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前文回顾
三、绿色项目广泛支持各地区绿色转型,且与区域绿色转型特点相结合
发行主体区域分布集中度偏高,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人遍布于24个省级行政区,发行规模前5名的地区均为东部发达地区,主体数量占全国的55.6%,发行数量与规模的占比更是分别达到了58.1%和68.2%,区域集中度较高。从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主体地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或成为新的增长点。2016年至2020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民营主体单一集中在北京、广东,以及江苏等东部地区。2021年起,民企地域覆盖度明显加大,将安徽、河南等中部省份纳入版图。2022年,四川等西部地区民营主体开始参与银行间绿色债券发行。2024年,四川省辖内的民营主体共发行9只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超过传统强省广东位居第一,同时也创下了历年单一地区民营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数量纪录。西部地区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大量民营企业存在绿色债券市场融资需求。
项目层面绿色资金流向的区域分布更加广泛而均衡,其中西部地区绿色项目数量占第一,各地新增项目与当地经济特点相契合,值得后续各地挖掘绿色项目参考借鉴。2024年,项目数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别为西南(188个)、华东(119个)、东北(39个),此三个区域合计增加项目346个,而同期全市场对应增加了362个项目。西部地区自2022年绿色项目数量超越东部地区以来,其项目数量一直占据第一位,2024年合计占比39%,达到了638个。从绿色项目投放结构来看,2024年西南地区的主要项目数量增长点集中在地铁公交、光伏电站、风电项目、智能电网项目、光伏制造等项目,除了光伏风电此类新能源项目普遍受到各地各类发行人的关注以外,西南地区新增点主要为地域内的地铁企业、电网企业、以及光伏生产企业在西南地区的生产基地等而形成的绿色项目。东北地区得益于煤炭和石油产业遗留的许多废弃矿井和油井资源,具有实施碳封存项目1的优良条件,2024年新增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各区域绿色项目可结合地区产业条件与资源禀赋情况进行挖掘。
四、投向符合绿色项目多元化需求,碳减排类最受支持
募投领域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领域,“新三样”生产项目数量同比大幅增长120%。在9大绿色投向中,资金主要集中在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上,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建筑、能效提升5大领域的项目数量合计占比91.9%,较去年上升2.4个百分点。
绿色债券市场亦大力支持了代表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三样”产品生产。对应“新三样”的“1.6.1.1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业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3.2.1.2 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光伏电池)两个目录所支持的绿色项目数量2024年同比大幅增长了120%,绿色债券市场与国家整体绿色产业发展高度呼应。
绿色项目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清洁能源上游的光伏制造项目、下游的智能电网应用项目增长明显。年内绿色项目归属《目录》的四级目录投向共计50个,数量前十的主流项目对应的目录发行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具体到四级目录分布,光伏、风电电站设施、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项目保持大幅增长,共增加439个;光伏制造和智能电网项目同比明显增加,分别增加26个和38个。双碳战略背景下,减碳类绿色项目蓬勃发展,并带动新能源产业链项目用途的延伸,包括产业链上游如光伏制造、下游如智能电网的应用。
与此同时,多类绿色项目的活跃发行,进一步带动了新目录用途的探索,绿色项目持续向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延展,年内首次发行了4个四级目录新用途。早期绿债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光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项目,现已向上延伸到新能源装备制造环节,光伏设备制造类项目从2023年的14个增加至2024年的40个;向下延伸到智能电网应用类项目,从2023年的1个增加至2024年的39个;同时新能源电站也由单一能源类项目横向拓展至多能互补类项目。此外,在污染防治等其他领域也逐渐向上延展至固废处理装备制造类项目。
募集资金实际用途上,85%项目资金用于支持项目建设。基于2024年穿透后资金分配数据, 85%用于项目建设阶段的资金使用(含偿还建设贷款),15%用于项目运营。项目进展方面,绝大多数拟建在建项目都取得了推进。基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开展存续期信息披露2的2,000个绿色项目数据来看,存续期95%的绿色项目在2024年披露了项目进展状态,其中85%的项目处于运营阶段,10%的项目处于拟建和在建状态,5%的项目未披露进展。与发行阶段相比,前述项目中34%状态出现变化,其中在建占比由25%下降到9%,拟建由3%下降到0.3%,绝大多数拟在建绿色项目在存续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五、银行间市场民营企业表现彰显服务成效,非金融行业主体对双碳目标直接支持力度加大
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共计248家。其中,共有136家主体发行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比上年增加14家。2024年共有16家主体通过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首次亮相,相比2023年增加2家。
从主体所有制类型来看,2024年全市场发行主体中地方国有企业数量最多,共计131家,中央国有企业次之,达到76家。从发行规模来看,中央国有企业发行4064.7亿元,占整体的59.6%,相较上年提升9.9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发行1910.5亿元,占比28.0%。民营企业发行460.0亿元,市场份额几与上年持平。2024年,银行间市场加大民营经济服务力度,支持民企绿色债券融资成果显著。民营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达到148.3亿元,实现了79.9%的大幅增长。其中,募投领域集中在光伏电站建设、硅片制造等清洁能源领域的民营制造业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实现了1.5倍的几何式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潜力。
从主体行业分布来看,金融业3主体数量保持领先,2024年,77个金融行业主体累计发行160只,共计3222.5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回落37.9%。相比之下,303个非金融行业主体累计发行317只绿色债券,计3591.8亿元,实现12.6%的增长,绿色资金直接支持实体经济低碳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非金融行业主体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主体表现最为突出,共发行116只绿色债券,计1419.67亿元,同比增长1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体数量2024年超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非金融行业第二,发行规模也实现了39.2%的增长,这与绿色交通领域的持续投资、交运行业发行人发行活跃的关联较大。此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主体的发行规模分别实现了25.2%和58.3%的大幅增长,双双成为绿色债券市场增长的行业新引擎。
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介绍
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旨在为绿色债券市场提供全景式信息分析数据支持,满足主题投资、统计报送、研究分析、项目挖掘与筛选等多元应用场景的需求,支持市场机构更加高效地开展市场拓展,辅助发行人进行项目初步筛选与准备工作,并为绿色债券投资人提供决策参考。
数据库已实现对全市场绿色债券和所投绿色项目数据的全覆盖,包括近千家绿债发行主体,维度齐全、口径权威的200余项通用、特色和独家指标,以及7000余个新发行和存续期绿色债券募投项目,展现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全景。
数据库实时跟踪绿色债券环境效益实现情况,已实现绿色债券发行和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全覆盖,环境效益可量化、可测算,并可实现环境效益跨省份、跨券种、跨行业、跨募投领域对比,前瞻性地实现发行期与存续期数据联动,展示绿色债券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果。
标注
1负碳技术指能够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永久储存起来,甚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从而实现碳负排放的技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种负碳技术,是指将 CO2 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 CO2 永久减排的过程。利用废弃矿井、油井封存二氧化碳是一项重要的碳封存实施路线。
2纳入统计范围的项目标准为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中1)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资金投向的绿色项目,2)项目状态可与发行期进行对比,根据以上标准,本期可比项目共计2000个。
3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门类)标准。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前文回顾
三、绿色项目广泛支持各地区绿色转型,且与区域绿色转型特点相结合
发行主体区域分布集中度偏高,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人遍布于24个省级行政区,发行规模前5名的地区均为东部发达地区,主体数量占全国的55.6%,发行数量与规模的占比更是分别达到了58.1%和68.2%,区域集中度较高。从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主体地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或成为新的增长点。2016年至2020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民营主体单一集中在北京、广东,以及江苏等东部地区。2021年起,民企地域覆盖度明显加大,将安徽、河南等中部省份纳入版图。2022年,四川等西部地区民营主体开始参与银行间绿色债券发行。2024年,四川省辖内的民营主体共发行9只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超过传统强省广东位居第一,同时也创下了历年单一地区民营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数量纪录。西部地区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大量民营企业存在绿色债券市场融资需求。
项目层面绿色资金流向的区域分布更加广泛而均衡,其中西部地区绿色项目数量占第一,各地新增项目与当地经济特点相契合,值得后续各地挖掘绿色项目参考借鉴。2024年,项目数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别为西南(188个)、华东(119个)、东北(39个),此三个区域合计增加项目346个,而同期全市场对应增加了362个项目。西部地区自2022年绿色项目数量超越东部地区以来,其项目数量一直占据第一位,2024年合计占比39%,达到了638个。从绿色项目投放结构来看,2024年西南地区的主要项目数量增长点集中在地铁公交、光伏电站、风电项目、智能电网项目、光伏制造等项目,除了光伏风电此类新能源项目普遍受到各地各类发行人的关注以外,西南地区新增点主要为地域内的地铁企业、电网企业、以及光伏生产企业在西南地区的生产基地等而形成的绿色项目。东北地区得益于煤炭和石油产业遗留的许多废弃矿井和油井资源,具有实施碳封存项目1的优良条件,2024年新增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各区域绿色项目可结合地区产业条件与资源禀赋情况进行挖掘。
四、投向符合绿色项目多元化需求,碳减排类最受支持
募投领域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领域,“新三样”生产项目数量同比大幅增长120%。在9大绿色投向中,资金主要集中在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上,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建筑、能效提升5大领域的项目数量合计占比91.9%,较去年上升2.4个百分点。
绿色债券市场亦大力支持了代表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三样”产品生产。对应“新三样”的“1.6.1.1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业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3.2.1.2 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光伏电池)两个目录所支持的绿色项目数量2024年同比大幅增长了120%,绿色债券市场与国家整体绿色产业发展高度呼应。
绿色项目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清洁能源上游的光伏制造项目、下游的智能电网应用项目增长明显。年内绿色项目归属《目录》的四级目录投向共计50个,数量前十的主流项目对应的目录发行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具体到四级目录分布,光伏、风电电站设施、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项目保持大幅增长,共增加439个;光伏制造和智能电网项目同比明显增加,分别增加26个和38个。双碳战略背景下,减碳类绿色项目蓬勃发展,并带动新能源产业链项目用途的延伸,包括产业链上游如光伏制造、下游如智能电网的应用。
与此同时,多类绿色项目的活跃发行,进一步带动了新目录用途的探索,绿色项目持续向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延展,年内首次发行了4个四级目录新用途。早期绿债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光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项目,现已向上延伸到新能源装备制造环节,光伏设备制造类项目从2023年的14个增加至2024年的40个;向下延伸到智能电网应用类项目,从2023年的1个增加至2024年的39个;同时新能源电站也由单一能源类项目横向拓展至多能互补类项目。此外,在污染防治等其他领域也逐渐向上延展至固废处理装备制造类项目。
募集资金实际用途上,85%项目资金用于支持项目建设。基于2024年穿透后资金分配数据, 85%用于项目建设阶段的资金使用(含偿还建设贷款),15%用于项目运营。项目进展方面,绝大多数拟建在建项目都取得了推进。基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开展存续期信息披露2的2,000个绿色项目数据来看,存续期95%的绿色项目在2024年披露了项目进展状态,其中85%的项目处于运营阶段,10%的项目处于拟建和在建状态,5%的项目未披露进展。与发行阶段相比,前述项目中34%状态出现变化,其中在建占比由25%下降到9%,拟建由3%下降到0.3%,绝大多数拟在建绿色项目在存续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五、银行间市场民营企业表现彰显服务成效,非金融行业主体对双碳目标直接支持力度加大
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共计248家。其中,共有136家主体发行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比上年增加14家。2024年共有16家主体通过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首次亮相,相比2023年增加2家。
从主体所有制类型来看,2024年全市场发行主体中地方国有企业数量最多,共计131家,中央国有企业次之,达到76家。从发行规模来看,中央国有企业发行4064.7亿元,占整体的59.6%,相较上年提升9.9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发行1910.5亿元,占比28.0%。民营企业发行460.0亿元,市场份额几与上年持平。2024年,银行间市场加大民营经济服务力度,支持民企绿色债券融资成果显著。民营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达到148.3亿元,实现了79.9%的大幅增长。其中,募投领域集中在光伏电站建设、硅片制造等清洁能源领域的民营制造业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实现了1.5倍的几何式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潜力。
从主体行业分布来看,金融业3主体数量保持领先,2024年,77个金融行业主体累计发行160只,共计3222.5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回落37.9%。相比之下,303个非金融行业主体累计发行317只绿色债券,计3591.8亿元,实现12.6%的增长,绿色资金直接支持实体经济低碳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非金融行业主体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主体表现最为突出,共发行116只绿色债券,计1419.67亿元,同比增长1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体数量2024年超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非金融行业第二,发行规模也实现了39.2%的增长,这与绿色交通领域的持续投资、交运行业发行人发行活跃的关联较大。此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主体的发行规模分别实现了25.2%和58.3%的大幅增长,双双成为绿色债券市场增长的行业新引擎。
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介绍
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旨在为绿色债券市场提供全景式信息分析数据支持,满足主题投资、统计报送、研究分析、项目挖掘与筛选等多元应用场景的需求,支持市场机构更加高效地开展市场拓展,辅助发行人进行项目初步筛选与准备工作,并为绿色债券投资人提供决策参考。
数据库已实现对全市场绿色债券和所投绿色项目数据的全覆盖,包括近千家绿债发行主体,维度齐全、口径权威的200余项通用、特色和独家指标,以及7000余个新发行和存续期绿色债券募投项目,展现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全景。
数据库实时跟踪绿色债券环境效益实现情况,已实现绿色债券发行和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全覆盖,环境效益可量化、可测算,并可实现环境效益跨省份、跨券种、跨行业、跨募投领域对比,前瞻性地实现发行期与存续期数据联动,展示绿色债券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果。
标注
1负碳技术指能够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永久储存起来,甚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从而实现碳负排放的技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种负碳技术,是指将 CO2 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 CO2 永久减排的过程。利用废弃矿井、油井封存二氧化碳是一项重要的碳封存实施路线。
2纳入统计范围的项目标准为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中1)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资金投向的绿色项目,2)项目状态可与发行期进行对比,根据以上标准,本期可比项目共计2000个。
3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门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