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技术理想”可以用金钱衡量,百度肯定算得上是胸怀大志。只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点离谱。
01
DeepSeek“炸街”,引发了新一轮的AI热。“DeepSeek VS ChatGPT”、“DeepSeek VS 黄仁勋”,抑或中美人工智能竞争的“国运论”,热闹非凡。
从三英战吕布,到关公战秦琼,“DeepSeek宇宙”呼之欲出。在这台跨年大戏中,却见不到百度的身影。文心一言,连个“绿叶位”都没占到。
2023年3月16日,百度隆重推出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帅总”李彦宏和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出席了发布会,顶格配置。
这场高规格的发布会,除了没产品,别的都有。预录的性能演示和“全球大厂第一个发布类ChatGPT产品”的自我表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百度股价应声而落。
▲百度文心一言发布会当天,港股百度集团的股价表现(图/网络)
舆论反响倒是很热烈,发布会还没开完,网上已是一片群嘲。国内的反响不佳,反而是大洋彼岸很给面子,3天之后《时代》周刊公布第一份全球百大AI人物榜单,李彦宏与马斯克、山姆·奥特曼共同评为全球AI领袖。
可是,这一荣誉也没能挽回文心一言的口碑——毕竟这是一款为中文互联网量身定制的AI产品,中国用户冷暖自知。
市场冷遇、口碑不佳,并没有影响百度的自我感觉良好。2023年11月1日,文心一言专业版上线,包月费59.9元,联合会员价每月99元,开启国内大模型收费服务的先河。面对百度自信满满的“商业化”,阿里和腾讯笑而不语,相继表示“我不跟”。
这也没影响李彦宏的好心情。他对文心一言带来的增量收入很有自信,表示2024年“这一增量收入将增加到数十亿元人民币”。我们不知道“几十亿个小目标”到底实现了多少,百度没有披露相关信息。2024年各季度的财报,百度核心业务收入并无出彩的增长点。
2024年似乎成了文心一言被遗忘的年份,全程“静默”。专业版停留在最初的4.0版本,免费版依然是3.5版本。衍生产品诸如检索增强的文生图、无代码产品秒哒、文心快码,反响平平。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文心一言何去何从?爆发的概率不大。百度历年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大都“出道即巅峰”,走着走着就没下文了。
▲小度在家智能视频音箱宣传片(图/视频截图)
比如2013年布局无人驾驶汽车,2017年开放Apollo平台,号称2018年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比特斯拉更接近未来,却没有来。
又如2017年推出小度智能音箱一度惊艳四方,随即在市场竞争的短兵相接中迅速落败,沦为鸡肋。
再如201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大会中高调亮相、“帅总”亲自下场力推的度秘DuerOS,今天还有几人记得?
还有自动驾驶技术,最终成了财报里“战略收缩”的尴尬存在。“萝卜快跑”还在跑,却是华为等后起之秀的陪跑。
百度“All in AI”口号至今脍炙人口,却活成了局外人的样子,令人唏嘘。
02
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入局之早、耕耘之深,有资格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扛把子”,结果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哀其不幸”?
百度却是幸运的。2010年,中国搜索市场的“百谷大战”以谷歌出局告终。放眼全球大厂之战,以如此戏剧性的获胜,百度是独一份。
“怒其不争”?
百度是最早进赛道的头茬玩家。百度布局人工智能始于2010年,几乎与谷歌同步。
2012年,更是打响了中美人工智能竞争的第一枪。这年年底,百度与谷歌、微软“竞拍”人工智能教父、图灵奖得主杰夫·辛顿,开出4000多万美元的天价。
辛顿最终没有选择出价最高的百度,失之交臂。李彦宏便亲自挂帅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入室操戈,堵在硅谷门口“挖角”。2014年、2015年,吴恩达、林元庆两位大神相继入局,风光无两。
入局早占尽天时,垄断中国搜索市场有地利,再加上大神云集的人和,百度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天命之子”。
▲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图/视频截图)
至于钱,就更不是问题了。
2010年轻取谷歌后,百度的身价扶摇直上,迎来了“黄金八年”的高潮。2011年百度市值同比增长超五成,达到了460亿美元,是阿里和腾讯的估值之和,妥妥的大厂“一哥”。2014年股价突破250美元大关,创历史纪录。
百度不差钱,也舍得为人工智能花钱。
百度的投资风格素以审慎著称。2013年为补课移动端以18.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91无线,就曾引发“不似百度所为”的市场反响。可是,和人工智能领域相比,区区18.5亿美元,那就不算个事。2014年以来,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累计投入了1700亿元。
那些“没下文”的项目,钱却是结结实实花掉了。号称自动驾驶里程碑的“亦庄20公里”,砸了200亿。号称国内外卖平台智能技术含量最高的百度外卖,也烧了200亿。最后以5亿美元“贱卖”给饿了么,附加了3亿美元的“流量入口费”,算是聊以自慰。
如果“技术理想”可以用金钱衡量,百度肯定算得上是胸怀大志。只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点离谱。
03
2017年百度宣布“All in Ai”,是意气奋发,也是重磅“人事炸弹”频频爆发的大型事故现场。这一时间节点前后,百度走了很多人。最受关注的,无疑是百度研究院频繁转手。
2017年3月,百度首席科学家、百度研究院院长吴恩达正式宣布与百度“一别两宽”。2014年入职百度之前,吴恩达已经名满天下的人工智能权威。
作为“谷歌大脑”团队的重要成员,2013年吴恩达入选了《时代》杂志年度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成为16位科技界代表之一。因此,他转投百度引发了国际关注,美国权威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评论是:“百度将引领一个创新的软件科技时代”。
据说,李彦宏请动这尊“大神”很费了一番功夫。吴恩达在百度的高光时刻是2016年的百度世界大会,李彦宏第一个发言,吴恩达是第二个。
然而,这位重量级人物离开百度时,他和百度官方均未正式说明理由。后有“内部消息”称,吴的离职是因为“找老婆”——吴的夫人在美企从事自动驾驶业务,和吴在百度的业务有潜在的利益冲突,所以调整了吴的业务,吴最终选择了离开云云。总之,是“个人原因”为主,爱信不信。
吴恩达的接班人是林元庆,曾任NEC(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美国智能图像研究院的负责人。2015年加入百度,招揽他的正是吴恩达。
入职百度后,林元庆先是担任另一位重量级人物、自动驾驶项目负责人王劲的副手,此后转任百度IDL负责人。2017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百度以人脸识别技术获得提名,就是林元庆领导 IDL 的阶段性成果。
不过,这位立下新功的技术大咖,在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也只干了半年。林元庆倒是明确给出了离职理由——“业务方向存在分歧”。他主张企业向的技术研发,公司则偏重消费向。
林元庆之后,百度研究院的处境有点微妙。时任百度副总裁、AIG总负责人王海峰兼任院长。王海峰是2010年入职百度的“老人”,他出身百度传统业务部门“搜索业务群组”,没有海外任职经历,和吴、林大相径庭的履历。这一背景差异,为研究院频繁人事变动更多了一层派系之争的色彩。
更为微妙的是,王海峰接手研究院后,工作汇报的对象不再是李彦宏,而是2017年1月出任百度首席运营官的陆奇。
陆奇和李彦宏是同辈,早在20世纪90年代两人就在美国有交往。2017年1月入职百度前,陆奇是微软四大业务线的负责人之一,掌管一支万人团队,直接向微软CEO负责。这是大陆华人在海外科技巨头担任的最高职位。陆奇入职百度后,出任首席运营官、副董事长,负责百度的产品、技术、销售及市场运营,妥妥的“一人之下”。
陆奇的入职和李彦宏夫人马东敏回归百度出任CEO助理,被外界视为百度管理层大调整的重要信号。
按照派系纷争的“宫斗”说,以百度研究院为中心的异常人事变动,是陆奇这一外援的支持下,以王海峰为代表的“工程师派”战胜了吴、林为代表的“科学家派”。陆奇到任后大刀阔斧的事业部调整和KPI,成为这场派系斗争的“最后一根稻草”。
两位“科学家派”大咖的出走,被视为百度失去“技术理想”支撑,成了人工智能技术渐不克终的不祥之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04
任何大型组织都不可避免“人以群分”的派系,百度也是。“科学家派”和“工程师派”,并非空穴来风。
所谓“科学家派”和“工程师派”的划分,完美符合国人对科技企业内部业务分歧的想象。前者代表的是深耕科研的“扫地僧”,后者则是以获利为目标的商业化。尤其是百度搜索业务部门为主力的“工程师派”,更是背负着商业化的原罪。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想象中的黑白分明。
归根结底,人工智能就是一门应用技术,本就没有什么“扫地僧”。百度的“科学家派”并不是闭门造车、一心求道的“纯粹理想主义者”,对技术的应用转化同样有着巨大的热情。
2016年吴恩达、林元庆联名发表的一篇论文,就呼吁尽快推广自动驾驶技术投入实际应用。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这又何尝不是“急功近利”?吴、林等“科学家派”离开百度后,也没有回归学界搞研发,反而是各自开公司创业。
所谓“工程师派”也不是铁板一块打压“科学家派”,“同室操戈”丝毫不手软。陆奇入职百度后挥舞的KPI“屠刀”砍得最狠的不是百度研究院,而是百度另一人工智能重镇自动驾驶部门。
2017年3月,百度自动驾驶部门的王劲离开了百度,陆奇亲自接手了自动驾驶事业部。论“出身”,王劲更接近“工程师派”。2010年从谷歌转投百度后,王劲最大的贡献是打造凤巢系统,大幅提高百度广告客户的收益。这和一心搞科研的“扫地僧想象”,一点也不沾边。
实际上,科技企业的高管几乎都是商业化应用和科技研发的跨界人才,从没有美颜滤镜下的“科学家”。和其他企业高管一样,企业高管在业务“派系”的站位都是“屁股决定脑袋”——负责研发部门时就是“科研派”,负责营销部门时就是“营销派”,负责公关部门时又成了“公关派”。
因此,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开低走,并不是“科学家派”失势所导致的。
▲2024百度世界大会上的李彦宏(图/视频截图)
客观而言,百度“科学家派”表现乏善可陈,“技术洁癖”钻牛角尖造成的问题层出不穷。自动驾驶死守精确地图的技术路线,百度外卖的智能配送系统死磕“节约1.2分钟配送路径”,智能云研发大搞“去英伟达化”的伪命题。无用功做了一大堆,大量资源浪费。这些可怪不得“工程师派”的干扰。
从百度大量出走的不只是“科学家”,“工程师派”的基本盘搜索业务部门也同样严重失血,“不是去了抖音,就是去抖音的路上”。哪家大企业的强势部门、“主力派系”是这样源源不断给竞争对手输送人才的?
百度留不住人,不分派系。江湖早有定论,“百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黄埔军校”,足以说明问题。
百度的问题不是哪个派系、哪个部门的局部偏差,而是整体管理出了问题。所谓的“派系斗争”,是管理失控的病征,而不是病因。
果真如外界传闻那样,百度研究院拿不到自家搜索部门的数据,以至于“投喂”给文心一言的数据质量低劣,是派系斗争之过,还是最高管理层的判断能力、协调能力不足?
李彦宏自诩是充分放权,此言非虚。离职后和百度闹到对簿公堂的王劲都说李彦宏是肯放权的,从部门设置到人事任命,都很放手。但是,“放权”放到该干预时不干预,该协调时不协调。直到积重难返到失控边缘,又不得不“专权”“翻烧饼”。“翻”过几次,人心就散了,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外来的和尚”留不住,吴恩达、林元庆走了,“天神下凡”的陆奇只坚持了一年半也走了。自家一手培养的骨干也难安其位,“太子”李明远因“经济问题”难堪退场,其余“少帅”的结局可知。百度这些年,“×驾马车”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李彦宏孤零零地还在车上。
这辆摇摇晃晃的老破车,能在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赛道上走多远呢?
如果“技术理想”可以用金钱衡量,百度肯定算得上是胸怀大志。只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点离谱。
01
DeepSeek“炸街”,引发了新一轮的AI热。“DeepSeek VS ChatGPT”、“DeepSeek VS 黄仁勋”,抑或中美人工智能竞争的“国运论”,热闹非凡。
从三英战吕布,到关公战秦琼,“DeepSeek宇宙”呼之欲出。在这台跨年大戏中,却见不到百度的身影。文心一言,连个“绿叶位”都没占到。
2023年3月16日,百度隆重推出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帅总”李彦宏和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出席了发布会,顶格配置。
这场高规格的发布会,除了没产品,别的都有。预录的性能演示和“全球大厂第一个发布类ChatGPT产品”的自我表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百度股价应声而落。
▲百度文心一言发布会当天,港股百度集团的股价表现(图/网络)
舆论反响倒是很热烈,发布会还没开完,网上已是一片群嘲。国内的反响不佳,反而是大洋彼岸很给面子,3天之后《时代》周刊公布第一份全球百大AI人物榜单,李彦宏与马斯克、山姆·奥特曼共同评为全球AI领袖。
可是,这一荣誉也没能挽回文心一言的口碑——毕竟这是一款为中文互联网量身定制的AI产品,中国用户冷暖自知。
市场冷遇、口碑不佳,并没有影响百度的自我感觉良好。2023年11月1日,文心一言专业版上线,包月费59.9元,联合会员价每月99元,开启国内大模型收费服务的先河。面对百度自信满满的“商业化”,阿里和腾讯笑而不语,相继表示“我不跟”。
这也没影响李彦宏的好心情。他对文心一言带来的增量收入很有自信,表示2024年“这一增量收入将增加到数十亿元人民币”。我们不知道“几十亿个小目标”到底实现了多少,百度没有披露相关信息。2024年各季度的财报,百度核心业务收入并无出彩的增长点。
2024年似乎成了文心一言被遗忘的年份,全程“静默”。专业版停留在最初的4.0版本,免费版依然是3.5版本。衍生产品诸如检索增强的文生图、无代码产品秒哒、文心快码,反响平平。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文心一言何去何从?爆发的概率不大。百度历年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大都“出道即巅峰”,走着走着就没下文了。
▲小度在家智能视频音箱宣传片(图/视频截图)
比如2013年布局无人驾驶汽车,2017年开放Apollo平台,号称2018年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比特斯拉更接近未来,却没有来。
又如2017年推出小度智能音箱一度惊艳四方,随即在市场竞争的短兵相接中迅速落败,沦为鸡肋。
再如201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大会中高调亮相、“帅总”亲自下场力推的度秘DuerOS,今天还有几人记得?
还有自动驾驶技术,最终成了财报里“战略收缩”的尴尬存在。“萝卜快跑”还在跑,却是华为等后起之秀的陪跑。
百度“All in AI”口号至今脍炙人口,却活成了局外人的样子,令人唏嘘。
02
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入局之早、耕耘之深,有资格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扛把子”,结果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哀其不幸”?
百度却是幸运的。2010年,中国搜索市场的“百谷大战”以谷歌出局告终。放眼全球大厂之战,以如此戏剧性的获胜,百度是独一份。
“怒其不争”?
百度是最早进赛道的头茬玩家。百度布局人工智能始于2010年,几乎与谷歌同步。
2012年,更是打响了中美人工智能竞争的第一枪。这年年底,百度与谷歌、微软“竞拍”人工智能教父、图灵奖得主杰夫·辛顿,开出4000多万美元的天价。
辛顿最终没有选择出价最高的百度,失之交臂。李彦宏便亲自挂帅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入室操戈,堵在硅谷门口“挖角”。2014年、2015年,吴恩达、林元庆两位大神相继入局,风光无两。
入局早占尽天时,垄断中国搜索市场有地利,再加上大神云集的人和,百度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天命之子”。
▲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图/视频截图)
至于钱,就更不是问题了。
2010年轻取谷歌后,百度的身价扶摇直上,迎来了“黄金八年”的高潮。2011年百度市值同比增长超五成,达到了460亿美元,是阿里和腾讯的估值之和,妥妥的大厂“一哥”。2014年股价突破250美元大关,创历史纪录。
百度不差钱,也舍得为人工智能花钱。
百度的投资风格素以审慎著称。2013年为补课移动端以18.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91无线,就曾引发“不似百度所为”的市场反响。可是,和人工智能领域相比,区区18.5亿美元,那就不算个事。2014年以来,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累计投入了1700亿元。
那些“没下文”的项目,钱却是结结实实花掉了。号称自动驾驶里程碑的“亦庄20公里”,砸了200亿。号称国内外卖平台智能技术含量最高的百度外卖,也烧了200亿。最后以5亿美元“贱卖”给饿了么,附加了3亿美元的“流量入口费”,算是聊以自慰。
如果“技术理想”可以用金钱衡量,百度肯定算得上是胸怀大志。只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点离谱。
03
2017年百度宣布“All in Ai”,是意气奋发,也是重磅“人事炸弹”频频爆发的大型事故现场。这一时间节点前后,百度走了很多人。最受关注的,无疑是百度研究院频繁转手。
2017年3月,百度首席科学家、百度研究院院长吴恩达正式宣布与百度“一别两宽”。2014年入职百度之前,吴恩达已经名满天下的人工智能权威。
作为“谷歌大脑”团队的重要成员,2013年吴恩达入选了《时代》杂志年度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成为16位科技界代表之一。因此,他转投百度引发了国际关注,美国权威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评论是:“百度将引领一个创新的软件科技时代”。
据说,李彦宏请动这尊“大神”很费了一番功夫。吴恩达在百度的高光时刻是2016年的百度世界大会,李彦宏第一个发言,吴恩达是第二个。
然而,这位重量级人物离开百度时,他和百度官方均未正式说明理由。后有“内部消息”称,吴的离职是因为“找老婆”——吴的夫人在美企从事自动驾驶业务,和吴在百度的业务有潜在的利益冲突,所以调整了吴的业务,吴最终选择了离开云云。总之,是“个人原因”为主,爱信不信。
吴恩达的接班人是林元庆,曾任NEC(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美国智能图像研究院的负责人。2015年加入百度,招揽他的正是吴恩达。
入职百度后,林元庆先是担任另一位重量级人物、自动驾驶项目负责人王劲的副手,此后转任百度IDL负责人。2017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百度以人脸识别技术获得提名,就是林元庆领导 IDL 的阶段性成果。
不过,这位立下新功的技术大咖,在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也只干了半年。林元庆倒是明确给出了离职理由——“业务方向存在分歧”。他主张企业向的技术研发,公司则偏重消费向。
林元庆之后,百度研究院的处境有点微妙。时任百度副总裁、AIG总负责人王海峰兼任院长。王海峰是2010年入职百度的“老人”,他出身百度传统业务部门“搜索业务群组”,没有海外任职经历,和吴、林大相径庭的履历。这一背景差异,为研究院频繁人事变动更多了一层派系之争的色彩。
更为微妙的是,王海峰接手研究院后,工作汇报的对象不再是李彦宏,而是2017年1月出任百度首席运营官的陆奇。
陆奇和李彦宏是同辈,早在20世纪90年代两人就在美国有交往。2017年1月入职百度前,陆奇是微软四大业务线的负责人之一,掌管一支万人团队,直接向微软CEO负责。这是大陆华人在海外科技巨头担任的最高职位。陆奇入职百度后,出任首席运营官、副董事长,负责百度的产品、技术、销售及市场运营,妥妥的“一人之下”。
陆奇的入职和李彦宏夫人马东敏回归百度出任CEO助理,被外界视为百度管理层大调整的重要信号。
按照派系纷争的“宫斗”说,以百度研究院为中心的异常人事变动,是陆奇这一外援的支持下,以王海峰为代表的“工程师派”战胜了吴、林为代表的“科学家派”。陆奇到任后大刀阔斧的事业部调整和KPI,成为这场派系斗争的“最后一根稻草”。
两位“科学家派”大咖的出走,被视为百度失去“技术理想”支撑,成了人工智能技术渐不克终的不祥之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04
任何大型组织都不可避免“人以群分”的派系,百度也是。“科学家派”和“工程师派”,并非空穴来风。
所谓“科学家派”和“工程师派”的划分,完美符合国人对科技企业内部业务分歧的想象。前者代表的是深耕科研的“扫地僧”,后者则是以获利为目标的商业化。尤其是百度搜索业务部门为主力的“工程师派”,更是背负着商业化的原罪。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想象中的黑白分明。
归根结底,人工智能就是一门应用技术,本就没有什么“扫地僧”。百度的“科学家派”并不是闭门造车、一心求道的“纯粹理想主义者”,对技术的应用转化同样有着巨大的热情。
2016年吴恩达、林元庆联名发表的一篇论文,就呼吁尽快推广自动驾驶技术投入实际应用。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这又何尝不是“急功近利”?吴、林等“科学家派”离开百度后,也没有回归学界搞研发,反而是各自开公司创业。
所谓“工程师派”也不是铁板一块打压“科学家派”,“同室操戈”丝毫不手软。陆奇入职百度后挥舞的KPI“屠刀”砍得最狠的不是百度研究院,而是百度另一人工智能重镇自动驾驶部门。
2017年3月,百度自动驾驶部门的王劲离开了百度,陆奇亲自接手了自动驾驶事业部。论“出身”,王劲更接近“工程师派”。2010年从谷歌转投百度后,王劲最大的贡献是打造凤巢系统,大幅提高百度广告客户的收益。这和一心搞科研的“扫地僧想象”,一点也不沾边。
实际上,科技企业的高管几乎都是商业化应用和科技研发的跨界人才,从没有美颜滤镜下的“科学家”。和其他企业高管一样,企业高管在业务“派系”的站位都是“屁股决定脑袋”——负责研发部门时就是“科研派”,负责营销部门时就是“营销派”,负责公关部门时又成了“公关派”。
因此,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开低走,并不是“科学家派”失势所导致的。
▲2024百度世界大会上的李彦宏(图/视频截图)
客观而言,百度“科学家派”表现乏善可陈,“技术洁癖”钻牛角尖造成的问题层出不穷。自动驾驶死守精确地图的技术路线,百度外卖的智能配送系统死磕“节约1.2分钟配送路径”,智能云研发大搞“去英伟达化”的伪命题。无用功做了一大堆,大量资源浪费。这些可怪不得“工程师派”的干扰。
从百度大量出走的不只是“科学家”,“工程师派”的基本盘搜索业务部门也同样严重失血,“不是去了抖音,就是去抖音的路上”。哪家大企业的强势部门、“主力派系”是这样源源不断给竞争对手输送人才的?
百度留不住人,不分派系。江湖早有定论,“百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黄埔军校”,足以说明问题。
百度的问题不是哪个派系、哪个部门的局部偏差,而是整体管理出了问题。所谓的“派系斗争”,是管理失控的病征,而不是病因。
果真如外界传闻那样,百度研究院拿不到自家搜索部门的数据,以至于“投喂”给文心一言的数据质量低劣,是派系斗争之过,还是最高管理层的判断能力、协调能力不足?
李彦宏自诩是充分放权,此言非虚。离职后和百度闹到对簿公堂的王劲都说李彦宏是肯放权的,从部门设置到人事任命,都很放手。但是,“放权”放到该干预时不干预,该协调时不协调。直到积重难返到失控边缘,又不得不“专权”“翻烧饼”。“翻”过几次,人心就散了,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外来的和尚”留不住,吴恩达、林元庆走了,“天神下凡”的陆奇只坚持了一年半也走了。自家一手培养的骨干也难安其位,“太子”李明远因“经济问题”难堪退场,其余“少帅”的结局可知。百度这些年,“×驾马车”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李彦宏孤零零地还在车上。
这辆摇摇晃晃的老破车,能在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赛道上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