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生态环境领域代表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张红菊: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各领域优秀代表出席,与记者朋友们见面交流,讲述他们“十四五”期间在各条战线担当作为、奋斗奉献、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今天我们举行系列见面会的首场,请五位生态环境领域的代表与大家见面交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需要人人动手、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今天五位代表将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与大家交流。首先请允许我逐一介绍一下他们。他们是: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先生;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女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先生;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女士;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先生。
下面,有请五位代表依次简单作一下自我介绍。首先有请谷树茂先生。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谷树茂:大家好,我叫谷树茂,来自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是一名普通的环境监测工作者。近18年,我一直坚守在污染源监测岗位第一线,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代表我们基层监测人员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情况。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像工业企业这些高高的烟囱,还有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这些都是我监测的阵地。有时候任务繁重,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常常是夜以继日、节假无休、连轴转,一年最多的时候出差能到200多天。有时候为了调查取证,常常在深夜就爬上几十米的烟囱开展突击监测。由于我们监测工作的性质,监测的时间比较长,常常我们在高空一待就是一天,而且无论寒冬酷暑。像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一般每天都会反复湿透好几遍,到了冬天,即使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也抵挡不住这些刺骨的寒风。
虽然现场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我从未退缩。我一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在有些人看来,监测或许是枯燥无味、很平凡的一件事,但是我坚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张红菊:好,谢谢。确实,十几年来,我觉得树茂无论是身处于轰鸣的车间、泥泞的沟渠,有时候甚至是事件现场,都始终坚守在污染源监测的第一线,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下面,有请杨义平女士作介绍。
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 杨义平: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叫杨义平,是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核电厂的驻厂监督,目前负责监管三门核电厂、金七门核电厂的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我先后监管过秦山核电站、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全球首堆,以及中国核电名片“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安全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和我的同事们就是核安全的忠诚卫士,我们全天候驻守在核电现场,365天、24小时应急值班,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我们守护着万家灯火;台风、地震等紧急状态时,我们无畏艰险、逆行而上。现场监督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每一天的工作开始前,我们会戴上印有国家核安全局标识的白色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整理好衣装,这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场庄严的仪式,代表着保障核安全的使命和决心。穿戴好装备,穿行在核电厂的钢筋混凝土之间,下泵坑、巡核岛、攀爬脚手架,开展人员访谈、执法调查,排查每一项安全隐患。核安全容不得一粒“沙子”,我们对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零容忍,用忠诚坚守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谢谢。
张红菊:谢谢义平。核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而义平坚定扛起这一重担,在核安全事业里默默贡献着巾帼力量。
下面,有请胡京南先生作介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 胡京南: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叫胡京南,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
我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参加工作18年来,主持了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30余项。我和同事们针对京津冀的一次又一次的污染过程开展跟踪研判,快速解析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创新了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技术。我也带领团队在实际道路上开展了近千次的机动车排放测试,参与了国五、国六重型车排放标准制修订,推动我们的机动车监管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道路,提升了治污的水平。这些研究成果也为京津冀打赢蓝天保卫战、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联防联控等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编辑:李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生态环境领域代表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张红菊: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各领域优秀代表出席,与记者朋友们见面交流,讲述他们“十四五”期间在各条战线担当作为、奋斗奉献、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今天我们举行系列见面会的首场,请五位生态环境领域的代表与大家见面交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需要人人动手、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今天五位代表将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与大家交流。首先请允许我逐一介绍一下他们。他们是: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先生;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女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先生;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女士;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先生。
下面,有请五位代表依次简单作一下自我介绍。首先有请谷树茂先生。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谷树茂:大家好,我叫谷树茂,来自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是一名普通的环境监测工作者。近18年,我一直坚守在污染源监测岗位第一线,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代表我们基层监测人员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情况。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像工业企业这些高高的烟囱,还有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这些都是我监测的阵地。有时候任务繁重,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常常是夜以继日、节假无休、连轴转,一年最多的时候出差能到200多天。有时候为了调查取证,常常在深夜就爬上几十米的烟囱开展突击监测。由于我们监测工作的性质,监测的时间比较长,常常我们在高空一待就是一天,而且无论寒冬酷暑。像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一般每天都会反复湿透好几遍,到了冬天,即使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也抵挡不住这些刺骨的寒风。
虽然现场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我从未退缩。我一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在有些人看来,监测或许是枯燥无味、很平凡的一件事,但是我坚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张红菊:好,谢谢。确实,十几年来,我觉得树茂无论是身处于轰鸣的车间、泥泞的沟渠,有时候甚至是事件现场,都始终坚守在污染源监测的第一线,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下面,有请杨义平女士作介绍。
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 杨义平: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叫杨义平,是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核电厂的驻厂监督,目前负责监管三门核电厂、金七门核电厂的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我先后监管过秦山核电站、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全球首堆,以及中国核电名片“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安全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和我的同事们就是核安全的忠诚卫士,我们全天候驻守在核电现场,365天、24小时应急值班,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我们守护着万家灯火;台风、地震等紧急状态时,我们无畏艰险、逆行而上。现场监督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每一天的工作开始前,我们会戴上印有国家核安全局标识的白色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整理好衣装,这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场庄严的仪式,代表着保障核安全的使命和决心。穿戴好装备,穿行在核电厂的钢筋混凝土之间,下泵坑、巡核岛、攀爬脚手架,开展人员访谈、执法调查,排查每一项安全隐患。核安全容不得一粒“沙子”,我们对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零容忍,用忠诚坚守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谢谢。
张红菊:谢谢义平。核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而义平坚定扛起这一重担,在核安全事业里默默贡献着巾帼力量。
下面,有请胡京南先生作介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 胡京南: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叫胡京南,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
我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参加工作18年来,主持了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30余项。我和同事们针对京津冀的一次又一次的污染过程开展跟踪研判,快速解析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创新了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技术。我也带领团队在实际道路上开展了近千次的机动车排放测试,参与了国五、国六重型车排放标准制修订,推动我们的机动车监管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道路,提升了治污的水平。这些研究成果也为京津冀打赢蓝天保卫战、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联防联控等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