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破净现象解析:高分红能否成为估值提升的利器?

金融界

1天前

近年来,银行股长期破净的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截至2024年4月1日,A股42家上市银行中,除招商银行市净率略高于1倍外,其余银行股均处于破净状态。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对银行股的低估,也促使多家银行积极出台估值提升计划,试图通过高分红、优化资产质量等措施扭转局面。

银行股破净的深层原因

银行股长期破净的原因复杂且多元。首先,市场对银行资产规模增速的预期下滑,导致投资者对银行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心不足。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和国内有效信贷需求的疲软,进一步限制了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稳定息差环境,叠加监管层要求银行让利实体经济,银行业的息差收入被大幅压缩,市场对银行盈利水平的预期进一步下调。此外,市场对银行风险管控能力的担忧,尤其是对房地产贷款和地方债务敞口的潜在风险,也成为压制银行股估值的重要因素。

高分红能否提振估值?

为应对破净困境,多家银行在估值提升计划中明确提出将强化股东回报,其中高分红成为重要抓手。例如,交通银行公告称,计划2025年至2027年每一年度现金分红率不低于30%,并适时实施一年多次分红。平安银行也表示,2024年至2026年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占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10%至35%。高分红策略旨在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吸引长期资金流入,从而提升银行股的市场表现。

然而,高分红并非万能良药。尽管分红能够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但银行股的估值修复仍需依赖基本面的改善。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管控能力的担忧,仍是制约估值提升的关键因素。此外,部分银行的估值提升计划同质化较为明显,缺乏具体可执行的措施,其落地效果仍有待观察。

估值提升计划的挑战与展望

银行股估值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银行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的配合。当前,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利率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预期的调整,都将对银行股的估值产生重要影响。从长期来看,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仍有赖于经济复苏、盈利能力及资产质量的改善。

与此同时,银行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需通过短期分红与股东增持、中期轻资本转型、长期治理改革与政策协同,重建估值逻辑。例如,摩根大通通过大幅回购股票和多元化经营,显著提升了股价和市净率;日本银行业则通过提高分红频率和比例,吸引了长期资金。这些经验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结语

银行股破净现象是经济周期、行业特性与政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高分红等短期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但银行股的估值修复仍需依赖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未来,银行业需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风险管理等长期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路径,最终实现估值的合理回归。


近年来,银行股长期破净的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截至2024年4月1日,A股42家上市银行中,除招商银行市净率略高于1倍外,其余银行股均处于破净状态。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对银行股的低估,也促使多家银行积极出台估值提升计划,试图通过高分红、优化资产质量等措施扭转局面。

银行股破净的深层原因

银行股长期破净的原因复杂且多元。首先,市场对银行资产规模增速的预期下滑,导致投资者对银行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心不足。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和国内有效信贷需求的疲软,进一步限制了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稳定息差环境,叠加监管层要求银行让利实体经济,银行业的息差收入被大幅压缩,市场对银行盈利水平的预期进一步下调。此外,市场对银行风险管控能力的担忧,尤其是对房地产贷款和地方债务敞口的潜在风险,也成为压制银行股估值的重要因素。

高分红能否提振估值?

为应对破净困境,多家银行在估值提升计划中明确提出将强化股东回报,其中高分红成为重要抓手。例如,交通银行公告称,计划2025年至2027年每一年度现金分红率不低于30%,并适时实施一年多次分红。平安银行也表示,2024年至2026年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占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10%至35%。高分红策略旨在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吸引长期资金流入,从而提升银行股的市场表现。

然而,高分红并非万能良药。尽管分红能够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但银行股的估值修复仍需依赖基本面的改善。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管控能力的担忧,仍是制约估值提升的关键因素。此外,部分银行的估值提升计划同质化较为明显,缺乏具体可执行的措施,其落地效果仍有待观察。

估值提升计划的挑战与展望

银行股估值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银行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的配合。当前,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利率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预期的调整,都将对银行股的估值产生重要影响。从长期来看,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仍有赖于经济复苏、盈利能力及资产质量的改善。

与此同时,银行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需通过短期分红与股东增持、中期轻资本转型、长期治理改革与政策协同,重建估值逻辑。例如,摩根大通通过大幅回购股票和多元化经营,显著提升了股价和市净率;日本银行业则通过提高分红频率和比例,吸引了长期资金。这些经验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结语

银行股破净现象是经济周期、行业特性与政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高分红等短期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但银行股的估值修复仍需依赖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未来,银行业需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风险管理等长期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路径,最终实现估值的合理回归。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