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起火和爆炸事件时有发生的今天,确保动力电池的安全可靠已经成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中之重。4月15日,工信部官微发布了关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的“一图看懂”,就最新公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的修订背景、进程、项目以及主要修订点和意义等进行了介绍与阐述。通过这份官方解读,我们得以对这份被誉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发展形势,更新标准要求
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安全要求》)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据工信部介绍,《安全要求》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要求,更好发挥标准对于产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据悉,作为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之一,《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自2020年5月发布以来,在规范产品生产、引导技术进步、支撑政府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动力电池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电动汽车新技术逐步应用,需结合产业发展形势更新相关要求,因此,去年5月,《安全要求》正式对外征求意见,在广泛征集了行业内外的意见并进行调整后,新标准最终发布。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充分采纳UN R100、UN GTR 20、IS06469-1、IEC62660-2,IEC62660-3等国际标准法规协调成果,以便利国际经贸往来。
“不起火、不爆炸”
首次上升为强制性要求
《安全要求》包括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可以看到,除了“过充电”、“外部短路”和“温度循环”外,其余项目均进行了修订或增加,其中有3项为新增或重要修订项目。
首先,在热扩散测试考查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时,《安全要求》在2020版“触发方法推荐外部加热、针刺”的基础上,增加了“内部加热”内容,不仅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而且还提出了“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的严格要求。分析指出,这是我国首次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将在更大程度上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其次,《安全要求》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重点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要求电池包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三次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刘桂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上对于新能源汽车底部冲击的情形并没有相关规定,我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再次,《安全要求》还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对象为20% SOC充电至80% SOC时,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min的电池单体,技术要求则为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在快充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一测试要求的提出能够敦促车企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兼顾充电速率与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此外,《安全要求》还明确了同一型式的判定条件,如电池包或系统发生部分变更,允许按照标准规定对变更参数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补充测试,经审批许可后视为同一型式,无需重新进行全部测试。
筑牢安全底线,引导技术和产业发展
据工信部介绍,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该规定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而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该规定将于2027年7月1日实施。这意味着已获批车型有1年过渡期,但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
工信部认为,《安全要求》拥有四方面的重要意义,包括“筑牢安全底线,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引导技术提升,助力先进安全技术应用”、“完善标准体系,支撑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以及“加强统筹协调,便利全球范围经贸往来”。
行业专家表示,此次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高度重视。随着2026年新国标全面实施,动力电池研发、生产、使用及回收环节有望实现标准化闭环管理。尽管在短期内,可能推动电池成本小幅上升,但从长期来看,安全性能的提升将降低保险、运维等隐性成本,为行业创造更大价值空间。此外,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也将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助力我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更加领先的地位。
(图片来源:工信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官方解读发布
在电动汽车起火和爆炸事件时有发生的今天,确保动力电池的安全可靠已经成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中之重。4月15日,工信部官微发布了关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的“一图看懂”,就最新公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的修订背景、进程、项目以及主要修订点和意义等进行了介绍与阐述。通过这份官方解读,我们得以对这份被誉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发展形势,更新标准要求
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安全要求》)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据工信部介绍,《安全要求》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要求,更好发挥标准对于产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据悉,作为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之一,《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自2020年5月发布以来,在规范产品生产、引导技术进步、支撑政府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动力电池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电动汽车新技术逐步应用,需结合产业发展形势更新相关要求,因此,去年5月,《安全要求》正式对外征求意见,在广泛征集了行业内外的意见并进行调整后,新标准最终发布。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充分采纳UN R100、UN GTR 20、IS06469-1、IEC62660-2,IEC62660-3等国际标准法规协调成果,以便利国际经贸往来。
“不起火、不爆炸”
首次上升为强制性要求
《安全要求》包括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可以看到,除了“过充电”、“外部短路”和“温度循环”外,其余项目均进行了修订或增加,其中有3项为新增或重要修订项目。
首先,在热扩散测试考查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时,《安全要求》在2020版“触发方法推荐外部加热、针刺”的基础上,增加了“内部加热”内容,不仅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而且还提出了“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的严格要求。分析指出,这是我国首次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将在更大程度上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其次,《安全要求》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重点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要求电池包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三次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刘桂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上对于新能源汽车底部冲击的情形并没有相关规定,我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再次,《安全要求》还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对象为20% SOC充电至80% SOC时,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min的电池单体,技术要求则为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在快充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一测试要求的提出能够敦促车企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兼顾充电速率与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此外,《安全要求》还明确了同一型式的判定条件,如电池包或系统发生部分变更,允许按照标准规定对变更参数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补充测试,经审批许可后视为同一型式,无需重新进行全部测试。
筑牢安全底线,引导技术和产业发展
据工信部介绍,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该规定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而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该规定将于2027年7月1日实施。这意味着已获批车型有1年过渡期,但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
工信部认为,《安全要求》拥有四方面的重要意义,包括“筑牢安全底线,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引导技术提升,助力先进安全技术应用”、“完善标准体系,支撑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以及“加强统筹协调,便利全球范围经贸往来”。
行业专家表示,此次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高度重视。随着2026年新国标全面实施,动力电池研发、生产、使用及回收环节有望实现标准化闭环管理。尽管在短期内,可能推动电池成本小幅上升,但从长期来看,安全性能的提升将降低保险、运维等隐性成本,为行业创造更大价值空间。此外,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也将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助力我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更加领先的地位。
(图片来源:工信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官方解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