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市场冲高回落,三大球指数上午一度上行下午后震荡走低,延续近期调整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两市成交额跌破万亿,为本轮牛市行情回落以来第二次破万亿。在此之下,市场是否迎来新地量?而地量是否意味着指数调整尾声?接下来又该如何应对呢?
全天看,冲高回落成交弱势,背后或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科技股回调与估值压力释放。近期以AI算力、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板块持续回调,TMT(科技、媒体、通信)板块前期累计涨幅超50%,部分个股估值已偏离基本面。随着4月财报季临近,资金担忧高估值难以兑现,选择提前获利了结,导致市场情绪承压;
政策真空期与观望情绪浓厚。当前市场处于政策空窗期,缺乏类似2024年四季度降准、地产松绑等强刺激政策。投资者对4月政治局会议及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预期存在分歧,叠加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落地在即,避险需求升温,交易意愿显著下降;
季末流动性收紧与机构调仓。3月作为季度末,机构面临业绩考核压力,部分资金选择兑现收益,调仓至防御性板块。此外,两融余额下滑,增量资金匮乏进一步抑制市场活跃度;
外部扰动与全球市场波动。美联储货币政策摇摆不定,地缘政治风险及全球经济复苏斜率的不确定性,导致外资流入动能减弱,港股调整亦拖累A股情绪。
在此之下,近期市场交投热情骤减,从此前的1.8万亿成交额迅速萎缩至1.5万亿左右,再到当前的1.1万亿以及跌破万亿成交。如此,市场实际上再次进入此轮牛市行情以来的地量区间,在此之下,市场的调整是否接近尾声呢?
首先,自2024年10月以来,A股成交额第二次回落至万亿以下(当前约1.15万亿),市场对“地量见地价”的讨论升温。结合历史,地量往往对应低价,但地量后反弹需政策或业绩催化确认;
其次,此次市场缩量伴随市场微观结构恶化。尤其是板块轮动快速且缺乏主线,赚钱效应消失,存量资金持续流出。若按历史平均缩量幅度(30%以上),本轮潜在新地量或降至8000-9000亿区间;
地量并非绝对底部,但或接近调整尾声。虽然极端缩量常预示市场进入底部区域,但反转需依赖政策或盈利改善信号。当前市场处于“弱现实与强预期博弈”的僵局,若4月财报季验证经济复苏成色(如消费回暖、制造业PMI回升),或政策加码(如财政发力、科技产业扶持),则地量后有望开启修复行情。
因此,随着市场成交额再次萎缩至万亿下方,市场进一步进入地量区间,也意味着调整在逐步接近尾声。但多方不确定下,指数或仍有再次下探的可能。不过,中期支撑基础和提振动力依旧下,我们仍看好市场中期向好的趋势。短期,市场进入磨底阶段,而中期,回调则是较好的战略低吸的好时机。
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考虑“防御+进攻”的均衡配置策略,重点关注以下三条主线:一方面,业绩复苏顺周期板块。化工与有色金属,比如国际磷肥涨价等一些业盈利修复确定性强的企业。再比如铜价上行下,相关企业的投资机遇;设备更新政策加码下,机械与家电等方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成长赛道。尤其是AI+应用、人形机器人等核心赛道,景气度较高,资金关注度较强;此外,估值修复和高股息品种。消费与医药、银行与保险等,估值低位以及防御属性凸显之下,可适当做底仓配置。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
今日,A股市场冲高回落,三大球指数上午一度上行下午后震荡走低,延续近期调整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两市成交额跌破万亿,为本轮牛市行情回落以来第二次破万亿。在此之下,市场是否迎来新地量?而地量是否意味着指数调整尾声?接下来又该如何应对呢?
全天看,冲高回落成交弱势,背后或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科技股回调与估值压力释放。近期以AI算力、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板块持续回调,TMT(科技、媒体、通信)板块前期累计涨幅超50%,部分个股估值已偏离基本面。随着4月财报季临近,资金担忧高估值难以兑现,选择提前获利了结,导致市场情绪承压;
政策真空期与观望情绪浓厚。当前市场处于政策空窗期,缺乏类似2024年四季度降准、地产松绑等强刺激政策。投资者对4月政治局会议及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预期存在分歧,叠加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落地在即,避险需求升温,交易意愿显著下降;
季末流动性收紧与机构调仓。3月作为季度末,机构面临业绩考核压力,部分资金选择兑现收益,调仓至防御性板块。此外,两融余额下滑,增量资金匮乏进一步抑制市场活跃度;
外部扰动与全球市场波动。美联储货币政策摇摆不定,地缘政治风险及全球经济复苏斜率的不确定性,导致外资流入动能减弱,港股调整亦拖累A股情绪。
在此之下,近期市场交投热情骤减,从此前的1.8万亿成交额迅速萎缩至1.5万亿左右,再到当前的1.1万亿以及跌破万亿成交。如此,市场实际上再次进入此轮牛市行情以来的地量区间,在此之下,市场的调整是否接近尾声呢?
首先,自2024年10月以来,A股成交额第二次回落至万亿以下(当前约1.15万亿),市场对“地量见地价”的讨论升温。结合历史,地量往往对应低价,但地量后反弹需政策或业绩催化确认;
其次,此次市场缩量伴随市场微观结构恶化。尤其是板块轮动快速且缺乏主线,赚钱效应消失,存量资金持续流出。若按历史平均缩量幅度(30%以上),本轮潜在新地量或降至8000-9000亿区间;
地量并非绝对底部,但或接近调整尾声。虽然极端缩量常预示市场进入底部区域,但反转需依赖政策或盈利改善信号。当前市场处于“弱现实与强预期博弈”的僵局,若4月财报季验证经济复苏成色(如消费回暖、制造业PMI回升),或政策加码(如财政发力、科技产业扶持),则地量后有望开启修复行情。
因此,随着市场成交额再次萎缩至万亿下方,市场进一步进入地量区间,也意味着调整在逐步接近尾声。但多方不确定下,指数或仍有再次下探的可能。不过,中期支撑基础和提振动力依旧下,我们仍看好市场中期向好的趋势。短期,市场进入磨底阶段,而中期,回调则是较好的战略低吸的好时机。
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考虑“防御+进攻”的均衡配置策略,重点关注以下三条主线:一方面,业绩复苏顺周期板块。化工与有色金属,比如国际磷肥涨价等一些业盈利修复确定性强的企业。再比如铜价上行下,相关企业的投资机遇;设备更新政策加码下,机械与家电等方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成长赛道。尤其是AI+应用、人形机器人等核心赛道,景气度较高,资金关注度较强;此外,估值修复和高股息品种。消费与医药、银行与保险等,估值低位以及防御属性凸显之下,可适当做底仓配置。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