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公募,大手笔增资!

东方财富网

2天前

未来或有更多基金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中小公募仍将占据主流,其中外资独资公募或将成为增资阵营的重要力量,持续加大在华布局。

【导读】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公司增资至9.5亿元,增幅约58%

又有基金公司,获股东增资。

日前,外资巨头摩根士丹利独资公募——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根士丹利基金)注册资本由6亿元人民币增至9.5亿元人民币,增幅约58%。

摩根士丹利基金增资至9.5亿元

增幅约58%

天眼查App显示,3月27日,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公司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9.5亿元,增幅约58%。

摩根士丹利基金成立于2003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ZHOU WENTONG(周文秱),经营范围为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由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全资持股。

2023年2月3日,证监会批复核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核准摩根士丹利国际受让深圳市基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持公司全部股权。

2023年6月2日,公司名称变更为“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2023年7月17日,公司完成股权变更交割手续,公司股权结构变更为摩根士丹利国际持股100%,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5亿元。

回顾来看,此次是摩根士丹利基金的二次增资。2023年7月19日,股权交割完成后不久,摩根士丹利马上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摩根士丹利基金的业务发展,摩根士丹利基金的注册资本从人民币2.5亿元增至6亿元,增幅近140%。

从管理规模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的非货基金规模为244.94亿元,行业排名第96名。

2024年,摩根士丹利基金旗下的大摩数字经济混合A位列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榜单第一,同时夺得2024年度公募基金全市场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摩根士丹利日前调高了对中国指数的目标点位预期,将恒生指数、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2025年底目标价分别上调至25800点、83点和4220点。继上次2025年2月上调中国指数目标后,摩根士丹利再度上调指数目标。

摩根士丹利表示,此次上调一方面由盈利增长预期驱动,另一方面则由估值水平重估驱动。

中小公募密集增资

扩充注册资本有利于扩大经营,除摩根士丹利基金外,多家基金公司近期也进行了注册资本扩充。

仅3月份,就有苏新基金、新华基金、弘毅远方基金、联博基金等公募相继公告增资。事实上,近两年基金公司增资密度明显提升。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新增注册资本的基金公司超过20家。

具体来看,增资公司包括合煦智远基金、国融基金、中信建投基金、益民基金、华西基金、易米基金、西藏东财基金等,其中部分公司多次增资。

这些基金公司多为中小型公司,多家公司规模甚至不足10亿元。从成立时间看,不少增资公司为次新公募。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以来,联博基金、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等外资公募陆续增资,以适应中国市场拓展需求。

业内认为,外资股东频频增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呈现积极态势,外资长期看好中国资管市场,并加速本土化展业和布局的态势。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公募行业面临增速趋缓、主动管理类权益产品吸引力下滑,以及马太效应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均给中小公募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增资虽然不能解决公司长期发展问题,但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增资维持生存,以及谋求更好的发展。

“增资也反映出基金公司股东方对公司发展的积极规划与信心。尽管行业竞争激烈、压力重重,但通过增加注册资本,这些公司能够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有更多资源投入到投研团队建设、产品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从而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同时,这也是行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自我调整与优化的一种体现。”一位业内人士说。

业内预计,未来或有更多基金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中小公募仍将占据主流,其中外资独资公募或将成为增资阵营的重要力量,持续加大在华布局。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原标题:外资公募,大手笔增资!)

(责任编辑:126)

未来或有更多基金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中小公募仍将占据主流,其中外资独资公募或将成为增资阵营的重要力量,持续加大在华布局。

【导读】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公司增资至9.5亿元,增幅约58%

又有基金公司,获股东增资。

日前,外资巨头摩根士丹利独资公募——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根士丹利基金)注册资本由6亿元人民币增至9.5亿元人民币,增幅约58%。

摩根士丹利基金增资至9.5亿元

增幅约58%

天眼查App显示,3月27日,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公司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9.5亿元,增幅约58%。

摩根士丹利基金成立于2003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ZHOU WENTONG(周文秱),经营范围为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由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全资持股。

2023年2月3日,证监会批复核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核准摩根士丹利国际受让深圳市基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持公司全部股权。

2023年6月2日,公司名称变更为“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2023年7月17日,公司完成股权变更交割手续,公司股权结构变更为摩根士丹利国际持股100%,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5亿元。

回顾来看,此次是摩根士丹利基金的二次增资。2023年7月19日,股权交割完成后不久,摩根士丹利马上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摩根士丹利基金的业务发展,摩根士丹利基金的注册资本从人民币2.5亿元增至6亿元,增幅近140%。

从管理规模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的非货基金规模为244.94亿元,行业排名第96名。

2024年,摩根士丹利基金旗下的大摩数字经济混合A位列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榜单第一,同时夺得2024年度公募基金全市场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摩根士丹利日前调高了对中国指数的目标点位预期,将恒生指数、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2025年底目标价分别上调至25800点、83点和4220点。继上次2025年2月上调中国指数目标后,摩根士丹利再度上调指数目标。

摩根士丹利表示,此次上调一方面由盈利增长预期驱动,另一方面则由估值水平重估驱动。

中小公募密集增资

扩充注册资本有利于扩大经营,除摩根士丹利基金外,多家基金公司近期也进行了注册资本扩充。

仅3月份,就有苏新基金、新华基金、弘毅远方基金、联博基金等公募相继公告增资。事实上,近两年基金公司增资密度明显提升。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新增注册资本的基金公司超过20家。

具体来看,增资公司包括合煦智远基金、国融基金、中信建投基金、益民基金、华西基金、易米基金、西藏东财基金等,其中部分公司多次增资。

这些基金公司多为中小型公司,多家公司规模甚至不足10亿元。从成立时间看,不少增资公司为次新公募。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以来,联博基金、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等外资公募陆续增资,以适应中国市场拓展需求。

业内认为,外资股东频频增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呈现积极态势,外资长期看好中国资管市场,并加速本土化展业和布局的态势。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公募行业面临增速趋缓、主动管理类权益产品吸引力下滑,以及马太效应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均给中小公募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增资虽然不能解决公司长期发展问题,但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增资维持生存,以及谋求更好的发展。

“增资也反映出基金公司股东方对公司发展的积极规划与信心。尽管行业竞争激烈、压力重重,但通过增加注册资本,这些公司能够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有更多资源投入到投研团队建设、产品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从而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同时,这也是行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自我调整与优化的一种体现。”一位业内人士说。

业内预计,未来或有更多基金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中小公募仍将占据主流,其中外资独资公募或将成为增资阵营的重要力量,持续加大在华布局。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原标题:外资公募,大手笔增资!)

(责任编辑:126)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