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回血” 跷跷板效应再度上演

东方财富网

21小时前

针对最近的股债跷跷板效应,有基金经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效应在近年被频繁提及,但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律。

上周,A股和港股有所回调,债市再度回暖,部分债基更是连续多个交易日上涨,“回血”较为明显。与此同时,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权益类基金净值普遍回撤。近期市场风险偏好出现明显降温,有基金人士认为,债市趋势有望维持,但扰动因素也会增多。

长期纯债基金表现不俗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纯债基金中的绝大多数产品近一周均实现正收益,多只基金净值在上周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长期纯债基金表现尤为突出,超过40只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净值近一周涨幅超过1%。

国泰惠丰纯债、华泰保兴尊益利率债以超过1.8%的周度涨幅位居前两位,两只基金净值在4月3日的涨幅均超过1.2%。根据2024年年报,前者总规模超27亿元,持有24特别国债06、24特别国债01、24平安银行二级资本债01A、24恒丰银行二级资本债01、24晋能电力MTN004五只债券;后者总规模超1.8亿元,持有23附息国债09、24特别国债04、20进出05、24特别国债06四只债券。

从净值走势来看,上述两只基金几乎完全修复了今年3月初以来的失地。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多数纯债基金净值走势基本相同,历经3月上半月的回撤后,基金净值在3月18日后持续回升,并在4月初快速拉升,部分基金净值甚至已超过3月初的相对高位。

天相投顾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债券型基金已经连续三年实现利润为正,2024年利润更是较2023年增超70%,约为4102亿元。

跷跷板效应显现

债基强势回血的同时,股票型基金出现明显回撤,股债跷跷板效应再度显现。截至4月6日,除了部分医药和农业主题基金在近一周实现正收益外,超八成股票型基金近一周收益为负,其中超过200只基金净值近一周跌幅超过3%。

股债跷跷板效应在今年已不是初次上演。在前期科技股表现强势时,这一效应也曾出现。彼时,DeepSeek、人形机器人掀起的科技投资浪潮风头正盛,多只科技股股价屡创新高,部分基金更是在短时间内实现超60%的收益率,而债基一改往日的稳健上涨势头,出现快速回调。

针对最近的股债跷跷板效应,有基金经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效应在近年被频繁提及,但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律。股债跷跷板效应更多发生在存量博弈的市场里,当市场资金池足够大,甚至出现流动性外溢现象时,股债双强的局面可能出现,届时股债将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风险偏好波动加剧

“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债市有所修复。”谈及近日债基持续回血,有基金人士分析,人民银行在3月18日至20日连续公开市场净投放,逐步缓解了资金面的紧张压力。叠加海外扰动因素发酵,市场风险偏好下降,都是促进债市修复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距离春节假期结束仅仅约两个月时间,市场风险偏好仿佛坐了“过山车”,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展望后市,部分基金人士也表示,震荡或是2025年市场的主基调之一。

博时基金固定收益二部基金经理张磊认为,今年债市走势大概率是趋势未变,但扰动因素增加。目前,国内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经济基本面在复苏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债市趋势有望维持。但是,债市的扰动因素也有所增加:首先,权益市场对债市的扰动增加,高息存款取消后,居民存款从银行流向非银金融领域,目前市场是存量博弈,非银金融机构掌握债市的定价权,对居民的资产配置行为影响增大;其次,市场对货币政策节奏预期出现反复;第三,外需不确定性对债市的扰动增加。今年或处震荡市阶段,可能存在明显的股债跷跷板效应,30年期国债的交易价值和对冲价值或更为突出。

不少机构人士认为,在震荡行情下,树立资产配置观念尤为重要。投资不应只局限于权益或债券某一类资产,搭建具有对冲价值的均衡配置组合,不失为应对波动和风格轮动的有效之举。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针对最近的股债跷跷板效应,有基金经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效应在近年被频繁提及,但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律。

上周,A股和港股有所回调,债市再度回暖,部分债基更是连续多个交易日上涨,“回血”较为明显。与此同时,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权益类基金净值普遍回撤。近期市场风险偏好出现明显降温,有基金人士认为,债市趋势有望维持,但扰动因素也会增多。

长期纯债基金表现不俗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纯债基金中的绝大多数产品近一周均实现正收益,多只基金净值在上周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长期纯债基金表现尤为突出,超过40只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净值近一周涨幅超过1%。

国泰惠丰纯债、华泰保兴尊益利率债以超过1.8%的周度涨幅位居前两位,两只基金净值在4月3日的涨幅均超过1.2%。根据2024年年报,前者总规模超27亿元,持有24特别国债06、24特别国债01、24平安银行二级资本债01A、24恒丰银行二级资本债01、24晋能电力MTN004五只债券;后者总规模超1.8亿元,持有23附息国债09、24特别国债04、20进出05、24特别国债06四只债券。

从净值走势来看,上述两只基金几乎完全修复了今年3月初以来的失地。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多数纯债基金净值走势基本相同,历经3月上半月的回撤后,基金净值在3月18日后持续回升,并在4月初快速拉升,部分基金净值甚至已超过3月初的相对高位。

天相投顾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债券型基金已经连续三年实现利润为正,2024年利润更是较2023年增超70%,约为4102亿元。

跷跷板效应显现

债基强势回血的同时,股票型基金出现明显回撤,股债跷跷板效应再度显现。截至4月6日,除了部分医药和农业主题基金在近一周实现正收益外,超八成股票型基金近一周收益为负,其中超过200只基金净值近一周跌幅超过3%。

股债跷跷板效应在今年已不是初次上演。在前期科技股表现强势时,这一效应也曾出现。彼时,DeepSeek、人形机器人掀起的科技投资浪潮风头正盛,多只科技股股价屡创新高,部分基金更是在短时间内实现超60%的收益率,而债基一改往日的稳健上涨势头,出现快速回调。

针对最近的股债跷跷板效应,有基金经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效应在近年被频繁提及,但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律。股债跷跷板效应更多发生在存量博弈的市场里,当市场资金池足够大,甚至出现流动性外溢现象时,股债双强的局面可能出现,届时股债将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风险偏好波动加剧

“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债市有所修复。”谈及近日债基持续回血,有基金人士分析,人民银行在3月18日至20日连续公开市场净投放,逐步缓解了资金面的紧张压力。叠加海外扰动因素发酵,市场风险偏好下降,都是促进债市修复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距离春节假期结束仅仅约两个月时间,市场风险偏好仿佛坐了“过山车”,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展望后市,部分基金人士也表示,震荡或是2025年市场的主基调之一。

博时基金固定收益二部基金经理张磊认为,今年债市走势大概率是趋势未变,但扰动因素增加。目前,国内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经济基本面在复苏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债市趋势有望维持。但是,债市的扰动因素也有所增加:首先,权益市场对债市的扰动增加,高息存款取消后,居民存款从银行流向非银金融领域,目前市场是存量博弈,非银金融机构掌握债市的定价权,对居民的资产配置行为影响增大;其次,市场对货币政策节奏预期出现反复;第三,外需不确定性对债市的扰动增加。今年或处震荡市阶段,可能存在明显的股债跷跷板效应,30年期国债的交易价值和对冲价值或更为突出。

不少机构人士认为,在震荡行情下,树立资产配置观念尤为重要。投资不应只局限于权益或债券某一类资产,搭建具有对冲价值的均衡配置组合,不失为应对波动和风格轮动的有效之举。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