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 俄罗斯官方批评中国三款卡车品牌有“严重缺陷” ,其中一款被禁售。俄罗斯禁售一款产品不会产生重大影响,最大担忧在于审查范围是否会继续扩大。普京和特朗普通话表达结束战争意愿,如果欧美制裁解除,日韩车企卷土回巢,将对俄车市有重大改变,留给中国车企的时间不多了。
新势力方面,极氪和领克完成合并,目标销量是BBA,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整合重组阶段。华为尊界百万元级豪车将在5月上市,挑战超豪华汽车市场任重道远。蔚来汽车辟谣大规模裁员,目标2025年内实现盈利。传统车企方面,广州因广汽集团业绩下滑,GDP被重庆超越,深圳夺得“汽车第一城”。深圳、合肥、上海和西安,分列新能源汽车产量榜前四名。
2月5日,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部长阿里哈诺夫(Анто́н Андре́евич Алиха́нов)在一个会议上称,发现三个中国品牌的卡车存在严重缺陷,俄罗斯需要对这些车辆进行更严格的认证检查。
2月10日,俄罗斯技术法规和计量局宣布,取消中国商用车企业陕汽重卡的一款产品认证,暂停其在俄销售。该机构称,在噪音控制、后部防撞和侧面防护方面,这款产品不符合俄罗斯的一系列强制性要求。俄罗斯已进口这款重卡1.5万辆。
拓展阅读:
1. 俄罗斯对中国车释放不良信号,最大风险在于审查范围是否扩大
a. 知情人士称,涉事三个卡车品牌可能是陕汽重卡、中国重汽和一汽解放。中国汽车行业担忧这是俄罗斯释放出的消极信号。
b. 俄罗斯禁止销售的这款产品是陕汽重卡出海主力之一,但不同产品型号之间比较容易切换。他判断,俄罗斯禁售一款产品不会产生重大影响,风险在于审查范围是否会继续扩大。
2. 卡车是俄罗斯首要审查的领域
a. 中国汽车品牌积极扩大在俄的市场份额,为了恢复俄罗斯国产和进口汽车的平衡,俄罗斯已经逐步调整提高汽车报废税。
b. 但这还不够,俄罗斯需要对进口车进行更严格的产品认证审查。卡车是俄罗斯首先审查的领域。
3. 俄乌战争是中国车企进入俄罗斯的时机
a. 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跨国车企遵守国际制裁要求,纷纷撤出俄罗斯,市场出现空缺,中国汽车企业得以长驱直入。近两年,俄罗斯迅速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地市场。
b. 2022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汽车16.2万辆,2023年出口数量同比暴增461.1%至90.9万辆。2024年,中国对俄出口汽车达到115.8万辆,约占中国汽车出口量的两成。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市场变化将直接影响中国汽车出口总体表现。
c. 2024年以来,俄罗斯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收紧汽车进口。
d. 2024年4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要求经中亚国家进入的汽车补缴税费差额。此前部分中国汽车为规避俄罗斯较高税负,经过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中转,再进入俄罗斯。
e. 2024年10月1日,俄罗斯针对进口汽车上调报废税,上调幅度达70%至85%。2025年至2030年,该国汽车报废税税率还将逐年上调10至20个百分点。中国对俄出口汽车最多,是直接冲击对象。
4. 俄罗斯提高报废税,提高拥车成本,开始围剿中国车企
a. 2024年10月1日。俄罗斯《报废税收取、计算、支付和回收规则》正式生效。不仅针对电动车,更包括了燃油与各种动力的乘用车、轻型车商用车、卡车、客车、工程车辆等所有类型的汽车,比欧盟加税的范围更广泛。
b. 先把报废税平均提高70%-85%。之后,每年的1月1日,再把税率逐次提高10%-20%不等,一直延续到2030年。这是继8月份后,俄罗斯方面针对报废税的第7次调整。
c. 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税的做法不同,俄罗斯征收的是报废税。这项以环保处理废旧汽车名目设立的税费,在2009年首次被提出,2012年俄罗斯加入WTO时正式落地,主要是为了限制大量二手车的流入,还逐步取消了欧亚经济联盟国家该项税收的豁免权。
d. 2021年时,中国品牌在邻居家的市占率只有9%左右;2023年时,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了60%;2024年,中国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比达到了80%。
5. 中国车企抢占俄罗斯,认证工作做的不足
a. 俄罗斯汽车产品进口认证项目繁多,前两年,部分企业为了迅速进入俄罗斯市场,在这方面可能确实存在车辆和认证信息不符的情况。
6. 2025俄罗斯车市会更激烈
a. 2025年俄罗斯汽车市场的总体销量可能会跟随全球车市下降,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和俄罗斯本土汽车企业的竞争会更激烈。
b.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全线覆盖俄罗斯汽车市场各个价位段,市占比约为60%。其中,轻型商用车占比约为20%,卡车占比约为60%,乘用车超过60%。
7. 留给中国车企的时间不多了
a.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表达出结束俄乌战争意愿。如果欧美制裁措施在战争结束后解除,俄罗斯汽车市场格局还将发生变化。日韩车企会不会卷土回来。
短评:
具体涉事企业不可逃避,要积极与俄罗斯监管部门沟通,获取详细调查报告,并向对方提供中国方面的质检信息。其他中国企业应考虑在俄罗斯差异化竞争,减少低端市场产品,并且考虑技术、管理输出,本地化建设。
[汽车之家 行业] 俄罗斯官方批评中国三款卡车品牌有“严重缺陷” ,其中一款被禁售。俄罗斯禁售一款产品不会产生重大影响,最大担忧在于审查范围是否会继续扩大。普京和特朗普通话表达结束战争意愿,如果欧美制裁解除,日韩车企卷土回巢,将对俄车市有重大改变,留给中国车企的时间不多了。
新势力方面,极氪和领克完成合并,目标销量是BBA,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整合重组阶段。华为尊界百万元级豪车将在5月上市,挑战超豪华汽车市场任重道远。蔚来汽车辟谣大规模裁员,目标2025年内实现盈利。传统车企方面,广州因广汽集团业绩下滑,GDP被重庆超越,深圳夺得“汽车第一城”。深圳、合肥、上海和西安,分列新能源汽车产量榜前四名。
2月5日,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部长阿里哈诺夫(Анто́н Андре́евич Алиха́нов)在一个会议上称,发现三个中国品牌的卡车存在严重缺陷,俄罗斯需要对这些车辆进行更严格的认证检查。
2月10日,俄罗斯技术法规和计量局宣布,取消中国商用车企业陕汽重卡的一款产品认证,暂停其在俄销售。该机构称,在噪音控制、后部防撞和侧面防护方面,这款产品不符合俄罗斯的一系列强制性要求。俄罗斯已进口这款重卡1.5万辆。
拓展阅读:
1. 俄罗斯对中国车释放不良信号,最大风险在于审查范围是否扩大
a. 知情人士称,涉事三个卡车品牌可能是陕汽重卡、中国重汽和一汽解放。中国汽车行业担忧这是俄罗斯释放出的消极信号。
b. 俄罗斯禁止销售的这款产品是陕汽重卡出海主力之一,但不同产品型号之间比较容易切换。他判断,俄罗斯禁售一款产品不会产生重大影响,风险在于审查范围是否会继续扩大。
2. 卡车是俄罗斯首要审查的领域
a. 中国汽车品牌积极扩大在俄的市场份额,为了恢复俄罗斯国产和进口汽车的平衡,俄罗斯已经逐步调整提高汽车报废税。
b. 但这还不够,俄罗斯需要对进口车进行更严格的产品认证审查。卡车是俄罗斯首先审查的领域。
3. 俄乌战争是中国车企进入俄罗斯的时机
a. 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跨国车企遵守国际制裁要求,纷纷撤出俄罗斯,市场出现空缺,中国汽车企业得以长驱直入。近两年,俄罗斯迅速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地市场。
b. 2022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汽车16.2万辆,2023年出口数量同比暴增461.1%至90.9万辆。2024年,中国对俄出口汽车达到115.8万辆,约占中国汽车出口量的两成。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市场变化将直接影响中国汽车出口总体表现。
c. 2024年以来,俄罗斯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收紧汽车进口。
d. 2024年4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要求经中亚国家进入的汽车补缴税费差额。此前部分中国汽车为规避俄罗斯较高税负,经过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中转,再进入俄罗斯。
e. 2024年10月1日,俄罗斯针对进口汽车上调报废税,上调幅度达70%至85%。2025年至2030年,该国汽车报废税税率还将逐年上调10至20个百分点。中国对俄出口汽车最多,是直接冲击对象。
4. 俄罗斯提高报废税,提高拥车成本,开始围剿中国车企
a. 2024年10月1日。俄罗斯《报废税收取、计算、支付和回收规则》正式生效。不仅针对电动车,更包括了燃油与各种动力的乘用车、轻型车商用车、卡车、客车、工程车辆等所有类型的汽车,比欧盟加税的范围更广泛。
b. 先把报废税平均提高70%-85%。之后,每年的1月1日,再把税率逐次提高10%-20%不等,一直延续到2030年。这是继8月份后,俄罗斯方面针对报废税的第7次调整。
c. 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税的做法不同,俄罗斯征收的是报废税。这项以环保处理废旧汽车名目设立的税费,在2009年首次被提出,2012年俄罗斯加入WTO时正式落地,主要是为了限制大量二手车的流入,还逐步取消了欧亚经济联盟国家该项税收的豁免权。
d. 2021年时,中国品牌在邻居家的市占率只有9%左右;2023年时,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了60%;2024年,中国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比达到了80%。
5. 中国车企抢占俄罗斯,认证工作做的不足
a. 俄罗斯汽车产品进口认证项目繁多,前两年,部分企业为了迅速进入俄罗斯市场,在这方面可能确实存在车辆和认证信息不符的情况。
6. 2025俄罗斯车市会更激烈
a. 2025年俄罗斯汽车市场的总体销量可能会跟随全球车市下降,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和俄罗斯本土汽车企业的竞争会更激烈。
b.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全线覆盖俄罗斯汽车市场各个价位段,市占比约为60%。其中,轻型商用车占比约为20%,卡车占比约为60%,乘用车超过60%。
7. 留给中国车企的时间不多了
a.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表达出结束俄乌战争意愿。如果欧美制裁措施在战争结束后解除,俄罗斯汽车市场格局还将发生变化。日韩车企会不会卷土回来。
短评:
具体涉事企业不可逃避,要积极与俄罗斯监管部门沟通,获取详细调查报告,并向对方提供中国方面的质检信息。其他中国企业应考虑在俄罗斯差异化竞争,减少低端市场产品,并且考虑技术、管理输出,本地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