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广东省教育厅举行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介绍“2素养1纲要”方案。这几个方案分别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其中,教师素养框架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维度。素养框架既注重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内在统一性、整体性,又各自侧重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程纲要》则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与保障进行了规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算力等核心概念、发展人机协作思维,践行安全、包容、公正的伦理准则,助力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设计者进阶,培育兼具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课程纲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小学阶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的设计创作和前沿应用。
课程安排建议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 课时,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 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在高一或高二开课,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助力国家课程高水平落地。
课程结构注重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并重,应用与创新并重,由人工智能与生活、人工智能实现技术、人工智能实践与创新和人工智能与社会四大领域构成,涵盖从核心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关键技术到系统建构,从生活应用到社会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
“人工智能与生活”领域由“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特征”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两大主题构成。小学阶段侧重于了解、体验和感知,结合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进行情景化的描述、体验及感悟;初中阶段侧重于理解与认知,能够从应用领域、应用场景、应用技术中形成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基本特征的理解,并能认识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技术基础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作用;高中阶段侧重于深化理解与辨识,能够辨识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技术基础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能够辨识人工智能技术带给我们人类生活的冲击挑战和机遇,能够通过不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共通性,形成与人工智能协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健康的人智观念。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包含人工智能的“数据”、“算法”和“典型技术应用”三个主题。小学阶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机器学习与数据集处理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图形化编程语言平台体验人机交互、人智交互的程序;初中阶段以实例的方式介绍技术应用中数据处理过程与算法、算力的关系,理解不同场景问题需求下所需的实现方法;高中阶段侧重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与局限、关键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差异。
“人工智能实践与创新”领域包含“人工智能系统的类型与应用”和“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创作”两个主题。小学阶段侧重于对作品类型、基本流程的了解,掌握其中一种AI 系统作品的制作和创新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摄像头基于图形化编程软件或人工智能开源体验平台进行作品设计;初中阶段侧重于通过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掌握系统开发数据模型训练的处理过程或智能体部署与简单训练过程;高中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软件作品和智能硬件控制等智能系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完整的系统开发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局限性的认知和改良性创新的能力。
“人工智能与社会”主题包含“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两个模块。小学阶段侧重通过实例描述,让学生感知体认人工智能使用场景中伦理道德边界与安全使用规范;初中阶段侧重于人机协同中的技术作用和角色功能,让学生理解体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高中阶段侧重于描述人智关系的变动、趋势与伦理风险,让学生明晰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社会关系重塑、社会伦理冲突、道德失范风险以及人类文明走向等一系列重大社会议题,明确人智时代青少年所应当肩负的责任。
《纲要》指出,综合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创设工程环境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教育部门以服务采购的方式,为中小学搭建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实验及实践平台,为数字资源共享和学生实践探索提供支持。
4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广东省教育厅举行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介绍“2素养1纲要”方案。这几个方案分别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其中,教师素养框架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维度。素养框架既注重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内在统一性、整体性,又各自侧重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程纲要》则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与保障进行了规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算力等核心概念、发展人机协作思维,践行安全、包容、公正的伦理准则,助力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设计者进阶,培育兼具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课程纲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小学阶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的设计创作和前沿应用。
课程安排建议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 课时,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 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在高一或高二开课,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助力国家课程高水平落地。
课程结构注重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并重,应用与创新并重,由人工智能与生活、人工智能实现技术、人工智能实践与创新和人工智能与社会四大领域构成,涵盖从核心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关键技术到系统建构,从生活应用到社会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
“人工智能与生活”领域由“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特征”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两大主题构成。小学阶段侧重于了解、体验和感知,结合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进行情景化的描述、体验及感悟;初中阶段侧重于理解与认知,能够从应用领域、应用场景、应用技术中形成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基本特征的理解,并能认识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技术基础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作用;高中阶段侧重于深化理解与辨识,能够辨识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技术基础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能够辨识人工智能技术带给我们人类生活的冲击挑战和机遇,能够通过不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共通性,形成与人工智能协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健康的人智观念。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包含人工智能的“数据”、“算法”和“典型技术应用”三个主题。小学阶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机器学习与数据集处理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图形化编程语言平台体验人机交互、人智交互的程序;初中阶段以实例的方式介绍技术应用中数据处理过程与算法、算力的关系,理解不同场景问题需求下所需的实现方法;高中阶段侧重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与局限、关键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差异。
“人工智能实践与创新”领域包含“人工智能系统的类型与应用”和“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创作”两个主题。小学阶段侧重于对作品类型、基本流程的了解,掌握其中一种AI 系统作品的制作和创新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摄像头基于图形化编程软件或人工智能开源体验平台进行作品设计;初中阶段侧重于通过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掌握系统开发数据模型训练的处理过程或智能体部署与简单训练过程;高中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软件作品和智能硬件控制等智能系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完整的系统开发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局限性的认知和改良性创新的能力。
“人工智能与社会”主题包含“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两个模块。小学阶段侧重通过实例描述,让学生感知体认人工智能使用场景中伦理道德边界与安全使用规范;初中阶段侧重于人机协同中的技术作用和角色功能,让学生理解体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高中阶段侧重于描述人智关系的变动、趋势与伦理风险,让学生明晰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社会关系重塑、社会伦理冲突、道德失范风险以及人类文明走向等一系列重大社会议题,明确人智时代青少年所应当肩负的责任。
《纲要》指出,综合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创设工程环境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教育部门以服务采购的方式,为中小学搭建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实验及实践平台,为数字资源共享和学生实践探索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