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数据出炉后,我们对电量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文章发布后,读者好奇的点主要有两个:
浙江GDP和全社会用电量都位居全国第四,怎么人均用电量却超过广东、江苏、山东,位居GDP前四省份NO.1?
那浙江人均用电量是否就是全国第一了呢?
今天,一起探索浙江人均破万后面的电力消费密码。
人均超过苏鲁粤
稳居第一梯队前列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人均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千瓦时,达到10231千瓦时,是全国人均用电量的1.46倍。
与此同时,江苏人均用电量9954千瓦时,山东人均用电量8219千瓦时,广东人均用电量7179千瓦时。这意味着浙江超越苏鲁粤,稳居第一梯队前列。
©国网浙江电力融媒体中心出品
这是否意味着浙江人均用电量也位居全国第一?
答案是否定的。
数据显示,论起人均用电量,2024年,浙江堪堪挤进前五,并比前四位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前四分别是:
内蒙古:21673千瓦时;
宁夏:19067千瓦时;
青海:17744千瓦时;
新疆:16293千瓦时
©国网浙江电力融媒体中心出品
相较内蒙古、宁夏这些人均用电大省,浙江可谓“小巫见大巫”。
实际上,在各省份人均用电量排名中,内蒙古、宁夏、青海以及新疆常年位居前列,超过沿海经济强省。
这一现象看似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错位”,实则与产业结构、能源禀赋、政策导向及居民生活模式密切相关。
为何蒙宁青疆常年领跑?
“重型化”推高能耗:
内蒙古与新疆的能源经济逻辑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人均用电量居高,本质上是其“能源基地”定位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去几十年,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省份,依托丰富的煤炭、风能、太阳能资源,成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核心能源基地。
内蒙古煤炭储量占全国1/4,新疆风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低廉的能源成本吸引大批高耗能企业聚集。
数据显示,内蒙古电解铝产能占全国20%以上,而生产1吨电解铝需耗电1.35万千瓦时,单此一项年耗电量可超千亿千瓦时。
内蒙古还是煤化工重要基地。过去数十年,煤制烯烃、煤制油等项目密集落地内蒙,仅鄂尔多斯一地煤化工年耗电量超300亿千瓦时。
而在新疆,多晶硅成为重要产业,凭借低廉的电价,新疆多晶硅产能占全球40%,这些产业单位产值能耗是传统制造业的数倍。
作为“电力粮仓”,内蒙古年外送电量超过3150亿千瓦时,新疆外送电量达到1267亿千瓦时。即便如此,本地低廉电价仍刺激高耗能产业发展。2024年,内蒙古全社会用电量5193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4523亿千瓦时,占比达到87.1%,远超浙江的65%。
单单用电量大并不能让内蒙古以超过2万千瓦时的人均用电量领跑全国,人口基数低的“放大效应”让内蒙古“全国第一”成为可能。
数据显示,2023年底,内蒙古人口约2400万,新疆人口约2600万,两区常住人口合计不足5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6%,工业用电量却占全国8.5%。
以内蒙古为例,人均工业用电量是浙江的3倍,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与人口规模的“轻量化”,共同放大了人均用电量数值。
所以,浙江与蒙宁青疆的人均用电量差异,实则是产业升级与能源基地定位的镜像对照。
浙江的“特殊样本”:
产业升级与生活富裕的用电双引擎
那浙江人均用电量在经济大省中保持领先,又是原因何在?
国网浙江经研院规划中心能源经济研究室专家朱宇豪认为,浙江人均用电量较高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核心驱动力在于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转型、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提升,共同支撑用电需求较快增长;
二是由于浙江共同富裕政策的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农村电气化水平有所提高;
三是由于“电量分子高速增长+人口分母低位徘徊”的双重效应叠加,推高人均用电水平。
一方面,浙江产业结构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024年,浙江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7.5%、10.4%、8.1%,带动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长14.6%,用电量达到1369亿千瓦时,且增速高于广东、江苏、山东;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相关行业用电量112.0亿千瓦时,增速高达34.5%。上述行业生产过程均需要大量电力支撑,直接推高用电总量。
此外,浙江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对应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用电量2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6%,其增速亦高于广东、江苏。
©国网浙江电力融媒体中心出品
虽然这些年浙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传统产业升级中的“高电耗陷阱”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纺织业用电量519.5亿千瓦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用电量335.5亿千瓦时,化学纤维制造业用电量168.7亿千瓦时,均位列制造业用电量前十。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浙江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比例为15%,已低于广东(16.2%)、江苏(21.3%)、山东(47.4%)。
浙江居民生活电气化的“富裕效应”,也在推高人均用电量。
截至2023年底,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3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9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催生高电气化生活方式。
©国网浙江电力融媒体中心出品
数据显示,“十四五”前四年,浙江乡村居民用电年均增速达17.6%,远超城镇居民的3.3%。至2024年,乡村用电占比从2020年的45.7%提升至5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用电量均印证浙江共同富裕政策落地成效显著,农村电气化水平加速提高。
加之浙江夏季炎热、冬季湿冷,导致冬夏用电双旺。数据显示,2024年夏,浙江全社会降温负荷达到4600万千瓦,超过全社会最高负荷的三分之一。
政策与市场协同:
区域能源消费模式的未来走向
实际上,区域用电量差异本质上是国家战略布局与市场规律共振的结果,未来或将呈现新的趋势。
内蒙古、新疆的高人均用电量,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资源禀赋优势的体现;浙江用电强度则揭示了传统产业升级阵痛与富裕社会的生活图景。
这些差异恰是中国经济“多元一体”特征的缩影——既有内蒙古的“能源重镇”,又有浙江的“民富样本”,共同构成中国经济的复杂生态。未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区域分工深化,这一用电版图或将呈现更富张力的演变轨迹。
眼下,内蒙古、新疆等省份正经历“低碳转型挑战”,从单纯输出煤电转向“绿电+高附加值材料”模式。内蒙古建设晶硅材料集群,单位GDP电耗可能进一步上升。广东等省份正着力“隐形用电转移”,通过承接绿电等,将部分高耗能环节“外置”,本地用电强度可能持续走低。而浙江则面临“用电结构优化”。随着数字经济(低电耗)占比提升与纺织业向外转移,此类产业用电增速将放缓。
国网浙江电力正构建起高质量供电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电网建设与智能化改造,通过高效稳定的电力作为强劲托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提供充沛动力,促进浙江新质生产力飞速发展。
而浙江人均用电量领跑经济大省,彰显全省经济活力与居民富裕,本质是“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均衡发展”的叠加效应。在产业变革与共同富裕的作用下,浙江将用电量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也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范例。
(作者:融媒体中心 张正华、经研院 邱文欣)
浙江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数据出炉后,我们对电量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文章发布后,读者好奇的点主要有两个:
浙江GDP和全社会用电量都位居全国第四,怎么人均用电量却超过广东、江苏、山东,位居GDP前四省份NO.1?
那浙江人均用电量是否就是全国第一了呢?
今天,一起探索浙江人均破万后面的电力消费密码。
人均超过苏鲁粤
稳居第一梯队前列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人均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千瓦时,达到10231千瓦时,是全国人均用电量的1.46倍。
与此同时,江苏人均用电量9954千瓦时,山东人均用电量8219千瓦时,广东人均用电量7179千瓦时。这意味着浙江超越苏鲁粤,稳居第一梯队前列。
©国网浙江电力融媒体中心出品
这是否意味着浙江人均用电量也位居全国第一?
答案是否定的。
数据显示,论起人均用电量,2024年,浙江堪堪挤进前五,并比前四位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前四分别是:
内蒙古:21673千瓦时;
宁夏:19067千瓦时;
青海:17744千瓦时;
新疆:16293千瓦时
©国网浙江电力融媒体中心出品
相较内蒙古、宁夏这些人均用电大省,浙江可谓“小巫见大巫”。
实际上,在各省份人均用电量排名中,内蒙古、宁夏、青海以及新疆常年位居前列,超过沿海经济强省。
这一现象看似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错位”,实则与产业结构、能源禀赋、政策导向及居民生活模式密切相关。
为何蒙宁青疆常年领跑?
“重型化”推高能耗:
内蒙古与新疆的能源经济逻辑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人均用电量居高,本质上是其“能源基地”定位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去几十年,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省份,依托丰富的煤炭、风能、太阳能资源,成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核心能源基地。
内蒙古煤炭储量占全国1/4,新疆风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低廉的能源成本吸引大批高耗能企业聚集。
数据显示,内蒙古电解铝产能占全国20%以上,而生产1吨电解铝需耗电1.35万千瓦时,单此一项年耗电量可超千亿千瓦时。
内蒙古还是煤化工重要基地。过去数十年,煤制烯烃、煤制油等项目密集落地内蒙,仅鄂尔多斯一地煤化工年耗电量超300亿千瓦时。
而在新疆,多晶硅成为重要产业,凭借低廉的电价,新疆多晶硅产能占全球40%,这些产业单位产值能耗是传统制造业的数倍。
作为“电力粮仓”,内蒙古年外送电量超过3150亿千瓦时,新疆外送电量达到1267亿千瓦时。即便如此,本地低廉电价仍刺激高耗能产业发展。2024年,内蒙古全社会用电量5193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4523亿千瓦时,占比达到87.1%,远超浙江的65%。
单单用电量大并不能让内蒙古以超过2万千瓦时的人均用电量领跑全国,人口基数低的“放大效应”让内蒙古“全国第一”成为可能。
数据显示,2023年底,内蒙古人口约2400万,新疆人口约2600万,两区常住人口合计不足5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6%,工业用电量却占全国8.5%。
以内蒙古为例,人均工业用电量是浙江的3倍,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与人口规模的“轻量化”,共同放大了人均用电量数值。
所以,浙江与蒙宁青疆的人均用电量差异,实则是产业升级与能源基地定位的镜像对照。
浙江的“特殊样本”:
产业升级与生活富裕的用电双引擎
那浙江人均用电量在经济大省中保持领先,又是原因何在?
国网浙江经研院规划中心能源经济研究室专家朱宇豪认为,浙江人均用电量较高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核心驱动力在于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转型、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提升,共同支撑用电需求较快增长;
二是由于浙江共同富裕政策的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农村电气化水平有所提高;
三是由于“电量分子高速增长+人口分母低位徘徊”的双重效应叠加,推高人均用电水平。
一方面,浙江产业结构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024年,浙江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7.5%、10.4%、8.1%,带动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长14.6%,用电量达到1369亿千瓦时,且增速高于广东、江苏、山东;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相关行业用电量112.0亿千瓦时,增速高达34.5%。上述行业生产过程均需要大量电力支撑,直接推高用电总量。
此外,浙江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对应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用电量2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6%,其增速亦高于广东、江苏。
©国网浙江电力融媒体中心出品
虽然这些年浙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传统产业升级中的“高电耗陷阱”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纺织业用电量519.5亿千瓦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用电量335.5亿千瓦时,化学纤维制造业用电量168.7亿千瓦时,均位列制造业用电量前十。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浙江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比例为15%,已低于广东(16.2%)、江苏(21.3%)、山东(47.4%)。
浙江居民生活电气化的“富裕效应”,也在推高人均用电量。
截至2023年底,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3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9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催生高电气化生活方式。
©国网浙江电力融媒体中心出品
数据显示,“十四五”前四年,浙江乡村居民用电年均增速达17.6%,远超城镇居民的3.3%。至2024年,乡村用电占比从2020年的45.7%提升至5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用电量均印证浙江共同富裕政策落地成效显著,农村电气化水平加速提高。
加之浙江夏季炎热、冬季湿冷,导致冬夏用电双旺。数据显示,2024年夏,浙江全社会降温负荷达到4600万千瓦,超过全社会最高负荷的三分之一。
政策与市场协同:
区域能源消费模式的未来走向
实际上,区域用电量差异本质上是国家战略布局与市场规律共振的结果,未来或将呈现新的趋势。
内蒙古、新疆的高人均用电量,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资源禀赋优势的体现;浙江用电强度则揭示了传统产业升级阵痛与富裕社会的生活图景。
这些差异恰是中国经济“多元一体”特征的缩影——既有内蒙古的“能源重镇”,又有浙江的“民富样本”,共同构成中国经济的复杂生态。未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区域分工深化,这一用电版图或将呈现更富张力的演变轨迹。
眼下,内蒙古、新疆等省份正经历“低碳转型挑战”,从单纯输出煤电转向“绿电+高附加值材料”模式。内蒙古建设晶硅材料集群,单位GDP电耗可能进一步上升。广东等省份正着力“隐形用电转移”,通过承接绿电等,将部分高耗能环节“外置”,本地用电强度可能持续走低。而浙江则面临“用电结构优化”。随着数字经济(低电耗)占比提升与纺织业向外转移,此类产业用电增速将放缓。
国网浙江电力正构建起高质量供电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电网建设与智能化改造,通过高效稳定的电力作为强劲托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提供充沛动力,促进浙江新质生产力飞速发展。
而浙江人均用电量领跑经济大省,彰显全省经济活力与居民富裕,本质是“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均衡发展”的叠加效应。在产业变革与共同富裕的作用下,浙江将用电量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也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范例。
(作者:融媒体中心 张正华、经研院 邱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