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新势力的时间不多了

智车科技

2天前

不得不承认的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与重塑,该品牌凭借MONAM03与P7+的热销,淋漓尽致上演了一出触底反弹的好戏。

导语

Introduction

2025年,真正意义上的决胜局。

作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杨   晶

编辑丨何增荣

身处愈发内卷的中国车市,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每月的交付数全部相加,或许还没有一家传统车企的单月销量要高,但却能占据超出半数的行业关注度。

它们,被认为是整个大盘的风向标,是电动化转型浪潮催生出的产物。许许多多的后来者,挤破脑袋都想被纳入到该阵营之中。

读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我说的是谁——新势力造车。

殊不知,刚刚过去的1月,结合其发布的终端成绩单,留在牌桌上的诸多选手好似纷纷迎来了震荡。虽然很大程度上与整个大盘尚处调整期有关,但望向更深处有一点毋庸置疑:“2025年,留给它们的时间不多了。”

换言之,中国车市的竞争会变得愈发激烈甚至血腥。随着类似比亚迪般行业巨头进一步的收割发力,以及类似华为、小米般科技新贵进一步的降维打击,重重围攻之下,新势力造车拥有的生存空间所剩无几。

2024年,先是高合,又是哪吒,再是极越,纷纷陷入挣扎 之中。正在进行中的365天,“淘汰名单”上注定还会增添一个个新的名字。

至于说的是谁,欢迎对号入座。

2.jpg

当然,洋洋洒洒几百字的根本目的,更想给该群体传递一种决战当前的紧迫感。恳请大家放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放下包袱带着向死而生的决心去拼刺刀。毕竟,2025年玩不转、没起色,真的就彻底没机会了。

而最近,新势力造车阵营有两件事情令我尤为印象深刻。

首先,便是那篇火出圈针对小鹏掌舵者何小鹏的专访。不得不承认的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与重塑,该品牌凭借MONA M03与P7+的热销,淋漓尽致上演了一出触底反弹的好戏。

“董事长可以做好人,但CEO不能。”

“企业得先赚钱,才能花钱,而不是靠融钱。” 

“为了搞明白这件事我花了妈的9个月,就是下面的人一直在骗你,你看不出门道。”

3.jpg

上述单独摘抄出的三段话,则是何小鹏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回答。不吹不黑,同样是我眼中他最大的改变。

其实,从头到尾仔细看完了这篇文章,心中迸发出油然而生的感触集中在:“对于任何一家新势力造车,成功法则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

即牢牢抓住市场层面给予的每一个风口,不浪费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自身在产品端、研发端、营销端、销售端、服务端,都做好自上而下的梳理、纠错与发展;最后,便是老板的亲力亲为、知人善用、带头冲锋,加之员工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并拧成一股绳……

奈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见证者,或许是司空见惯了中国车市太多的新势力造车,碍于种种偏差与失误,“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

悲剧一幕幕的上演,成功法则鲜有人遵循。

4.jpeg

顺势,反观第二件事情,则是蔚来掌舵者李斌最近在内部会议中的分享。具体而言,他抛出了2025年最关键的三个目标:销量达到44万辆,力争Q4单季度盈利,继续构建体系化能力。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除了继续延续2024年一直在做的Cost Mining,以及重视新车销售前六个月的销量外,据悉李斌还在内部设立了CBU。

每个大部门都有一个单独的成本结算中心,去计算各个部门在不同项目上已花费、即将要花费的成本。

而我读出的言外之意为,这家新势力造车的确得学会“省钱了”。尤其是身处资本市场日趋冷淡的时刻,请记住永远是节流在前、开源在后。

与此同时,对于2014年成立的蔚来还想说的是:“十年时间,一颗种子足以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再到枝繁叶茂,一名婴儿足以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再到小步快跑,但你好像仍没有在中国车市证明自己,总处在舆论、质疑与非议的漩涡之中。”

绝不是危言耸听,2025年将是关乎其能否迎来“企业拐点”的关键一战,已经没有任何的理由,为结果的不尽如人意开脱。

5.jpg

年终之时,如果还无法迎来提振士气的大获全胜,在多维度迎来淋漓尽致的蜕变,那么蔚来的未来将变得越来越黯淡无光。

类似的道理,同样继续送给今天文章的所有主角,留给它们继续挥霍与浪费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眼下,大多数新势力造车其实渐渐走上了一条难以转身的“独木桥”。摆在面前的选择其实就两种:坠落深渊与勇敢向前。

究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当虚无缥缈的浮华与泡沫纷纷褪去,汽车行业终究需要回归讲究手握爆款、规模效应、成本控制、良性循环的本质。十分遗憾的是,在这几点上,大部分新势力造车并未深刻理解蕴含的奥义。

另外,或许会有读者好奇,为什么2025年刚刚拉开序幕,什么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包括去年大火的端到端高阶智驾,甚至飞行汽车,再次成为了今天文章主角当中某些品牌不遗余力开辟的战场。

思考片刻后,答案直指:“传统汽车业务日趋平淡与难缠,为了撑起高估值总得画点新大饼。”

原文标题 : 留给新势力的时间不多了

不得不承认的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与重塑,该品牌凭借MONAM03与P7+的热销,淋漓尽致上演了一出触底反弹的好戏。

导语

Introduction

2025年,真正意义上的决胜局。

作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杨   晶

编辑丨何增荣

身处愈发内卷的中国车市,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每月的交付数全部相加,或许还没有一家传统车企的单月销量要高,但却能占据超出半数的行业关注度。

它们,被认为是整个大盘的风向标,是电动化转型浪潮催生出的产物。许许多多的后来者,挤破脑袋都想被纳入到该阵营之中。

读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我说的是谁——新势力造车。

殊不知,刚刚过去的1月,结合其发布的终端成绩单,留在牌桌上的诸多选手好似纷纷迎来了震荡。虽然很大程度上与整个大盘尚处调整期有关,但望向更深处有一点毋庸置疑:“2025年,留给它们的时间不多了。”

换言之,中国车市的竞争会变得愈发激烈甚至血腥。随着类似比亚迪般行业巨头进一步的收割发力,以及类似华为、小米般科技新贵进一步的降维打击,重重围攻之下,新势力造车拥有的生存空间所剩无几。

2024年,先是高合,又是哪吒,再是极越,纷纷陷入挣扎 之中。正在进行中的365天,“淘汰名单”上注定还会增添一个个新的名字。

至于说的是谁,欢迎对号入座。

2.jpg

当然,洋洋洒洒几百字的根本目的,更想给该群体传递一种决战当前的紧迫感。恳请大家放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放下包袱带着向死而生的决心去拼刺刀。毕竟,2025年玩不转、没起色,真的就彻底没机会了。

而最近,新势力造车阵营有两件事情令我尤为印象深刻。

首先,便是那篇火出圈针对小鹏掌舵者何小鹏的专访。不得不承认的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与重塑,该品牌凭借MONA M03与P7+的热销,淋漓尽致上演了一出触底反弹的好戏。

“董事长可以做好人,但CEO不能。”

“企业得先赚钱,才能花钱,而不是靠融钱。” 

“为了搞明白这件事我花了妈的9个月,就是下面的人一直在骗你,你看不出门道。”

3.jpg

上述单独摘抄出的三段话,则是何小鹏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回答。不吹不黑,同样是我眼中他最大的改变。

其实,从头到尾仔细看完了这篇文章,心中迸发出油然而生的感触集中在:“对于任何一家新势力造车,成功法则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

即牢牢抓住市场层面给予的每一个风口,不浪费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自身在产品端、研发端、营销端、销售端、服务端,都做好自上而下的梳理、纠错与发展;最后,便是老板的亲力亲为、知人善用、带头冲锋,加之员工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并拧成一股绳……

奈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见证者,或许是司空见惯了中国车市太多的新势力造车,碍于种种偏差与失误,“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

悲剧一幕幕的上演,成功法则鲜有人遵循。

4.jpeg

顺势,反观第二件事情,则是蔚来掌舵者李斌最近在内部会议中的分享。具体而言,他抛出了2025年最关键的三个目标:销量达到44万辆,力争Q4单季度盈利,继续构建体系化能力。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除了继续延续2024年一直在做的Cost Mining,以及重视新车销售前六个月的销量外,据悉李斌还在内部设立了CBU。

每个大部门都有一个单独的成本结算中心,去计算各个部门在不同项目上已花费、即将要花费的成本。

而我读出的言外之意为,这家新势力造车的确得学会“省钱了”。尤其是身处资本市场日趋冷淡的时刻,请记住永远是节流在前、开源在后。

与此同时,对于2014年成立的蔚来还想说的是:“十年时间,一颗种子足以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再到枝繁叶茂,一名婴儿足以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再到小步快跑,但你好像仍没有在中国车市证明自己,总处在舆论、质疑与非议的漩涡之中。”

绝不是危言耸听,2025年将是关乎其能否迎来“企业拐点”的关键一战,已经没有任何的理由,为结果的不尽如人意开脱。

5.jpg

年终之时,如果还无法迎来提振士气的大获全胜,在多维度迎来淋漓尽致的蜕变,那么蔚来的未来将变得越来越黯淡无光。

类似的道理,同样继续送给今天文章的所有主角,留给它们继续挥霍与浪费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眼下,大多数新势力造车其实渐渐走上了一条难以转身的“独木桥”。摆在面前的选择其实就两种:坠落深渊与勇敢向前。

究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当虚无缥缈的浮华与泡沫纷纷褪去,汽车行业终究需要回归讲究手握爆款、规模效应、成本控制、良性循环的本质。十分遗憾的是,在这几点上,大部分新势力造车并未深刻理解蕴含的奥义。

另外,或许会有读者好奇,为什么2025年刚刚拉开序幕,什么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包括去年大火的端到端高阶智驾,甚至飞行汽车,再次成为了今天文章主角当中某些品牌不遗余力开辟的战场。

思考片刻后,答案直指:“传统汽车业务日趋平淡与难缠,为了撑起高估值总得画点新大饼。”

原文标题 : 留给新势力的时间不多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