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新增定点,大批药店主动退保!这个趋势更明显了

米内零售观察

1个月前

更早以前,1月8日,山东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因济南市某连锁药店主动申请,该连锁旗下6家门店的省直医保协议被终止;1月14日,云南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省内有10家药店主动申请终止医保服务协议,不再作为省市的医保定点单位。

多地医保局发文,停止新增定点药店,审批暂停。

01山东、福建多地暂停定点药店审批

2月10日,山东临沂市医疗保险事业中心发布《关于暂停受理医药机构医保定点申请的通告》。

image.png

通告显示,为使区域定点医药资源总量合理控制,布局更加优化,结构更加科学,与新时代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需求相适应,临沂市拟编制医保医药服务资源配置规划,暂停受理医药机构医保定点申请。通告如下:

一、自2025年2月11日起,暂停全市医药机构(不含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新增医保定点的受理工作,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二、2025年2月10日前在注册地正式运营已满3个月的医药机构并提出医保定点申请的,按原规定受理。

不久后,2月18日,临沂市郯城县紧跟步伐,发布“暂停受理医药机构医保定点申请”的通过。

image.png

2月24日,福建宁德市医疗保障基金中心发布《关于暂停受理零售药店申请定点协议管理业务的公告》提出,宁德市定点零售药店已基本满足该市参保人员购药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定点零售药店布局,提高定点零售药店协议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购药服务需求,该市拟于近期开展零售药店医保定点资源配置工作。

具体包括:一、自2025年3月1日起暂停受理零售药店申请定点协议管理业务,待该市医保零售药店医保定点资源配置管理办法出台后依据相关规定办理。二、在2025年3月1日前已受理且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按原规定在3月底前完成现场评估,评估合格且公示通过的,纳入协议管理;评估不合格或公示未通过的,待零售药店医保定点资源配置管理办法出台后依据相关规定办理。

image.png

同一天,山东菏泽也发布了相关公告,“建议自2025年3月1日起,暂停全市医药机构(不含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新增医保定点的受理工作;期间,已于2025年2月28日前在注册地正式运营已满3个月的医药机构提出医保定点申请的,按原规定受理”。

随后,菏泽市下辖的郓城县也同步发布上述公告,宣布暂停受理新的定点药店申请。

02大批药店主动退出医保

多地陆续发出通告,进一步收紧医保定点资质。另一边,也有一批药店在主动申请推出医保定点资格。

日前,2025年吉林省医疗保障定点医药机构服务协议解除名单公布,共153家定点医药机构被解除医保服务协议,其中违反协议共104家,医药机构主动申请解除共49家。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全国多地医保定点药店管理趋严、行业转型加速的缩影。

更早以前,1月8日,山东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因济南市某连锁药店主动申请,该连锁旗下6家门店的省直医保协议被终止;1月14日,云南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省内有10家药店主动申请终止医保服务协议,不再作为省市的医保定点单位。

事实上,这股“退保潮”从去年已经开始,如去年9月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有7家药店主动申请解除医保协议。

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药店主动或被动解除医保协议的现象。如上所述,仅2025年初,吉林、上海、广东、河北等地就相继公布解除医保定点资格的药店名单,涉及数百家门店。这一现象背后,既是医保监管趋严、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从粗放扩张向专业化服务转型的阵痛期。

03“去医保化”趋势更明显

过去,医保资格是药店的“金字招牌”,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连锁药店选择主动解除协议。

一方面,医保监管的“穿透式”升级给了药店很大压力。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持续强化基金监管,2024年检查机构数量超过去五年总和。

此外,近期湖南等地要求药店严格审核电子处方,严禁AI生成处方,并推动电子处方流转平台接入。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政策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同时,也增加了药店的系统建设与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药店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是不争的事实。集采药品的“零差价”销售要求药店仅允许顺加不超过15%的利润,部分品种甚至无利可图。个账资金缩水则是另一直接因素,年度职工医保个账支出同比下降,老年人账户金额减少,直接影响药店医保收入。此外,比价程序的推广与招采平台的价格公开,进一步削弱了药店的定价自主权。

除了上述两个层面的因素,外部市场竞争加剧也成了药店“退保”的导火索。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药店闭店率达5.7%,实体店销售规模同比萎缩2.2%。因此,租金、人力成本上升,叠加线上渠道冲击,传统药店面临“不进则退”的生存危机。

如今,山东、福建多地医保局限制定点药店数量,也说明了政策风向已经从“保数量”转化到“控质量”的双向调整。

在此背景下,医保定点资格收缩与监管高压将持续,部分中小药店可能被淘汰。但长期来看,政策倒逼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专业化、数字化、合规化能力强的企业将占据优势。

更早以前,1月8日,山东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因济南市某连锁药店主动申请,该连锁旗下6家门店的省直医保协议被终止;1月14日,云南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省内有10家药店主动申请终止医保服务协议,不再作为省市的医保定点单位。

多地医保局发文,停止新增定点药店,审批暂停。

01山东、福建多地暂停定点药店审批

2月10日,山东临沂市医疗保险事业中心发布《关于暂停受理医药机构医保定点申请的通告》。

image.png

通告显示,为使区域定点医药资源总量合理控制,布局更加优化,结构更加科学,与新时代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需求相适应,临沂市拟编制医保医药服务资源配置规划,暂停受理医药机构医保定点申请。通告如下:

一、自2025年2月11日起,暂停全市医药机构(不含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新增医保定点的受理工作,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二、2025年2月10日前在注册地正式运营已满3个月的医药机构并提出医保定点申请的,按原规定受理。

不久后,2月18日,临沂市郯城县紧跟步伐,发布“暂停受理医药机构医保定点申请”的通过。

image.png

2月24日,福建宁德市医疗保障基金中心发布《关于暂停受理零售药店申请定点协议管理业务的公告》提出,宁德市定点零售药店已基本满足该市参保人员购药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定点零售药店布局,提高定点零售药店协议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购药服务需求,该市拟于近期开展零售药店医保定点资源配置工作。

具体包括:一、自2025年3月1日起暂停受理零售药店申请定点协议管理业务,待该市医保零售药店医保定点资源配置管理办法出台后依据相关规定办理。二、在2025年3月1日前已受理且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按原规定在3月底前完成现场评估,评估合格且公示通过的,纳入协议管理;评估不合格或公示未通过的,待零售药店医保定点资源配置管理办法出台后依据相关规定办理。

image.png

同一天,山东菏泽也发布了相关公告,“建议自2025年3月1日起,暂停全市医药机构(不含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新增医保定点的受理工作;期间,已于2025年2月28日前在注册地正式运营已满3个月的医药机构提出医保定点申请的,按原规定受理”。

随后,菏泽市下辖的郓城县也同步发布上述公告,宣布暂停受理新的定点药店申请。

02大批药店主动退出医保

多地陆续发出通告,进一步收紧医保定点资质。另一边,也有一批药店在主动申请推出医保定点资格。

日前,2025年吉林省医疗保障定点医药机构服务协议解除名单公布,共153家定点医药机构被解除医保服务协议,其中违反协议共104家,医药机构主动申请解除共49家。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全国多地医保定点药店管理趋严、行业转型加速的缩影。

更早以前,1月8日,山东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因济南市某连锁药店主动申请,该连锁旗下6家门店的省直医保协议被终止;1月14日,云南省医保局发布公告:省内有10家药店主动申请终止医保服务协议,不再作为省市的医保定点单位。

事实上,这股“退保潮”从去年已经开始,如去年9月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有7家药店主动申请解除医保协议。

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药店主动或被动解除医保协议的现象。如上所述,仅2025年初,吉林、上海、广东、河北等地就相继公布解除医保定点资格的药店名单,涉及数百家门店。这一现象背后,既是医保监管趋严、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从粗放扩张向专业化服务转型的阵痛期。

03“去医保化”趋势更明显

过去,医保资格是药店的“金字招牌”,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连锁药店选择主动解除协议。

一方面,医保监管的“穿透式”升级给了药店很大压力。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持续强化基金监管,2024年检查机构数量超过去五年总和。

此外,近期湖南等地要求药店严格审核电子处方,严禁AI生成处方,并推动电子处方流转平台接入。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政策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同时,也增加了药店的系统建设与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药店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是不争的事实。集采药品的“零差价”销售要求药店仅允许顺加不超过15%的利润,部分品种甚至无利可图。个账资金缩水则是另一直接因素,年度职工医保个账支出同比下降,老年人账户金额减少,直接影响药店医保收入。此外,比价程序的推广与招采平台的价格公开,进一步削弱了药店的定价自主权。

除了上述两个层面的因素,外部市场竞争加剧也成了药店“退保”的导火索。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药店闭店率达5.7%,实体店销售规模同比萎缩2.2%。因此,租金、人力成本上升,叠加线上渠道冲击,传统药店面临“不进则退”的生存危机。

如今,山东、福建多地医保局限制定点药店数量,也说明了政策风向已经从“保数量”转化到“控质量”的双向调整。

在此背景下,医保定点资格收缩与监管高压将持续,部分中小药店可能被淘汰。但长期来看,政策倒逼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专业化、数字化、合规化能力强的企业将占据优势。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