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元宵里的养生之道

财经早餐

海南公共频道

1天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自古以来,元宵都是元宵节这天的主角美食,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美食之一。

元宵除了寓意喜庆、阖家团圆,还有养脾气,御春寒的功效。因为元宵的主要材料是糯米,《本草纲目》言其味甘、性温,入肺经和脾经,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而元宵佳节正值春季阳气始生之时,此时食用元宵顺应“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春季饮食原则。此时的气候变化最易出现乍暖还寒,元宵还可以补养人体正气,从而达到御春寒的功效。
现如今元宵口味繁多,不同馅料有着不同的功效,就比如:
【黑芝麻馅】:黑芝麻可补血明目、强身体、抗衰老。
【核桃馅】:核桃能补气养血、补肾、润肺、养神、健脑。
【红枣馅】:红枣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
【玫瑰馅】:玫瑰能养颜、解郁,特别适合女性食用。
【山楂馅】:山楂有健脾开胃、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的作用,用山楂做馅的元宵,儿童、老年人、消化不良的人群尤其适合食用。
元宵该怎么吃才更健康?
1.不宜一次吃太多:
元宵外皮是用糯米粉做的,而糯米本身是一种难以消化的食物。别看元宵或汤圆个头不大,但热量不容小觑。以常见的芝麻元宵为例,大约8个元宵相当于1碗白米饭的热量。饮食量适中的个体,只需食用3至4个馅料充足的元宵即可,过量摄入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导致腹胀,烧心等不适症状。尤其是患有消化性溃疡、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更不宜多食。
2.不宜早餐食用: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营养素不全面。这样的食品不适合当早餐吃,除了缺乏营养外,还会因糯米黏性高而不易消化。另外,晚上睡前进食过多的元宵,还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失眠。相比之下,午餐消化能力最强,适量食用对消化功能造成的负担最小。
3.宜喝汤促消化:
经水煮后,元宵中的不少营养成分都溶在汤里。因此吃元宵不能忘喝汤,喝汤可以促进消化吸收,还可以解腻,正如俗话所说“原汤化原食”。但喝汤时一定要注意别额外在汤里再加糖。
4.宜搭配蔬菜、消食的中药茶饮:
元宵的馅料多以糖及果料为主,再加上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不少的植物油或动物油,因此含有很高的热量。在吃元宵时,配菜可以搭配一些维生素含量相对高的蔬菜等来均衡营养,如芹菜、萝卜等。另外,也可以搭配一些助消食的中药茶饮,如陈皮山楂水、焦三仙茶等。
元宵节传统习俗与养生
1.“走百病”
其实,“走百病”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的舒筋提神、健康身心的健身方法。清代名医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坐久则络脉滞,步则舒筋而体健,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走百病”都是值得推广的廉价处方。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长时间不运动,气血流通不畅。动则生阳,适当散步可疏通筋脉、温通经络,还可缓解身心的紧张状态。尤其是春节期间饮食较平常丰盛,人们运动较少,走路是全身运动、有氧运动,可锻炼我们在春节假期中疏于照顾的身体。“走百病”时,上下肢应协调运动,并配合深而均匀的呼吸。场地应选择空气良好、视野开阔、安全的场所,如操场和公园。尽量避免在车流量大的马路及人行道上“走百病”。鞋要舒适合脚,柔软有弹性,以免在长时间快步走时对脚部造成伤害。
对于健康人而言,高于每分钟120步的“走百病”,对身体才有明显的锻炼效果。注意步幅不要太大:步幅太大会引起小腿和臀部肌肉酸痛,导致不必要的损伤。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可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保健养生功法,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功能。
2.“舞龙狮”、“逛花灯”
“舞龙狮”、“逛花灯”蕴含的养生智慧就在“动”字之中,因为它们都是室外的活动、运动。
冬天天气寒冷,大家常常喜欢窝在家里不出门。而春季养生,既要注意固守自身的阳气,避免由于过度活动和耗损而对人体的阳气产生不良影响,又要注重采纳自然之气以养阳。而养阳的关键在“动”,切忌“静”。宜舒展形体,克服倦懒思眠状态,多参加室外活动,从而加速新陈代谢的进程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抵抗疾病的能力。
3.“猜灯谜”
灯谜与中医药一样,均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虽历时千年,仍如越王之宝剑,刀口锋利而熠熠生辉。自古以来,文人喜以独具奇趣的中药之名制作灯谜供人猜测,春节、元宵节尤盛,成为人们酷爱的益智添趣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两种文化瑰宝有机结合,若珠联璧合、意趣盎然。比如:具有浓厚诗情画意的中药谜——“何人不起故园情”打“当归”;“千树万树梨花开”打“木通、白英”(英扣花);“四海之内皆兄弟”打“昆布”,昆在这里指昆仲(兄弟)之昆,布者遍布的意思。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一般来说,花灯都是挂的比较高,既美观又相对安全。所以很多读者朋友一趟花灯赏下来几乎都是保持仰视的姿势,对于经常伏案工作的职场一族来说,这个赏花灯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颈椎的过程,随着你颈部主动地进行左右仰视运动,你的颈椎也自然得到了有效放松和锻炼,如果配上猜灯谜,更能增加健脑益智的保健效果。尤其对老年人群来说,不仅可以增添节日乐趣,还是很好的益智活动,可以锻炼大脑,提高认知功能,对延缓大脑衰老、降低老年痴呆的患病风险大有益处。
处于初春回暖的元宵节,
还应注意哪些事项?
1.宜“春捂”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元宵节是初春回暖的开始,但天气变化多端,易出现寒潮,可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当冷空气突然来袭,易使人患病。因此,大家要进行春捂防春寒,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以及老人小孩。春捂原则是“上薄下厚”,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我们可以优先减上身衣物,但是下半身的保暖裤还要多穿一阵,谨防寒从脚下起。此外,减上衣时也不能忽略后背和腹部的保暖。因为人体背部及腹部分别有统摄人体一身阳气及阴气的督脉与任脉,雨水节气护住此处,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感冒及寒性腹泻。“春捂”的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
2.宜运动
元宵节做适当的体育运动,可提高免疫力。一则动能生阳,二则汗能排湿。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可以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保健养生功法,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功能。但运动的时间应尽量避免寒冷的早晚时段,可以选择在温暖的上午进行舒展的有氧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微微出汗为宜。
3.宜养精神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春气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平时要少生气、少忧愁、少思虑等,静心养性。可以在天朗气清时参加户外活动,欣赏初春的美景,调节心情,这样才能使得肝气通畅,有益身心,为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来源:海南公共频道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自古以来,元宵都是元宵节这天的主角美食,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美食之一。

元宵除了寓意喜庆、阖家团圆,还有养脾气,御春寒的功效。因为元宵的主要材料是糯米,《本草纲目》言其味甘、性温,入肺经和脾经,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而元宵佳节正值春季阳气始生之时,此时食用元宵顺应“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春季饮食原则。此时的气候变化最易出现乍暖还寒,元宵还可以补养人体正气,从而达到御春寒的功效。
现如今元宵口味繁多,不同馅料有着不同的功效,就比如:
【黑芝麻馅】:黑芝麻可补血明目、强身体、抗衰老。
【核桃馅】:核桃能补气养血、补肾、润肺、养神、健脑。
【红枣馅】:红枣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
【玫瑰馅】:玫瑰能养颜、解郁,特别适合女性食用。
【山楂馅】:山楂有健脾开胃、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的作用,用山楂做馅的元宵,儿童、老年人、消化不良的人群尤其适合食用。
元宵该怎么吃才更健康?
1.不宜一次吃太多:
元宵外皮是用糯米粉做的,而糯米本身是一种难以消化的食物。别看元宵或汤圆个头不大,但热量不容小觑。以常见的芝麻元宵为例,大约8个元宵相当于1碗白米饭的热量。饮食量适中的个体,只需食用3至4个馅料充足的元宵即可,过量摄入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导致腹胀,烧心等不适症状。尤其是患有消化性溃疡、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更不宜多食。
2.不宜早餐食用: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营养素不全面。这样的食品不适合当早餐吃,除了缺乏营养外,还会因糯米黏性高而不易消化。另外,晚上睡前进食过多的元宵,还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失眠。相比之下,午餐消化能力最强,适量食用对消化功能造成的负担最小。
3.宜喝汤促消化:
经水煮后,元宵中的不少营养成分都溶在汤里。因此吃元宵不能忘喝汤,喝汤可以促进消化吸收,还可以解腻,正如俗话所说“原汤化原食”。但喝汤时一定要注意别额外在汤里再加糖。
4.宜搭配蔬菜、消食的中药茶饮:
元宵的馅料多以糖及果料为主,再加上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不少的植物油或动物油,因此含有很高的热量。在吃元宵时,配菜可以搭配一些维生素含量相对高的蔬菜等来均衡营养,如芹菜、萝卜等。另外,也可以搭配一些助消食的中药茶饮,如陈皮山楂水、焦三仙茶等。
元宵节传统习俗与养生
1.“走百病”
其实,“走百病”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的舒筋提神、健康身心的健身方法。清代名医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坐久则络脉滞,步则舒筋而体健,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走百病”都是值得推广的廉价处方。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长时间不运动,气血流通不畅。动则生阳,适当散步可疏通筋脉、温通经络,还可缓解身心的紧张状态。尤其是春节期间饮食较平常丰盛,人们运动较少,走路是全身运动、有氧运动,可锻炼我们在春节假期中疏于照顾的身体。“走百病”时,上下肢应协调运动,并配合深而均匀的呼吸。场地应选择空气良好、视野开阔、安全的场所,如操场和公园。尽量避免在车流量大的马路及人行道上“走百病”。鞋要舒适合脚,柔软有弹性,以免在长时间快步走时对脚部造成伤害。
对于健康人而言,高于每分钟120步的“走百病”,对身体才有明显的锻炼效果。注意步幅不要太大:步幅太大会引起小腿和臀部肌肉酸痛,导致不必要的损伤。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可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保健养生功法,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功能。
2.“舞龙狮”、“逛花灯”
“舞龙狮”、“逛花灯”蕴含的养生智慧就在“动”字之中,因为它们都是室外的活动、运动。
冬天天气寒冷,大家常常喜欢窝在家里不出门。而春季养生,既要注意固守自身的阳气,避免由于过度活动和耗损而对人体的阳气产生不良影响,又要注重采纳自然之气以养阳。而养阳的关键在“动”,切忌“静”。宜舒展形体,克服倦懒思眠状态,多参加室外活动,从而加速新陈代谢的进程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抵抗疾病的能力。
3.“猜灯谜”
灯谜与中医药一样,均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虽历时千年,仍如越王之宝剑,刀口锋利而熠熠生辉。自古以来,文人喜以独具奇趣的中药之名制作灯谜供人猜测,春节、元宵节尤盛,成为人们酷爱的益智添趣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两种文化瑰宝有机结合,若珠联璧合、意趣盎然。比如:具有浓厚诗情画意的中药谜——“何人不起故园情”打“当归”;“千树万树梨花开”打“木通、白英”(英扣花);“四海之内皆兄弟”打“昆布”,昆在这里指昆仲(兄弟)之昆,布者遍布的意思。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一般来说,花灯都是挂的比较高,既美观又相对安全。所以很多读者朋友一趟花灯赏下来几乎都是保持仰视的姿势,对于经常伏案工作的职场一族来说,这个赏花灯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颈椎的过程,随着你颈部主动地进行左右仰视运动,你的颈椎也自然得到了有效放松和锻炼,如果配上猜灯谜,更能增加健脑益智的保健效果。尤其对老年人群来说,不仅可以增添节日乐趣,还是很好的益智活动,可以锻炼大脑,提高认知功能,对延缓大脑衰老、降低老年痴呆的患病风险大有益处。
处于初春回暖的元宵节,
还应注意哪些事项?
1.宜“春捂”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元宵节是初春回暖的开始,但天气变化多端,易出现寒潮,可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当冷空气突然来袭,易使人患病。因此,大家要进行春捂防春寒,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以及老人小孩。春捂原则是“上薄下厚”,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我们可以优先减上身衣物,但是下半身的保暖裤还要多穿一阵,谨防寒从脚下起。此外,减上衣时也不能忽略后背和腹部的保暖。因为人体背部及腹部分别有统摄人体一身阳气及阴气的督脉与任脉,雨水节气护住此处,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感冒及寒性腹泻。“春捂”的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
2.宜运动
元宵节做适当的体育运动,可提高免疫力。一则动能生阳,二则汗能排湿。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可以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保健养生功法,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功能。但运动的时间应尽量避免寒冷的早晚时段,可以选择在温暖的上午进行舒展的有氧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微微出汗为宜。
3.宜养精神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春气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平时要少生气、少忧愁、少思虑等,静心养性。可以在天朗气清时参加户外活动,欣赏初春的美景,调节心情,这样才能使得肝气通畅,有益身心,为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来源:海南公共频道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