额自 2018 年起保持正增长,2024 年度相较 2018 年更是实现翻倍,但分红增速显著滞后于利润增速,反映出在资本补充压力下,银行可自由支配利润空间受限。尤其在业务扩张需求与监管资本要求的双重约束下,杭州银行不得不优先保障资本充足率,以支撑资产规模增长,这也导致股东回报在利润分配中被迫让渡。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银行当前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为利润释放预留了空间。若按监管要求将拨备覆盖率下调至 150%,理论上可释放大量利润,分红能力也有望随之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经济周期波动与风险防控需求,拨备调整的节奏与幅度仍存在不确定性。

管理层变动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近期行长的 “突发辞任” 引发舆论关注,外界对其治理层稳定性与战略延续性产生疑虑。在宏观经济转型与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杭州银行亟需摆脱依赖财务调节的 “财技增长” 模式,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强化风险管理等举措,实现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如何平衡股东回报、资本补充与业务发展,将成为检验其战略定力与经营韧性的关键。(《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占中间收入主力的大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为24.32亿元,同比减少1.98%;而代表银行资本市场服务能力的投行业务收入为6.03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15.07%。

2025年4月3日,杭州银行(600926.SH)发布公告宣布副董事长兼行长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去所有职务,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时生效。此前市场流传其于4月2日工作会议前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在传出"失联"消息后,杭州银行于当日晚间即发布公告确认辞职事项,并由董事长宋剑斌代为履行行长职责。杭州银行方面表示,目前各项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且经营质效良好,已对相关工作作出妥善安排,强调虞利明的辞职不会对经营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相关调查传闻尚未获得官方证实,但高管突然离职的非常规披露方式仍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资产质量及战略连续性的关注。

副董事长兼行长离任

“离职”前曾“失联”

虞利明简历显示,其生于1966年10月,现年59岁,拥有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及高级经济师职称。作为从业逾三十年的金融业资深人士,其职业生涯始于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在该行任职逾二十年间逐步晋升至党委委员、副行长等管理岗位。

2012年7月转入地方金融体系后,虞利明先后担任杭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后升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在此期间,他同时兼任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并出任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职务。

2023年3月,虞利明获得浙银保监批复,正式履新杭州银行副董事长兼行长。值得关注的是,在其任职期间,杭州工商信托因房地产信托违约问题受到监管处罚,引发市场对其过往业务风险的追溯讨论。

在此次杭州银行发布正式公告前,市场曾传闻其“失联”,而杭州银行内部并没有对外正式回应,引发市场种种猜测。

来源:杭州银行公告

“失联”当日,杭州银行发布财务数据

在行长“风波”发生后,4月11日晚间,杭州银行发布了2024年财务年报。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杭州银行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但在快速扩张的背后,资本充足率承压、信用风险上升、核心中间业务乏力等问题也逐步显现,整体财务表现呈现出“表面稳健、内里承压”的态势。

2024年,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3.82亿元,同比增长9.61%,归母净利润为169.83亿元,同比上升18.08%。表面看净利润增幅亮眼,但从季度拆分来看,第四季度净利润为31.13亿元,环比下降近20%,达19.64%,与当季营业收入环比增长8%形成鲜明反差。这一背离可能与该季度信用成本的阶段性上升、减值准备计提增加有关,也反映出其利润释放背后的波动性与脆弱性。

杭州银行近十年营收与净利润增长变化

数据来源:财报和网络公开渠道

资产负债规模方面,杭州银行延续了高速扩张趋势。截至2024年年末,总资产达2.11万亿元,年内增长14.72%;贷款总额为9374.99亿元,同比增长16.16%,高于资产整体增速;存款总额为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4%,存贷增速差明显扩大。在利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存款高增为资产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也提升了流动性安全边际。

收入结构方面,2024年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0.21%,达到139.24亿元,成为支撑营收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利息净收入为244.57亿元,同比增长4.37%,虽受净息差收窄影响,但借助生息资产11.02%的同比扩张,实现了“以量补价”的对冲效果。净息差则进一步压缩至1.41%,反映出当前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资产端收益下滑的压力仍在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中间业务作为“轻资本”战略的重要抓手,并未在2024年兑现其应有的成长性。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37.2亿元,同比减少7.99%,占总营收比例下降至9.69%。具体来看,占中间收入主力的大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为24.32亿元,同比减少1.98%;而代表银行资本市场服务能力的投行业务收入为6.03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15.07%。尽管该行在浙江省内投行主承销规模仍排名前列,但整体中间业务收入的下降,表明“轻资本”转型尚未形成实质突破,对营收的支撑作用相对有限。

在风险控制方面,杭州银行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计提为74.46亿元,同比减少7.72%,为连续第四年下降。这一趋势释放了一定利润空间,但也引发市场对其未来风险抵补能力的疑问。其业务及管理费用为112.86亿元,同比增加近10亿元,成本端支出同步上行。尽管从不良率与拨备覆盖率等传统指标来看,该行仍维持在相对稳健区间,但从结构性数据可以观察到潜在风险的积累趋势。

2024年,杭州银行的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达到6.6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8%,显现出该行业调整周期下的风险外溢效应。2024年不良贷款余额为71.14亿元,较年初增长10.05亿元,全年核销与处置不良贷款达54.56亿元,同比增长30亿元。据此估算,新生成不良贷款下限为64.61亿元,推算不良生成率至少为0.73%,明显高于2023年的0.38%和2022年的0.18%。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也从2021年的0.23%逐年上升至2024年的0.86%,反映出正常贷款向关注类或更低等级迁徙的趋势日益增强。

而从贷款行业结构来看,杭州银行对基建类行业如水利、环境管理、交通运输等配置较重,而这些行业的不良率显著低于房地产、制造业等板块,起到了部分稀释不良的作用。但随着基建行业信贷投放逐步放缓,其在未来对资产质量和扩张速度的支撑能力可能也将减弱。

杭州银行贷款行业结构

数据来源:财报和网络公开渠道

业绩增长是靠

投资收益在“撑场面”?

表面上来看,杭州银行近年的净利润一直在增长,但究其本质,更像是一次“财技”驱动下的结果。其利润释放主要得益于拨备的调节空间。

过去四年,杭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始终高于500%,远超监管要求的150%。根据财政部2019年发布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当拨备覆盖率超过监管标准两倍以上时,应认定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这意味着,杭州银行具备将部分拨备释放为未分配利润的空间,从而在不改变实际经营状况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表观增长”。事实上,从2020年起,杭州银行的拨备率持续下降,2024年更是出现回落,这种做法直接推升了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也带来了近年来报表上双位数的利润增速。

数据来源:财报和网络公开渠道

利润的另一来源是金融投资收益,尤其在2024年表现突出。年内该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增长74.82%,汇兑损益同比增长近500%。然而,这部分收益具有较强的偶发性,其增长并非源自持续性的经营改善,而主要是市场波动带来的估值变动,例如交易性债券或基金价格的回升,以及汇率变动所形成的账面收益。这些因素缺乏可持续性,也不能真正反映银行核心经营能力的提升。

从资产结构来看,杭州银行资产中贷款和金融投资分别占总资产的42.62%和45.98%。其中,贷款以公司类贷款为主,占比始终超过60%,且其中基建相关行业的贷款占比维持在40%左右。

根据兴业证券的研究,杭州银行2013年基建类贷款在对公贷款中的占比为23%,至2023年已提升至63%。基建贷款通常具备较长的贷款期限和相对较好的资产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杭州银行稳定的收益来源和风险控制基础。但是,这种结构性的局限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基建项目往往利息较低,这意味着净息差压力。 同区域城商行中,杭州银行净息差水平仅高于上海银行,后者是因为金融投资占比过高,最能生息的贷款及垫款较少,加上资金成本不占优势,导致净息差垫底。

近年来,随着杭州本地基建增速持续下滑,杭州银行的营收增速也呈现出明显的联动性减弱,从2019年的25.53%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5.36%。

数据来源:财报和网络公开渠道

最后,分红端的表现与亮眼业绩形成鲜明反差。自2021年起,该行分红比例已连续三年低于 25%,2021~2023 年分别为 24.55%、21.82% 和 22.52%,2024 年中期分红比例亦仅 22.60%。尽管每股分红金额自 2018 年起保持正增长,2024 年度相较 2018 年更是实现翻倍,但分红增速显著滞后于利润增速,反映出在资本补充压力下,银行可自由支配利润空间受限。尤其在业务扩张需求与监管资本要求的双重约束下,杭州银行不得不优先保障资本充足率,以支撑资产规模增长,这也导致股东回报在利润分配中被迫让渡。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银行当前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为利润释放预留了空间。若按监管要求将拨备覆盖率下调至 150%,理论上可释放大量利润,分红能力也有望随之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经济周期波动与风险防控需求,拨备调整的节奏与幅度仍存在不确定性。

管理层变动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近期行长的 “突发辞任” 引发舆论关注,外界对其治理层稳定性与战略延续性产生疑虑。在宏观经济转型与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杭州银行亟需摆脱依赖财务调节的 “财技增长” 模式,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强化风险管理等举措,实现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如何平衡股东回报、资本补充与业务发展,将成为检验其战略定力与经营韧性的关键。(《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