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特色农产品“晋品指数”,到特色专业镇“品牌影响力指数”,再到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一只只富有活力的新华指数,以数字化手段映射行业、产业的发展态势,彰显着指数里的人文经济学底蕴。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新华指数研究院山西中心聚焦指数背后的传统文化,特推出“指数里的文化故事”专栏,探寻行业发展、现代数字经济与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动人故事。
点击观看视频 ↑↑
新华财经太原1月27日电(李新苗、杨哲)小米,古称粟,是五谷之一。在古人眼中,它是太平盛世的标志之一,粮仓中堆满了它,是古人一生追求的景象。而今,小米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健康食品,在北方人的早晚饭中,那一碗金黄浓香的小米稀饭,是多数人的最爱。
山西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培育出了众多品质优良的特色杂粮,被誉为“小杂粮王国”。而在众多的杂粮中,小米尤为著名,素有“中国小米在山西,山西小米数第一”之美誉。而沁州黄小米以其突出的品质、品种优势,成为山西现代特色农业的一张“黄金名片”。
北方旱作农业发展的活化石
谷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隶属禾本科狗尾草属,谷穗成熟后多为金黄色,卵圆形籽实,粒小,去皮后俗称小米。
中国驯化和栽培谷子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们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人遗址中,发现了11000多年的碳化谷子。大约6000年前到5000年前,谷子的栽培日渐繁荣,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谷子踪迹。
山西是小米的故乡,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古代遗存中就发现了距今约5万年的谷粒化石。《山西小米研究》记载,太行山以西、太岳山以东的地区,历来是山西小米的主产区,也是优质小米生长的地方。
沁县沁州黄小米传统种植系统历史悠久,作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底蕴丰厚。例如,据《汉书》和《墨薮》记载,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氏炎帝时期;据《册村·乌苏王氏族谱》记载,明朝沁州人王心安在当时把炎帝传给后人的粟谷,培育成“多收可口”的良种“爬坡糙”;更有后人将小米送入明、清宫廷,分别获封“黄金汤”和“沁州黄”的美誉。沁县沁州黄小米能随几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堪称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的活化石。
金珠不换沁州黄
沁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独特的红黄褐土在这片天地之间凝聚了充足的自然养分,使沁州黄小米的植物脂肪、粗纤维、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普通小米,色泽蜡黄,谷香味浓,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民间谚语称其为“金珠子”。
“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沁州黄”贡米名扬天下,久负盛名。在漫长的岁月中,沁州黄小米历尽沧桑,传承至今。今天的沁州黄小米,需要经过长达150天左右的生长周期,从选种、播种、施肥到收割,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在三年轮作、地边除草,熏土沤肥、中耕除草、秋耕壮堡、粮药间作等传统农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宽垄密植半精量播种、宽窄行交叉种植和渗水地膜覆盖机械穴播等先进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模式,采用活水丰盛的地下水滋养,种植在远离工业污染、千泉绿洲的生态环境中,让小米的种植更科学,更高效,产出的小米也更加营养。
不过度加工,不过度抛光,更大程度保留小米的营养成分,使得沁州黄小米粒粒饱满、金黄诱人。以其色鲜味香、营养丰富而著称。熬成的粥口感香甜、细腻,浓郁可口,粒小而饱满,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
每一口沁州黄小米粥,都是一次味蕾的满足与享受。那滑腻的口感和醇厚的味道仿佛在舌尖跳动,一碗小米粥,暖胃暖心,滑软糯润,香气扑鼻。
古老品种化身绿色健康食品
沁州黄小米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严格的生产品质以及丰富的人文情怀,成为了大自然对沁县人民最好的馈赠、中华民族的瑰宝。
凭借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宫廷贡米——沁州黄小米享有“天下米王”和“国米”之尊号。先后获得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甲级金奖,印度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博览会“全国名牌产品”奖,“中国名米之乡”、“中国名牌农产品”、全国赛米会“一级优质米”“最佳小米”等荣誉称号。目前,山西沁州黄小米产品销售市场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200多个地级市,并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沁州黄小米产品于2021年通过“圳品”认证,进驻深圳各大商超。
“世界小米在中国,中国小米看山西,山西小米数沁州”,在全球最高食品检测机构SGS欧盟509项农残检测报告中提到,沁州黄小米无任何农药化肥等残留。据新华指数研究院监测,沁州黄小米品牌影响力指数持续攀升,品牌价值的提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沁州黄小米及其衍生品如小米锅巴、小米醋、小米酒等产品早已成为了消费者喜爱的绿色健康食品。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关注和喜爱。(完)
【编者按】从特色农产品“晋品指数”,到特色专业镇“品牌影响力指数”,再到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一只只富有活力的新华指数,以数字化手段映射行业、产业的发展态势,彰显着指数里的人文经济学底蕴。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新华指数研究院山西中心聚焦指数背后的传统文化,特推出“指数里的文化故事”专栏,探寻行业发展、现代数字经济与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动人故事。
点击观看视频 ↑↑
新华财经太原1月27日电(李新苗、杨哲)小米,古称粟,是五谷之一。在古人眼中,它是太平盛世的标志之一,粮仓中堆满了它,是古人一生追求的景象。而今,小米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健康食品,在北方人的早晚饭中,那一碗金黄浓香的小米稀饭,是多数人的最爱。
山西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培育出了众多品质优良的特色杂粮,被誉为“小杂粮王国”。而在众多的杂粮中,小米尤为著名,素有“中国小米在山西,山西小米数第一”之美誉。而沁州黄小米以其突出的品质、品种优势,成为山西现代特色农业的一张“黄金名片”。
北方旱作农业发展的活化石
谷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隶属禾本科狗尾草属,谷穗成熟后多为金黄色,卵圆形籽实,粒小,去皮后俗称小米。
中国驯化和栽培谷子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们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人遗址中,发现了11000多年的碳化谷子。大约6000年前到5000年前,谷子的栽培日渐繁荣,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谷子踪迹。
山西是小米的故乡,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古代遗存中就发现了距今约5万年的谷粒化石。《山西小米研究》记载,太行山以西、太岳山以东的地区,历来是山西小米的主产区,也是优质小米生长的地方。
沁县沁州黄小米传统种植系统历史悠久,作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底蕴丰厚。例如,据《汉书》和《墨薮》记载,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氏炎帝时期;据《册村·乌苏王氏族谱》记载,明朝沁州人王心安在当时把炎帝传给后人的粟谷,培育成“多收可口”的良种“爬坡糙”;更有后人将小米送入明、清宫廷,分别获封“黄金汤”和“沁州黄”的美誉。沁县沁州黄小米能随几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堪称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的活化石。
金珠不换沁州黄
沁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独特的红黄褐土在这片天地之间凝聚了充足的自然养分,使沁州黄小米的植物脂肪、粗纤维、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普通小米,色泽蜡黄,谷香味浓,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民间谚语称其为“金珠子”。
“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沁州黄”贡米名扬天下,久负盛名。在漫长的岁月中,沁州黄小米历尽沧桑,传承至今。今天的沁州黄小米,需要经过长达150天左右的生长周期,从选种、播种、施肥到收割,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在三年轮作、地边除草,熏土沤肥、中耕除草、秋耕壮堡、粮药间作等传统农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宽垄密植半精量播种、宽窄行交叉种植和渗水地膜覆盖机械穴播等先进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模式,采用活水丰盛的地下水滋养,种植在远离工业污染、千泉绿洲的生态环境中,让小米的种植更科学,更高效,产出的小米也更加营养。
不过度加工,不过度抛光,更大程度保留小米的营养成分,使得沁州黄小米粒粒饱满、金黄诱人。以其色鲜味香、营养丰富而著称。熬成的粥口感香甜、细腻,浓郁可口,粒小而饱满,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
每一口沁州黄小米粥,都是一次味蕾的满足与享受。那滑腻的口感和醇厚的味道仿佛在舌尖跳动,一碗小米粥,暖胃暖心,滑软糯润,香气扑鼻。
古老品种化身绿色健康食品
沁州黄小米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严格的生产品质以及丰富的人文情怀,成为了大自然对沁县人民最好的馈赠、中华民族的瑰宝。
凭借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宫廷贡米——沁州黄小米享有“天下米王”和“国米”之尊号。先后获得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甲级金奖,印度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博览会“全国名牌产品”奖,“中国名米之乡”、“中国名牌农产品”、全国赛米会“一级优质米”“最佳小米”等荣誉称号。目前,山西沁州黄小米产品销售市场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200多个地级市,并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沁州黄小米产品于2021年通过“圳品”认证,进驻深圳各大商超。
“世界小米在中国,中国小米看山西,山西小米数沁州”,在全球最高食品检测机构SGS欧盟509项农残检测报告中提到,沁州黄小米无任何农药化肥等残留。据新华指数研究院监测,沁州黄小米品牌影响力指数持续攀升,品牌价值的提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沁州黄小米及其衍生品如小米锅巴、小米醋、小米酒等产品早已成为了消费者喜爱的绿色健康食品。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关注和喜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