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瞻2025年中国经济

财经早餐

金融时报

1周前

时序更替,岁物丰成。
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2024年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并确定2025年要抓好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九大任务。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政策应如何落实?岁末年初,《金融时报》策划推出“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瞻2025年中国经济”特别报道,邀请多位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共同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对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与展望。
2025年我国经济有望
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2025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从外部看,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对内减税,对外加税”举措将会加快落地,我国产品出口和企业出海都将面临冲击。从内部看,有效需求不足挑战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物价持续低位运行。
为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取代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位次。
具体而言,中央将围绕改善收入、扩大大宗商品消费以及促进服务消费等方面,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另外,在“十四五”收官之年,重大工程建设也将加快推进,并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科技创新仍然是应对外部打压遏制的有效抓手。中央将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继续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改革开放将会向纵深推进。2025年将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等标志性改革措施。与此同时,将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房地产市场方面,中央已经明确,将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等。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将进一步加快,实现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为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推进,中央也对政策基调作了大幅调整。财政政策转向“更加积极”,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均为近年来最为积极的表态。预计2025年赤字率、专项债规模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均将大幅提升,流动性将保持充裕,为经济社会运行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可以预计,随着政策工作重心调整以及央地配合加深,2025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也将顺利完成。
2025年:更平衡的增长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2025年,中国经济有望迈向更加平衡的增长。随着海外制造业景气度回落和特朗普上任,出口增长或面临一定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首,我国经济有望实现更平衡的增长。
一是房地产市场曙光初现,投资有望逐步回稳。2024年9月底楼市新政以来,房地产市场积极变化正逐步增多。展望2025年,随着高能级城市房屋库存加速去化,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望率先实现止跌回稳。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在“严控增量、优化存量”要求下,房地产供给将与需求更加匹配。随着“白名单”扩围增效、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加力实施,房企资金压力有望缓解,从而对2025年房地产投资形成有效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增发专项债,实行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额度和审批便利化更多向经济大省倾斜,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稳。
二是促消费政策更加全面,效能有望持续释放。2024年“两新”政策的实施落地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10月以来受政策支撑的家电、家具、汽车等产品消费提速明显。2025年伊始,发改委便明确将大幅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工作,促消费政策在2025年将持续推动消费增长。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更高,政策对民生保障的加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也将有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激发消费增长潜力进一步释放。
三是出口挑战虽大,但回旋余地不小。我国自2018年以来持续推进贸易伙伴多元化,已取得良好成效。在今年,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企业出海之间的相互促进,仍会继续为我国外贸提供缓冲。与此同时,我国主动单边开放,在服务贸易领域进展显著。比如,从我国大力扩展单方面免签政策之后,海外游客入境率大幅上升,这既增加了我国的服务贸易收入,也带动了境内消费的改善,还增加了酒店旅游这些劳动密集型领域的就业。从成熟经济体的经验来看,这是潜力很大、仍然值得继续挖掘的领域。
推动供需再平衡
畅通经济大循环(刘晓曙)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随着各项政策,特别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起效,我国经济“供强需弱”的局面得到一定缓解,经济回稳向好。2025年我国经济重点工作将着力促进经济循环,推动供需再平衡。
要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短期来看,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全方位扩大内需。在外需承压的背景下,提振内需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扩内需”将成为2025年经济发展首要任务。通过加力扩围“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对中低收入人群补贴和消费券发放力度,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投资意愿。同时,适度增大政府投资力度,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大公共支出拉动社会投资,创造工作机会,促进就业市场稳定,带动居民消费的持续修复与提升,推动经济正向循环。
要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长期来看,要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萨伊定律”讲供给创造需求,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经济体内需不足症结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要真正解决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就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通过市场化机制,持续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发现新市场、创造新需求,调整供给端的产能结构,增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性。事实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产销对路)本身就是扩需求。从供给侧调结构就是要让市场起决定作用,把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由市场,使市场在经济结构新陈代谢中起主导作用,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策支持将是关键(汪涛)
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2024年,得益于全球经济强劲以及科技电子产品处于上行周期,中国出口约增长了5%,实际出口量则实现了双位数增长。然而,2025年全球经济可能略有放缓,美国或继续加征关税,可能给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不过,我们认为中国的净出口对GDP增长仍然会有积极贡献。
当前,已有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举措显现成效,例如以旧换新政策。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规模将继续扩大,并扩大政策支持范围。此外,政府也将加强对居民部门的支持,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稳定居民财富价值等措施将是重点。比如,通过补贴中低收入人群、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增强消费者信心等。此外,生育和幼儿补贴政策也可能出台,用以提振相关消费。
2025年,预计政府将进一步加码财政支持,用以提振地方政府支出及保持基建投资的高位运行,同时我们预计政府也将加强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如果政府对居民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超出预期,结构性措施和改革政策更快落实,应该可以更好地提振国内信心和经济增长。
此外,虽然面临外部压力,但是中国继续开放和全球资本、市场融合的趋势不会改变。
挑战可控,潜力待发(熊奕)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受益于政府采取果断的一揽子政策提振经济,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首当其冲的挑战是外需减弱。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加征关税的过程会是渐进的,意图将其作为谈判工具,并力求降低对美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考虑到对美国出口目前仅占中国GDP的3%,关税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总体有限。但是更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保护主义抬头引起的全球贸易减速。客观上看,今年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国内需求的复苏。
提振内需,克服物价下行压力要求宏观政策协同发力。2025年,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信贷复苏和物价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也为财政政策的进一步扩张创造了条件。考虑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潜在经济增速远高于长期国债利率,不应过度担忧短期财政扩张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可以进一步支持内需复苏。在经历了持续近四年的下行后,我国房地产止跌回稳的积极因素已在逐步累积。目前,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与利率都处于历史低位,房价偏高的问题已得到明显改善,这有助于居民住房刚需与改善性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
来源:金融时报


时序更替,岁物丰成。
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2024年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并确定2025年要抓好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九大任务。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政策应如何落实?岁末年初,《金融时报》策划推出“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瞻2025年中国经济”特别报道,邀请多位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共同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对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与展望。
2025年我国经济有望
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2025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从外部看,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对内减税,对外加税”举措将会加快落地,我国产品出口和企业出海都将面临冲击。从内部看,有效需求不足挑战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物价持续低位运行。
为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取代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位次。
具体而言,中央将围绕改善收入、扩大大宗商品消费以及促进服务消费等方面,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另外,在“十四五”收官之年,重大工程建设也将加快推进,并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科技创新仍然是应对外部打压遏制的有效抓手。中央将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继续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改革开放将会向纵深推进。2025年将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等标志性改革措施。与此同时,将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房地产市场方面,中央已经明确,将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等。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将进一步加快,实现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为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推进,中央也对政策基调作了大幅调整。财政政策转向“更加积极”,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均为近年来最为积极的表态。预计2025年赤字率、专项债规模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均将大幅提升,流动性将保持充裕,为经济社会运行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可以预计,随着政策工作重心调整以及央地配合加深,2025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也将顺利完成。
2025年:更平衡的增长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2025年,中国经济有望迈向更加平衡的增长。随着海外制造业景气度回落和特朗普上任,出口增长或面临一定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首,我国经济有望实现更平衡的增长。
一是房地产市场曙光初现,投资有望逐步回稳。2024年9月底楼市新政以来,房地产市场积极变化正逐步增多。展望2025年,随着高能级城市房屋库存加速去化,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望率先实现止跌回稳。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在“严控增量、优化存量”要求下,房地产供给将与需求更加匹配。随着“白名单”扩围增效、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加力实施,房企资金压力有望缓解,从而对2025年房地产投资形成有效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增发专项债,实行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额度和审批便利化更多向经济大省倾斜,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稳。
二是促消费政策更加全面,效能有望持续释放。2024年“两新”政策的实施落地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10月以来受政策支撑的家电、家具、汽车等产品消费提速明显。2025年伊始,发改委便明确将大幅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工作,促消费政策在2025年将持续推动消费增长。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更高,政策对民生保障的加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也将有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激发消费增长潜力进一步释放。
三是出口挑战虽大,但回旋余地不小。我国自2018年以来持续推进贸易伙伴多元化,已取得良好成效。在今年,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企业出海之间的相互促进,仍会继续为我国外贸提供缓冲。与此同时,我国主动单边开放,在服务贸易领域进展显著。比如,从我国大力扩展单方面免签政策之后,海外游客入境率大幅上升,这既增加了我国的服务贸易收入,也带动了境内消费的改善,还增加了酒店旅游这些劳动密集型领域的就业。从成熟经济体的经验来看,这是潜力很大、仍然值得继续挖掘的领域。
推动供需再平衡
畅通经济大循环(刘晓曙)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随着各项政策,特别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起效,我国经济“供强需弱”的局面得到一定缓解,经济回稳向好。2025年我国经济重点工作将着力促进经济循环,推动供需再平衡。
要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短期来看,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全方位扩大内需。在外需承压的背景下,提振内需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扩内需”将成为2025年经济发展首要任务。通过加力扩围“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对中低收入人群补贴和消费券发放力度,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投资意愿。同时,适度增大政府投资力度,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大公共支出拉动社会投资,创造工作机会,促进就业市场稳定,带动居民消费的持续修复与提升,推动经济正向循环。
要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长期来看,要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萨伊定律”讲供给创造需求,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经济体内需不足症结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要真正解决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就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通过市场化机制,持续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发现新市场、创造新需求,调整供给端的产能结构,增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性。事实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产销对路)本身就是扩需求。从供给侧调结构就是要让市场起决定作用,把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由市场,使市场在经济结构新陈代谢中起主导作用,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策支持将是关键(汪涛)
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2024年,得益于全球经济强劲以及科技电子产品处于上行周期,中国出口约增长了5%,实际出口量则实现了双位数增长。然而,2025年全球经济可能略有放缓,美国或继续加征关税,可能给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不过,我们认为中国的净出口对GDP增长仍然会有积极贡献。
当前,已有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举措显现成效,例如以旧换新政策。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规模将继续扩大,并扩大政策支持范围。此外,政府也将加强对居民部门的支持,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稳定居民财富价值等措施将是重点。比如,通过补贴中低收入人群、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增强消费者信心等。此外,生育和幼儿补贴政策也可能出台,用以提振相关消费。
2025年,预计政府将进一步加码财政支持,用以提振地方政府支出及保持基建投资的高位运行,同时我们预计政府也将加强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如果政府对居民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超出预期,结构性措施和改革政策更快落实,应该可以更好地提振国内信心和经济增长。
此外,虽然面临外部压力,但是中国继续开放和全球资本、市场融合的趋势不会改变。
挑战可控,潜力待发(熊奕)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受益于政府采取果断的一揽子政策提振经济,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首当其冲的挑战是外需减弱。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加征关税的过程会是渐进的,意图将其作为谈判工具,并力求降低对美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考虑到对美国出口目前仅占中国GDP的3%,关税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总体有限。但是更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保护主义抬头引起的全球贸易减速。客观上看,今年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国内需求的复苏。
提振内需,克服物价下行压力要求宏观政策协同发力。2025年,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信贷复苏和物价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也为财政政策的进一步扩张创造了条件。考虑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潜在经济增速远高于长期国债利率,不应过度担忧短期财政扩张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可以进一步支持内需复苏。在经历了持续近四年的下行后,我国房地产止跌回稳的积极因素已在逐步累积。目前,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与利率都处于历史低位,房价偏高的问题已得到明显改善,这有助于居民住房刚需与改善性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
来源:金融时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