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退6年前,在各路资本纷纷进入药店圈时,业内便流传着“洗牌”的说法,其实不然,6年后的今天,药店行业才算真正迎来“洗牌”时刻。
01野蛮生长阶段,资本的进入并未导致“洗牌”
我国连锁药店发展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距今发展也不过二十余年。零售药店行业早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期。
一直到2019年前后,资本开始逐步渗透医药零售市场,几大头部连锁迎来快速扩张。当时顶着“BAT”头衔光环的阿里加快线下药店布局,先后入股漱玉平民、华人健康、贵州一树,德生堂,探路医药新零售,其资本覆盖药店的数量超过2万家。
阿里、腾讯等涉及医药健康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涉足药店,被看作是资本介入药品零售行业的一个缩影。零售药店领域发生的投资并购案例不胜枚举,仅益丰、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四家上市连锁,一年内就发起了上百宗收购案。
具体而言,当时活跃在零售药店领域的资本可以分为四类:益丰、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四大上市连锁药店;高翎资本、基石资本、华泰系等VC/PE机构;天士力、上药集团等上游制药企业以及阿里腾讯等涉及医药业务的互联网企业。
而在这场并购浪潮中,最为活跃的是前两类玩家。也正由于其大肆“跑马圈地”,药店并购一度进入到白热化竞争阶段,导致连锁药店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行业内也流传着各种声音,“资本入局,中小连锁被并购,行业洗牌加快”等等说法甚嚣尘上,但主题都是围绕着同一个“洗牌”不变。
殊不知,资本的进入并没有限制药店的发展,反而给医药零售行业的快速扩容装上了“加速器”。
2021年底,当时药店圈的四大核心上市公司分别为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参林。从门店数量来看,四大上市连锁的门店数量都已较为接近,一心堂和老百姓处于第一梯队,争夺头名;而益丰和大参林的门店总数刚刚跨过了7000家的门槛。
但是在短短的几年后,时至今日,上述的四大连锁均跨过“万店”大关,“万店”的规模在业内已经不算新鲜事。可以肯定地说,彼时进入的资本其实是在做大市场,药店圈还未遇到一场真正颠覆性的“洗牌”,而是竞争格局的重构。
接下来几年的药店增长数据给出了最直白的证明,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
02资本助力下的药店,市场不断扩容
从整个行业的药店增长总体情况来看,过去十年间药店数量一直在提升。
2010-2023年,零售药店总数量从39.91万家增加至66.7万家,增幅为67.1%;其中,连锁药店数量从13.7万家增加至38.6万家,增幅为181.3%,连锁化率从2010年的34.3%提升至2023年的57.8%;而单体药店数量相对变化较小。
由于零售药店整体数量上已经趋近饱和状态,药店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医药零售市场也是日渐扩容。据商务部发布的统计年鉴报告,2014年全国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为3004亿元;而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零售药店终端的药品销售额为5740亿元。两相对比,十年间医药零售市场扩容了2736亿元。
慢慢的,医保定点资质不再是“稀缺资源”。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医保定点零售药店 19.4 万家,占 2014 年零售药店门店总数的 44.6%。十年后的2024年,全国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已经超40万家,比之十年前的数据翻了一倍。
再看行业内典型的代表——六大上市连锁的门店增量,也能一窥其中的“火热”。
据笔者查询资料统计,2014年7月2日一心堂上市,门店数量为2408家,同年年底,一心堂旗下门店已经达2623 家,半年间增加了200多家。
2008年10月,今日资本出资2亿元入股益丰,占其上市前总股本的31.67%。此后,益丰加速扩张,其门店数量从2007年底的77家门店急速上升到2014年底的810家门店。同年(2014年),老百姓共有直营零售连锁药店为963家,大参林则是348家。
这时,相对于一心堂、海王星辰、国大药房等巨头2000家门店以上的规模,不论是益丰还是老百姓,借力资本,加速抢占市场的战略展露无遗。
时间来到2024年上半年,经过十年的扩张,大参林的门店已经超1.6万家,老百姓门店达1.5万家,益丰门店也近1.5万家,一心堂则维持在1.1万家的体量,虽然几大连锁的门店数量不尽相同,但均已成为拥有万余家门店的“巨无霸”。
03 真正的“洗牌”,从“定点药店”开始
毋庸置疑,过去十年间,药店行业经历了最初的野蛮增长时期,但那还不算“天翻地覆”的改变,如今,药店圈才迎来了真正的洗牌阶段
为什么现在的才是“真正洗牌”,因为动到了药店的“根本”——医保定点。
第一个征兆开始于各地陆续出台的线上刷医保、“比价”及“限制定点药店”规定和相关政策。
3月31日,武汉医保局决定自2025年4月1日起暂停全市零售药店、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新增医保定点,以及定点零售药店注册地址跨区变更申请的受理;另一边,山东济宁医保局决定,4月1日起,暂停全市医药机构新增医保定点受理工作。此外,福建宁德、山东临沂、广东阳江等多地陆续发出通告,进一步收紧医保定点资质。
一个地区的政策调整也许是因地制宜的“微调”,但多个地区同一时间段密集发布类似的政策,或许就是波及全行业的“大调整”了。
第二个征兆则是药店因经营不善、竞争积累等市场因素选择主动退出医保定点资格。
日前,2025年吉林省医疗保障定点医药机构服务协议解除名单公布,共153家定点医药机构被解除医保服务协议,其中违反协议共104家,医药机构主动申请解除共49家。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更早以前,山东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因济南市某连锁药店主动申请,该连锁旗下6家门店的省直医保协议被终止;1月14日,云南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省内有10家药店主动申请终止医保服务协议,不再作为省市的医保定点单位。
无论是被动或主动退出医保,结果都是在缩减定点药店的数量,下一步便是要将定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择优而选,这在各地的政策中已经明确。如武汉已经明确,暂停受理定点申请后,“拟编制全市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资源配置规划”;山东济宁也提到,会“推动优质医疗医药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拟编制医保医药服务资源配置规划”。
不难看出,政策风口已经十分明显:先在数量过多的定点药店中淘汰资质差的,再从剩下的药店中挑选质优的,综观整体市场需求,重新排布规划定点资质。这才是真正的“洗牌”!
药店行业的重整,是市场回归理性、告别泡沫化前景的开始。在医保基金严监管的背景下,全国70万家药店面临的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有政策对行业资源的调整和优化。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药店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医保资质正从“入场券”升级为“能力认证证书”。
政策的介入让“洗牌”趋势更加明朗,留下的药店将是有能力应对市场变化与挑战的赢家。行业的存量会逐渐优化,专业人士分析,最终剩下40万家药店维持供需平衡,这也是整个医药零售行业的必由之路。
时间倒退6年前,在各路资本纷纷进入药店圈时,业内便流传着“洗牌”的说法,其实不然,6年后的今天,药店行业才算真正迎来“洗牌”时刻。
01野蛮生长阶段,资本的进入并未导致“洗牌”
我国连锁药店发展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距今发展也不过二十余年。零售药店行业早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期。
一直到2019年前后,资本开始逐步渗透医药零售市场,几大头部连锁迎来快速扩张。当时顶着“BAT”头衔光环的阿里加快线下药店布局,先后入股漱玉平民、华人健康、贵州一树,德生堂,探路医药新零售,其资本覆盖药店的数量超过2万家。
阿里、腾讯等涉及医药健康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涉足药店,被看作是资本介入药品零售行业的一个缩影。零售药店领域发生的投资并购案例不胜枚举,仅益丰、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四家上市连锁,一年内就发起了上百宗收购案。
具体而言,当时活跃在零售药店领域的资本可以分为四类:益丰、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四大上市连锁药店;高翎资本、基石资本、华泰系等VC/PE机构;天士力、上药集团等上游制药企业以及阿里腾讯等涉及医药业务的互联网企业。
而在这场并购浪潮中,最为活跃的是前两类玩家。也正由于其大肆“跑马圈地”,药店并购一度进入到白热化竞争阶段,导致连锁药店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行业内也流传着各种声音,“资本入局,中小连锁被并购,行业洗牌加快”等等说法甚嚣尘上,但主题都是围绕着同一个“洗牌”不变。
殊不知,资本的进入并没有限制药店的发展,反而给医药零售行业的快速扩容装上了“加速器”。
2021年底,当时药店圈的四大核心上市公司分别为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参林。从门店数量来看,四大上市连锁的门店数量都已较为接近,一心堂和老百姓处于第一梯队,争夺头名;而益丰和大参林的门店总数刚刚跨过了7000家的门槛。
但是在短短的几年后,时至今日,上述的四大连锁均跨过“万店”大关,“万店”的规模在业内已经不算新鲜事。可以肯定地说,彼时进入的资本其实是在做大市场,药店圈还未遇到一场真正颠覆性的“洗牌”,而是竞争格局的重构。
接下来几年的药店增长数据给出了最直白的证明,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
02资本助力下的药店,市场不断扩容
从整个行业的药店增长总体情况来看,过去十年间药店数量一直在提升。
2010-2023年,零售药店总数量从39.91万家增加至66.7万家,增幅为67.1%;其中,连锁药店数量从13.7万家增加至38.6万家,增幅为181.3%,连锁化率从2010年的34.3%提升至2023年的57.8%;而单体药店数量相对变化较小。
由于零售药店整体数量上已经趋近饱和状态,药店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医药零售市场也是日渐扩容。据商务部发布的统计年鉴报告,2014年全国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为3004亿元;而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零售药店终端的药品销售额为5740亿元。两相对比,十年间医药零售市场扩容了2736亿元。
慢慢的,医保定点资质不再是“稀缺资源”。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医保定点零售药店 19.4 万家,占 2014 年零售药店门店总数的 44.6%。十年后的2024年,全国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已经超40万家,比之十年前的数据翻了一倍。
再看行业内典型的代表——六大上市连锁的门店增量,也能一窥其中的“火热”。
据笔者查询资料统计,2014年7月2日一心堂上市,门店数量为2408家,同年年底,一心堂旗下门店已经达2623 家,半年间增加了200多家。
2008年10月,今日资本出资2亿元入股益丰,占其上市前总股本的31.67%。此后,益丰加速扩张,其门店数量从2007年底的77家门店急速上升到2014年底的810家门店。同年(2014年),老百姓共有直营零售连锁药店为963家,大参林则是348家。
这时,相对于一心堂、海王星辰、国大药房等巨头2000家门店以上的规模,不论是益丰还是老百姓,借力资本,加速抢占市场的战略展露无遗。
时间来到2024年上半年,经过十年的扩张,大参林的门店已经超1.6万家,老百姓门店达1.5万家,益丰门店也近1.5万家,一心堂则维持在1.1万家的体量,虽然几大连锁的门店数量不尽相同,但均已成为拥有万余家门店的“巨无霸”。
03 真正的“洗牌”,从“定点药店”开始
毋庸置疑,过去十年间,药店行业经历了最初的野蛮增长时期,但那还不算“天翻地覆”的改变,如今,药店圈才迎来了真正的洗牌阶段
为什么现在的才是“真正洗牌”,因为动到了药店的“根本”——医保定点。
第一个征兆开始于各地陆续出台的线上刷医保、“比价”及“限制定点药店”规定和相关政策。
3月31日,武汉医保局决定自2025年4月1日起暂停全市零售药店、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新增医保定点,以及定点零售药店注册地址跨区变更申请的受理;另一边,山东济宁医保局决定,4月1日起,暂停全市医药机构新增医保定点受理工作。此外,福建宁德、山东临沂、广东阳江等多地陆续发出通告,进一步收紧医保定点资质。
一个地区的政策调整也许是因地制宜的“微调”,但多个地区同一时间段密集发布类似的政策,或许就是波及全行业的“大调整”了。
第二个征兆则是药店因经营不善、竞争积累等市场因素选择主动退出医保定点资格。
日前,2025年吉林省医疗保障定点医药机构服务协议解除名单公布,共153家定点医药机构被解除医保服务协议,其中违反协议共104家,医药机构主动申请解除共49家。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更早以前,山东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因济南市某连锁药店主动申请,该连锁旗下6家门店的省直医保协议被终止;1月14日,云南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省内有10家药店主动申请终止医保服务协议,不再作为省市的医保定点单位。
无论是被动或主动退出医保,结果都是在缩减定点药店的数量,下一步便是要将定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择优而选,这在各地的政策中已经明确。如武汉已经明确,暂停受理定点申请后,“拟编制全市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资源配置规划”;山东济宁也提到,会“推动优质医疗医药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拟编制医保医药服务资源配置规划”。
不难看出,政策风口已经十分明显:先在数量过多的定点药店中淘汰资质差的,再从剩下的药店中挑选质优的,综观整体市场需求,重新排布规划定点资质。这才是真正的“洗牌”!
药店行业的重整,是市场回归理性、告别泡沫化前景的开始。在医保基金严监管的背景下,全国70万家药店面临的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有政策对行业资源的调整和优化。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药店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医保资质正从“入场券”升级为“能力认证证书”。
政策的介入让“洗牌”趋势更加明朗,留下的药店将是有能力应对市场变化与挑战的赢家。行业的存量会逐渐优化,专业人士分析,最终剩下40万家药店维持供需平衡,这也是整个医药零售行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