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间,中信建投(601066.SH)交出了2024年的年度答卷。2024年,中信建投营业收入达211.29亿元,同比下滑了9.1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23亿元,同比增长2.68%。
这份成绩单似乎未能契合市场预期。业绩发布后,3月28日至4月10日,中信建投下跌1.79%。截至4月10日收盘,中信建投股价23.59元/股,总市值1624.30亿元。
事实上,在业绩发布之前,中信建投就已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董事长的更替以及裁员降薪等传闻甚嚣尘上,也为其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营收下滑,分红大方
中信建投证券成立于2005年11月2日,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大型综合证券公司。2016年12月9日,中信建投证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66.HK;2018年6月20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1066.SH。
中信建投证券在为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优质专业的金融服务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是国内证券行业首批6家并表监管试点企业之一,也是首批监管白名单企业之一。
在此次报告期内,中信建投呈现出复杂的经营态势,增利不增收。从具体业务板块分析,各板块业绩分化明显。投资银行业务板块收入为24.91亿元,遭遇“滑铁卢”,同比降幅高达48.14%;财富管理业务板块则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营业收入攀升至66.10亿元,实现了8.97%的同比增幅;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板块稳步前行,实现营业收入80.53亿元,虽然增幅仅0.46%,但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较大;资产管理业务板块收入为12.56亿元,同比下降14.17%。
图片来源:中信建投2024年年度报告
在股东回报方面,中信建投于2024年作出重要调整,首次推行中期分红,构建起一年多次分红的机制。在3月27日晚间,公司对外公布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规划,决定以现金分红形式回馈股东,每10股将派发1.65元现金红利(含税),经计算,此次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达12.80亿元(含税)。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4年12月,公司已顺利完成6.98亿元的中期利润分配方案。综合来看,2024年度中信建投现金分红总额累计达到19.78亿元(含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股东信心。
高管职员均降薪,裁员潮袭来
2024年,中信建投呈现出“增利不增收”的局面。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源于两方面支出的显著下降。一方面,营业支出同比降幅达10.18%;另一方面,营业外支出更是大幅下降91.40%,这两大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净利润实现增长,即便营业收入处于下滑状态。
在高管薪酬方面,中信建投2024年的变化也较为明显。根据披露信息,2024年度中信建投证券全体董监高报酬总计2014.68万元,相较于上一年度,下降幅度超过57%。这一薪酬调整举措,或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改善经营状况所采取的策略之一。
数据来源:券业观研
在现任执委会委员群体中,薪酬调整呈现出显著变化。有4位委员薪酬降幅超200万元,另有4位委员薪酬降幅处于140-200万元区间。其中,黄凌薪酬减少额度最为突出,与2023年相比,减少了243.75万元;而张昕帆薪酬跌幅最大,降薪230.9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降幅高达67%。
回顾过往,2021年,中信建投时任董秘王广学领取了高达701.3万元的薪酬。但到了2022年,薪酬降至272.82万元,2023年虽有所回升至346.9万元,但从2021-2023年这三年跨度来看,整体降幅达81.28%。
值得关注的是,中信建投在2024年年报中特意指出,所公布的税前报酬总额数据,是2024年度任职期间已计提并发放的薪酬。由于报告期内相关人员在公司最终领取的薪酬仍处于确认流程中,剩余部分会在确认工作完成后,再向公众另行披露。
2024年,中信建投营业支出的显著下降,同比降幅达10.18%,其中业务及管理费的减少是关键因素,职工工资更是大幅减少至45.68亿元,同比下降约27%。
从人员变动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末,中信建投的员工总数为13045人,相较于2023年的13901人,减少了856人,减员比例达到6.16%。同时,员工人均薪酬也有所降低,整体人力成本的下降对营业支出减少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营业外支出同比下降91.40%,这主要是由于赔付金额减少,2023年因设立先行赔付专项基金致使营业外支出金额较高,而2024年该项支出大幅缩减,多种因素共同促使公司在营业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净利润实现增长。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在金融行业人才流动的大背景下,薪酬体系与职业发展预期等因素对人才去留产生显著影响。在此情境下,中信建投原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的职业变动备受关注。有消息传出陈果即将加盟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将拟任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官,这一人才流动现象从侧面反映了行业内人才竞争格局的变化。
这种依靠“节流”实现利润增长的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目前仍是未知数。
中信建投掌舵人对调?合并传闻又热了
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的合并传闻,近期再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回溯历史,2005年11月,中信证券联合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信建投,接手华夏证券的经纪、投行以及基金代销等业务。
当时,中信证券持有中信建投60%的股权,为控股股东。到了2009年,在中央汇金的运作下,中国建银将所持中信建投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央汇金。紧接着,因“一参一控”监管要求,中信集团出让中信建投股权,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成为新股东。即便如此,直至今日,中信证券仍持有中信建投4.94%的股权,为其第四大股东。
早在2020年,市场就已传出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合并的传闻,期间两家公司多次发布澄清公告,才让热度逐渐冷却。
然而,2024年11月6日和11月8日,这一话题突然被重新点燃。中信证券(600030.SH)聘任邹迎光为总经理,中信建投则聘任金剑华为总经理,此次高管的交叉任职,让沉寂已久的合并猜想再度升温。
从行业大环境来看,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兼并重组已顺利落地,这无疑为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的潜在合并提供了范例。不仅如此,2025年2月14日,财政部出手推进AMC股权结构大调整,在此背景下,中投系券商整合的可能性被热议,遐想持续升温。如此种种,都让市场对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的未来关系充满期待,合并传闻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热度只增不减。
2024年,中信建投营收下滑,靠减员降薪维持利润,分红加大,人才流失,与中信证券合并传闻又起。未来,其“节流”模式能否持续、合并猜想是否成真,充满变数,市场正密切关注其后续走向。(《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3月27日晚间,中信建投(601066.SH)交出了2024年的年度答卷。2024年,中信建投营业收入达211.29亿元,同比下滑了9.1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23亿元,同比增长2.68%。
这份成绩单似乎未能契合市场预期。业绩发布后,3月28日至4月10日,中信建投下跌1.79%。截至4月10日收盘,中信建投股价23.59元/股,总市值1624.30亿元。
事实上,在业绩发布之前,中信建投就已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董事长的更替以及裁员降薪等传闻甚嚣尘上,也为其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营收下滑,分红大方
中信建投证券成立于2005年11月2日,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大型综合证券公司。2016年12月9日,中信建投证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66.HK;2018年6月20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1066.SH。
中信建投证券在为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优质专业的金融服务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是国内证券行业首批6家并表监管试点企业之一,也是首批监管白名单企业之一。
在此次报告期内,中信建投呈现出复杂的经营态势,增利不增收。从具体业务板块分析,各板块业绩分化明显。投资银行业务板块收入为24.91亿元,遭遇“滑铁卢”,同比降幅高达48.14%;财富管理业务板块则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营业收入攀升至66.10亿元,实现了8.97%的同比增幅;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板块稳步前行,实现营业收入80.53亿元,虽然增幅仅0.46%,但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较大;资产管理业务板块收入为12.56亿元,同比下降14.17%。
图片来源:中信建投2024年年度报告
在股东回报方面,中信建投于2024年作出重要调整,首次推行中期分红,构建起一年多次分红的机制。在3月27日晚间,公司对外公布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规划,决定以现金分红形式回馈股东,每10股将派发1.65元现金红利(含税),经计算,此次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达12.80亿元(含税)。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4年12月,公司已顺利完成6.98亿元的中期利润分配方案。综合来看,2024年度中信建投现金分红总额累计达到19.78亿元(含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股东信心。
高管职员均降薪,裁员潮袭来
2024年,中信建投呈现出“增利不增收”的局面。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源于两方面支出的显著下降。一方面,营业支出同比降幅达10.18%;另一方面,营业外支出更是大幅下降91.40%,这两大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净利润实现增长,即便营业收入处于下滑状态。
在高管薪酬方面,中信建投2024年的变化也较为明显。根据披露信息,2024年度中信建投证券全体董监高报酬总计2014.68万元,相较于上一年度,下降幅度超过57%。这一薪酬调整举措,或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改善经营状况所采取的策略之一。
数据来源:券业观研
在现任执委会委员群体中,薪酬调整呈现出显著变化。有4位委员薪酬降幅超200万元,另有4位委员薪酬降幅处于140-200万元区间。其中,黄凌薪酬减少额度最为突出,与2023年相比,减少了243.75万元;而张昕帆薪酬跌幅最大,降薪230.9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降幅高达67%。
回顾过往,2021年,中信建投时任董秘王广学领取了高达701.3万元的薪酬。但到了2022年,薪酬降至272.82万元,2023年虽有所回升至346.9万元,但从2021-2023年这三年跨度来看,整体降幅达81.28%。
值得关注的是,中信建投在2024年年报中特意指出,所公布的税前报酬总额数据,是2024年度任职期间已计提并发放的薪酬。由于报告期内相关人员在公司最终领取的薪酬仍处于确认流程中,剩余部分会在确认工作完成后,再向公众另行披露。
2024年,中信建投营业支出的显著下降,同比降幅达10.18%,其中业务及管理费的减少是关键因素,职工工资更是大幅减少至45.68亿元,同比下降约27%。
从人员变动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末,中信建投的员工总数为13045人,相较于2023年的13901人,减少了856人,减员比例达到6.16%。同时,员工人均薪酬也有所降低,整体人力成本的下降对营业支出减少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营业外支出同比下降91.40%,这主要是由于赔付金额减少,2023年因设立先行赔付专项基金致使营业外支出金额较高,而2024年该项支出大幅缩减,多种因素共同促使公司在营业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净利润实现增长。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在金融行业人才流动的大背景下,薪酬体系与职业发展预期等因素对人才去留产生显著影响。在此情境下,中信建投原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的职业变动备受关注。有消息传出陈果即将加盟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将拟任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官,这一人才流动现象从侧面反映了行业内人才竞争格局的变化。
这种依靠“节流”实现利润增长的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目前仍是未知数。
中信建投掌舵人对调?合并传闻又热了
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的合并传闻,近期再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回溯历史,2005年11月,中信证券联合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信建投,接手华夏证券的经纪、投行以及基金代销等业务。
当时,中信证券持有中信建投60%的股权,为控股股东。到了2009年,在中央汇金的运作下,中国建银将所持中信建投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央汇金。紧接着,因“一参一控”监管要求,中信集团出让中信建投股权,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成为新股东。即便如此,直至今日,中信证券仍持有中信建投4.94%的股权,为其第四大股东。
早在2020年,市场就已传出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合并的传闻,期间两家公司多次发布澄清公告,才让热度逐渐冷却。
然而,2024年11月6日和11月8日,这一话题突然被重新点燃。中信证券(600030.SH)聘任邹迎光为总经理,中信建投则聘任金剑华为总经理,此次高管的交叉任职,让沉寂已久的合并猜想再度升温。
从行业大环境来看,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兼并重组已顺利落地,这无疑为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的潜在合并提供了范例。不仅如此,2025年2月14日,财政部出手推进AMC股权结构大调整,在此背景下,中投系券商整合的可能性被热议,遐想持续升温。如此种种,都让市场对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的未来关系充满期待,合并传闻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热度只增不减。
2024年,中信建投营收下滑,靠减员降薪维持利润,分红加大,人才流失,与中信证券合并传闻又起。未来,其“节流”模式能否持续、合并猜想是否成真,充满变数,市场正密切关注其后续走向。(《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