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 4 月关税前瞻:加什么,怎么加?

兴业证券

2天前

要点

已有进展:特朗普目前已落地的关税从贸易伙伴与商品品类两条线索展开。特朗普第二任以来,一是增加特定贸易伙伴的全面关税,其中对中国、墨西哥、加拿大关税已落地,对欧盟等威胁加关税;二是对所有贸易伙伴增加特定战略性产品关税,其中对汽车、钢铝加征关税已落地,铜和木材加关税启动调查,农产品、半导体和药品口头威胁

山雨欲来:根据特朗普此前“预告”,4 月初预计系列关税措施将进一步加码。42日后关注以下线索(1)对等关税计划;(2)中美贸易审查进展;(3)美墨加协定审查的反馈;(4)墨西哥、加拿大在美墨加协定免征范围内的商品恢复 25% 关税的落地情况;(5)美国对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全部商品征收 25% 关税的落地情况;(6)对汽车及零部件 25% 关税预计43日生效;(7)前期对农产品、半导体、药品关税的落实。

按图索骥:“对等关税”可能实施的逻辑和方向。根据对美加征关税高于美对其加征关税、对美国采取歧视性非关税措施等线索,“the dirty 15”即与美国贸易失衡最大的约 15% 的国家或被重点征税。参考美国贸易代表此前重点关注对象,风险较大的是:G-20成员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越南等。

中国关注什么:战略性产品、第三方国家被加税的次生影响、投资限制政策等。

➢ 从关税+增值税视角出发,美方对华关税已经高于中国对美关税,“税率对等”难为发难理由,但非关税壁垒和汇率操纵等 “非对等贸易关系”可能成为借口。后续美国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法案的进展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线索。

➢ 美国对华已加征 20% 关税后,考虑到美国本土的“滞胀”压力、及上一轮贸易摩擦迄今,从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对美出口并未实质性下滑,后续继续对华直接大幅加征关税的成本收益比在下滑。

➢ 基于此,我们一是关注 301调查再次审查后,战略性产品的关税壁垒是否进一步上升;以及除了贸易政策外,美国依据所谓优先投资政策,从金融层面对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的可能负面冲击。

➢ 二是关注美国对第三方国家加税对中国绕道出口及对外设厂的次生影响。除了通过关税增收的一阶目的,特朗普通过关税想达到的二阶目的才是更核心的,即换取外交筹码支持本土关键制造业回流及争取大国博弈间站队。这些筹码是否包括联合遏制中国,以及被征税国家究竟采取“妥协”还是“反制”的策略回应后关税形势如何变化,也将影响中国未来外贸安全垫的拓展方向和形势。

风险提示:美国贸易政策超预期。

正文

一、已有进展:贸易伙伴和关键商品

特朗普的关税措施意图实现几大目标——提振本土产业、提高政府税收、保护国家安全。相应地,特朗普制定关税政策的思路可分为三类:一是对特定贸易伙伴征收关税,作为边境管制等其他事项的谈判筹码;二是扩大征税范围,威胁全面征收对等关税、对“税基”较大的贸易伙伴征税;三是关键领域产品和制造业链条相关产品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土企业发展。

2025年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加征关税的行动包括:

其一,对贸易伙伴。以阻止非法移民和芬太尼流入、引导制造业回流为由,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 (IEEPA)对墨西哥、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征收普遍性关税;以贸易不公平为由,对欧盟、巴西、印度、韩国等国家及地区口头威胁征收关税;授权对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征收二级关税。

其二,对关键商品。援引(《1962 年贸易扩张法》第232 条,对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和铝等关键产品加征关税;对铜、木材等商品启动 232 调查;口头威胁对农产品和药品征收关税。

2023年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和被税商品加权关税税率分别为 2.4% 7.4%。据PIIE测算,假设进口规模不变,对中国加征 10% 的关税并对墨西哥、加拿大加征25% 的关税后,将使所有进口商品和被税商品加权关税税率分别提高到 10.5% 17.3%;再加上中国的第二轮 10% 和钢铁与铝产品等关税,税率可能更高。

二、山雨欲来:4 月初可能落地哪些关税?

相对确定的措施:贸易审查反馈、汽车等关键领域产品。根据截至327日特朗普政府披露的信息,4月初可能实施的贸易制裁进展包括当地时间) :

(1)41日前,贸易代表向总统提交中美贸易审查与美墨加协定审查的反馈;

(2)42-3日明确落地的包括:墨西哥、加拿大在《美墨加协定》(USMCA)免征范围内的商品将恢复 25% 的关税;国务卿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对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主要为中国、印度、部分欧洲国家、马来西亚等)全部商品征收 25% 的关税;对汽车及零部件的 25% 关税于43日生效。

(3)42日及之后口头威胁的包括:42日或推进对等关税计划、农产品关税,“不久的将来”推进半导体和药品关税。

三、按图索骥:“对等关税”可能实施的逻辑和方向

根据对美加征关税高于美对其加征关税、对美国采取歧视性非关税措施等线索,“the dirty 15”即与美国贸易失衡最大的约 15% 的国家或被重点征税,参考美国

贸易代表此前重点关注对象,风险较大的是:G-20 成员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越南等。

贸易逆差较大经济体:欧洲、日韩、印度与东南亚。美国贸易逆差较大的经济体除了已落地关税的中国、墨西哥、加拿大之外,还包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以及印度、日本、韩国。

非对等关税:高MFN 税率的亚洲经济体和高增值税的欧洲经济体。特朗普“对等关税”加征的核心参考来源于双边关税差幅和对手方增值税税率水平。从这一

视角而言,美国当前的平均最惠国优惠(MFN)税率均低于其主要进口来源方,后者均存在一定被加征风险。分类来看:

(1)高关税经济体: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包括韩国、泰国、越南、印尼、中国内地、中国台湾;

(2)高增值税经济体:主要集中在欧洲经济体,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3)高关税+高增值税经济体:印度、巴西,此外墨西哥加总后的关税也处于较高水平。

四、中国关注什么

关注点一:美国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法案进展和优先投资政策对中国金融、科技的负面冲击。

对中国而言, 34日以来美国已累计对华全面加征 20% 关税,当前美方对华进口税率已高于中方对美进口税率和 13% 标准增值税率之和。如果单纯从“税率对等”视角出发,美方继续对华加征关税的依据有限。

但也需注意到,特朗普在“非对等贸易关系”的认定中,将非关税壁垒和汇率操纵加入判定标准,并指责中国通过出口补贴、压低汇率对美国内部产业形成冲击。从这一角度而言,美方仍保留了对华进一步加征关税的说辞与空间

20251月,特朗普在上任首日签署的行政命令中,指令商务部及贸易代表,在41日前完成研究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可行性。此后美国两党议员联合在众议院及参议院提出了《恢复贸易公平法案》,旨在终止中国在美享有的优惠贸易待遇。后续美国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法案的进展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线索

2025221日,美国发布了政策备忘录《美国优先投资政策》。特朗普政府将“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理念贯穿于政策备忘录的核心,强调中国通过投资所谓“渗透美国市场、获取关键技术和资源”的威胁。此举不仅延续了拜登政府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力度,还通过强化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职能,进一步加大了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审查力度,也加强了对中国战略领域的技术封锁。

2025 年美国对华已加征 20% 关税,考虑到美国本土的“滞胀”压力、及上一轮贸易摩擦迄今,从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对美出口并未实质性下滑(详见《20250208-长风破浪:从价值链看美国关税影响》),后续美国继续对华直接大幅加征关税的成本收益比在下滑

基于此,我们一是关注 301 调查再次审查后,战略性产品的关税壁垒是否进一步上升;以及除了贸易政策外,美国依据所谓优先投资政策,从金融层面对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的可能负面冲击

关注点二:美国对第三方国家加税对中国绕道出口及对外设厂的次生影响。

除了通过关税增收的一阶目的,特朗普通过关税想达到的二阶目的才是更核心的,即换取外交筹码支持本土关键制造业回流及争取大国博弈间站队。这些筹码是否包括联合遏制中国,以及被征税国家究竟采取“妥协”还是“反制”的策略回应后关税形势如何变化,也将影响中国未来外贸安全垫的拓展方向和形势。

风险提示:美国贸易政策超预期。



要点

已有进展:特朗普目前已落地的关税从贸易伙伴与商品品类两条线索展开。特朗普第二任以来,一是增加特定贸易伙伴的全面关税,其中对中国、墨西哥、加拿大关税已落地,对欧盟等威胁加关税;二是对所有贸易伙伴增加特定战略性产品关税,其中对汽车、钢铝加征关税已落地,铜和木材加关税启动调查,农产品、半导体和药品口头威胁

山雨欲来:根据特朗普此前“预告”,4 月初预计系列关税措施将进一步加码。42日后关注以下线索(1)对等关税计划;(2)中美贸易审查进展;(3)美墨加协定审查的反馈;(4)墨西哥、加拿大在美墨加协定免征范围内的商品恢复 25% 关税的落地情况;(5)美国对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全部商品征收 25% 关税的落地情况;(6)对汽车及零部件 25% 关税预计43日生效;(7)前期对农产品、半导体、药品关税的落实。

按图索骥:“对等关税”可能实施的逻辑和方向。根据对美加征关税高于美对其加征关税、对美国采取歧视性非关税措施等线索,“the dirty 15”即与美国贸易失衡最大的约 15% 的国家或被重点征税。参考美国贸易代表此前重点关注对象,风险较大的是:G-20成员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越南等。

中国关注什么:战略性产品、第三方国家被加税的次生影响、投资限制政策等。

➢ 从关税+增值税视角出发,美方对华关税已经高于中国对美关税,“税率对等”难为发难理由,但非关税壁垒和汇率操纵等 “非对等贸易关系”可能成为借口。后续美国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法案的进展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线索。

➢ 美国对华已加征 20% 关税后,考虑到美国本土的“滞胀”压力、及上一轮贸易摩擦迄今,从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对美出口并未实质性下滑,后续继续对华直接大幅加征关税的成本收益比在下滑。

➢ 基于此,我们一是关注 301调查再次审查后,战略性产品的关税壁垒是否进一步上升;以及除了贸易政策外,美国依据所谓优先投资政策,从金融层面对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的可能负面冲击。

➢ 二是关注美国对第三方国家加税对中国绕道出口及对外设厂的次生影响。除了通过关税增收的一阶目的,特朗普通过关税想达到的二阶目的才是更核心的,即换取外交筹码支持本土关键制造业回流及争取大国博弈间站队。这些筹码是否包括联合遏制中国,以及被征税国家究竟采取“妥协”还是“反制”的策略回应后关税形势如何变化,也将影响中国未来外贸安全垫的拓展方向和形势。

风险提示:美国贸易政策超预期。

正文

一、已有进展:贸易伙伴和关键商品

特朗普的关税措施意图实现几大目标——提振本土产业、提高政府税收、保护国家安全。相应地,特朗普制定关税政策的思路可分为三类:一是对特定贸易伙伴征收关税,作为边境管制等其他事项的谈判筹码;二是扩大征税范围,威胁全面征收对等关税、对“税基”较大的贸易伙伴征税;三是关键领域产品和制造业链条相关产品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土企业发展。

2025年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加征关税的行动包括:

其一,对贸易伙伴。以阻止非法移民和芬太尼流入、引导制造业回流为由,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 (IEEPA)对墨西哥、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征收普遍性关税;以贸易不公平为由,对欧盟、巴西、印度、韩国等国家及地区口头威胁征收关税;授权对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征收二级关税。

其二,对关键商品。援引(《1962 年贸易扩张法》第232 条,对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和铝等关键产品加征关税;对铜、木材等商品启动 232 调查;口头威胁对农产品和药品征收关税。

2023年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和被税商品加权关税税率分别为 2.4% 7.4%。据PIIE测算,假设进口规模不变,对中国加征 10% 的关税并对墨西哥、加拿大加征25% 的关税后,将使所有进口商品和被税商品加权关税税率分别提高到 10.5% 17.3%;再加上中国的第二轮 10% 和钢铁与铝产品等关税,税率可能更高。

二、山雨欲来:4 月初可能落地哪些关税?

相对确定的措施:贸易审查反馈、汽车等关键领域产品。根据截至327日特朗普政府披露的信息,4月初可能实施的贸易制裁进展包括当地时间) :

(1)41日前,贸易代表向总统提交中美贸易审查与美墨加协定审查的反馈;

(2)42-3日明确落地的包括:墨西哥、加拿大在《美墨加协定》(USMCA)免征范围内的商品将恢复 25% 的关税;国务卿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对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主要为中国、印度、部分欧洲国家、马来西亚等)全部商品征收 25% 的关税;对汽车及零部件的 25% 关税于43日生效。

(3)42日及之后口头威胁的包括:42日或推进对等关税计划、农产品关税,“不久的将来”推进半导体和药品关税。

三、按图索骥:“对等关税”可能实施的逻辑和方向

根据对美加征关税高于美对其加征关税、对美国采取歧视性非关税措施等线索,“the dirty 15”即与美国贸易失衡最大的约 15% 的国家或被重点征税,参考美国

贸易代表此前重点关注对象,风险较大的是:G-20 成员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越南等。

贸易逆差较大经济体:欧洲、日韩、印度与东南亚。美国贸易逆差较大的经济体除了已落地关税的中国、墨西哥、加拿大之外,还包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以及印度、日本、韩国。

非对等关税:高MFN 税率的亚洲经济体和高增值税的欧洲经济体。特朗普“对等关税”加征的核心参考来源于双边关税差幅和对手方增值税税率水平。从这一

视角而言,美国当前的平均最惠国优惠(MFN)税率均低于其主要进口来源方,后者均存在一定被加征风险。分类来看:

(1)高关税经济体: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包括韩国、泰国、越南、印尼、中国内地、中国台湾;

(2)高增值税经济体:主要集中在欧洲经济体,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3)高关税+高增值税经济体:印度、巴西,此外墨西哥加总后的关税也处于较高水平。

四、中国关注什么

关注点一:美国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法案进展和优先投资政策对中国金融、科技的负面冲击。

对中国而言, 34日以来美国已累计对华全面加征 20% 关税,当前美方对华进口税率已高于中方对美进口税率和 13% 标准增值税率之和。如果单纯从“税率对等”视角出发,美方继续对华加征关税的依据有限。

但也需注意到,特朗普在“非对等贸易关系”的认定中,将非关税壁垒和汇率操纵加入判定标准,并指责中国通过出口补贴、压低汇率对美国内部产业形成冲击。从这一角度而言,美方仍保留了对华进一步加征关税的说辞与空间

20251月,特朗普在上任首日签署的行政命令中,指令商务部及贸易代表,在41日前完成研究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可行性。此后美国两党议员联合在众议院及参议院提出了《恢复贸易公平法案》,旨在终止中国在美享有的优惠贸易待遇。后续美国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法案的进展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线索

2025221日,美国发布了政策备忘录《美国优先投资政策》。特朗普政府将“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理念贯穿于政策备忘录的核心,强调中国通过投资所谓“渗透美国市场、获取关键技术和资源”的威胁。此举不仅延续了拜登政府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力度,还通过强化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职能,进一步加大了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审查力度,也加强了对中国战略领域的技术封锁。

2025 年美国对华已加征 20% 关税,考虑到美国本土的“滞胀”压力、及上一轮贸易摩擦迄今,从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对美出口并未实质性下滑(详见《20250208-长风破浪:从价值链看美国关税影响》),后续美国继续对华直接大幅加征关税的成本收益比在下滑

基于此,我们一是关注 301 调查再次审查后,战略性产品的关税壁垒是否进一步上升;以及除了贸易政策外,美国依据所谓优先投资政策,从金融层面对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的可能负面冲击

关注点二:美国对第三方国家加税对中国绕道出口及对外设厂的次生影响。

除了通过关税增收的一阶目的,特朗普通过关税想达到的二阶目的才是更核心的,即换取外交筹码支持本土关键制造业回流及争取大国博弈间站队。这些筹码是否包括联合遏制中国,以及被征税国家究竟采取“妥协”还是“反制”的策略回应后关税形势如何变化,也将影响中国未来外贸安全垫的拓展方向和形势。

风险提示:美国贸易政策超预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