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如何落地?业内深度解读来了

东方财富网

22小时前

招银理财首席产品官郑福湘此前在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圆桌对话环节上谈及: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仍存在诸多堵点,包括首次购买股票型R4(中高风险)、R5(高风险)产品仍须到柜台面签,以及银行理财截至目前尚未获准在互联网平台及券商平台销售等,都会将银行理财局限在银行这个渠道本身。

事关银行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新表述较此前已有调整。

1月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就日前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长期资金投资机构之一的银行理财,《方案》的表述较此前发生部分变化。同时,《方案》优化了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的方式和途径,银行理财可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意味着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深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近期,多家理财公司表示将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权益能力建设、提升资本市场业务参与度、完善含权产品线、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成了不少理财公司今年着力的方向。

措辞微妙变化:实施方案更具可操作性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日前发布的《方案》与2024年9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相比,关于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一些表述已有微妙变化。

在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的《方案》里,统领的表述是“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显然,银行理财被归入到了“等”这个字指代的机构中,处于五类主要中长期资金之后。

而在2024年9月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五类中长期资金包括: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各类养老金、银行理财和信托。具体表述中提及:“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尽管表述发生部分调整,但这并不能说明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重要性、必须行和迫切性在降低。最新发布的《方案》专门在“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的表述里,明确提及“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某理财公司权益投资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向券商中国记者解读了这种微妙变化。他告诉记者,《方案》颇具实操性,(理财资金入市的方式)应该是充分调研过后得出的更具可行性、更贴合银行理财资金目前性质的方式。

“其实监管一直在鼓励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去年‘9·26新政’也专门明确提及。但是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属性以及客户偏好,决定了理财资金很难一下子将权益占比,尤其是直投股票的占比放得很高。现在实施方案里面说的参与定增,就比较可行。我们之前以战投身份参与REITS,我们现在也会积极探索参与定增。”该名负责人告诉记者。

理财配置权益占比仍低:堵点在哪?

不论是从产品端还是资产端,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的占比实在是不大。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下称《2024银行理财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权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只有 0.06 万亿元,占比只有0.2%。理财产品资产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只有0.83万亿元,占比只有2.58%。

一个很难回避的事实是,理财产品结构正在进一步单一化。截至2024年末,低波的现金类和固收类产品合计占比已经达到97.3%,而股混类产品规模合计仅约0.8万亿元,相较2019年末的5.3万亿元大幅收缩;在“9·24新政”后的牛市阶段,含权产品也未出现规模性增长。

此外,理财产品进一步向中低风险集中。2024年末,一级(低风险)、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已高达29%、67%,而三级(中风险)、四级(中高风险)、五级(高风险)三档理财产品的规模占比加总才4.3%。据中金公司的研报,中风险产品占比合计2024年6月末是进一步下降的。

上述不仅与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整体较低有关,也与目前一些机制性的堵点存在有关。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团队此前研报分析认为,理财公司发展权益投资存在两方面的主要约束:一方面,理财公司基本承袭了母行的渠道和客户,客群偏好与固定收益类产品更为匹配,客户对净值波动更大的权益类产品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理财公司对权益投资的经验和能力均处于培育阶段,发行权益类产品难度较大,理财公司尚未做好大规模发展权益投资的准备,在投研能力建设、人员团队建设、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仍有欠缺。

此外,招银理财首席产品官郑福湘此前在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圆桌对话环节上谈及: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仍存在诸多堵点,包括首次购买股票型R4(中高风险)、R5(高风险)产品仍须到柜台面签,以及银行理财截至目前尚未获准在互联网平台及券商平台销售等,都会将银行理财局限在银行这个渠道本身。综上,业内对后续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优化是有期待的。

为了适度提高权益仓位,优化含权产品布局,郑福湘指出招银理财几个重点加码方向:一是在监管鼓励的情况下,探索被动投资产品线;二是适度发展主动管理类业务;三是大力发展多资产多策略产品,进一步增大“固收+”产品的货架份额。

“未来3年到5年之内,银行理财产品将由风险等级较低的R1、R2产品,转向风险中等的R3产品上。” 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表示。他认为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理财公司的自身能力,还是市场接受度与大众认可度而言,理财产品升级都需要有一个平缓过渡的过程。

在钟文岳看来,银行理财公司做R3等级的产品具备优势。理财公司不仅可以做股、债、商、期货、衍生品、非标领域的资产,还可以投资资管计划,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资管机构,其投资范围非常广泛。

理财公司有望加码权益投资

自从2024年以来,监管多次鼓励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生态建设,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有利条件。银行理财公司也就此多次表态,重视权益市场投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1月23日,招银理财发文称,理财资金入市是行业的新机遇,《方案》对于理财行业亦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财行业应通过加强权益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并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月22日,在平安理财公众号上,平安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熊珣表示,该理财公司在权益方面一直在做非常大力度的投入和长期建设。现在基本形成了几大体系:转债主题、红利主题、价值主题、宽基指数、黄金、全球配置、包括多元资产、量化驱动等。

在《2024银行理财年报》专栏中,多家理财公司谈及自身权益投资实践。宁银理财表示,该公司成立5年以来持续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旗下多资产投资部发行一系列挂钩型理财产品和FOF策略产品,旗下权益投研部布局多个个股产品系列。贝莱德建信理财也在专栏中表示,将继续深化权益市场投资布局,优化产品设计与服务,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高效配置到资本市场中。高盛工银理财也表示,进一步让利于投资者,积极响应监管精神,吸引理财资金入市。

去年11月,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介绍工银理财的中长期投资实践时表示,该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中长期限产品占比,持续挖掘储备更多匹配中长期资金属性的优质资产,从战略高度重视国内权益市场的投资机遇,持续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2023年战略性开启了股票直投业务,持仓科技金融类股票占比超47%。

同时,高向阳也呼吁,银行理财逐步向中长期限产品引流,是克服资金短期化难题、提升行业韧性和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更好推动银行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建议从银行理财参与养老体系建设着手,引入长期限增量资金;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相关税费政策;继续加强引导以社保基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培育“耐心资本”。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招银理财首席产品官郑福湘此前在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圆桌对话环节上谈及: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仍存在诸多堵点,包括首次购买股票型R4(中高风险)、R5(高风险)产品仍须到柜台面签,以及银行理财截至目前尚未获准在互联网平台及券商平台销售等,都会将银行理财局限在银行这个渠道本身。

事关银行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新表述较此前已有调整。

1月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就日前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长期资金投资机构之一的银行理财,《方案》的表述较此前发生部分变化。同时,《方案》优化了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的方式和途径,银行理财可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意味着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深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近期,多家理财公司表示将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权益能力建设、提升资本市场业务参与度、完善含权产品线、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成了不少理财公司今年着力的方向。

措辞微妙变化:实施方案更具可操作性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日前发布的《方案》与2024年9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相比,关于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一些表述已有微妙变化。

在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的《方案》里,统领的表述是“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显然,银行理财被归入到了“等”这个字指代的机构中,处于五类主要中长期资金之后。

而在2024年9月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五类中长期资金包括: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各类养老金、银行理财和信托。具体表述中提及:“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尽管表述发生部分调整,但这并不能说明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重要性、必须行和迫切性在降低。最新发布的《方案》专门在“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的表述里,明确提及“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某理财公司权益投资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向券商中国记者解读了这种微妙变化。他告诉记者,《方案》颇具实操性,(理财资金入市的方式)应该是充分调研过后得出的更具可行性、更贴合银行理财资金目前性质的方式。

“其实监管一直在鼓励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去年‘9·26新政’也专门明确提及。但是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属性以及客户偏好,决定了理财资金很难一下子将权益占比,尤其是直投股票的占比放得很高。现在实施方案里面说的参与定增,就比较可行。我们之前以战投身份参与REITS,我们现在也会积极探索参与定增。”该名负责人告诉记者。

理财配置权益占比仍低:堵点在哪?

不论是从产品端还是资产端,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的占比实在是不大。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下称《2024银行理财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权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只有 0.06 万亿元,占比只有0.2%。理财产品资产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只有0.83万亿元,占比只有2.58%。

一个很难回避的事实是,理财产品结构正在进一步单一化。截至2024年末,低波的现金类和固收类产品合计占比已经达到97.3%,而股混类产品规模合计仅约0.8万亿元,相较2019年末的5.3万亿元大幅收缩;在“9·24新政”后的牛市阶段,含权产品也未出现规模性增长。

此外,理财产品进一步向中低风险集中。2024年末,一级(低风险)、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已高达29%、67%,而三级(中风险)、四级(中高风险)、五级(高风险)三档理财产品的规模占比加总才4.3%。据中金公司的研报,中风险产品占比合计2024年6月末是进一步下降的。

上述不仅与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整体较低有关,也与目前一些机制性的堵点存在有关。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团队此前研报分析认为,理财公司发展权益投资存在两方面的主要约束:一方面,理财公司基本承袭了母行的渠道和客户,客群偏好与固定收益类产品更为匹配,客户对净值波动更大的权益类产品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理财公司对权益投资的经验和能力均处于培育阶段,发行权益类产品难度较大,理财公司尚未做好大规模发展权益投资的准备,在投研能力建设、人员团队建设、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仍有欠缺。

此外,招银理财首席产品官郑福湘此前在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圆桌对话环节上谈及: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仍存在诸多堵点,包括首次购买股票型R4(中高风险)、R5(高风险)产品仍须到柜台面签,以及银行理财截至目前尚未获准在互联网平台及券商平台销售等,都会将银行理财局限在银行这个渠道本身。综上,业内对后续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优化是有期待的。

为了适度提高权益仓位,优化含权产品布局,郑福湘指出招银理财几个重点加码方向:一是在监管鼓励的情况下,探索被动投资产品线;二是适度发展主动管理类业务;三是大力发展多资产多策略产品,进一步增大“固收+”产品的货架份额。

“未来3年到5年之内,银行理财产品将由风险等级较低的R1、R2产品,转向风险中等的R3产品上。” 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表示。他认为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理财公司的自身能力,还是市场接受度与大众认可度而言,理财产品升级都需要有一个平缓过渡的过程。

在钟文岳看来,银行理财公司做R3等级的产品具备优势。理财公司不仅可以做股、债、商、期货、衍生品、非标领域的资产,还可以投资资管计划,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资管机构,其投资范围非常广泛。

理财公司有望加码权益投资

自从2024年以来,监管多次鼓励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生态建设,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有利条件。银行理财公司也就此多次表态,重视权益市场投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1月23日,招银理财发文称,理财资金入市是行业的新机遇,《方案》对于理财行业亦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财行业应通过加强权益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并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月22日,在平安理财公众号上,平安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熊珣表示,该理财公司在权益方面一直在做非常大力度的投入和长期建设。现在基本形成了几大体系:转债主题、红利主题、价值主题、宽基指数、黄金、全球配置、包括多元资产、量化驱动等。

在《2024银行理财年报》专栏中,多家理财公司谈及自身权益投资实践。宁银理财表示,该公司成立5年以来持续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旗下多资产投资部发行一系列挂钩型理财产品和FOF策略产品,旗下权益投研部布局多个个股产品系列。贝莱德建信理财也在专栏中表示,将继续深化权益市场投资布局,优化产品设计与服务,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高效配置到资本市场中。高盛工银理财也表示,进一步让利于投资者,积极响应监管精神,吸引理财资金入市。

去年11月,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介绍工银理财的中长期投资实践时表示,该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中长期限产品占比,持续挖掘储备更多匹配中长期资金属性的优质资产,从战略高度重视国内权益市场的投资机遇,持续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2023年战略性开启了股票直投业务,持仓科技金融类股票占比超47%。

同时,高向阳也呼吁,银行理财逐步向中长期限产品引流,是克服资金短期化难题、提升行业韧性和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更好推动银行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建议从银行理财参与养老体系建设着手,引入长期限增量资金;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相关税费政策;继续加强引导以社保基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培育“耐心资本”。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