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入“清流”|“镇”有看头——四川镇域经济样本调查⑩

川观新闻

2周前

通过加速培育文旅融合“引燃爆点”,清流镇今年预计20万人次参与全域研学、经营收入达3000万元,成为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文化创意为一体的都市近郊研学打卡地。

编者按

四川有2000多个建制镇,因为区位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同,镇域发展独具特点、各美其美,“镇”有看头。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共同开展镇域经济样本调查,在行走中近距离发现一个个小镇所蕴藏的强劲发展动能。

本期一起走进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

川观新闻记者 文铭权 张红霞 成都观察 杨柳 文/图

【小镇名片】

清流镇地处成都市新都区西北,面积35.1平方公里,位于成彭旅游线中点,是著名作家艾芜的故乡,有“百泉之乡,诗意清流”美誉。该镇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泉映田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项目强镇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先后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镇、首批成都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等称号。

【小镇故事】

清流不是一条小溪,而是一个镇。

4月13日,当成都高新区市民陈志强一家驾车来到位于新都区清流镇的泉映梨花景区时,正是一派“万树梨花白胜雪,千年诗意落襟前”的春日盛景,不远处,还有乌木泉湿地公园。

乌木泉

临走时,他特意用矿泉水空瓶,在那眼“乌木泉”边,取了满满一瓶水。“家里老人一直念叨这泉水好喝,取回去让他们尝尝。”

乌木泉

“像乌木泉、黄龙泉、凤凰泉等有名字的名泉,全镇有数十眼。”清流镇党委书记李建介绍,凭借散布全境的近百眼泉水,该镇被誉为川西平原上的“百泉之乡”。 泉印心都、清江水韵、云水涧......行走在清流镇如诗如画的乡间,景区、景点,甚至农家乐、民宿,都打上泉水的标签。

一泉清流,引来发展活水。

3月清流镇梨花节期间,多个消费场景和景点人气爆棚。一辆辆满载而来的旅游大巴,在水梨村规划建设的两个停车场停得满满当当。春节后才开始投用的“村花”烤肉馆,顾客排着队等待就餐。

清流镇泉映梨花景区一角。

“孩子在城市生活久了,对田园风光和农事活动都格外好奇。”家住锦江区的市民张女士这次前来,是要让儿子到“蒜里”研学中心体验“剥蒜薹”的过程。张女士还说,这里的绿色蔬菜很有特色,每次来都会采摘几份带回家送人。

水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骆洪琼说,来该村旅游研学的游客,主要来自成都中心城区。计划夏天开业的“村花”火锅店,目前正紧锣密鼓进行内装,以确保如期开业。

油菜花田里的笑脸。

2022年以来,清流镇在做优精品农业确保粮食稳产增收的同时,发挥水梨村等清白江沿岸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系统推进一三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做足“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当下正以“一带一廊·两园两片”作为发展重点,项目化推进“艾芜故里 诗意清流”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清流大书房为核心,“泉印心都”研学项目扩展开来。

泉印心都田园综合体,是清流“农业+研学”发展的代表作。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7万亩,已陆续开放运营清流大书房、稻里乡学基地、大鱼森林无动力乐园等全新消费场景,营造“稻里、鸭里、鱼里、蒜里”等四大主体研学中心,开发特色“盘中餐”“小农匠”等研学课程体系,开展暑期狂嗨夜、秋游研学游等多场规模性活动。去年,泉印心都项目秋季日均接待游客1200人次,累计研学接团100多个,全年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连续两年获评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

“泉映心都”稻里一角。

让骆洪琼高兴的还有,多个村集体经济子项目,一经投用就实现了分红。“研学项目都不另起炉灶人为造建景区,只是完善了绿道和公共设施,利用了闲置或腾退民居,把研学场景嵌入到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文化里。”

通过加速培育文旅融合“引燃爆点”,清流镇今年预计20万人次参与全域研学、经营收入达3000万元,成为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文化创意为一体的都市近郊研学打卡地。

通过加速培育文旅融合“引燃爆点”,清流镇今年预计20万人次参与全域研学、经营收入达3000万元,成为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文化创意为一体的都市近郊研学打卡地。

编者按

四川有2000多个建制镇,因为区位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同,镇域发展独具特点、各美其美,“镇”有看头。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共同开展镇域经济样本调查,在行走中近距离发现一个个小镇所蕴藏的强劲发展动能。

本期一起走进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

川观新闻记者 文铭权 张红霞 成都观察 杨柳 文/图

【小镇名片】

清流镇地处成都市新都区西北,面积35.1平方公里,位于成彭旅游线中点,是著名作家艾芜的故乡,有“百泉之乡,诗意清流”美誉。该镇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泉映田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项目强镇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先后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镇、首批成都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等称号。

【小镇故事】

清流不是一条小溪,而是一个镇。

4月13日,当成都高新区市民陈志强一家驾车来到位于新都区清流镇的泉映梨花景区时,正是一派“万树梨花白胜雪,千年诗意落襟前”的春日盛景,不远处,还有乌木泉湿地公园。

乌木泉

临走时,他特意用矿泉水空瓶,在那眼“乌木泉”边,取了满满一瓶水。“家里老人一直念叨这泉水好喝,取回去让他们尝尝。”

乌木泉

“像乌木泉、黄龙泉、凤凰泉等有名字的名泉,全镇有数十眼。”清流镇党委书记李建介绍,凭借散布全境的近百眼泉水,该镇被誉为川西平原上的“百泉之乡”。 泉印心都、清江水韵、云水涧......行走在清流镇如诗如画的乡间,景区、景点,甚至农家乐、民宿,都打上泉水的标签。

一泉清流,引来发展活水。

3月清流镇梨花节期间,多个消费场景和景点人气爆棚。一辆辆满载而来的旅游大巴,在水梨村规划建设的两个停车场停得满满当当。春节后才开始投用的“村花”烤肉馆,顾客排着队等待就餐。

清流镇泉映梨花景区一角。

“孩子在城市生活久了,对田园风光和农事活动都格外好奇。”家住锦江区的市民张女士这次前来,是要让儿子到“蒜里”研学中心体验“剥蒜薹”的过程。张女士还说,这里的绿色蔬菜很有特色,每次来都会采摘几份带回家送人。

水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骆洪琼说,来该村旅游研学的游客,主要来自成都中心城区。计划夏天开业的“村花”火锅店,目前正紧锣密鼓进行内装,以确保如期开业。

油菜花田里的笑脸。

2022年以来,清流镇在做优精品农业确保粮食稳产增收的同时,发挥水梨村等清白江沿岸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系统推进一三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做足“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当下正以“一带一廊·两园两片”作为发展重点,项目化推进“艾芜故里 诗意清流”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清流大书房为核心,“泉印心都”研学项目扩展开来。

泉印心都田园综合体,是清流“农业+研学”发展的代表作。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7万亩,已陆续开放运营清流大书房、稻里乡学基地、大鱼森林无动力乐园等全新消费场景,营造“稻里、鸭里、鱼里、蒜里”等四大主体研学中心,开发特色“盘中餐”“小农匠”等研学课程体系,开展暑期狂嗨夜、秋游研学游等多场规模性活动。去年,泉印心都项目秋季日均接待游客1200人次,累计研学接团100多个,全年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连续两年获评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

“泉映心都”稻里一角。

让骆洪琼高兴的还有,多个村集体经济子项目,一经投用就实现了分红。“研学项目都不另起炉灶人为造建景区,只是完善了绿道和公共设施,利用了闲置或腾退民居,把研学场景嵌入到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文化里。”

通过加速培育文旅融合“引燃爆点”,清流镇今年预计20万人次参与全域研学、经营收入达3000万元,成为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文化创意为一体的都市近郊研学打卡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