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是创新还是噱头?

联商网

1周前

贵阳的“LAWCOFFEE”将美式咖啡命名为“诉讼美式”,海盐玫瑰拿铁称为“无效婚姻”;西安的“法岛咖啡”则推出“公正拿铁”“合约美式”“无罪摩卡”等饮品,以法律术语重构饮品名称。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邹通

编辑/吴忧

你是否想过,喝咖啡的同时还能解决法律问题?或者在乐高积木堆里享受一杯手冲咖啡?甚至,在医院里也能找到一家“治愈系”咖啡馆?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场景,如今正成为咖啡行业的新潮流。

从“诉讼美式”到“无效婚姻拿铁”,从黑胶唱片墙到法官台座位,咖啡馆的边界正在被彻底打破。它们不再只是“提神醒脑”的地方,而是化身为连接垂直场景、满足多元需求的“社交货币”。

那这场“咖啡革命”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趋势?让我们一探究竟。

01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

截至发稿前,小红书上关于“律师主题咖啡”的种草笔记已超过71万篇,热度持续不减。梳理这些笔记,我们发现全国多地涌现出以法律为主题的咖啡馆,如郑州的“庭外咖啡”、江西凤城的“宋咖啡”、云南昆明的“绿咖”、贵州贵阳的“LAW COFFEE”以及广东深圳的“解是茶啡”等。这些咖啡馆凭借独特的主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成为咖啡行业的现象级案例。

这些咖啡馆多选址于法院附近或律所周边,目标客户明确,包括法院工作人员、律师及诉讼当事人。例如,郑州的“庭外咖啡”位于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人民法院对面,直接面向法律从业者及诉讼人群;武汉的“律咖”则毗邻汉阳区法院,成为诉讼当事人的“减压站”。此选址策略不仅降低了获客成本,还通过场景绑定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认知。

在产品创新方面,这些咖啡馆将法律元素融入普通咖啡品类中,打造沉浸式体验。贵阳的“LAW COFFEE”将美式咖啡命名为“诉讼美式”,海盐玫瑰拿铁称为“无效婚姻”;西安的“法岛咖啡”则推出“公正拿铁”“合约美式”“无罪摩卡”等饮品,以法律术语重构饮品名称。在物料设计上,郑州的“庭外咖啡”杯套设计为“传票”样式,纸杯上盖有“无罪”印章;深圳的“解是茶啡”则在店内陈列法律书籍,进一步烘托主题氛围。

产品价格亲民,均价约25元,且为法律从业者提供专属优惠,如出示证件享受8折优惠,增强了用户粘性。

服务方面,这些咖啡馆不仅提供咖啡,还延伸出轻量化的法律服务。主理人多为律师或法律专家,免费为消费者解答婚姻、职场等常见法律问题;部分门店还通过合作律所承接版权、商标等业务,但需转交资质齐全的公司处理。这种“咖啡+法律”的模式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咖啡馆开辟了新的盈利点。

在场景设计上,这些咖啡馆通过视觉符号和空间布局强化主题。门口醒目位置标注“咖啡维权”“法律绿洲”等字眼,吸引目标客群;店内融入法官台、被告席等元素(如贵阳的“LAW COFFEE”),营造“法治第三空间”的仪式感。

这类咖啡馆的本质是以垂直场景为锚点,通过符号消费与轻服务激活用户的情感价值与社交需求。其成功逻辑为:精准选址(法院/律所流量)+符号创新(法律术语重构)+功能增值(咨询与社群)。

02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的背后

“专业场景+咖啡”的跨界融合,这种模式正在通过植入垂直领域的文化符号、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叠加功能性服务,突破传统咖啡消费的物理边界与认知局限,催生出全新的消费业态。除了爆火的“法律咖啡”,市场上还有许多其他主题咖啡馆,采用“场景+兴趣标签”的方式,精准筛选客群,实现了从“卖咖啡”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乐高咖啡,兴趣社群化的代表;店内堆砌了大量乐高积木模型,比如星球大战、哈利波特系列,还设有拼接互动区,成为乐高迷的兴趣部落。通过兴趣标签精准筛选客群,乐高咖啡不仅售卖咖啡,更成为乐高爱好者的社交与体验场所。

接着是音乐咖啡,文化消费的新载体;贵阳的“四琼奏黑胶咖啡”陈列上千张黑胶唱片,搭配复古音响设备,消费者可在品咖啡的同时选购唱片,成为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上海的“拉Coffee音乐主题店”与网易云音乐合作,设计私人音乐仓和互动点歌区,打造“咖啡+音乐”的社交场景,提升了用户停留时长和复购率。

再来看看医疗咖啡,通过“咖啡+健康”的功能化设计,缓解医院场景的紧张氛围;北京协和医院的“协和咖啡”不仅提供咖啡,还推出低因咖啡、养生饮品等,满足医疗场景的特殊需求;上海的“心理咖啡”将咖啡与心理咨询结合,消费者在品尝咖啡的同时可预约心理咨询服务,或在店内参与心理沙龙活动。

还有艺术咖啡,将咖啡与艺术、手工艺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上海西岸美术馆的“艺术咖啡”以艺术作品为灵感创作特调咖啡;景德镇的“陶艺咖啡”提供手工陶艺体验,消费者可边喝咖啡边制作陶艺,成为文艺打卡地。

体育咖啡也不甘示弱,通过“咖啡+运动”的功能叠加,满足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北京的“健身咖啡”将咖啡馆与健身房结合,消费者购买咖啡后可兑换一节健身课程;杭州的“骑行咖啡”专为骑行爱好者设计,提供自行车停放、维修服务,并推出高能量咖啡饮品,成为骑行社群的聚集地。

最后是科技咖啡,通过“咖啡+科技”的无人化服务,提升效率与趣味性。深圳的“AI咖啡馆”由机器人全程制作咖啡,消费者可通过语音点单;上海的“元宇宙咖啡”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咖啡结合,消费者可通过VR设备进入虚拟咖啡馆,体验沉浸式社交。

这些案例表明,咖啡已从单纯的饮品升级为连接垂直场景、满足用户多元需求的媒介。

03

咖啡店要靠场景取胜?

原因很简单——为了抓住消费者的心,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从需求角度来看,咖啡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消费转变为价值和体验消费,情绪价值逐渐取代了基础需求。传统咖啡以“提神醒脑”为核心诉求,消费者更关注咖啡因含量、价格和便利性。

然而,随着Z世代成为咖啡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对咖啡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功能价值,而是更看重情绪满足和身份认同。2024年数据显示,72%的消费者选择咖啡馆时更在意的是体验感,而非咖啡本身。

这种需求变化倒逼产业升级,传统的“第三空间”模式被打破,咖啡消费开始向垂直场景方向发展,以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比如:法律咖啡,解决诉讼当事人的焦虑情绪;医疗咖啡,缓解医疗场景的紧张感;骑行咖啡,满足骑行爱好者的社交与能量补充需求。这种趋势表明,咖啡产业正在通过场景创新和情绪价值挖掘,重新定义消费边界,为消费者提供更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

从供需结构角度来看,独立咖啡馆正在通过垂直场景切割市场,避免与大品牌的价格竞争,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瑞幸、库迪等品牌通过“9.9元咖啡”抢占市场,导致独立咖啡馆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咖啡馆想要突围,只能通过垂直场景聚焦精准客群。比如:法律咖啡聚焦法律从业者及诉讼当事人、乐高咖啡吸引积木爱好者。

这种垂直场景的聚焦不仅帮助咖啡馆摆脱了传统业务对咖啡销售的单一依赖,还通过增值服务和周边产品开辟新的盈利点。比如:法律咖啡通过转介律师收取佣金;乐高咖啡销售限量积木周边。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精准客群定位和场景化服务,避免与大品牌的价格竞争,同时提升用户粘性和附加值,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

从圈层角度来看,这些主题咖啡馆通过赋予垂直场景的文化符号,将咖啡馆从大众消费切换到小众兴趣大众化,降低了特定客群的参与门槛。比如:法律咖啡通过“无效婚姻拿铁”等产品,让普通人感受到法律的趣味性;乐高咖啡通过拼搭活动吸引非乐高玩家参与。

除了吸引大众客群外,这些咖啡馆还聚焦精准客群,通过法律、乐高、黑胶等垂直场景的文化符号构建身份认同,满足用户的自我表达和社交需求。比如:法律咖啡通过“传票杯套”“法官台”等法律符号,让消费者拍照打卡,传递“懂法人设”;音乐咖啡通过黑胶唱片墙等音乐符号,成为文艺青年的“社交货币”。

所以,叠加细分场景,本质上是咖啡店老板们在用“场景创新”和“情绪价值”重新定义消费边界,让咖啡馆成为连接垂直兴趣、满足用户需求的“社交货币”。这样的玩法,不仅让消费者更愿意买单,也让咖啡馆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一句话总结:叠加细分场景,不是为了“卷”,而是为了“赢”。

04

暗藏着哪些风险?

尽管法律咖啡、乐高咖啡、医院咖啡等场景咖啡通过独特的设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打卡,但这类咖啡馆也面临一定的风险。

首先,客群结构问题凸显。70%的客户是短期流量,只有30%是精准客群(如法律从业者、乐高爱好者等)。比如,一些律所主题咖啡馆因复购率低,开业一年便倒闭。这说明,光靠场景吸引短期流量是不够的,精准客群的长期运营才是关键。

其次,产品短板不容忽视。许多消费者因场景新奇首次光顾,但咖啡品质平庸,难以形成复购。

第三,场景保鲜问题亟待解决。场景咖啡的核心在于场景创新,但趣味性会随时间减退。比如,传票杯套、黑胶唱片墙等符号的吸引力会逐渐减弱。因此,持续迭代场景设计,保持新鲜感,是避免用户流失的关键。

第四,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一旦某种模式走红,大量跟风者涌入,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门店热度迅速下降。如何在红海中脱颖而出?唯有通过差异化定位和不断创新。

因此,场景咖啡若想持续发展,需在场景创新的基础上,提升产品品质、拓展增值服务,并通过不断迭代场景设计保持新鲜感,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陷阱。

再看法律服务的边界问题。免费法律咨询虽不违法,但若涉及收费服务,可能触碰《律师法》对非执业机构的法律服务限制。比如,北京某律所曾因在咖啡馆设立“咨询台”被监管部门警告。此外,消费者可能误以为咖啡馆能解决复杂法律问题,而实际上主理人仅能提供基础建议(如婚姻、劳动纠纷)。比如,重庆某“法律咖啡小馆”因未能满足用户深度咨询需求,引发投诉。

因此,法律主题咖啡馆在提供免费咨询时,需明确服务边界,避免误导消费者,并与专业律所合作处理复杂案件,以确保合规性和用户满意度。

最后,竞争壁垒低,独立咖啡馆很容易被连锁品牌挤压。比如,瑞幸、库迪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星巴克以“第三空间”巩固高端客群,导致独立咖啡馆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2024年数据显示,独立咖啡馆的年均净利率已从12%降至不足7%。

这种趋势表明,独立咖啡馆若想突围,需通过差异化定位(如垂直场景、增值服务)和精准客群运营,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避免与连锁品牌正面竞争。

登录 | 注册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咖啡赛道下半场要靠场景取胜?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咖啡赛道下半场要靠场景取胜?

“投5000元月入3万”,家庭咖啡馆真的能赚钱吗?

创业咖啡馆“鼻祖”注销,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全国首家蔻驰咖啡馆在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开业

二次元入侵餐饮圈,你的“新客焦虑”有救了

周半仙

发表文章8篇

最近内容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是创新还是噱头?

2025-04-08 15:13

2025餐饮品类大逃杀

2025-03-24 17:36

零食巨头为什么都是“咖啡爱好者”?

2025-03-18 10:23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

贵阳的“LAWCOFFEE”将美式咖啡命名为“诉讼美式”,海盐玫瑰拿铁称为“无效婚姻”;西安的“法岛咖啡”则推出“公正拿铁”“合约美式”“无罪摩卡”等饮品,以法律术语重构饮品名称。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邹通

编辑/吴忧

你是否想过,喝咖啡的同时还能解决法律问题?或者在乐高积木堆里享受一杯手冲咖啡?甚至,在医院里也能找到一家“治愈系”咖啡馆?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场景,如今正成为咖啡行业的新潮流。

从“诉讼美式”到“无效婚姻拿铁”,从黑胶唱片墙到法官台座位,咖啡馆的边界正在被彻底打破。它们不再只是“提神醒脑”的地方,而是化身为连接垂直场景、满足多元需求的“社交货币”。

那这场“咖啡革命”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趋势?让我们一探究竟。

01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

截至发稿前,小红书上关于“律师主题咖啡”的种草笔记已超过71万篇,热度持续不减。梳理这些笔记,我们发现全国多地涌现出以法律为主题的咖啡馆,如郑州的“庭外咖啡”、江西凤城的“宋咖啡”、云南昆明的“绿咖”、贵州贵阳的“LAW COFFEE”以及广东深圳的“解是茶啡”等。这些咖啡馆凭借独特的主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成为咖啡行业的现象级案例。

这些咖啡馆多选址于法院附近或律所周边,目标客户明确,包括法院工作人员、律师及诉讼当事人。例如,郑州的“庭外咖啡”位于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人民法院对面,直接面向法律从业者及诉讼人群;武汉的“律咖”则毗邻汉阳区法院,成为诉讼当事人的“减压站”。此选址策略不仅降低了获客成本,还通过场景绑定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认知。

在产品创新方面,这些咖啡馆将法律元素融入普通咖啡品类中,打造沉浸式体验。贵阳的“LAW COFFEE”将美式咖啡命名为“诉讼美式”,海盐玫瑰拿铁称为“无效婚姻”;西安的“法岛咖啡”则推出“公正拿铁”“合约美式”“无罪摩卡”等饮品,以法律术语重构饮品名称。在物料设计上,郑州的“庭外咖啡”杯套设计为“传票”样式,纸杯上盖有“无罪”印章;深圳的“解是茶啡”则在店内陈列法律书籍,进一步烘托主题氛围。

产品价格亲民,均价约25元,且为法律从业者提供专属优惠,如出示证件享受8折优惠,增强了用户粘性。

服务方面,这些咖啡馆不仅提供咖啡,还延伸出轻量化的法律服务。主理人多为律师或法律专家,免费为消费者解答婚姻、职场等常见法律问题;部分门店还通过合作律所承接版权、商标等业务,但需转交资质齐全的公司处理。这种“咖啡+法律”的模式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咖啡馆开辟了新的盈利点。

在场景设计上,这些咖啡馆通过视觉符号和空间布局强化主题。门口醒目位置标注“咖啡维权”“法律绿洲”等字眼,吸引目标客群;店内融入法官台、被告席等元素(如贵阳的“LAW COFFEE”),营造“法治第三空间”的仪式感。

这类咖啡馆的本质是以垂直场景为锚点,通过符号消费与轻服务激活用户的情感价值与社交需求。其成功逻辑为:精准选址(法院/律所流量)+符号创新(法律术语重构)+功能增值(咨询与社群)。

02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的背后

“专业场景+咖啡”的跨界融合,这种模式正在通过植入垂直领域的文化符号、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叠加功能性服务,突破传统咖啡消费的物理边界与认知局限,催生出全新的消费业态。除了爆火的“法律咖啡”,市场上还有许多其他主题咖啡馆,采用“场景+兴趣标签”的方式,精准筛选客群,实现了从“卖咖啡”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乐高咖啡,兴趣社群化的代表;店内堆砌了大量乐高积木模型,比如星球大战、哈利波特系列,还设有拼接互动区,成为乐高迷的兴趣部落。通过兴趣标签精准筛选客群,乐高咖啡不仅售卖咖啡,更成为乐高爱好者的社交与体验场所。

接着是音乐咖啡,文化消费的新载体;贵阳的“四琼奏黑胶咖啡”陈列上千张黑胶唱片,搭配复古音响设备,消费者可在品咖啡的同时选购唱片,成为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上海的“拉Coffee音乐主题店”与网易云音乐合作,设计私人音乐仓和互动点歌区,打造“咖啡+音乐”的社交场景,提升了用户停留时长和复购率。

再来看看医疗咖啡,通过“咖啡+健康”的功能化设计,缓解医院场景的紧张氛围;北京协和医院的“协和咖啡”不仅提供咖啡,还推出低因咖啡、养生饮品等,满足医疗场景的特殊需求;上海的“心理咖啡”将咖啡与心理咨询结合,消费者在品尝咖啡的同时可预约心理咨询服务,或在店内参与心理沙龙活动。

还有艺术咖啡,将咖啡与艺术、手工艺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上海西岸美术馆的“艺术咖啡”以艺术作品为灵感创作特调咖啡;景德镇的“陶艺咖啡”提供手工陶艺体验,消费者可边喝咖啡边制作陶艺,成为文艺打卡地。

体育咖啡也不甘示弱,通过“咖啡+运动”的功能叠加,满足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北京的“健身咖啡”将咖啡馆与健身房结合,消费者购买咖啡后可兑换一节健身课程;杭州的“骑行咖啡”专为骑行爱好者设计,提供自行车停放、维修服务,并推出高能量咖啡饮品,成为骑行社群的聚集地。

最后是科技咖啡,通过“咖啡+科技”的无人化服务,提升效率与趣味性。深圳的“AI咖啡馆”由机器人全程制作咖啡,消费者可通过语音点单;上海的“元宇宙咖啡”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咖啡结合,消费者可通过VR设备进入虚拟咖啡馆,体验沉浸式社交。

这些案例表明,咖啡已从单纯的饮品升级为连接垂直场景、满足用户多元需求的媒介。

03

咖啡店要靠场景取胜?

原因很简单——为了抓住消费者的心,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从需求角度来看,咖啡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消费转变为价值和体验消费,情绪价值逐渐取代了基础需求。传统咖啡以“提神醒脑”为核心诉求,消费者更关注咖啡因含量、价格和便利性。

然而,随着Z世代成为咖啡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对咖啡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功能价值,而是更看重情绪满足和身份认同。2024年数据显示,72%的消费者选择咖啡馆时更在意的是体验感,而非咖啡本身。

这种需求变化倒逼产业升级,传统的“第三空间”模式被打破,咖啡消费开始向垂直场景方向发展,以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比如:法律咖啡,解决诉讼当事人的焦虑情绪;医疗咖啡,缓解医疗场景的紧张感;骑行咖啡,满足骑行爱好者的社交与能量补充需求。这种趋势表明,咖啡产业正在通过场景创新和情绪价值挖掘,重新定义消费边界,为消费者提供更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

从供需结构角度来看,独立咖啡馆正在通过垂直场景切割市场,避免与大品牌的价格竞争,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瑞幸、库迪等品牌通过“9.9元咖啡”抢占市场,导致独立咖啡馆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咖啡馆想要突围,只能通过垂直场景聚焦精准客群。比如:法律咖啡聚焦法律从业者及诉讼当事人、乐高咖啡吸引积木爱好者。

这种垂直场景的聚焦不仅帮助咖啡馆摆脱了传统业务对咖啡销售的单一依赖,还通过增值服务和周边产品开辟新的盈利点。比如:法律咖啡通过转介律师收取佣金;乐高咖啡销售限量积木周边。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精准客群定位和场景化服务,避免与大品牌的价格竞争,同时提升用户粘性和附加值,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

从圈层角度来看,这些主题咖啡馆通过赋予垂直场景的文化符号,将咖啡馆从大众消费切换到小众兴趣大众化,降低了特定客群的参与门槛。比如:法律咖啡通过“无效婚姻拿铁”等产品,让普通人感受到法律的趣味性;乐高咖啡通过拼搭活动吸引非乐高玩家参与。

除了吸引大众客群外,这些咖啡馆还聚焦精准客群,通过法律、乐高、黑胶等垂直场景的文化符号构建身份认同,满足用户的自我表达和社交需求。比如:法律咖啡通过“传票杯套”“法官台”等法律符号,让消费者拍照打卡,传递“懂法人设”;音乐咖啡通过黑胶唱片墙等音乐符号,成为文艺青年的“社交货币”。

所以,叠加细分场景,本质上是咖啡店老板们在用“场景创新”和“情绪价值”重新定义消费边界,让咖啡馆成为连接垂直兴趣、满足用户需求的“社交货币”。这样的玩法,不仅让消费者更愿意买单,也让咖啡馆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一句话总结:叠加细分场景,不是为了“卷”,而是为了“赢”。

04

暗藏着哪些风险?

尽管法律咖啡、乐高咖啡、医院咖啡等场景咖啡通过独特的设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打卡,但这类咖啡馆也面临一定的风险。

首先,客群结构问题凸显。70%的客户是短期流量,只有30%是精准客群(如法律从业者、乐高爱好者等)。比如,一些律所主题咖啡馆因复购率低,开业一年便倒闭。这说明,光靠场景吸引短期流量是不够的,精准客群的长期运营才是关键。

其次,产品短板不容忽视。许多消费者因场景新奇首次光顾,但咖啡品质平庸,难以形成复购。

第三,场景保鲜问题亟待解决。场景咖啡的核心在于场景创新,但趣味性会随时间减退。比如,传票杯套、黑胶唱片墙等符号的吸引力会逐渐减弱。因此,持续迭代场景设计,保持新鲜感,是避免用户流失的关键。

第四,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一旦某种模式走红,大量跟风者涌入,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门店热度迅速下降。如何在红海中脱颖而出?唯有通过差异化定位和不断创新。

因此,场景咖啡若想持续发展,需在场景创新的基础上,提升产品品质、拓展增值服务,并通过不断迭代场景设计保持新鲜感,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陷阱。

再看法律服务的边界问题。免费法律咨询虽不违法,但若涉及收费服务,可能触碰《律师法》对非执业机构的法律服务限制。比如,北京某律所曾因在咖啡馆设立“咨询台”被监管部门警告。此外,消费者可能误以为咖啡馆能解决复杂法律问题,而实际上主理人仅能提供基础建议(如婚姻、劳动纠纷)。比如,重庆某“法律咖啡小馆”因未能满足用户深度咨询需求,引发投诉。

因此,法律主题咖啡馆在提供免费咨询时,需明确服务边界,避免误导消费者,并与专业律所合作处理复杂案件,以确保合规性和用户满意度。

最后,竞争壁垒低,独立咖啡馆很容易被连锁品牌挤压。比如,瑞幸、库迪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星巴克以“第三空间”巩固高端客群,导致独立咖啡馆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2024年数据显示,独立咖啡馆的年均净利率已从12%降至不足7%。

这种趋势表明,独立咖啡馆若想突围,需通过差异化定位(如垂直场景、增值服务)和精准客群运营,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避免与连锁品牌正面竞争。

登录 | 注册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咖啡赛道下半场要靠场景取胜?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咖啡赛道下半场要靠场景取胜?

“投5000元月入3万”,家庭咖啡馆真的能赚钱吗?

创业咖啡馆“鼻祖”注销,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全国首家蔻驰咖啡馆在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开业

二次元入侵餐饮圈,你的“新客焦虑”有救了

周半仙

发表文章8篇

最近内容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是创新还是噱头?

2025-04-08 15:13

2025餐饮品类大逃杀

2025-03-24 17:36

零食巨头为什么都是“咖啡爱好者”?

2025-03-18 10:23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feuser_5798325 1周前 法律主题咖啡馆走红,是创新还是噱头?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