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两个大消息

刘晓博说财经

1天前

是希望通过新一代住宅,推动楼市的以旧换新,让大家继续买房、换房,拉动经济发展。...不鼓励大家炒房子,但又想让楼市拉动GDP、带来税收,用住房迭代、鼓励大家换房,就成为基本思路。...我的看法是:这对楼市是利好,而且局部撬动作用非常明显。
最近几天,楼市有两个大消息。
1、住建部3月31日发布住宅新规,要求:
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提高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提高户门、卫生间门的通行净宽;提高阳台等临空处栏杆高度。
公共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到公共空间和电梯轿厢内;空调室外机安装在专用平台等。新规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2、一线城市全部要探索房票制度。
深圳住建局印发《关于规范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建立房票制度,探索城市更新项目补偿安置多元化路径。至此,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均已开始探索房票制度。
这两件事,对楼市影响深远。
先看楼市新规。
在过去两年,住建部多次强调好房子、第四代住宅。现在,标准终于出来了。
为什么把好房子当做楼市未来的核心战略?说到底,是希望通过新一代住宅,推动楼市的以旧换新,让大家继续买房、换房,拉动经济发展。
不鼓励大家炒房子,但又想让楼市拉动GDP、带来税收,用住房迭代、鼓励大家换房,就成为基本思路。
按照住建部的说法,过去20多年,我们解决了住房“有没有”的问题,未来应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什么才是好房子,成都等地率先推出的所谓“第四代住宅”一度成为样板。
其特点是,赠送面积多、有大阳台,阳台搞很多绿植。据说,有些地方为了维护样板楼的形象,由管理处统一到各家阳台上种植绿植,禁止业主自行修剪,或者选择植物品种、外观。
这些房子看起来很好看,但过多的绿植影响了采光,带来了虫虫蚁蚁。更重要的是,有侵犯业主管理自家阳台权利之嫌。
我曾撰文批驳过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提出当前住宅的痛点根本不在绿植,也不在大阳台,而在于层高、隔音、梯户比、车位比、上网死角、得房率等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些痛点,去搞绿色、低碳的形式主义,甚至干预居民在自己家里的基本权利,那就太可笑了。
现在,新一代住房的新规出来了,方向是正确的,解决的也都是痛点问题。
其实,什么是好房子,问问老百姓就知道了。
新规没有明确得房率问题,事实上也突破了,还打破了之前的“7090政策”、容积率限制和住房限价,这些都有利于好房子的诞生。
这对于旧规下的老房子,尤其是配套不好,品质不好的旧产品,将是显著的利空。
比如之前的规定是,住宅层高不低于2.8米,现在是不低于3米。层高跟居住体验密切相关,高一些不仅采光、通风好,也让人感觉敞亮,不那么压抑。
之前的刚需住宅,多是按照“标准下限”建造的,层高就是2.8米,这种二手房未来就不好卖。旧规时代,也有一些豪宅把层高建到了3米以上,甚至3.2到3.3米,这类产品的抗跌性就比较好。
所以,对旧规下的产品也要细分,还要考虑配套因素。在超大、特大城市,一流学区房即便是房子比较老,层高、电梯、停车等都有缺陷,也不影响其价值长期稳定。
但如果产品不好,居住体验不佳,学位、地铁、商业等配套也不理想,那这样的产品就麻烦了,尤其是高层。
相比之下,老的多层小区“多一条命”,因为容积率低,未来旧改比较容易。高层小区容积率本身就高,未来没有提升的空间,就不太可能有开发商接手搞旧改,只能局部改造、翻新。这类房子,很大几率跑不赢通胀。
住宅的本质,是耐用消费品,如果城市、片区、配套选得好,有抗通胀、升值的能力。
但你不能忽视它的“耐用消费品”的属性,也就是说,它会变老,产品会迭代。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要每隔15到20年左右换一次房子。
再看房票制度。
房票制度,可以理解为货币棚改的变种。
2016到2018年,全国楼市出现了历史上最大一波上涨潮,三四线城市跟一二线城市一起涨,涨幅巨大。
催生这一轮大牛市的,在三四线城市主要是货币棚改。
当时央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给三大政策性银行提供了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各地的货币棚改。办法是政府拿钱征收棚户区居民的房子、土地,给他们现金让他们买存量房。
这等于给市场做了“一加一减”。
“一减”,就是征收了棚户区的房子,拆除,整个城市的住房存量减少了(至少短期内减少了);“一加”,是给了这些家庭钱,让他们去买存量房,创造了短期内必须买房子的需求。
所以,货币棚改被媒体称为“楼市核弹”。
票房,就是货币棚改的升级版,而且堵塞了很多漏洞。
想想看,当拆迁户一下子拿到很多现金的时候,会出什么意外?他们一定会去买当地的房子吗?
不一定。
会出千奇百怪的事情。比如拿着钱移民了,去其他城市买房子了,或者炒股被套了,或者赌博亏掉了,或者被电信诈骗了。
当普通人手里有大量现金的时候,往往是一场灾难。
为了让这个利好定向注入当地楼市,各地就发明了房票。这其实是一种住房兑换券,设定了期限(一般是1年),必须在当地使用,政府会公布一个楼盘库,纳入当地各区几十个、上百个楼盘,让拆迁户去用房票换房子,多退少补。
为了让大家接受房票安置,往往给予一定的优惠。拆迁户选好房子,要把房票给开发商,开发商再到政府兑换为现金,或者抵消应付的土地款、税费等。
这样做,还缓解了政府支付现金的压力,可以把付款时间点押后。
总之,房票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制度设计,很多地方甚至考虑了继承问题。万一拆迁户在这1年里出意外怎么办?管理办法对此都有考虑。
注意!此前货币棚改主要在“低线城市”进行,一度比较偏重于三四线城市,或部分弱二线城市。
最近几年开始向“高线城市”扩散。现在,连北上广深都要搞房票了,这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是,三四线城市普遍人口增长乏力,甚至人口下降。再搞大规模的房票安置,不太现实了。住房矛盾集中的,主要是超大特大城市,所以连北上广深也要搞了房票了。
不过未来城中村改造、老旧老区改造中,房票只是安置手段之一,政府还会搞原地安置或者货币补偿,三种办法并行。
对于位置好的城中村、老小区,居民肯定希望原地安置,哪怕等几年也愿意。位置差的,当然更希望房票安置,可以在全市多点选择,重新安家。
房票制度能撬动当前低迷的楼市吗?能产生2016年到2018年那样的核弹效应吗?
我的看法是:这对楼市是利好,而且局部撬动作用非常明显。但很难重演2016年2018年的局面了。
主要原因是,人口红利结束了,总人口、新生儿数量都在下滑,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再大规模搞拆建了。
所以,新一轮货币棚改(房票)跟2016年的2018年的完全不同了。上一轮是全面的,这一轮是局部的。量不一样,效果也就会有很大差异。
但房票还是会在局部带来很大的影响,它的杠杆效应比较明显,因为它不仅能创造购房需求,还能减少存量房。
欢迎关注以下公众号:

是希望通过新一代住宅,推动楼市的以旧换新,让大家继续买房、换房,拉动经济发展。...不鼓励大家炒房子,但又想让楼市拉动GDP、带来税收,用住房迭代、鼓励大家换房,就成为基本思路。...我的看法是:这对楼市是利好,而且局部撬动作用非常明显。
最近几天,楼市有两个大消息。
1、住建部3月31日发布住宅新规,要求:
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提高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提高户门、卫生间门的通行净宽;提高阳台等临空处栏杆高度。
公共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到公共空间和电梯轿厢内;空调室外机安装在专用平台等。新规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2、一线城市全部要探索房票制度。
深圳住建局印发《关于规范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建立房票制度,探索城市更新项目补偿安置多元化路径。至此,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均已开始探索房票制度。
这两件事,对楼市影响深远。
先看楼市新规。
在过去两年,住建部多次强调好房子、第四代住宅。现在,标准终于出来了。
为什么把好房子当做楼市未来的核心战略?说到底,是希望通过新一代住宅,推动楼市的以旧换新,让大家继续买房、换房,拉动经济发展。
不鼓励大家炒房子,但又想让楼市拉动GDP、带来税收,用住房迭代、鼓励大家换房,就成为基本思路。
按照住建部的说法,过去20多年,我们解决了住房“有没有”的问题,未来应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什么才是好房子,成都等地率先推出的所谓“第四代住宅”一度成为样板。
其特点是,赠送面积多、有大阳台,阳台搞很多绿植。据说,有些地方为了维护样板楼的形象,由管理处统一到各家阳台上种植绿植,禁止业主自行修剪,或者选择植物品种、外观。
这些房子看起来很好看,但过多的绿植影响了采光,带来了虫虫蚁蚁。更重要的是,有侵犯业主管理自家阳台权利之嫌。
我曾撰文批驳过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提出当前住宅的痛点根本不在绿植,也不在大阳台,而在于层高、隔音、梯户比、车位比、上网死角、得房率等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些痛点,去搞绿色、低碳的形式主义,甚至干预居民在自己家里的基本权利,那就太可笑了。
现在,新一代住房的新规出来了,方向是正确的,解决的也都是痛点问题。
其实,什么是好房子,问问老百姓就知道了。
新规没有明确得房率问题,事实上也突破了,还打破了之前的“7090政策”、容积率限制和住房限价,这些都有利于好房子的诞生。
这对于旧规下的老房子,尤其是配套不好,品质不好的旧产品,将是显著的利空。
比如之前的规定是,住宅层高不低于2.8米,现在是不低于3米。层高跟居住体验密切相关,高一些不仅采光、通风好,也让人感觉敞亮,不那么压抑。
之前的刚需住宅,多是按照“标准下限”建造的,层高就是2.8米,这种二手房未来就不好卖。旧规时代,也有一些豪宅把层高建到了3米以上,甚至3.2到3.3米,这类产品的抗跌性就比较好。
所以,对旧规下的产品也要细分,还要考虑配套因素。在超大、特大城市,一流学区房即便是房子比较老,层高、电梯、停车等都有缺陷,也不影响其价值长期稳定。
但如果产品不好,居住体验不佳,学位、地铁、商业等配套也不理想,那这样的产品就麻烦了,尤其是高层。
相比之下,老的多层小区“多一条命”,因为容积率低,未来旧改比较容易。高层小区容积率本身就高,未来没有提升的空间,就不太可能有开发商接手搞旧改,只能局部改造、翻新。这类房子,很大几率跑不赢通胀。
住宅的本质,是耐用消费品,如果城市、片区、配套选得好,有抗通胀、升值的能力。
但你不能忽视它的“耐用消费品”的属性,也就是说,它会变老,产品会迭代。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要每隔15到20年左右换一次房子。
再看房票制度。
房票制度,可以理解为货币棚改的变种。
2016到2018年,全国楼市出现了历史上最大一波上涨潮,三四线城市跟一二线城市一起涨,涨幅巨大。
催生这一轮大牛市的,在三四线城市主要是货币棚改。
当时央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给三大政策性银行提供了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各地的货币棚改。办法是政府拿钱征收棚户区居民的房子、土地,给他们现金让他们买存量房。
这等于给市场做了“一加一减”。
“一减”,就是征收了棚户区的房子,拆除,整个城市的住房存量减少了(至少短期内减少了);“一加”,是给了这些家庭钱,让他们去买存量房,创造了短期内必须买房子的需求。
所以,货币棚改被媒体称为“楼市核弹”。
票房,就是货币棚改的升级版,而且堵塞了很多漏洞。
想想看,当拆迁户一下子拿到很多现金的时候,会出什么意外?他们一定会去买当地的房子吗?
不一定。
会出千奇百怪的事情。比如拿着钱移民了,去其他城市买房子了,或者炒股被套了,或者赌博亏掉了,或者被电信诈骗了。
当普通人手里有大量现金的时候,往往是一场灾难。
为了让这个利好定向注入当地楼市,各地就发明了房票。这其实是一种住房兑换券,设定了期限(一般是1年),必须在当地使用,政府会公布一个楼盘库,纳入当地各区几十个、上百个楼盘,让拆迁户去用房票换房子,多退少补。
为了让大家接受房票安置,往往给予一定的优惠。拆迁户选好房子,要把房票给开发商,开发商再到政府兑换为现金,或者抵消应付的土地款、税费等。
这样做,还缓解了政府支付现金的压力,可以把付款时间点押后。
总之,房票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制度设计,很多地方甚至考虑了继承问题。万一拆迁户在这1年里出意外怎么办?管理办法对此都有考虑。
注意!此前货币棚改主要在“低线城市”进行,一度比较偏重于三四线城市,或部分弱二线城市。
最近几年开始向“高线城市”扩散。现在,连北上广深都要搞房票了,这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是,三四线城市普遍人口增长乏力,甚至人口下降。再搞大规模的房票安置,不太现实了。住房矛盾集中的,主要是超大特大城市,所以连北上广深也要搞了房票了。
不过未来城中村改造、老旧老区改造中,房票只是安置手段之一,政府还会搞原地安置或者货币补偿,三种办法并行。
对于位置好的城中村、老小区,居民肯定希望原地安置,哪怕等几年也愿意。位置差的,当然更希望房票安置,可以在全市多点选择,重新安家。
房票制度能撬动当前低迷的楼市吗?能产生2016年到2018年那样的核弹效应吗?
我的看法是:这对楼市是利好,而且局部撬动作用非常明显。但很难重演2016年2018年的局面了。
主要原因是,人口红利结束了,总人口、新生儿数量都在下滑,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再大规模搞拆建了。
所以,新一轮货币棚改(房票)跟2016年的2018年的完全不同了。上一轮是全面的,这一轮是局部的。量不一样,效果也就会有很大差异。
但房票还是会在局部带来很大的影响,它的杠杆效应比较明显,因为它不仅能创造购房需求,还能减少存量房。
欢迎关注以下公众号: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