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来源|东方财富(特此感谢!)
这家曾以“民营企业的银行”为标签、缔造“小微金融神话”的股份制银行标杆,似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这种波动暴露出该行盈利模式的脆弱性——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失效,而新兴业务尚未形成稳定增长点。
2024年,民生银行占比72.41%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3.65%,其中贷款收益率下降(LPR下调+市场竞争加剧)是主因。期内该行贷款利息收入减少6.44%,占总利息收入比例跌破70%。
另一边,存款大战愈演愈烈。作为“中国首家民企发起银行”,2024年其对公存款流失3.98%,民营特色日渐模糊。
个人存款民生银行2024年逆势增长7.61%,但代价是存款成本居高不下,高成本负债仍占比超60%,导致净息差修复难度较大。
年报中那句“压降高息负债”的承诺,在现实中成了“既要保规模,又要控成本”的悖论。
2024年民生银行净息差、净利差双双下滑。虽说下滑是普遍行情,但该行1.39%的净息差绝对值,真是够低的。
传统存贷业务的增长天花板愈发明显背景下。未来如何通过非息收入破局,将是决定上市银行们能否“弯道超车”的关键。
然而,非息收入方面,民生银行亦有隐忧。如上图,2024年民生银行非息净收入下滑2.0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5.15%,代理保险、基金费率下调直接打击中间业务。
王晓永团队上任后,通过“两重两新”战略重构资产布局,这种调整短期内牺牲了规模增速。长期来看风险会慢慢得到释放。但这个长期到底有多长,考验的是民生银行管理团队的硬实力,同时也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面对传统业务的萎缩,民生银行押注“五篇大文章”——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目前 这些业务发展如何?蜜妹细看了下。
科技金融方面:2024年民生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22亿元,增速8%,客户超11.43万户,看似亮眼。但简单计算一下得出,其户均贷款仅360万元,本质似乎仍是小微贷款的逻辑?
这类业务盈利空间有限,且年报未披露该类别具体不良率,风险仍是一团迷雾。更现实的问题是:当网商银行用纯线上模式覆盖百万小微客户时,民生银行的线下网点优势反而可能成为成本负担。
目前来看,其“投、融、富、慧”产品体系的协同效应尚未显现。
绿色金融:报告期内,民生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234亿元,增速22.4%,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不过碳金融创新(如“碳e贷”)仍处于试点阶段,规模化效应不足。还有一个风险是,若未来政策补贴退坡,其中的部分“伪绿色”项目可能成为坏账雷区。
普惠金融:民生银行2024年小微贷款余额8,551.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38.86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627.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04.49亿元,增幅8.24%;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户51.4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15万户;累计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7,150.12亿元,平均发放利率4.27%,比上年下降38BP。
养老金融:2024年民生银行行个人养老金账户229.5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9.40万户,增幅34.91% ;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业务管理个人账户数25.4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24%。
数字金融:2024年民生银行科技投入达60.19亿元。但成果却略显尴尬:手机银行用户数仅增长7.1%,为12,066.20万户;对公线上平台403.32万户;银企直联客户数6,780户。更关键的用户黏性指标(如月活、日均使用时长)蜜妹没有找到。
另外智能风控、财富管理数字化等领域,民生银行行与头部银行差距仍在扩大。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折射出传统银行转型的深层矛盾。
如下图,2024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1.47%: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说明该行的一系列“手术”初见成效。但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亦不容忽视。
比如房地产。年报显示,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相关授信余额3,951.64亿,同比下降5.84%,但不良贷款率逆势升至5.01%(上年4.92%)。
制造业不良率1.16%下降0.20pct,但批发零售业不良率1.44%上升0.06pct。这一数据反映了实体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
个人贷款不良率升至1.80%(+0.28pct),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率高达3.28%(+0.30pct)。
另外蜜妹注意到,2024年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141.94%,较2023年下滑7.75个百分点,创三年新低,且显著低于同行,风险缓冲能力明显弱化。
2024年,民生银行的次级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增幅很大。分别从上一年的45.06%增加至86.85%、46.63%增加至79.02%。
综上,民生银行业务方面似乎已沦为股份行中的“吊车尾”,资产质量正站在传统风险与转型风险的交叉口。如何在风险出清与业务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对民生银行来说考验极大。
未来,王晓永团队需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在战略收缩中培育新动能,在负债革命中重构竞争力,在科技突围中寻找破局点。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实现涅槃重生。而这场“生死劫”的答案,或将在2025年的战略执行中逐渐揭晓。
图表来源|东方财富(特此感谢!)
这家曾以“民营企业的银行”为标签、缔造“小微金融神话”的股份制银行标杆,似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这种波动暴露出该行盈利模式的脆弱性——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失效,而新兴业务尚未形成稳定增长点。
2024年,民生银行占比72.41%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3.65%,其中贷款收益率下降(LPR下调+市场竞争加剧)是主因。期内该行贷款利息收入减少6.44%,占总利息收入比例跌破70%。
另一边,存款大战愈演愈烈。作为“中国首家民企发起银行”,2024年其对公存款流失3.98%,民营特色日渐模糊。
个人存款民生银行2024年逆势增长7.61%,但代价是存款成本居高不下,高成本负债仍占比超60%,导致净息差修复难度较大。
年报中那句“压降高息负债”的承诺,在现实中成了“既要保规模,又要控成本”的悖论。
2024年民生银行净息差、净利差双双下滑。虽说下滑是普遍行情,但该行1.39%的净息差绝对值,真是够低的。
传统存贷业务的增长天花板愈发明显背景下。未来如何通过非息收入破局,将是决定上市银行们能否“弯道超车”的关键。
然而,非息收入方面,民生银行亦有隐忧。如上图,2024年民生银行非息净收入下滑2.0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5.15%,代理保险、基金费率下调直接打击中间业务。
王晓永团队上任后,通过“两重两新”战略重构资产布局,这种调整短期内牺牲了规模增速。长期来看风险会慢慢得到释放。但这个长期到底有多长,考验的是民生银行管理团队的硬实力,同时也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面对传统业务的萎缩,民生银行押注“五篇大文章”——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目前 这些业务发展如何?蜜妹细看了下。
科技金融方面:2024年民生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22亿元,增速8%,客户超11.43万户,看似亮眼。但简单计算一下得出,其户均贷款仅360万元,本质似乎仍是小微贷款的逻辑?
这类业务盈利空间有限,且年报未披露该类别具体不良率,风险仍是一团迷雾。更现实的问题是:当网商银行用纯线上模式覆盖百万小微客户时,民生银行的线下网点优势反而可能成为成本负担。
目前来看,其“投、融、富、慧”产品体系的协同效应尚未显现。
绿色金融:报告期内,民生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234亿元,增速22.4%,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不过碳金融创新(如“碳e贷”)仍处于试点阶段,规模化效应不足。还有一个风险是,若未来政策补贴退坡,其中的部分“伪绿色”项目可能成为坏账雷区。
普惠金融:民生银行2024年小微贷款余额8,551.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38.86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627.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04.49亿元,增幅8.24%;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户51.4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15万户;累计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7,150.12亿元,平均发放利率4.27%,比上年下降38BP。
养老金融:2024年民生银行行个人养老金账户229.5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9.40万户,增幅34.91% ;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业务管理个人账户数25.4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24%。
数字金融:2024年民生银行科技投入达60.19亿元。但成果却略显尴尬:手机银行用户数仅增长7.1%,为12,066.20万户;对公线上平台403.32万户;银企直联客户数6,780户。更关键的用户黏性指标(如月活、日均使用时长)蜜妹没有找到。
另外智能风控、财富管理数字化等领域,民生银行行与头部银行差距仍在扩大。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折射出传统银行转型的深层矛盾。
如下图,2024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1.47%: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说明该行的一系列“手术”初见成效。但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亦不容忽视。
比如房地产。年报显示,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相关授信余额3,951.64亿,同比下降5.84%,但不良贷款率逆势升至5.01%(上年4.92%)。
制造业不良率1.16%下降0.20pct,但批发零售业不良率1.44%上升0.06pct。这一数据反映了实体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
个人贷款不良率升至1.80%(+0.28pct),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率高达3.28%(+0.30pct)。
另外蜜妹注意到,2024年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141.94%,较2023年下滑7.75个百分点,创三年新低,且显著低于同行,风险缓冲能力明显弱化。
2024年,民生银行的次级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增幅很大。分别从上一年的45.06%增加至86.85%、46.63%增加至79.02%。
综上,民生银行业务方面似乎已沦为股份行中的“吊车尾”,资产质量正站在传统风险与转型风险的交叉口。如何在风险出清与业务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对民生银行来说考验极大。
未来,王晓永团队需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在战略收缩中培育新动能,在负债革命中重构竞争力,在科技突围中寻找破局点。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实现涅槃重生。而这场“生死劫”的答案,或将在2025年的战略执行中逐渐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