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提出了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旨在推动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蓝图。
中国水环境集团围绕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坚持上下统筹,以系统性思维创新业务模式,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治理方面打造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综合体,为行业树立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示范样本。
以创新驱动新生价值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在集团2024年度工作会上表示,集团所从事的行业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行业正处在变革与机遇并存的历史关键期,而创新是企业唯一可以创造长期价值的可持续战略。
一直以来,中国水环境集团都将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发展的核心,拥有中德环境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战略与科技委员会等众多国际国内创新研发平台,其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体系,得到国家五部委认可,是国家绿色新基建升级技术,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的国家战略之一,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及国际奖项。
针对土地集约、环境友好、精准调控、资源回用的总体目标,中国水环境集团持续深化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022年9月,大理洱海项目从全球52个国家203个项目中胜出,荣获2022国际水协(IWA) 创新奖;2023年6月,集团董事长侯锋在Global Call 2023全球方案征集活动上作为唯一企业代表发言,向全球分享洱海治理项目的创新及经验,获得联合国高度认可;2024年9月,在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欧洲边会)活动上,洱海湖泊生态保护治理经验获得了现场人员的一致认可,中瑞双方商讨了洱海与日内瓦湖缔结友好湖泊意向。
目前,北京、上海、成都、大理等已先行建成一批城市区域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国家级示范项目,覆盖了水环境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全部应用场景,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已累计累计为全球贡献水资源超过65亿吨,为城市创造土地超15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公园超90万平方米,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贡献了中国力量。
以“生态之治”为舵 推动污水处理系统实现“绿色质变”
2024年8月24日,中国水环境集团承建的大理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关键性项目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展现了洱海治理从单一的“一湖之治”向更为宽广的“流域之治”乃至深远的“生态之治”华丽转变的历程。
大理洱海项目,采用分布式下沉+湖泊治理模式,建设了6座高品质下沉式再生水厂、231公里环湖截污干管、14座提升泵站,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采用节能技术减少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形成了一条截断洱海周边生活污水并再利用的大动脉,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就近处理,再生水100%回用,节省投资约6.1亿元,节约土地约160 亩,实现了污水处理的绿色低碳运行。
大理洱海项目只是中国水环境集团众多“分布式下沉 +”国家级示范项目之一,在这一模式下,集团精心布局并成功实施了“分布式下沉+城市新区新建(上海嘉定)、母亲河治理(贵阳南明河)、城市老城改造(北京通州)、 乡镇污水治理(四川广安)、 未来城市绿色新基建(海南海口)、新兴智能制造产业园(宁波江北)”等多个业务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贡献了中国力量。
以“分布式下沉 +母亲河治理”的贵阳南明河项目为例,2013年起,中国水环境集团通过“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创新治理理念,沿南明河流域新建及改扩建下沉式再生水厂24座,并率先将污泥资源化纳入到生态治理的系统中。
如今,南明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全年80%时间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沉水植物覆盖率从15%上升至85%,水生植物种类突破23种;底栖动物种类达到33种,浮游动物16种,优势鱼类种数多达29种,贵州特有物种多斑金线鲃重现河道,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接近“非常健康”状态,河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南明河成为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治理保护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进入2024年,中国水环境“分布式下沉+”项目更是捷报频传,荣誉满满,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中国水环境集团在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上所获成就的肯定,更是这些项目在实践中成功实现“绿色质变”的鲜明展示,充分展现了中国水环境集团在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深厚底蕴。
3月,旗下四项目入围“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榜单,它们通过优化工艺流程、采用节能技术,实现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大幅减少,展现了“绿色质变”的显著成效;5月,安康项目凭借其出色的实践成果,成功入选“2024首届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树立了新的标杆。
6月,安康项目再次传来喜讯,被评为“2024年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成为公众了解环保、参与环保的重要窗口;同时,贵阳市南明河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的节地技术也凭借其创新性与实用性,入选了自然资源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四批)》。此外,在联合国提出ESG概念20周年之际,发布了首份水环境ESG可持续发展报告,涵盖了集团在生态之路、社会影响、公司治理三个维度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具体实践成果。
7月,牵头“下沉式城市再生水厂及水生态回用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1月,北京碧水项目又传来好消息,成功入选国家两部委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名单,而北京只有5个项目入选,碧水项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唯一入选项目,再次证明了中国水环境集团在推动环保事业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与深厚实力。
深化国际合作 铺就“出海”之路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世界,而环境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其国际化发展尤为关键。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国内环境产业的领军企业,正积极响应这一时代号召,集团董事长侯锋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到,要继续开拓国内外市场新空间,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水环境治理民族品牌而努力奋斗。
2024年,中国水环境集团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展现了其坚定的国际化战略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集团与德国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中德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在德国正式签约,并在通州设立中国总部,海口设立了分中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中德两国在水环境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更为中国水环境集团的国际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了与德国的合作,中国水环境集团还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2024年4月,27个国家驻华使团代表参观了集团的成都天府下沉式再生水厂,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水环境集团在技术创新和环保实践方面的成就,也为集团与各国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桥梁,更为世界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板。同年5月,国际水协会水生物安全中国委员会(M.SWater)成立,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唯一的企业副主席单位,将在推动全球水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水环境集团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论坛和研讨会,分享其在水环境领域的经验和成果,为全球环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更为全球环境产业的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作为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领跑者,中国水环境集团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年度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2024年度(第二十二届)水业企业评选评选结果,将于3月27- 28日,在“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 正式揭晓,届时让我们相聚论坛,一起见证吧。
编辑:陈伟浩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提出了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旨在推动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蓝图。
中国水环境集团围绕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坚持上下统筹,以系统性思维创新业务模式,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治理方面打造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综合体,为行业树立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示范样本。
以创新驱动新生价值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在集团2024年度工作会上表示,集团所从事的行业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行业正处在变革与机遇并存的历史关键期,而创新是企业唯一可以创造长期价值的可持续战略。
一直以来,中国水环境集团都将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发展的核心,拥有中德环境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战略与科技委员会等众多国际国内创新研发平台,其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体系,得到国家五部委认可,是国家绿色新基建升级技术,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的国家战略之一,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及国际奖项。
针对土地集约、环境友好、精准调控、资源回用的总体目标,中国水环境集团持续深化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022年9月,大理洱海项目从全球52个国家203个项目中胜出,荣获2022国际水协(IWA) 创新奖;2023年6月,集团董事长侯锋在Global Call 2023全球方案征集活动上作为唯一企业代表发言,向全球分享洱海治理项目的创新及经验,获得联合国高度认可;2024年9月,在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欧洲边会)活动上,洱海湖泊生态保护治理经验获得了现场人员的一致认可,中瑞双方商讨了洱海与日内瓦湖缔结友好湖泊意向。
目前,北京、上海、成都、大理等已先行建成一批城市区域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国家级示范项目,覆盖了水环境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全部应用场景,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已累计累计为全球贡献水资源超过65亿吨,为城市创造土地超15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公园超90万平方米,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贡献了中国力量。
以“生态之治”为舵 推动污水处理系统实现“绿色质变”
2024年8月24日,中国水环境集团承建的大理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关键性项目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展现了洱海治理从单一的“一湖之治”向更为宽广的“流域之治”乃至深远的“生态之治”华丽转变的历程。
大理洱海项目,采用分布式下沉+湖泊治理模式,建设了6座高品质下沉式再生水厂、231公里环湖截污干管、14座提升泵站,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采用节能技术减少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形成了一条截断洱海周边生活污水并再利用的大动脉,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就近处理,再生水100%回用,节省投资约6.1亿元,节约土地约160 亩,实现了污水处理的绿色低碳运行。
大理洱海项目只是中国水环境集团众多“分布式下沉 +”国家级示范项目之一,在这一模式下,集团精心布局并成功实施了“分布式下沉+城市新区新建(上海嘉定)、母亲河治理(贵阳南明河)、城市老城改造(北京通州)、 乡镇污水治理(四川广安)、 未来城市绿色新基建(海南海口)、新兴智能制造产业园(宁波江北)”等多个业务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贡献了中国力量。
以“分布式下沉 +母亲河治理”的贵阳南明河项目为例,2013年起,中国水环境集团通过“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创新治理理念,沿南明河流域新建及改扩建下沉式再生水厂24座,并率先将污泥资源化纳入到生态治理的系统中。
如今,南明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全年80%时间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沉水植物覆盖率从15%上升至85%,水生植物种类突破23种;底栖动物种类达到33种,浮游动物16种,优势鱼类种数多达29种,贵州特有物种多斑金线鲃重现河道,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接近“非常健康”状态,河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南明河成为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治理保护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进入2024年,中国水环境“分布式下沉+”项目更是捷报频传,荣誉满满,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中国水环境集团在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上所获成就的肯定,更是这些项目在实践中成功实现“绿色质变”的鲜明展示,充分展现了中国水环境集团在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深厚底蕴。
3月,旗下四项目入围“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榜单,它们通过优化工艺流程、采用节能技术,实现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大幅减少,展现了“绿色质变”的显著成效;5月,安康项目凭借其出色的实践成果,成功入选“2024首届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树立了新的标杆。
6月,安康项目再次传来喜讯,被评为“2024年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成为公众了解环保、参与环保的重要窗口;同时,贵阳市南明河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的节地技术也凭借其创新性与实用性,入选了自然资源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四批)》。此外,在联合国提出ESG概念20周年之际,发布了首份水环境ESG可持续发展报告,涵盖了集团在生态之路、社会影响、公司治理三个维度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具体实践成果。
7月,牵头“下沉式城市再生水厂及水生态回用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1月,北京碧水项目又传来好消息,成功入选国家两部委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名单,而北京只有5个项目入选,碧水项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唯一入选项目,再次证明了中国水环境集团在推动环保事业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与深厚实力。
深化国际合作 铺就“出海”之路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世界,而环境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其国际化发展尤为关键。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国内环境产业的领军企业,正积极响应这一时代号召,集团董事长侯锋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到,要继续开拓国内外市场新空间,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水环境治理民族品牌而努力奋斗。
2024年,中国水环境集团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展现了其坚定的国际化战略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集团与德国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中德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在德国正式签约,并在通州设立中国总部,海口设立了分中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中德两国在水环境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更为中国水环境集团的国际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了与德国的合作,中国水环境集团还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2024年4月,27个国家驻华使团代表参观了集团的成都天府下沉式再生水厂,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水环境集团在技术创新和环保实践方面的成就,也为集团与各国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桥梁,更为世界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板。同年5月,国际水协会水生物安全中国委员会(M.SWater)成立,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唯一的企业副主席单位,将在推动全球水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水环境集团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论坛和研讨会,分享其在水环境领域的经验和成果,为全球环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更为全球环境产业的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作为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领跑者,中国水环境集团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年度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2024年度(第二十二届)水业企业评选评选结果,将于3月27- 28日,在“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 正式揭晓,届时让我们相聚论坛,一起见证吧。
编辑:陈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