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消费市场如何实现性价比?

联商网

5天前

在其他市场,奥乐齐的目标客群相对为中等收入甚至稍偏下,但目前在上海,其目标客群与盒马鲜生那部分高度重合,品牌定位有所拔高。

3月25日至28日,由《联商网》主办的2025中国超市周在河南许昌隆重举行。作为中国超市行业规模最大、专业度最高的年度盛会之一,本届大会继续以“美好之路”为主题,共谋行业发展新篇章。

在3月25日的分论坛《中国折扣店发展论坛》上,天使湾创投合伙人汪震宇、上海有创可呈创始人首席顾问张国宏、冠派客创始人林永强、三只松鼠商超业务总经理鼠可梵就“大众消费市场如何实现性价比”展开深入探讨,分别向行业传递了关于奥乐齐的成功模型、盒马NB的核心经验、冠派客的减法创业策略、三只松鼠的组织变革剖析以及对行业周期的感受与感悟。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联商网编辑):

主持人: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围绕 “大众消费市场如何实现性价比” 展开深入探讨。我是天使湾创投合伙人老汪,非常荣幸担任本次圆桌论坛的主持人。坐在我身边的三位嘉宾,都是在零售及相关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刻见解的行业大咖。首先为大家介绍上海有创可呈创始人首席顾问张国宏先生,张总在零售行业深耕多年,曾担任盒马鲜生总经理,也曾经是奥乐齐的顾问。接下来是冠派客创始人林永强先生,林总在卖场领域经历了深刻蜕变,带领冠派客在短短两年内于福建、浙江攻城略地,站稳脚跟。最后,有请三只松鼠商超业务总经理鼠可梵先生,三只松鼠在休闲食品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而如今也在经历着新的变革与发展。话不多说,让我们正式开启今天的论坛。

一、奥乐齐的成功模型分享

主持人:我先问张总两个问题。张总,您之前在盒马和奥乐齐的经历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看到奥乐齐和盒马NB在社区场景中已经打出了具有借鉴价值的模板。奥乐齐今年开始走出上海,进入江苏,距其进入中国市场已差不多8年,这也印证了它在开拓英美等国市场时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与超凡耐心。您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奥乐齐如今得到验证的大致模型?毕竟大家对奥乐齐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大道至简》以及官方披露的零散信息。

张国宏:我确实担任过奥乐齐一段时间的顾问。这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首店已有5年左右,与国外市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奥乐齐在中国成功的关键要素。在其他市场,奥乐齐的目标客群相对为中等收入甚至稍偏下,但目前在上海,其目标客群与盒马鲜生那部分高度重合,品牌定位有所拔高。品牌提升后,好处在于商品质价比中的“质”有了品牌支撑;不足之处在于受目标客户限制,需慢慢往下拓展,以吸引更多客群。

如今我是以观察者身份关注奥乐齐。去年,奥乐齐一直在努力优化策略。其核心标语“好品质 够低价”不断调整,商品分层与盒马类似,尤其是在生鲜层面,针对“晚餐一桌菜”场景,将生鲜分为“好品(黑标)”和相对低价品,以此拉低价格,吸引更多目标顾客。这一系列举措节奏把握精准,经过了严谨的逻辑思考,团队按部就班推进,不急于求成。据我所知,目前奥乐齐单店销售与盒马NB不相上下,店铺面积也相近,坪效非常高。

二、盒马NB的核心经验探讨

主持人:刚才提到盒马NB这两年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达到当年侯毅总提出的两个“15”基本单店模型,即日销15万,综合毛利率15%。

张国宏:盒马目前打造了两个出色的业态,分别被两组数据定义。此前是两个50,现在是两个15,很有意思。这表明一个业态或品牌的准确定义,需要深刻的商业洞察,一旦找准方向,影响力巨大。

主持人:顺着这个话题,张总给我们分享一下对盒马NB的观察,其核心经验是什么?

张国宏:对比盒马NB和奥乐齐,它们堪称上海市场这两年生鲜全业态体系中最优秀的代表。如果说奥乐齐定位相对中高,盒马NB则偏中低。奥乐齐首店多位于较好的购物中心,而盒马NB起初更多在街边店,如今也开始进驻购物中心,因其物业性价比更高。奥乐齐最早的核心场景并非生鲜或晚餐一桌菜,而是白领的午餐,在加工品和午餐方面表现出色。盒马NB则秉承盒马基因,将晚餐场景 “晚餐一桌菜” 打造得更好。

盒马NB在向一线城市拓展方面更为坚决,这带来诸多好处。其商品足够便宜,毛利率比奥乐齐低。而且在初创阶段,品牌中的 “盒马” 二字赋予了它独特调性。在生鲜全品类方面,盒马NB在烘焙和熟食方面的商品SKU十分丰富。若向下沉市场拓展,可将高线城市生活方式输送下去,吸引下沉市场中收入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强的人群。所以,盒马NB开到嘉兴等地时,发展势头迅猛。

三、冠派客的减法创业策略

主持人:冠派客成立至今两年时间,两年前林总到处学习、考察,这两年已在福建、浙江悄然站稳脚跟。和林总交流,我感觉他非常理性、务实,思考问题常常反其道而行之。我特别想了解,这两年创业过程中,您经历了从传统卖场业务的蜕变,基本剥离原有业务,全身心投入新事业。请复盘一下这两年做了哪些减法,规避了哪些大的坑?

林永强:首先,我们没有涉足生鲜领域。因为生鲜链路复杂,实现复制和标准化难度高,即便其黏性强,我们还是选择舍弃;其次,在自有品牌方面,我们经过多方推演,判断现阶段推出自有品牌对冠派客并非最佳选择,所以暂且搁置;再,线上运营我们也暂时不做,集中精力强化供应链和运营效率这两个优势部分。

主持人:目前冠派客大致的单店模型,毛利率、费用结构、销售品类占比情况如何?

林永强:单店面积300平方,毛利率20%,食品占比65%,百货类目占比35%。门店运营成本控制在10%以内,人工成本大概4-5%。租金成本方面,我们通过固定租金加扣点模型,取得了价格优势,运营成本低使得加价率低,进而形成价格竞争力。

四、三只松鼠的组织变革剖析

主持人:下面问一下三只松鼠的鼠总。我们都是三只松鼠的消费者,看到2022年9月那张大家聊到深夜的图,相信这样的场景在每个企业发展中都会出现,每一家企业都曾经经历战略和组织重构。我很好奇,三只松鼠的这种变革是内部驱动还是外部驱动?驱动力来源是什么,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变革过程中又有哪些难点?

鼠可梵:在我看来,真正的企业变革源于老板内心。当时老爹(创始人)带领我们自我剖析了很长时间,十分焦虑。在做企业定位时,思考如何做好事情。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渐渐偏离初心,考虑不同部门加价、资本看法、部门协调等问题,这些都成了包袱。

那天晚上反思,我们曾病急乱投医,尝试各种方法,却发现情况愈发糟糕。直到老爹突然清醒,意识到大道至简,明确企业最关键的是想清楚要什么。

那时我们确定了两点,一是先活下去,对松鼠而言,销量至关重要,先把量做起来,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二是先行动起来,不行就先做虚拟模型跑通流程,不纠结,先干再慢慢纠正。

从那天起,我们养成习惯,关注机会,让团队先尝试,以销量和利润为考核指标,有销量又有利润的团队,未来可成为公司中层、高管,孵化更多业务。因为松鼠是互联网品牌,有量才有品牌声量,才能活得更久。老爹每天也会自我剖析,在团队开会时公开指出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与我们分享、探讨。我认为创始人的认知突破,是企业变革加速的关键。

主持人:在新规划中,三只松鼠提出全品类战略,覆盖60个饮品。我特别好奇,如何界定这个战略的边界?毕竟这已突破传统休闲食品边界,新的边界划定在何处?

鼠可梵:这一两年,老爹提出松鼠没有边界。松鼠只是个牌子,不像传统品牌受限于特定品类,比如消费者虽对松鼠坚果有流量认知,但我们不必局限于此。现在只要员工愿意干、想干,能做出销量和利润,都可以尝试。松鼠提供平台、品牌赋能、供应链赋能和组织赋能,助力大家做成事情。

比如我们做饮料,去年内部有三个经营体提出要做宠物食品,认为狗吃的东西人都能吃,于是我们支持他们尝试。以前我们可能会抹杀基层创新想法,觉得与品牌主行当无关。但现在鼓励尝试,在抖音等平台,每个品成立三人小组,在不同电商渠道以“一品一链”模式先跑,有机会就放大,没跑出来就融入其他小组继续。从去年开始,松鼠打破自身局限,不再由老板决定一切,而是支持一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松鼠这两年焕发生机的原因,大家敢想敢干,不再受传统战略培训导向KPI的压制。我们从互联网起家,产品学习小米打造超客户预期产品,组织学习阿里建立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打造适合松鼠的体系。例如,减少签字流程,未来项目基本三人签字即可,对外投资也如此。

五、行业周期的感受与感悟

主持人:大家都是零售行业的资深从业者,经历了行业10年、20年的潮起潮落。谈谈对周期的感受和感悟?

张国宏:我从1999年进入这个行业,至今已有26年。行业周期主要受两个因素驱动,一是顾客需求变化,二是技术变化。顾客需求随时代、收入、流行趋势而改变,零售企业虽不创造商品,但要精准选择商品,组货盘,这对企业要求颇高。如今很多门店在调改时,商品几乎全部更换,因为过去10年未变,现在必须顺应需求。移动互联网技术则为企业带来无限创造空间,拉平管理节点信息不透明,提高管理、协同、决策及门店一线作业效率。零售行业具有多人决策、多人协同执行的特征,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零售管理模型的渗透十分深刻,这就是我对周期的理解。

林永强:零售行业体量巨大。我从事的业务在流通机制上属于经销制,前几年层层经销模式随着社会场景变化逐渐被打破。每个阶段都有红利,像很多人抓住生鲜红利,我们创业时,福州永辉的 “农改超” 红利持续了近20年。如今盒马半小时送达的服务打破了新壁垒。现阶段,流通机制变革带来新红利。从食品展会也能看出,70-80%的生产厂家强调配方干净,随着消费观念变化,健康、卫生、信任,相关业务仍有大量机会。所以,在新机制形成前,流通领域做全业务难度大,但专注某些细分领域做深,会有阶段性机会。

鼠可梵:三只松鼠经历过至暗时刻,前两年业绩下滑。但低谷让我们成长更快,我们深刻认识到,要穿越周期,首先要清楚自身长处,比如松鼠的快速造品能力和组织效率,随着企业发展,这些优势易被掩盖,要重新挖掘并发挥。其次要保持开放,结合自身优势与外部趋势、新技术,不断迭代。当下首要目标是活下去,持续迭代,不盲目挑战权威,像原始人躲避恐龙一样,先在小领域立足,慢慢成长。

六、现场问答环节

1、初创企业线上线下库存问题

提问:我们做的是全品类、硬折扣业态的社区品类超市,定位为全品类、硬折扣、社区生鲜超市。我是在郑州创业的山东人,目前有三个店型。

我们是初创公司,积极拥抱线上,依托小程序做三公里到家配送服务。但面临大问题,店里生鲜占比70%(包括蔬菜、水果、肉、海鲜、水产),有高销品、中销品、低销品,要满足所有用户需求,库存管理复杂。目前店面库存未区分线上线下,导致线上用户下单后缺货严重,履约出问题,用户大量不满意。我纠结的是收紧暂停线上业务,还是以其他方式推进?

张国宏:你现在线上线下的生鲜是标品吗?还是散品?

提问:标品,全部是标品。

张国宏:在哪里进行仓储加工呢?

提问:我们有仓储加工中心。

张国宏:如果是标品,理论上库存不应出问题,就像一瓶水,有货就是有货,没货就是没货。若缺货,可设定安全库存量,比如减掉三个库存作为安全量,其他库存用于线上履约。

提问:目前低销品生鲜(果蔬和肉)订多了损耗大,我是直营店,损耗需自己承担。订少了,线上下单就没货,可能下单时线上显示有库存,但线下被顾客买走,导致线上售罄,顾客满意度很差,经常投诉。

张国宏:首先,建议回去分析线上顾客下单时间,一般盒马线上有两个高峰,早上10点到11点,下午3-6点,分别对应早餐和晚餐需求。其次,梳理商品,不要在所有SKU上设置深库存。围绕社区目标顾客晚餐需求,设计食材库存深度。比如若认为顾客要做番茄蛋汤,保证番茄和鸡蛋不缺货,库存做深,类似番茄的可替代性商品库存浅一点,甚至不上线,因为青菜等绿叶菜有替代性。按此原则,既能缓解缺货问题,又不用像盒马那样追求过高的缺货率标准。你现在肯定做不到盒马要求的晚上7点之前前场缺货率不高于15%,对吧?

提问:做不到?

张国宏:因为做到这个标准,很多环节你将不可控。

提问:我的业态都是日清,肯定做不到。

张国宏:还有个工作要做,分析目标顾客用你的菜做什么,以此优化库存。最高级的做法是,经营120种蔬菜,通过精准分析,用40-50种就能满足线上顾客晚餐需求,这虽然看似投机取巧,但也是本事。另外,你是外地人在郑州创业,目标顾客是外地人还是郑州本地人?了解本地人的饮食习惯,比如这个季节、这个星期有哪些高频食用的菜品,搞定这些关键菜品的食材供应。

2、传统超市转型折扣店的问题

提问:我们是比较标准的传统门店,涵盖生鲜、食品、百货。目前超市经营按金额和销售额来说还过得去。如果想转型做折扣店,从哪里切入比较好?

林永强:你们在哪里经营?

提问:浙江金华。

林永强:有多少家店?

提问:两家1000方左右,一家做社区团购服务点。

林永强:你看过我们冠派客在金华第一城和方圆荟的门店吗?我们在金华有店。

提问:还没去看。

林永强:这有点危险,周边已有类似业态。你们业务涉及标品和生鲜。我不太认同生鲜一定要做折扣化,区域内零售商的生鲜链路已很精细,采购环节短。标品折扣化,是要修正流通环节的高成本。建议你去金华看看我们的门店,将标品优化加入门店,同时把生鲜类目做精细,不一定要追求最低价,丰富品类、提高满足度,比如具备烘焙、现场加工即食等能力,叠加这些优势,现在是较好的转型机会。

提问:我觉得也是,但像烘焙、面点、卤味这些业务,是寻找合作对象,还是做直营,比较困扰。

林永强:这些业务不要按传统思路。比如做标品,原以为与厂家直供更好,但直供涉及价盘管理,我们做破价时容易被罚。所以我们支持经销商成为供应商,拿其货盘。烘焙等业务已标准化,供应链成熟,找到合适协同方即可。要运用第一性原理,打破固有思维,重新构造业务模式,会发现很多机会。不能依赖供应商建议,要有自己清晰思路。小门店转型更灵活,组织损耗小,决策后能迅速执行,大店则流程繁琐,容易变形。

提问:小而美,谢谢林总。

主持人:时间差不多了,本次圆桌论坛即将结束。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和台下朋友的积极参与。折扣商业并非只是一种业态创新,其本质是商业文明、经营理念与经营机制的创新,与我们每个人从事的事业息息相关。正如上午嘿嘛刘总提到的高效零售,这也是高质量零售的体现。我们不能被 “折扣” 一词局限,它是零售行业重要的趋势性方向。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联商网和天使湾创投,以及张老师的《宏观零售》,多了解行业趋势。期待明年再相聚,谢谢大家!

登录 | 注册

天津嘿嘛创始人刘剑:折扣店本质还是效率问题

佳和商业王晨:学习胖东来18年文化落地之旅

达州世纪隆王方燕:从“心”出发,做川东北幸福企业

山东金晔董事长李金伦:企业的终极目的是要传播先进文化理念

联商网董事长庞小伟:一路上都美好,才是美好之路

辽宁真实惠陈晓阳: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传递美好

华润置地发布全年业绩,商业成为了“全新封面”

回到顶部

在其他市场,奥乐齐的目标客群相对为中等收入甚至稍偏下,但目前在上海,其目标客群与盒马鲜生那部分高度重合,品牌定位有所拔高。

3月25日至28日,由《联商网》主办的2025中国超市周在河南许昌隆重举行。作为中国超市行业规模最大、专业度最高的年度盛会之一,本届大会继续以“美好之路”为主题,共谋行业发展新篇章。

在3月25日的分论坛《中国折扣店发展论坛》上,天使湾创投合伙人汪震宇、上海有创可呈创始人首席顾问张国宏、冠派客创始人林永强、三只松鼠商超业务总经理鼠可梵就“大众消费市场如何实现性价比”展开深入探讨,分别向行业传递了关于奥乐齐的成功模型、盒马NB的核心经验、冠派客的减法创业策略、三只松鼠的组织变革剖析以及对行业周期的感受与感悟。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联商网编辑):

主持人: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围绕 “大众消费市场如何实现性价比” 展开深入探讨。我是天使湾创投合伙人老汪,非常荣幸担任本次圆桌论坛的主持人。坐在我身边的三位嘉宾,都是在零售及相关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刻见解的行业大咖。首先为大家介绍上海有创可呈创始人首席顾问张国宏先生,张总在零售行业深耕多年,曾担任盒马鲜生总经理,也曾经是奥乐齐的顾问。接下来是冠派客创始人林永强先生,林总在卖场领域经历了深刻蜕变,带领冠派客在短短两年内于福建、浙江攻城略地,站稳脚跟。最后,有请三只松鼠商超业务总经理鼠可梵先生,三只松鼠在休闲食品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而如今也在经历着新的变革与发展。话不多说,让我们正式开启今天的论坛。

一、奥乐齐的成功模型分享

主持人:我先问张总两个问题。张总,您之前在盒马和奥乐齐的经历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看到奥乐齐和盒马NB在社区场景中已经打出了具有借鉴价值的模板。奥乐齐今年开始走出上海,进入江苏,距其进入中国市场已差不多8年,这也印证了它在开拓英美等国市场时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与超凡耐心。您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奥乐齐如今得到验证的大致模型?毕竟大家对奥乐齐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大道至简》以及官方披露的零散信息。

张国宏:我确实担任过奥乐齐一段时间的顾问。这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首店已有5年左右,与国外市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奥乐齐在中国成功的关键要素。在其他市场,奥乐齐的目标客群相对为中等收入甚至稍偏下,但目前在上海,其目标客群与盒马鲜生那部分高度重合,品牌定位有所拔高。品牌提升后,好处在于商品质价比中的“质”有了品牌支撑;不足之处在于受目标客户限制,需慢慢往下拓展,以吸引更多客群。

如今我是以观察者身份关注奥乐齐。去年,奥乐齐一直在努力优化策略。其核心标语“好品质 够低价”不断调整,商品分层与盒马类似,尤其是在生鲜层面,针对“晚餐一桌菜”场景,将生鲜分为“好品(黑标)”和相对低价品,以此拉低价格,吸引更多目标顾客。这一系列举措节奏把握精准,经过了严谨的逻辑思考,团队按部就班推进,不急于求成。据我所知,目前奥乐齐单店销售与盒马NB不相上下,店铺面积也相近,坪效非常高。

二、盒马NB的核心经验探讨

主持人:刚才提到盒马NB这两年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达到当年侯毅总提出的两个“15”基本单店模型,即日销15万,综合毛利率15%。

张国宏:盒马目前打造了两个出色的业态,分别被两组数据定义。此前是两个50,现在是两个15,很有意思。这表明一个业态或品牌的准确定义,需要深刻的商业洞察,一旦找准方向,影响力巨大。

主持人:顺着这个话题,张总给我们分享一下对盒马NB的观察,其核心经验是什么?

张国宏:对比盒马NB和奥乐齐,它们堪称上海市场这两年生鲜全业态体系中最优秀的代表。如果说奥乐齐定位相对中高,盒马NB则偏中低。奥乐齐首店多位于较好的购物中心,而盒马NB起初更多在街边店,如今也开始进驻购物中心,因其物业性价比更高。奥乐齐最早的核心场景并非生鲜或晚餐一桌菜,而是白领的午餐,在加工品和午餐方面表现出色。盒马NB则秉承盒马基因,将晚餐场景 “晚餐一桌菜” 打造得更好。

盒马NB在向一线城市拓展方面更为坚决,这带来诸多好处。其商品足够便宜,毛利率比奥乐齐低。而且在初创阶段,品牌中的 “盒马” 二字赋予了它独特调性。在生鲜全品类方面,盒马NB在烘焙和熟食方面的商品SKU十分丰富。若向下沉市场拓展,可将高线城市生活方式输送下去,吸引下沉市场中收入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强的人群。所以,盒马NB开到嘉兴等地时,发展势头迅猛。

三、冠派客的减法创业策略

主持人:冠派客成立至今两年时间,两年前林总到处学习、考察,这两年已在福建、浙江悄然站稳脚跟。和林总交流,我感觉他非常理性、务实,思考问题常常反其道而行之。我特别想了解,这两年创业过程中,您经历了从传统卖场业务的蜕变,基本剥离原有业务,全身心投入新事业。请复盘一下这两年做了哪些减法,规避了哪些大的坑?

林永强:首先,我们没有涉足生鲜领域。因为生鲜链路复杂,实现复制和标准化难度高,即便其黏性强,我们还是选择舍弃;其次,在自有品牌方面,我们经过多方推演,判断现阶段推出自有品牌对冠派客并非最佳选择,所以暂且搁置;再,线上运营我们也暂时不做,集中精力强化供应链和运营效率这两个优势部分。

主持人:目前冠派客大致的单店模型,毛利率、费用结构、销售品类占比情况如何?

林永强:单店面积300平方,毛利率20%,食品占比65%,百货类目占比35%。门店运营成本控制在10%以内,人工成本大概4-5%。租金成本方面,我们通过固定租金加扣点模型,取得了价格优势,运营成本低使得加价率低,进而形成价格竞争力。

四、三只松鼠的组织变革剖析

主持人:下面问一下三只松鼠的鼠总。我们都是三只松鼠的消费者,看到2022年9月那张大家聊到深夜的图,相信这样的场景在每个企业发展中都会出现,每一家企业都曾经经历战略和组织重构。我很好奇,三只松鼠的这种变革是内部驱动还是外部驱动?驱动力来源是什么,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变革过程中又有哪些难点?

鼠可梵:在我看来,真正的企业变革源于老板内心。当时老爹(创始人)带领我们自我剖析了很长时间,十分焦虑。在做企业定位时,思考如何做好事情。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渐渐偏离初心,考虑不同部门加价、资本看法、部门协调等问题,这些都成了包袱。

那天晚上反思,我们曾病急乱投医,尝试各种方法,却发现情况愈发糟糕。直到老爹突然清醒,意识到大道至简,明确企业最关键的是想清楚要什么。

那时我们确定了两点,一是先活下去,对松鼠而言,销量至关重要,先把量做起来,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二是先行动起来,不行就先做虚拟模型跑通流程,不纠结,先干再慢慢纠正。

从那天起,我们养成习惯,关注机会,让团队先尝试,以销量和利润为考核指标,有销量又有利润的团队,未来可成为公司中层、高管,孵化更多业务。因为松鼠是互联网品牌,有量才有品牌声量,才能活得更久。老爹每天也会自我剖析,在团队开会时公开指出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与我们分享、探讨。我认为创始人的认知突破,是企业变革加速的关键。

主持人:在新规划中,三只松鼠提出全品类战略,覆盖60个饮品。我特别好奇,如何界定这个战略的边界?毕竟这已突破传统休闲食品边界,新的边界划定在何处?

鼠可梵:这一两年,老爹提出松鼠没有边界。松鼠只是个牌子,不像传统品牌受限于特定品类,比如消费者虽对松鼠坚果有流量认知,但我们不必局限于此。现在只要员工愿意干、想干,能做出销量和利润,都可以尝试。松鼠提供平台、品牌赋能、供应链赋能和组织赋能,助力大家做成事情。

比如我们做饮料,去年内部有三个经营体提出要做宠物食品,认为狗吃的东西人都能吃,于是我们支持他们尝试。以前我们可能会抹杀基层创新想法,觉得与品牌主行当无关。但现在鼓励尝试,在抖音等平台,每个品成立三人小组,在不同电商渠道以“一品一链”模式先跑,有机会就放大,没跑出来就融入其他小组继续。从去年开始,松鼠打破自身局限,不再由老板决定一切,而是支持一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松鼠这两年焕发生机的原因,大家敢想敢干,不再受传统战略培训导向KPI的压制。我们从互联网起家,产品学习小米打造超客户预期产品,组织学习阿里建立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打造适合松鼠的体系。例如,减少签字流程,未来项目基本三人签字即可,对外投资也如此。

五、行业周期的感受与感悟

主持人:大家都是零售行业的资深从业者,经历了行业10年、20年的潮起潮落。谈谈对周期的感受和感悟?

张国宏:我从1999年进入这个行业,至今已有26年。行业周期主要受两个因素驱动,一是顾客需求变化,二是技术变化。顾客需求随时代、收入、流行趋势而改变,零售企业虽不创造商品,但要精准选择商品,组货盘,这对企业要求颇高。如今很多门店在调改时,商品几乎全部更换,因为过去10年未变,现在必须顺应需求。移动互联网技术则为企业带来无限创造空间,拉平管理节点信息不透明,提高管理、协同、决策及门店一线作业效率。零售行业具有多人决策、多人协同执行的特征,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零售管理模型的渗透十分深刻,这就是我对周期的理解。

林永强:零售行业体量巨大。我从事的业务在流通机制上属于经销制,前几年层层经销模式随着社会场景变化逐渐被打破。每个阶段都有红利,像很多人抓住生鲜红利,我们创业时,福州永辉的 “农改超” 红利持续了近20年。如今盒马半小时送达的服务打破了新壁垒。现阶段,流通机制变革带来新红利。从食品展会也能看出,70-80%的生产厂家强调配方干净,随着消费观念变化,健康、卫生、信任,相关业务仍有大量机会。所以,在新机制形成前,流通领域做全业务难度大,但专注某些细分领域做深,会有阶段性机会。

鼠可梵:三只松鼠经历过至暗时刻,前两年业绩下滑。但低谷让我们成长更快,我们深刻认识到,要穿越周期,首先要清楚自身长处,比如松鼠的快速造品能力和组织效率,随着企业发展,这些优势易被掩盖,要重新挖掘并发挥。其次要保持开放,结合自身优势与外部趋势、新技术,不断迭代。当下首要目标是活下去,持续迭代,不盲目挑战权威,像原始人躲避恐龙一样,先在小领域立足,慢慢成长。

六、现场问答环节

1、初创企业线上线下库存问题

提问:我们做的是全品类、硬折扣业态的社区品类超市,定位为全品类、硬折扣、社区生鲜超市。我是在郑州创业的山东人,目前有三个店型。

我们是初创公司,积极拥抱线上,依托小程序做三公里到家配送服务。但面临大问题,店里生鲜占比70%(包括蔬菜、水果、肉、海鲜、水产),有高销品、中销品、低销品,要满足所有用户需求,库存管理复杂。目前店面库存未区分线上线下,导致线上用户下单后缺货严重,履约出问题,用户大量不满意。我纠结的是收紧暂停线上业务,还是以其他方式推进?

张国宏:你现在线上线下的生鲜是标品吗?还是散品?

提问:标品,全部是标品。

张国宏:在哪里进行仓储加工呢?

提问:我们有仓储加工中心。

张国宏:如果是标品,理论上库存不应出问题,就像一瓶水,有货就是有货,没货就是没货。若缺货,可设定安全库存量,比如减掉三个库存作为安全量,其他库存用于线上履约。

提问:目前低销品生鲜(果蔬和肉)订多了损耗大,我是直营店,损耗需自己承担。订少了,线上下单就没货,可能下单时线上显示有库存,但线下被顾客买走,导致线上售罄,顾客满意度很差,经常投诉。

张国宏:首先,建议回去分析线上顾客下单时间,一般盒马线上有两个高峰,早上10点到11点,下午3-6点,分别对应早餐和晚餐需求。其次,梳理商品,不要在所有SKU上设置深库存。围绕社区目标顾客晚餐需求,设计食材库存深度。比如若认为顾客要做番茄蛋汤,保证番茄和鸡蛋不缺货,库存做深,类似番茄的可替代性商品库存浅一点,甚至不上线,因为青菜等绿叶菜有替代性。按此原则,既能缓解缺货问题,又不用像盒马那样追求过高的缺货率标准。你现在肯定做不到盒马要求的晚上7点之前前场缺货率不高于15%,对吧?

提问:做不到?

张国宏:因为做到这个标准,很多环节你将不可控。

提问:我的业态都是日清,肯定做不到。

张国宏:还有个工作要做,分析目标顾客用你的菜做什么,以此优化库存。最高级的做法是,经营120种蔬菜,通过精准分析,用40-50种就能满足线上顾客晚餐需求,这虽然看似投机取巧,但也是本事。另外,你是外地人在郑州创业,目标顾客是外地人还是郑州本地人?了解本地人的饮食习惯,比如这个季节、这个星期有哪些高频食用的菜品,搞定这些关键菜品的食材供应。

2、传统超市转型折扣店的问题

提问:我们是比较标准的传统门店,涵盖生鲜、食品、百货。目前超市经营按金额和销售额来说还过得去。如果想转型做折扣店,从哪里切入比较好?

林永强:你们在哪里经营?

提问:浙江金华。

林永强:有多少家店?

提问:两家1000方左右,一家做社区团购服务点。

林永强:你看过我们冠派客在金华第一城和方圆荟的门店吗?我们在金华有店。

提问:还没去看。

林永强:这有点危险,周边已有类似业态。你们业务涉及标品和生鲜。我不太认同生鲜一定要做折扣化,区域内零售商的生鲜链路已很精细,采购环节短。标品折扣化,是要修正流通环节的高成本。建议你去金华看看我们的门店,将标品优化加入门店,同时把生鲜类目做精细,不一定要追求最低价,丰富品类、提高满足度,比如具备烘焙、现场加工即食等能力,叠加这些优势,现在是较好的转型机会。

提问:我觉得也是,但像烘焙、面点、卤味这些业务,是寻找合作对象,还是做直营,比较困扰。

林永强:这些业务不要按传统思路。比如做标品,原以为与厂家直供更好,但直供涉及价盘管理,我们做破价时容易被罚。所以我们支持经销商成为供应商,拿其货盘。烘焙等业务已标准化,供应链成熟,找到合适协同方即可。要运用第一性原理,打破固有思维,重新构造业务模式,会发现很多机会。不能依赖供应商建议,要有自己清晰思路。小门店转型更灵活,组织损耗小,决策后能迅速执行,大店则流程繁琐,容易变形。

提问:小而美,谢谢林总。

主持人:时间差不多了,本次圆桌论坛即将结束。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和台下朋友的积极参与。折扣商业并非只是一种业态创新,其本质是商业文明、经营理念与经营机制的创新,与我们每个人从事的事业息息相关。正如上午嘿嘛刘总提到的高效零售,这也是高质量零售的体现。我们不能被 “折扣” 一词局限,它是零售行业重要的趋势性方向。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联商网和天使湾创投,以及张老师的《宏观零售》,多了解行业趋势。期待明年再相聚,谢谢大家!

登录 | 注册

天津嘿嘛创始人刘剑:折扣店本质还是效率问题

佳和商业王晨:学习胖东来18年文化落地之旅

达州世纪隆王方燕:从“心”出发,做川东北幸福企业

山东金晔董事长李金伦:企业的终极目的是要传播先进文化理念

联商网董事长庞小伟:一路上都美好,才是美好之路

辽宁真实惠陈晓阳: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传递美好

华润置地发布全年业绩,商业成为了“全新封面”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