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中学老师入职三个月被举报 谁在监控我的微博小号?
新周刊
1周前
在教师的圈子里,遭遇类似不实或者不合理的举报,并非孙依独有。...一位学生报警,称个人财物被老师拿走了——事情的起因是,他在课上玩手机而被没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极昼工作室
(ID:media-fox)
作者:蔡家欣
编辑:王珊瑚
一个老师的“罪与罚”
直到接到停课通知,28岁的孙依才知道自己被举报了。
这是发生在2022年年末的事。某个周三的傍晚,党委书记、副校长,再到教导主任,几个校级领导坐在会议室里,逐字念着那封针对孙依的匿名举报信。
“罪名”被一项一项罗列出来。首先是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证据是孙依的一个微博小号,就像是私人日记,她在上面记录生活,也吐槽工作。相应的“罪名”还有“看不起同事,不团结同事”、“辱骂学生”……没拿奖的运动会,也被扣上了“组织能力差”的帽子。
(图/
pexels
)
每一项“罪名”底下都会附上她的微博截图,“这就是人家的证据。”她无法认可,“我只是有这么一个臭毛病,爱在网上记录东西,但我私下的情绪从来不会带在办公的场合。”
学校直接给了孙依一个处分:停课,且没有说明期限。孙依试图辩解,但校方没有给她机会。那份人事决定已经被盖上红戳,“这是来通知我的,不是让我解释的。”
孙依是江苏某中学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入职不到三个月。就在被处分的半个小时前,她还主持着一堂校级戏剧选修课,给学生示范表演方法。被举报之前,她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不满的信号,不管发任何通知,班级群里家长都是一连串的大拇指和玫瑰花,“都很有礼貌,没有任何一个人表面上对你提出不满。”
在那间被审判的会议室里,孙依感受到了屈辱和难堪,“你就是透明人,所有的隐私都没了。”就连非工作时间抽烟也被称为“生活方面有问题”。
在教师的圈子里,遭遇类似不实或者不合理的举报,并非孙依独有。举报通常来得很突然,还带有随意性。在苏州的一所乡镇小学,多名老师被同时举报,理由是“学校伙食不好”,事后的调查中,学生坦承,自己的班主任之所以“逃过一劫”,只是因为班主任名字中带有生僻字,打不出来。
有些时候,举报的理由听起来荒诞、无厘头。一位学生报警,称个人财物被老师拿走了——事情的起因是,他在课上玩手机而被没收。还有一位男生向学校举报,自己被女老师“摸了”,监控呈现的事实是,他在课上睡觉,老师把他拍醒了。
2010年以来,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被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多个会议精神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红七条”,2018年,相关的红线被扩充到“红十条”,包括不得损害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不得违背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不得徇私舞弊、收受财物等。
相应的体系建构也在并行。比如,形成以“师德为先”为核心的教师考评制度,同时还有社会监督体系,不仅有多种形式的投诉和举报平台,还鼓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参与。
作为一种监督手段,投诉和举报进入公众视野。班级层面,有家委会、校委会的渠道;学校有专门的举报电话、邮箱,以及处理举报的办公室,往上还有教育局、教育厅。此外,市长热线、以及12345投诉电话也能受理。举报者的身份从学生,到家长,有时甚至是一个邻居,“你有一个教师的身份 ,如果哪里做得不好,道德都会把你绑得高一点。”一位被举报的老师说。
(图/pixabay)
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这张监督的网正在收紧,甚至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针对教师群体的不实或者不合理的举报正在增多。一位教龄20多年的老师回忆,从2017年开始,针对教师的举报,特别是不实的、不合理的举报开始增多,以她所在学校30个班级为例,每两天大概就能收到一个举报。
根据公开报道,学生丢了橡皮,教师开车上班,甚至是吃一份外卖,都有可能成为举报的由头。2024年10月,《半月谈》杂志发表文章显示,2024年1月至8月,西南某教育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件,其中仅有7起属实。
系统“风暴”
在现如今的教育系统里,举报就像是那颗丢进湖面的石头,会引发一系列的震荡和涟漪。
27岁的晓糖是河北一所职业学校的班主任。2023年,这位从业不到三年的年轻教师,收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举报。“怎么办?都捅到教育局了。”晓糖还记得当时的慌张和恐惧。这通举报电话从市长热线层层往下,先到教育局、再到学校领导,最后来到晓糖的手上,举报理由是“侮辱学生”。
举报者曾是她班上的一名女学生,多次霸凌另一位失去母亲的同学。一个晚自习,晓糖把那个女学生喊到走廊谈话。晓糖描述,对方骂她,甚至还冲上来要打人。考虑到霸凌者以往的行为,以及借读、留级等因素,学校开除了这位女生。
即便如此,从流程上来说,晓糖还是必须接受调查。这也是处理举报的流程之一。目前,各个地区的教育部门不仅要求完善举报制度,而且都会要求“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关于答复的材料,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有些只需老师说明原委即可,有些地方甚至要求学校出具老师的“现实表现材料”。
晓糖需要准备三份材料。首先是纸质说明材料,写明事件原委,双方言行,以及时间,具体到几点几分。其次,还要有七八个目击证人,有老师,也要有学生,每个人写一份证明材料,再签字摁手印。最后附上现场的监控材料,晓糖甚至有点感激学校那几乎没有死角的监控。
但举报并没有结束。“侮辱学生”的调查流程结束后,那位霸凌者又以勒索、非法拘禁等理由继续举报晓糖。每一次举报来临,晓糖都要配合调查,准备材料。久而久之,晓糖的生活陷入了自证的循环里。每一次澄清之后,事情不了了之,没有人跟她说一声道歉。没完没了的举报,学校也苦恼,领导埋怨晓糖,“当时为什么没有注意处理好分寸?”
后来,这位举报者冲进学校殴打其他同学,被送往派出所后,要求当面质问晓糖为什么开除她。半夜12点,学校领导让晓糖去派出所,“让我去解释,哄哄她,让她不要再举报了”。晓糖拒绝了,“我没办法服这个软!”
“投诉全凭一张嘴,然后我们就要去调查事实,有一些属实,有些纯属没有发生过,有些是夸大事实。”在东部沿海某省份学校做副校长的陈震说。
两年的任职经历里,每隔几天,陈震都会收到一份举报,不合理或者不符合事实的能占到一半。有老师因为作业被反复举报——先是作业过多,减少后又被举报太少,老师最后设置了“作业超市”,由学生和家长自行选择,还是被举报了,理由是“不负责任”,“区别对待”。
(图/
pexels
)
按照规定,陈震要对举报作出解释,同时提供解决方案。从学校的层面来说,最理想的方案是举报者撤回举报,“撤销等于没有记录嘛”。为了解决举报,学校通常要使出“十八般武艺”,比如反复家访,甚至求助派出所和社区协调、沟通。
有些时候,终结的开关,握在举报者的手上。以陈震的学校为例,形成调查报告以后,还要联系举报者,告知处理结果,只有当举报者选择“满意”或者“理解”,举报才能算解决,如果“不满意”了,学校就要重新调查,再次撰写报告。
如果举报者提出特殊的要求,比如公开通报批评老师,让老师写保证书,为了息事宁人,学校甚至会各打一大板。一名举报者因为给班上女同学造黄谣,被班主任批评后,转头举报了老师。学校因为“造黄谣”给举报者以处分,另一头也希望这位女老师道歉,不再提及此事。
陈震坦言,这些情况都会让老师失去信心,甚至与学校产生隔阂,“答复(举报)理由对于学校来说是应当的,但答复要求一定要解决投诉,而无视投诉背后的原因就不对了。”
“捷径”
面对不实举报,大多数老师选择忍气吞声,一旦系统被启动,他们只能跟着链条转动。举报之所以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压力,是因为它与教师的成长、学校的考核紧密挂钩。严重的,学校负责人连带会被约谈、写书面检讨,甚至是免去职务。陈震坦言,即便最后调查出举报不实,一旦举报次数增多,一所学校、一个老师的考核依然会受到影响。
绩效捆绑之下,一旦举报降临,系统的神经就会紧绷,而老师通常会成为“牺牲者”。
一位老师在班上批评了作业不合格的学生,被家长举报到教育局,学生也不去上课了。那段时间,学校领导带着一堆人上门道歉,这位老师的教学比赛、公开课都被停掉了,她要每天晚上给在家的学生发短信、发作业关心,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应付家校矛盾。一个学期后,这起举报终于解决——老师被调走了。
(图/pixabay)
跟大多数老师不一样,因为私人微博言论被举报的孙依,选择对抗。很长一段时间,那封举报信就像一根刺,扎在她的心里。
被停课期间,她一个人在出租屋里,整夜睡不着觉,“到底是谁(举报)?”为了弄清楚举报者,孙依开通可以看到访客记录的会员,创建了一个文档,里面记录着有“嫌疑”的访客信息,“有蛛丝马迹的我都会截图下来。”她还跑到教育局的官网反映自己的遭遇,在网络上直播曝光。
一位年长的老师劝她忍下来,什么都不要说,然后道歉,等风头过去。孙依拒绝了。“我为什么要认下来?如果我容忍,那他们会以为自己做对了,只会更猖狂。”
遗憾的是,像有一道铜墙铁壁,不管她朝哪里撞,都被弹了回来。她被那所民办学校以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了人事关系。“他们本来可能想把这个事压一压,结果发现我这个刺头压不了。”孙依报警自己被恶意举报,学校给民警的回复是,这属于内部人事决定。
就连父母也不理解她,“如果你没做错什么,别人为什么要举报你?”
从效果上看,举报作为一种教育监督手段,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权益。自2019年以来,教育部至少通报了93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包括学术不端、体罚学生、性骚扰学生,补课收费、收受礼金等行为。2022年辽宁大学一辅导员被实名举报骚扰女学生,查实后被免职、撤销教师资格。去年1月,华中农大一名教授被11名学生联名举报学术造假,调查核实后也被停止了职务和工作。
与此同时,硬币的另一面也在显现。举报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许多教师公开表示,已经影响到日常教学,令他们深陷自证的泥潭中。
被不实举报以后,一位老师记得自己在教育局第一反应是“委屈到哭”。想到平日里的付出,为了鼓励学生,甚至会自掏腰包买礼品,“这种子虚乌有的脏水泼到我身上,我很委屈。”她搜索过维权路径,但没有,“我只能自证清白,然后调节自己,没有任何渠道去维权,为自己做什么,这是我最伤心的事情。”
互联网上,很多人提到,不实举报泛滥的根源在于举报匿名以及没有规定举报者举证的义务。仅有少数高校提出“若存在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应当承担责任”。但更多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对举报者几乎未有明确的约束。
没有义务的束缚,举报一旦进入私人领域,很容易会变成报复或者是谋利的工具。作为副校长,陈震曾在校门口听到家长的对话:“你投诉呀,打电话,我们上次投诉以后当天下午就弄好了。”轻飘飘的语气,令陈震不是滋味。举报脱离了监督的范畴,变成“家长达成目的的黄金手段”,或者说,“人民满意的教育被解读为一个人的满意吧。”
在陈震的学校,一位老师曾被举报“师风师德有问题”。监控画面显示,课堂上这位老师批评学生字写得不好,作业本恰好放在桌角,老师转身时碰到地上,举报者将此描述为“甩作业本”。
(图/
pexels
)
在所有的举报当中,对“师风师德”的指控最为严重。师风师德贯穿教师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资格认定、招聘、职称评审、年度考核、推优评先等,一旦被认定为师德失范,在评优评先中都会被“一票否决”。关于其内涵,教育部曾印发相关通知,比如中小学教师要遵守的十项准则,包括坚定政治方向、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坚持言行雅正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界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边界的模糊,通常会使调查变得被动。在陈震看来,“甩作业本”就属于“不合理”的举报,但举报者不依不饶——必须更换老师,否则孩子会有心理问题,对语文会有厌学情绪。“当一个人对学校或者老师有意见时,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被放大”。
一个举报者的素描
举报扩大化的背后,那些隐藏的面孔究竟如何?他们是否知道,随手发起的一个举报,有可能改变他人的人生轨迹?
互联网上尽是教师的怨声,20岁的小悦是第一个愿意向我们讲述的匿名举报者。
她是湖南一所大专学校空乘专业的学生,2023年,在阳光教育平台上举报了自己的任课老师,理由是“侮辱学生”。
冲突起源于一次“加课”。在小悦的描述中,为了能选上课拿学分,自己曾在课堂上多次举手示意,“老师,我要加课。”但都没有得到回应。直到她在讲台下大喊,“我说要加课,你没听到吗?”
(图/
pexels
)
任课老师把小悦叫上讲台,看到签到记录后,拒绝了小悦的加课,“上次没来上课的同学就不要加了。”争执由此产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那位老师批评了她,“不想上课你就出去,你来学校干嘛?想挂就挂了吧。”
小悦回忆当时的场景,“声音非常大”,她只想逃离现场,“没有考虑一个学生的自尊,那么多人在上课,就批评你一个人”,“我人都要死掉了”。
离开教室后,小悦决定举报,“恨不得她马上从学校消失”,“(她要是)丢了工作我会很开心”。在那通举报电话里,小悦隐藏了自己的名字,“之后不给我补考怎么办?”
来到这所学校这个专业,小悦说是为了完成家里给她的任务——拿到大专文凭,“我就是混日子,不是真心实意想读书的。”其他同学也经常性逃课,“为什么只针对我一个?”
委屈感或者觉得被针对,是举报者普遍存在的情绪。一个学生因为期中作业有问题被挂科,计划举报老师。在他看来,任课老师在群里催促别人交作业,也反馈过别人的作业问题,却直接将他挂科,这属于老师的教学责任。一个正在寻找举报途径的学生,成绩被打不及格,老师拒绝加微信,不沟通,他认定这是“恶意”和“区别对待”。
在一位班主任的观察中,很多时候,学生举报或者报警,都只是为了发泄当下的情绪。曾有一举报者在课上与人打架,被英语老师拉开后,这位学生直接报警,称老师打人骂人。英语老师还在为报警的事而奔走、说明情况时,举报者照样上课、打闹,“可能觉得跟在家里一样,耍一顿脾气,爸妈还会跟没事人一样。”
举报老师以后,小悦直接放弃了那门课。她形容自己“被打倒了”,“那个阴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父母指责她,要求她去上课时,她只有委屈和愤怒,“每次都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我在他们眼中什么都不好,从来不问原因。”好朋友劝她,在学校老师就是权威,给老师带一杯奶茶。
(图/
pexels
)
小悦反思,自己是不是错了?但又放不下面子,“我觉得自己像在讨好她一样。”
那个学期末,这起举报风波有了尾声。被举报的老师找到小悦“摊牌”,“尊重是互相的”,提到小悦平时迟到、提前溜走的表现。小悦不知道匿名举报后为何会被发现身份,而在她看来,老师的解释,是指责和教训,为自己开脱。而她需要的是一个真诚的道歉。
她并不满意这个结果,在学年的评价里,她给这位老师打了0分。
如今,距离举报过去一年,小悦已经在一家企业里实习了。回过头看,她觉得当时不上课的决定“太幼稚了”,她也不再希望这个老师被开除,“没有必要”,“我也不想她没了工作”。但被当众批评的阴影还没有褪去,痛苦依然真切,“她毕竟伤害了一个女孩的自尊,这种东西说廉价也廉价,说贵也贵。”
边界
被霸凌者反复举报后,职校老师晓糖选择离开这个行业。
离职前的三个月,每天早上醒来,晓糖都能感受到心脏“突突”地跳。举报的事情在学校闹得沸沸扬扬,课堂上,晓糖纠正纪律或者学生的行为,底下的学生就会起哄,“你等着,我把你举报到教育局去。”
她也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中。当时,邯郸一位小孩被霸凌至死的新闻备受关注。晓糖认为,霸凌需要被正视。“如果我打骂学生,你可以说是我的工作失误。但她霸凌别人,我批评她,最后我被举报,这个工作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她多次向学校领导求助,对方的回复是,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别做。她决定离职。“我宁愿不干,也不想再这么尴尬下去。”
更多的教师则对职业的边界感到困惑。一位年轻的教师因为学生打盹,让全班站着晨读而被举报体罚学生。她说,再也不敢管了,“怕又被举报”。
(图/pixabay)
一些老师互相调侃,放下助人情结。一位曾被举报过的老师表示,在工作中会时刻提醒自己,“太有责任心的老师没有好下场。”对于违纪的学生,她如今只是告知,不再试图去纠正。担心被“诬告”,她甚至不敢跟学生发生任何肢体碰触。
作为一名校园管理者,陈震认为,不应该否定举报这种监督手段,问题在于要“有余地”,也就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投诉,就一定要投诉者满意”。更应当重视的是“集体性投诉”,因为“一定有它的问题所在”。
在制度上,许多人认为应该考虑举报者的责任,主张教师的权益。在2023年香港教育局更新的《学校投诉处理指引》中,校方被赋予了退出权利。比如,投诉者需要提供姓名、地址、电邮或者电话,以提供充分的(证明)资料,如若拒绝,校方均可不受理投诉。如果学校遇到不合理的持续投诉,也有权利限制或停止与投诉者的接触,也可以发出《重复投诉覆函》,重申校方将不再回复或联络。
2023年11月,关于恶意举报的问题,教育部也曾公开表示,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行业性的探讨之外,一些影响更为幽微而个体。
(图/
pexels
)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微博言论而被举报的孙依,似乎停在了原地。“对我打击确实很大,没把这个事情弄清楚,我都不想往前走。”无处维权,孙依选择直播,在网上曝光自己的经历。那段时间,她读得最多的就是鲁迅的《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有些人会因此不说,但是我不,我就要战斗,不会因为他们而退却。”
2023年底,孙依考上一所985高校的文学博士。尽管已经开始新生活,但她还在寻找那个举报者。她说,“情绪上已经走出来了,但理性上还是想知道是谁,这成了我的人生问题。”
在QQ 空间访客里,她发现了一位男性频繁访问的记录。那是原来学校的物理老师,四十多岁,多年前也曾经被举报过,在图书馆工作一年之后才返回教职,“他可能想看看,这个跟他有同样经历的小女孩咋样了。”
(文中讲述者为化名)
读完点个【在看】?
在教师的圈子里,遭遇类似不实或者不合理的举报,并非孙依独有。...一位学生报警,称个人财物被老师拿走了——事情的起因是,他在课上玩手机而被没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极昼工作室
(ID:media-fox)
作者:蔡家欣
编辑:王珊瑚
一个老师的“罪与罚”
直到接到停课通知,28岁的孙依才知道自己被举报了。
这是发生在2022年年末的事。某个周三的傍晚,党委书记、副校长,再到教导主任,几个校级领导坐在会议室里,逐字念着那封针对孙依的匿名举报信。
“罪名”被一项一项罗列出来。首先是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证据是孙依的一个微博小号,就像是私人日记,她在上面记录生活,也吐槽工作。相应的“罪名”还有“看不起同事,不团结同事”、“辱骂学生”……没拿奖的运动会,也被扣上了“组织能力差”的帽子。
(图/
pexels
)
每一项“罪名”底下都会附上她的微博截图,“这就是人家的证据。”她无法认可,“我只是有这么一个臭毛病,爱在网上记录东西,但我私下的情绪从来不会带在办公的场合。”
学校直接给了孙依一个处分:停课,且没有说明期限。孙依试图辩解,但校方没有给她机会。那份人事决定已经被盖上红戳,“这是来通知我的,不是让我解释的。”
孙依是江苏某中学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入职不到三个月。就在被处分的半个小时前,她还主持着一堂校级戏剧选修课,给学生示范表演方法。被举报之前,她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不满的信号,不管发任何通知,班级群里家长都是一连串的大拇指和玫瑰花,“都很有礼貌,没有任何一个人表面上对你提出不满。”
在那间被审判的会议室里,孙依感受到了屈辱和难堪,“你就是透明人,所有的隐私都没了。”就连非工作时间抽烟也被称为“生活方面有问题”。
在教师的圈子里,遭遇类似不实或者不合理的举报,并非孙依独有。举报通常来得很突然,还带有随意性。在苏州的一所乡镇小学,多名老师被同时举报,理由是“学校伙食不好”,事后的调查中,学生坦承,自己的班主任之所以“逃过一劫”,只是因为班主任名字中带有生僻字,打不出来。
有些时候,举报的理由听起来荒诞、无厘头。一位学生报警,称个人财物被老师拿走了——事情的起因是,他在课上玩手机而被没收。还有一位男生向学校举报,自己被女老师“摸了”,监控呈现的事实是,他在课上睡觉,老师把他拍醒了。
2010年以来,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被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多个会议精神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红七条”,2018年,相关的红线被扩充到“红十条”,包括不得损害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不得违背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不得徇私舞弊、收受财物等。
相应的体系建构也在并行。比如,形成以“师德为先”为核心的教师考评制度,同时还有社会监督体系,不仅有多种形式的投诉和举报平台,还鼓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参与。
作为一种监督手段,投诉和举报进入公众视野。班级层面,有家委会、校委会的渠道;学校有专门的举报电话、邮箱,以及处理举报的办公室,往上还有教育局、教育厅。此外,市长热线、以及12345投诉电话也能受理。举报者的身份从学生,到家长,有时甚至是一个邻居,“你有一个教师的身份 ,如果哪里做得不好,道德都会把你绑得高一点。”一位被举报的老师说。
(图/pixabay)
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这张监督的网正在收紧,甚至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针对教师群体的不实或者不合理的举报正在增多。一位教龄20多年的老师回忆,从2017年开始,针对教师的举报,特别是不实的、不合理的举报开始增多,以她所在学校30个班级为例,每两天大概就能收到一个举报。
根据公开报道,学生丢了橡皮,教师开车上班,甚至是吃一份外卖,都有可能成为举报的由头。2024年10月,《半月谈》杂志发表文章显示,2024年1月至8月,西南某教育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件,其中仅有7起属实。
系统“风暴”
在现如今的教育系统里,举报就像是那颗丢进湖面的石头,会引发一系列的震荡和涟漪。
27岁的晓糖是河北一所职业学校的班主任。2023年,这位从业不到三年的年轻教师,收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举报。“怎么办?都捅到教育局了。”晓糖还记得当时的慌张和恐惧。这通举报电话从市长热线层层往下,先到教育局、再到学校领导,最后来到晓糖的手上,举报理由是“侮辱学生”。
举报者曾是她班上的一名女学生,多次霸凌另一位失去母亲的同学。一个晚自习,晓糖把那个女学生喊到走廊谈话。晓糖描述,对方骂她,甚至还冲上来要打人。考虑到霸凌者以往的行为,以及借读、留级等因素,学校开除了这位女生。
即便如此,从流程上来说,晓糖还是必须接受调查。这也是处理举报的流程之一。目前,各个地区的教育部门不仅要求完善举报制度,而且都会要求“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关于答复的材料,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有些只需老师说明原委即可,有些地方甚至要求学校出具老师的“现实表现材料”。
晓糖需要准备三份材料。首先是纸质说明材料,写明事件原委,双方言行,以及时间,具体到几点几分。其次,还要有七八个目击证人,有老师,也要有学生,每个人写一份证明材料,再签字摁手印。最后附上现场的监控材料,晓糖甚至有点感激学校那几乎没有死角的监控。
但举报并没有结束。“侮辱学生”的调查流程结束后,那位霸凌者又以勒索、非法拘禁等理由继续举报晓糖。每一次举报来临,晓糖都要配合调查,准备材料。久而久之,晓糖的生活陷入了自证的循环里。每一次澄清之后,事情不了了之,没有人跟她说一声道歉。没完没了的举报,学校也苦恼,领导埋怨晓糖,“当时为什么没有注意处理好分寸?”
后来,这位举报者冲进学校殴打其他同学,被送往派出所后,要求当面质问晓糖为什么开除她。半夜12点,学校领导让晓糖去派出所,“让我去解释,哄哄她,让她不要再举报了”。晓糖拒绝了,“我没办法服这个软!”
“投诉全凭一张嘴,然后我们就要去调查事实,有一些属实,有些纯属没有发生过,有些是夸大事实。”在东部沿海某省份学校做副校长的陈震说。
两年的任职经历里,每隔几天,陈震都会收到一份举报,不合理或者不符合事实的能占到一半。有老师因为作业被反复举报——先是作业过多,减少后又被举报太少,老师最后设置了“作业超市”,由学生和家长自行选择,还是被举报了,理由是“不负责任”,“区别对待”。
(图/
pexels
)
按照规定,陈震要对举报作出解释,同时提供解决方案。从学校的层面来说,最理想的方案是举报者撤回举报,“撤销等于没有记录嘛”。为了解决举报,学校通常要使出“十八般武艺”,比如反复家访,甚至求助派出所和社区协调、沟通。
有些时候,终结的开关,握在举报者的手上。以陈震的学校为例,形成调查报告以后,还要联系举报者,告知处理结果,只有当举报者选择“满意”或者“理解”,举报才能算解决,如果“不满意”了,学校就要重新调查,再次撰写报告。
如果举报者提出特殊的要求,比如公开通报批评老师,让老师写保证书,为了息事宁人,学校甚至会各打一大板。一名举报者因为给班上女同学造黄谣,被班主任批评后,转头举报了老师。学校因为“造黄谣”给举报者以处分,另一头也希望这位女老师道歉,不再提及此事。
陈震坦言,这些情况都会让老师失去信心,甚至与学校产生隔阂,“答复(举报)理由对于学校来说是应当的,但答复要求一定要解决投诉,而无视投诉背后的原因就不对了。”
“捷径”
面对不实举报,大多数老师选择忍气吞声,一旦系统被启动,他们只能跟着链条转动。举报之所以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压力,是因为它与教师的成长、学校的考核紧密挂钩。严重的,学校负责人连带会被约谈、写书面检讨,甚至是免去职务。陈震坦言,即便最后调查出举报不实,一旦举报次数增多,一所学校、一个老师的考核依然会受到影响。
绩效捆绑之下,一旦举报降临,系统的神经就会紧绷,而老师通常会成为“牺牲者”。
一位老师在班上批评了作业不合格的学生,被家长举报到教育局,学生也不去上课了。那段时间,学校领导带着一堆人上门道歉,这位老师的教学比赛、公开课都被停掉了,她要每天晚上给在家的学生发短信、发作业关心,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应付家校矛盾。一个学期后,这起举报终于解决——老师被调走了。
(图/pixabay)
跟大多数老师不一样,因为私人微博言论被举报的孙依,选择对抗。很长一段时间,那封举报信就像一根刺,扎在她的心里。
被停课期间,她一个人在出租屋里,整夜睡不着觉,“到底是谁(举报)?”为了弄清楚举报者,孙依开通可以看到访客记录的会员,创建了一个文档,里面记录着有“嫌疑”的访客信息,“有蛛丝马迹的我都会截图下来。”她还跑到教育局的官网反映自己的遭遇,在网络上直播曝光。
一位年长的老师劝她忍下来,什么都不要说,然后道歉,等风头过去。孙依拒绝了。“我为什么要认下来?如果我容忍,那他们会以为自己做对了,只会更猖狂。”
遗憾的是,像有一道铜墙铁壁,不管她朝哪里撞,都被弹了回来。她被那所民办学校以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了人事关系。“他们本来可能想把这个事压一压,结果发现我这个刺头压不了。”孙依报警自己被恶意举报,学校给民警的回复是,这属于内部人事决定。
就连父母也不理解她,“如果你没做错什么,别人为什么要举报你?”
从效果上看,举报作为一种教育监督手段,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权益。自2019年以来,教育部至少通报了93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包括学术不端、体罚学生、性骚扰学生,补课收费、收受礼金等行为。2022年辽宁大学一辅导员被实名举报骚扰女学生,查实后被免职、撤销教师资格。去年1月,华中农大一名教授被11名学生联名举报学术造假,调查核实后也被停止了职务和工作。
与此同时,硬币的另一面也在显现。举报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许多教师公开表示,已经影响到日常教学,令他们深陷自证的泥潭中。
被不实举报以后,一位老师记得自己在教育局第一反应是“委屈到哭”。想到平日里的付出,为了鼓励学生,甚至会自掏腰包买礼品,“这种子虚乌有的脏水泼到我身上,我很委屈。”她搜索过维权路径,但没有,“我只能自证清白,然后调节自己,没有任何渠道去维权,为自己做什么,这是我最伤心的事情。”
互联网上,很多人提到,不实举报泛滥的根源在于举报匿名以及没有规定举报者举证的义务。仅有少数高校提出“若存在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应当承担责任”。但更多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对举报者几乎未有明确的约束。
没有义务的束缚,举报一旦进入私人领域,很容易会变成报复或者是谋利的工具。作为副校长,陈震曾在校门口听到家长的对话:“你投诉呀,打电话,我们上次投诉以后当天下午就弄好了。”轻飘飘的语气,令陈震不是滋味。举报脱离了监督的范畴,变成“家长达成目的的黄金手段”,或者说,“人民满意的教育被解读为一个人的满意吧。”
在陈震的学校,一位老师曾被举报“师风师德有问题”。监控画面显示,课堂上这位老师批评学生字写得不好,作业本恰好放在桌角,老师转身时碰到地上,举报者将此描述为“甩作业本”。
(图/
pexels
)
在所有的举报当中,对“师风师德”的指控最为严重。师风师德贯穿教师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资格认定、招聘、职称评审、年度考核、推优评先等,一旦被认定为师德失范,在评优评先中都会被“一票否决”。关于其内涵,教育部曾印发相关通知,比如中小学教师要遵守的十项准则,包括坚定政治方向、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坚持言行雅正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界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边界的模糊,通常会使调查变得被动。在陈震看来,“甩作业本”就属于“不合理”的举报,但举报者不依不饶——必须更换老师,否则孩子会有心理问题,对语文会有厌学情绪。“当一个人对学校或者老师有意见时,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被放大”。
一个举报者的素描
举报扩大化的背后,那些隐藏的面孔究竟如何?他们是否知道,随手发起的一个举报,有可能改变他人的人生轨迹?
互联网上尽是教师的怨声,20岁的小悦是第一个愿意向我们讲述的匿名举报者。
她是湖南一所大专学校空乘专业的学生,2023年,在阳光教育平台上举报了自己的任课老师,理由是“侮辱学生”。
冲突起源于一次“加课”。在小悦的描述中,为了能选上课拿学分,自己曾在课堂上多次举手示意,“老师,我要加课。”但都没有得到回应。直到她在讲台下大喊,“我说要加课,你没听到吗?”
(图/
pexels
)
任课老师把小悦叫上讲台,看到签到记录后,拒绝了小悦的加课,“上次没来上课的同学就不要加了。”争执由此产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那位老师批评了她,“不想上课你就出去,你来学校干嘛?想挂就挂了吧。”
小悦回忆当时的场景,“声音非常大”,她只想逃离现场,“没有考虑一个学生的自尊,那么多人在上课,就批评你一个人”,“我人都要死掉了”。
离开教室后,小悦决定举报,“恨不得她马上从学校消失”,“(她要是)丢了工作我会很开心”。在那通举报电话里,小悦隐藏了自己的名字,“之后不给我补考怎么办?”
来到这所学校这个专业,小悦说是为了完成家里给她的任务——拿到大专文凭,“我就是混日子,不是真心实意想读书的。”其他同学也经常性逃课,“为什么只针对我一个?”
委屈感或者觉得被针对,是举报者普遍存在的情绪。一个学生因为期中作业有问题被挂科,计划举报老师。在他看来,任课老师在群里催促别人交作业,也反馈过别人的作业问题,却直接将他挂科,这属于老师的教学责任。一个正在寻找举报途径的学生,成绩被打不及格,老师拒绝加微信,不沟通,他认定这是“恶意”和“区别对待”。
在一位班主任的观察中,很多时候,学生举报或者报警,都只是为了发泄当下的情绪。曾有一举报者在课上与人打架,被英语老师拉开后,这位学生直接报警,称老师打人骂人。英语老师还在为报警的事而奔走、说明情况时,举报者照样上课、打闹,“可能觉得跟在家里一样,耍一顿脾气,爸妈还会跟没事人一样。”
举报老师以后,小悦直接放弃了那门课。她形容自己“被打倒了”,“那个阴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父母指责她,要求她去上课时,她只有委屈和愤怒,“每次都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我在他们眼中什么都不好,从来不问原因。”好朋友劝她,在学校老师就是权威,给老师带一杯奶茶。
(图/
pexels
)
小悦反思,自己是不是错了?但又放不下面子,“我觉得自己像在讨好她一样。”
那个学期末,这起举报风波有了尾声。被举报的老师找到小悦“摊牌”,“尊重是互相的”,提到小悦平时迟到、提前溜走的表现。小悦不知道匿名举报后为何会被发现身份,而在她看来,老师的解释,是指责和教训,为自己开脱。而她需要的是一个真诚的道歉。
她并不满意这个结果,在学年的评价里,她给这位老师打了0分。
如今,距离举报过去一年,小悦已经在一家企业里实习了。回过头看,她觉得当时不上课的决定“太幼稚了”,她也不再希望这个老师被开除,“没有必要”,“我也不想她没了工作”。但被当众批评的阴影还没有褪去,痛苦依然真切,“她毕竟伤害了一个女孩的自尊,这种东西说廉价也廉价,说贵也贵。”
边界
被霸凌者反复举报后,职校老师晓糖选择离开这个行业。
离职前的三个月,每天早上醒来,晓糖都能感受到心脏“突突”地跳。举报的事情在学校闹得沸沸扬扬,课堂上,晓糖纠正纪律或者学生的行为,底下的学生就会起哄,“你等着,我把你举报到教育局去。”
她也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中。当时,邯郸一位小孩被霸凌至死的新闻备受关注。晓糖认为,霸凌需要被正视。“如果我打骂学生,你可以说是我的工作失误。但她霸凌别人,我批评她,最后我被举报,这个工作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她多次向学校领导求助,对方的回复是,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别做。她决定离职。“我宁愿不干,也不想再这么尴尬下去。”
更多的教师则对职业的边界感到困惑。一位年轻的教师因为学生打盹,让全班站着晨读而被举报体罚学生。她说,再也不敢管了,“怕又被举报”。
(图/pixabay)
一些老师互相调侃,放下助人情结。一位曾被举报过的老师表示,在工作中会时刻提醒自己,“太有责任心的老师没有好下场。”对于违纪的学生,她如今只是告知,不再试图去纠正。担心被“诬告”,她甚至不敢跟学生发生任何肢体碰触。
作为一名校园管理者,陈震认为,不应该否定举报这种监督手段,问题在于要“有余地”,也就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投诉,就一定要投诉者满意”。更应当重视的是“集体性投诉”,因为“一定有它的问题所在”。
在制度上,许多人认为应该考虑举报者的责任,主张教师的权益。在2023年香港教育局更新的《学校投诉处理指引》中,校方被赋予了退出权利。比如,投诉者需要提供姓名、地址、电邮或者电话,以提供充分的(证明)资料,如若拒绝,校方均可不受理投诉。如果学校遇到不合理的持续投诉,也有权利限制或停止与投诉者的接触,也可以发出《重复投诉覆函》,重申校方将不再回复或联络。
2023年11月,关于恶意举报的问题,教育部也曾公开表示,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行业性的探讨之外,一些影响更为幽微而个体。
(图/
pexels
)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微博言论而被举报的孙依,似乎停在了原地。“对我打击确实很大,没把这个事情弄清楚,我都不想往前走。”无处维权,孙依选择直播,在网上曝光自己的经历。那段时间,她读得最多的就是鲁迅的《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有些人会因此不说,但是我不,我就要战斗,不会因为他们而退却。”
2023年底,孙依考上一所985高校的文学博士。尽管已经开始新生活,但她还在寻找那个举报者。她说,“情绪上已经走出来了,但理性上还是想知道是谁,这成了我的人生问题。”
在QQ 空间访客里,她发现了一位男性频繁访问的记录。那是原来学校的物理老师,四十多岁,多年前也曾经被举报过,在图书馆工作一年之后才返回教职,“他可能想看看,这个跟他有同样经历的小女孩咋样了。”
(文中讲述者为化名)
读完点个【在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中学老师入职三个月被举报 谁在监控我的微博小号?
新周刊
1周前
苹果三个月内再获卖出评级!
美股研究社
4周前
特朗普贸易政策“稳居C位”!金价从近三个月高点回落,失守2650
财经头条
1周前
特斯拉巨变
妙投APP
8小时前
全球第四,再不回血,就被比亚迪赶超了
汽车商业评论
40分钟前
一天四次会议!形式主义之风如何解?
秦朔朋友圈
7小时前
松下电器将解散?紧急声明!
证券时报
17小时前
不打卡、没有KPI,为何全员还更拼命?
笔记侠
1天前
人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终身受用!(建议收藏)
每天三分钟学管理
1天前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