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券市场陷入震荡调整,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3个问题涌上心头:
1.债市为何调整?
2.是趋势变化还是节奏扰动?
3.如何应对?
本文将用最直接的逻辑、最简单的语言加以探讨。
(一)债市为何调整?
1)资金面偏紧是核心原因
可以看到,春节后资金价格持续抬升。隔夜资金DR001一度逼近2%,中枢接近1.9%,DR007收盘价最高攀升至2.34%。
对于资金价格敏感的短端品种,在节后修复2天后,率先陷入调整。1年国债利率自前期(1月6日)低点的1.04%上升至当前(2月19日)1.46%。长端品种在横盘震荡数日后,也被短端带动调整。从前期低点的1.60%抬升至1.67%。债券基金方面,短期纯债基金指数下跌0.05%,中长期纯债指数下跌0.26%。
2)资金面偏紧底层在于2方面:大行资金融出规模下降 + 央行持续净回笼
从资金供求关系来看,偏紧的核心主要在于供给方的变化。
一是,银行是债市资金的主要融出方。春节后,可以观测到,银行体系周度资金融出规模明显下降。最近一周,2月10日-2月14日,银行体系日均净融出不足1.5万亿元。资金融出规模下降背后在于银行缺存款。自去年12月同业存款自律机制落地之后,非银存款流失明显。2025年1月新增非银存款为-1.1万亿,同比少增1.7万亿。
二是,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呈现资金净回笼的态势。春节假期后,截至2月20日,央行累计净回笼资金1.59万亿。尽管和历史操作类似,但历史上在春节前后往往有降准落地,本轮并未有降准落地。
(二)是趋势变化还是节奏扰动?
1)宏观环境仍需货币政策支持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情绪的变化是瞬间的,现实的变化却是缓慢的。当前宏观经济对相对稳定的低利率环境诉求并未改变,主要体现为2个方面:
一是,新增财力不可被债务付息侵蚀太多。当下经济仍需进一步巩固,财政发力必不可少。但观测的是,随着政府债务的累积,债务付息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在逐年攀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被债务付息侵蚀力度。
二是,持续偏高的资金利率不利于银行净息差压力的缓解。近些年,在让利实体经济、不断下调贷款利率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截至2024年3季度,净息差已经收窄至1.53%,已经明显低于1.8%的警戒线。资金利率若是长期持续偏高,不利于银行负债成本的下行,也会加剧存款从银行向非银转移。
2)央行“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并未变化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货币政策基调方面,提及“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改变。“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目前7天逆回购利率为1.5%,资金利率终将回归。
节奏层面,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经济和汇率都是货币政策节奏变化的核心。“稳汇率”是重中之重。汇率部分,央行在报告中重提“三个坚决”。当前离岸汇率已回归至7.25,不构成资金面持续收紧的条件。
二是,“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防空转”之下,难以期待资金面持续的极致宽松。但配合财政和实体经济发力时,往往会创造友好的货币环境。
3)缓解契机关注:同业存单到期量高峰即将渡过 + 两会后与财政发力的协同
从资金面缓解的节奏来看,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同业存单到期量高峰即将渡过。近期大行资金融出规模下降,除却非银存款流失外,同业存单的大量到期也加剧了资金面的紧张,但到期量高峰正在逐步过去。
二是,重视与财政的协同发力。可以看到,在2024年11月、12月大规模发行置换债时,资金面较为友好。后续,也逐步进入到政府债上量期。
(三)如何应对?
1)短端品种,关注再配置机会
① 短端在波动中,票息性价比已现
如下图可以看到,在资金面持续紧张的影响下,短端品种的利率已从前期低点反弹近30bp。截至2月20日,1年期AA+品种到期收益率已回升至2%,票息性价比显现。
②短端几乎没有定价降息预期,给后续留下了余地和期待
自去年11月份货币宽松预期持续发酵以来,长端利率债和长端信用债利率下行速度很快,下行幅度较大。而当前短端利率债和短端信用债的利率水平,较此前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换句话说,短端几乎没有定价降息预期,给后续留下了余地和期待。
2)长端品种:已提前定价一定的降息幅度,短期等待国内外宏观能见度更清晰
相较于短端,长端品种已提前定价一定的降息幅度。短期而言,两会窗口期临近,关于政策预期的交易或将持续,等待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方向落地。海外方面,Trump政策主张虚虚实实,超出预期或不及预期均有可能,等待能见度相对更清晰一点。
(文章来源:富国基金)
(原标题:债市何时修复?)
(责任编辑:66)
近期债券市场陷入震荡调整,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3个问题涌上心头:
1.债市为何调整?
2.是趋势变化还是节奏扰动?
3.如何应对?
本文将用最直接的逻辑、最简单的语言加以探讨。
(一)债市为何调整?
1)资金面偏紧是核心原因
可以看到,春节后资金价格持续抬升。隔夜资金DR001一度逼近2%,中枢接近1.9%,DR007收盘价最高攀升至2.34%。
对于资金价格敏感的短端品种,在节后修复2天后,率先陷入调整。1年国债利率自前期(1月6日)低点的1.04%上升至当前(2月19日)1.46%。长端品种在横盘震荡数日后,也被短端带动调整。从前期低点的1.60%抬升至1.67%。债券基金方面,短期纯债基金指数下跌0.05%,中长期纯债指数下跌0.26%。
2)资金面偏紧底层在于2方面:大行资金融出规模下降 + 央行持续净回笼
从资金供求关系来看,偏紧的核心主要在于供给方的变化。
一是,银行是债市资金的主要融出方。春节后,可以观测到,银行体系周度资金融出规模明显下降。最近一周,2月10日-2月14日,银行体系日均净融出不足1.5万亿元。资金融出规模下降背后在于银行缺存款。自去年12月同业存款自律机制落地之后,非银存款流失明显。2025年1月新增非银存款为-1.1万亿,同比少增1.7万亿。
二是,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呈现资金净回笼的态势。春节假期后,截至2月20日,央行累计净回笼资金1.59万亿。尽管和历史操作类似,但历史上在春节前后往往有降准落地,本轮并未有降准落地。
(二)是趋势变化还是节奏扰动?
1)宏观环境仍需货币政策支持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情绪的变化是瞬间的,现实的变化却是缓慢的。当前宏观经济对相对稳定的低利率环境诉求并未改变,主要体现为2个方面:
一是,新增财力不可被债务付息侵蚀太多。当下经济仍需进一步巩固,财政发力必不可少。但观测的是,随着政府债务的累积,债务付息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在逐年攀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被债务付息侵蚀力度。
二是,持续偏高的资金利率不利于银行净息差压力的缓解。近些年,在让利实体经济、不断下调贷款利率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截至2024年3季度,净息差已经收窄至1.53%,已经明显低于1.8%的警戒线。资金利率若是长期持续偏高,不利于银行负债成本的下行,也会加剧存款从银行向非银转移。
2)央行“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并未变化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货币政策基调方面,提及“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改变。“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目前7天逆回购利率为1.5%,资金利率终将回归。
节奏层面,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经济和汇率都是货币政策节奏变化的核心。“稳汇率”是重中之重。汇率部分,央行在报告中重提“三个坚决”。当前离岸汇率已回归至7.25,不构成资金面持续收紧的条件。
二是,“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防空转”之下,难以期待资金面持续的极致宽松。但配合财政和实体经济发力时,往往会创造友好的货币环境。
3)缓解契机关注:同业存单到期量高峰即将渡过 + 两会后与财政发力的协同
从资金面缓解的节奏来看,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同业存单到期量高峰即将渡过。近期大行资金融出规模下降,除却非银存款流失外,同业存单的大量到期也加剧了资金面的紧张,但到期量高峰正在逐步过去。
二是,重视与财政的协同发力。可以看到,在2024年11月、12月大规模发行置换债时,资金面较为友好。后续,也逐步进入到政府债上量期。
(三)如何应对?
1)短端品种,关注再配置机会
① 短端在波动中,票息性价比已现
如下图可以看到,在资金面持续紧张的影响下,短端品种的利率已从前期低点反弹近30bp。截至2月20日,1年期AA+品种到期收益率已回升至2%,票息性价比显现。
②短端几乎没有定价降息预期,给后续留下了余地和期待
自去年11月份货币宽松预期持续发酵以来,长端利率债和长端信用债利率下行速度很快,下行幅度较大。而当前短端利率债和短端信用债的利率水平,较此前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换句话说,短端几乎没有定价降息预期,给后续留下了余地和期待。
2)长端品种:已提前定价一定的降息幅度,短期等待国内外宏观能见度更清晰
相较于短端,长端品种已提前定价一定的降息幅度。短期而言,两会窗口期临近,关于政策预期的交易或将持续,等待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方向落地。海外方面,Trump政策主张虚虚实实,超出预期或不及预期均有可能,等待能见度相对更清晰一点。
(文章来源:富国基金)
(原标题:债市何时修复?)
(责任编辑: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