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爆红新药,有人开始掉队

艾美达医药咨询

1天前

2024年9月,IGM公司取消了肿瘤方向的优先级,全面押注自免方向的探索,比如公司核心管线Imvotamab过去一开始针对的是惰性NHL、DLBCL及其他癌症适应症,但后续其在NHL中产生的数据不尽如人意。
2024年下半年,国产TCE双抗交易风靡全球,而其中与自免相关交易更是占到了所有7笔国产TCE双抗交易中的5笔,堪称“最红”的国产创新药物类型。

正是在这波全球药企疯抢自免TCE双抗权益的热潮中,已经有研发者开始掉队,并且还是进度最靠前的海外Biotech公司IGM Biosciences。

1月9日,IGM Biosciences宣布公司将裁员73%,并停止开发两款自免候选药物Imvotamab(CD3/CD20双抗)和IGM-2644(CD3/CD38双抗)。IGM公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其首席执行官Mary Beth Harler表示,Imvotamab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Ib期研究的中期数据表明,B细胞耗竭的深度和一致性未达到公司预期。

在放弃Imvotamab和IGM-2644后,IGM Biosciences目前管线中仅剩一款与赛诺菲合作的IgM抗体,彻底退出自免TCE赛道的竞争。

这或许给正在狂热开发自免TCE双抗的Biotech和MNC买家们,泼了一盆冷水。

01
IGM Biosciences的再一次断臂

这并不是IGM公司第一次裁员进行战略调整,其上一次裁员可追溯到2023年底,当时该公司裁员22%并停止所有血液瘤项目以及其靶向细胞因子候选产品的临床开发。

2024年9月,IGM公司取消了肿瘤方向的优先级,全面押注自免方向的探索,比如公司核心管线Imvotamab过去一开始针对的是惰性NHL、DLBCL及其他癌症适应症,但后续其在NHL中产生的数据不尽如人意。

IGM公司的技术核心特点是开发IgM为骨架的抗体药物,相比于一般最常见的IgG抗体(2个结合位点),IgM抗体以五聚体形式存在,具有多价性(理论上有12个结合位点),这赋予了其更强结合力和靶点聚集效应。

(Imvotamab结构图)

从结构上看,Imvotamab具有多达10个靶向CD20的结合位点,以及1个CD3的结合位点,作用机制是通过T细胞依赖的细胞毒性(T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杀伤B细胞。如此多的CD20结合位点带来的大概率是靶点亲和力的拉满,尽管是CD20极低表达量的逃逸癌细胞,Imvotamab都能够结合并杀伤。

临床前小鼠模型数据显示,Imvotamab较现有CD20单抗更有效地清除低CD20表达的B细胞,其EC50指标比奥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分别低50倍和1000倍。

IGM公司尚未公布Imvotamab在自免适应症不及预期的具体数据,但市场猜测与IgM骨架的路线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全球尚无IgM分子成药)。天然的IgM抗体在人体的半衰期为5.1天,在过往临床中IgM抗体半衰期一般不超过两天,而Imvotamab在过往的一期临床中半衰期更低,只有1.5天。这种短半衰期、高亲和力的TCE药物,好处是能够带来比较好的治疗安全性,但缺点在于需要频繁注射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

过往Imvotamab近100名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数据显示:其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所有剂量组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率为15%,100mg维持剂量组为9%),并在结合和杀死低CD20表达细胞方面显示出优越的效力。

另一个市场猜测疗效不及预期的点可能是在于CD3部分设计出现了一定的问题,TCE双抗的疗效和安全性往往会受到空间位阻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与CD3的亲和力高或低的平衡也需要研发者进行把控(亲和力高有可能带不来肿瘤杀伤力的增强,低可能则有脱靶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IGM公司在Imvotamab的失利,充分说明了TCE双抗自免领域并非像“大量BD井喷”一样那么吃得开,特别是前有单抗、后有CAR-T的竞争下,TCE双抗需要在疗效突出的同时规避潜在的安全性风险,这实属不易。

02

肿瘤转型过来的自免TCE管线,压力山大?

IGM之后,压力给到剩下“肿瘤转自免的TCE双抗”领军者。

目前全球范围内,除了IGM公司之外进度最快的是Cullinan Therapeutics,同样该公司在2024年4月之前才叫Cullinan Oncology,显然是一家专注于肿瘤药物开发的公司,由于部分管线拓展自免适应症,故而更名。

Cullinan拓展自免领域的核心资产是CLN-978,这是一款CD3/CD19双抗,同时也是首个FDA批准自免适应症IND的CD19 T细胞衔接器疗法。

CLN-978由CD19和CD3的单链可变片段组成,同时包含一个白蛋白结合域以延长半衰期,该药物特点在于其经工程改造对CD19有很高的结合亲和力(即便是CD19表达量极低的B细胞、临床前显示优于安进的贝林妥欧单抗)、对CD3具有更低的亲和力(降低安全性风险)及可实现皮下注射(注射便捷性)。

目前CLN-978在自免领域刚进入临床阶段,成为首个FDA批准自免适应症IND的CD19 T细胞衔接器。临床前数据显示,CLN-978的皮下给药在骨髓、脾脏和淋巴组织中实现了快速、深度和持续的B细胞耗竭,同时减轻了细胞因子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CLN-978首个临床探索的适应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期小样本数据显示:3名患者每周接受30mg皮下注射,在首次给药后96小时内2名具有可检测基线B细胞的患者外周B细胞分别减少了93%和98%,而两名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在首次给药后出现了一级CRS事件,其他不良事件为低级别或与机制相关事件(如淋巴细胞减少症)。

CLN-978的一期SLE临床将在2025Q4获得初步数据,这或许是目前海外TCE双抗治疗自免疾病读出最快的早期临床数据之一,值得期待。

03

国产从肿瘤转型自免的管线待验证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肿瘤转自免这些“TCE双抗”的风险。过往并非没有这样“转向”的药物成功案例,比如罗氏的CD20利妥昔单抗从血液瘤拓展至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自免疾病,商业化天花板获得了极大的突破。

(已获批的TCE双抗CRS和神经毒性比例较高)

相对于单抗,目前TCE双抗对于自免疾病有着更为合理技术理论优势,亟待验证;不过,不同的是,相对于肿瘤适应症,自免患者由于靶细胞负荷较低,需要的药物剂量也比肿瘤患者更低,这无疑会降低相关CRS和ICANS的风险。同时,TCE双抗需要保证目标靶点的亲和力以提供更持久、更彻底的B细胞耗竭,同时极力提升药物安全性(自免患者对副作用更敏感)。

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内部分“转型”TCE双抗研发者的情况。

比较经典的可能是和默沙东达成合作的同润生物CD19/CD3双抗CN-201,该药物通过药明生物WuxiBody平台构建,TCR替代CH1和CL,避免轻链错配,根据需要可以采取1:1或2:1价态设计;该分子为低亲和力CD3抗体,可快速结合快速解离,同时可以保持强效且深度的B细胞清除能力,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数据均不错。

(图源:医药笔记)

从CN-201最新披露的治疗R/R B-ALL患者的一期数据显示,51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接受20mg及以上目标剂量的治疗,12/16(75%)例患者达到CR/CRi;7例患者接受40mg及以上目标剂量的治疗,6/7(85.7%)例患者达到CR/CRi,缓解持续时间最长的为8个月。另外试验中有15例患者发生CRS,其中2例为3级事件,主要发生在首次给药后,其他大多数为低级别,未观察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可以看到,CN-201在R/R B-ALL这样治疗疗效差的恶性血液肿瘤保持了较强的疗效,且在高剂量下安全性相对可控,也让人期待其低剂量下对自免适应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一值得关注的是康诺亚的BCMA/CD3双抗CM336,其在去年以Newco的形式出海且对应项目公司Ouro Medicines近日获得了一笔大额的融资。

CM336是康诺亚开发的弱化设计的天然Y型抗体,临床前数据显示:CM336在BCMA靶点亲和力上显著优于强生的BCMA/CD3双抗Teclistamab,同时CM336较同类竞品TDCC活性更强以及细胞因子释放效应更弱。

CM336最新的临床数据一定程度反馈了其临床前数据所展现的优势,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68例患者(4线)参与了CM336的I/II期研究,在剂量递增和扩展阶段CM336的ORR分别为67%和76%,其中80mg和160mg剂量组的ORR为100%‌;在剂量递增阶段的中位随访时间达12.1个月时,52%的受试者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缓解(sCR)或完全缓解(CR)‌。安全性方面,CM336剂量成功递增至160 mg,且尚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大多数CRS为1级事件,仅7%受试者发生2级CRS事件,未发生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

从CM336一期临床如此高剂量爬坡和较低的安全性风险,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下其在自免适应症中的发挥。

结语:在自免TCE双抗“全球热”的背景下,国产分子仍有大量的出海机会,但考虑到CAR-T,竞争也是残酷的,后来者必须承受更多来自竞品的优异数据的压力,未来掉队的,肯定不止IGM Biosciences这么一家。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本文转载自瞪羚社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仅做分享之用,不代表平台观点。图片、文章、字体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达进群

与更多行业伙伴共探市场前沿资讯



艾美达医药咨询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024年9月,IGM公司取消了肿瘤方向的优先级,全面押注自免方向的探索,比如公司核心管线Imvotamab过去一开始针对的是惰性NHL、DLBCL及其他癌症适应症,但后续其在NHL中产生的数据不尽如人意。
2024年下半年,国产TCE双抗交易风靡全球,而其中与自免相关交易更是占到了所有7笔国产TCE双抗交易中的5笔,堪称“最红”的国产创新药物类型。

正是在这波全球药企疯抢自免TCE双抗权益的热潮中,已经有研发者开始掉队,并且还是进度最靠前的海外Biotech公司IGM Biosciences。

1月9日,IGM Biosciences宣布公司将裁员73%,并停止开发两款自免候选药物Imvotamab(CD3/CD20双抗)和IGM-2644(CD3/CD38双抗)。IGM公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其首席执行官Mary Beth Harler表示,Imvotamab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Ib期研究的中期数据表明,B细胞耗竭的深度和一致性未达到公司预期。

在放弃Imvotamab和IGM-2644后,IGM Biosciences目前管线中仅剩一款与赛诺菲合作的IgM抗体,彻底退出自免TCE赛道的竞争。

这或许给正在狂热开发自免TCE双抗的Biotech和MNC买家们,泼了一盆冷水。

01
IGM Biosciences的再一次断臂

这并不是IGM公司第一次裁员进行战略调整,其上一次裁员可追溯到2023年底,当时该公司裁员22%并停止所有血液瘤项目以及其靶向细胞因子候选产品的临床开发。

2024年9月,IGM公司取消了肿瘤方向的优先级,全面押注自免方向的探索,比如公司核心管线Imvotamab过去一开始针对的是惰性NHL、DLBCL及其他癌症适应症,但后续其在NHL中产生的数据不尽如人意。

IGM公司的技术核心特点是开发IgM为骨架的抗体药物,相比于一般最常见的IgG抗体(2个结合位点),IgM抗体以五聚体形式存在,具有多价性(理论上有12个结合位点),这赋予了其更强结合力和靶点聚集效应。

(Imvotamab结构图)

从结构上看,Imvotamab具有多达10个靶向CD20的结合位点,以及1个CD3的结合位点,作用机制是通过T细胞依赖的细胞毒性(T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杀伤B细胞。如此多的CD20结合位点带来的大概率是靶点亲和力的拉满,尽管是CD20极低表达量的逃逸癌细胞,Imvotamab都能够结合并杀伤。

临床前小鼠模型数据显示,Imvotamab较现有CD20单抗更有效地清除低CD20表达的B细胞,其EC50指标比奥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分别低50倍和1000倍。

IGM公司尚未公布Imvotamab在自免适应症不及预期的具体数据,但市场猜测与IgM骨架的路线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全球尚无IgM分子成药)。天然的IgM抗体在人体的半衰期为5.1天,在过往临床中IgM抗体半衰期一般不超过两天,而Imvotamab在过往的一期临床中半衰期更低,只有1.5天。这种短半衰期、高亲和力的TCE药物,好处是能够带来比较好的治疗安全性,但缺点在于需要频繁注射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

过往Imvotamab近100名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数据显示:其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所有剂量组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率为15%,100mg维持剂量组为9%),并在结合和杀死低CD20表达细胞方面显示出优越的效力。

另一个市场猜测疗效不及预期的点可能是在于CD3部分设计出现了一定的问题,TCE双抗的疗效和安全性往往会受到空间位阻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与CD3的亲和力高或低的平衡也需要研发者进行把控(亲和力高有可能带不来肿瘤杀伤力的增强,低可能则有脱靶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IGM公司在Imvotamab的失利,充分说明了TCE双抗自免领域并非像“大量BD井喷”一样那么吃得开,特别是前有单抗、后有CAR-T的竞争下,TCE双抗需要在疗效突出的同时规避潜在的安全性风险,这实属不易。

02

肿瘤转型过来的自免TCE管线,压力山大?

IGM之后,压力给到剩下“肿瘤转自免的TCE双抗”领军者。

目前全球范围内,除了IGM公司之外进度最快的是Cullinan Therapeutics,同样该公司在2024年4月之前才叫Cullinan Oncology,显然是一家专注于肿瘤药物开发的公司,由于部分管线拓展自免适应症,故而更名。

Cullinan拓展自免领域的核心资产是CLN-978,这是一款CD3/CD19双抗,同时也是首个FDA批准自免适应症IND的CD19 T细胞衔接器疗法。

CLN-978由CD19和CD3的单链可变片段组成,同时包含一个白蛋白结合域以延长半衰期,该药物特点在于其经工程改造对CD19有很高的结合亲和力(即便是CD19表达量极低的B细胞、临床前显示优于安进的贝林妥欧单抗)、对CD3具有更低的亲和力(降低安全性风险)及可实现皮下注射(注射便捷性)。

目前CLN-978在自免领域刚进入临床阶段,成为首个FDA批准自免适应症IND的CD19 T细胞衔接器。临床前数据显示,CLN-978的皮下给药在骨髓、脾脏和淋巴组织中实现了快速、深度和持续的B细胞耗竭,同时减轻了细胞因子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CLN-978首个临床探索的适应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期小样本数据显示:3名患者每周接受30mg皮下注射,在首次给药后96小时内2名具有可检测基线B细胞的患者外周B细胞分别减少了93%和98%,而两名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在首次给药后出现了一级CRS事件,其他不良事件为低级别或与机制相关事件(如淋巴细胞减少症)。

CLN-978的一期SLE临床将在2025Q4获得初步数据,这或许是目前海外TCE双抗治疗自免疾病读出最快的早期临床数据之一,值得期待。

03

国产从肿瘤转型自免的管线待验证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肿瘤转自免这些“TCE双抗”的风险。过往并非没有这样“转向”的药物成功案例,比如罗氏的CD20利妥昔单抗从血液瘤拓展至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自免疾病,商业化天花板获得了极大的突破。

(已获批的TCE双抗CRS和神经毒性比例较高)

相对于单抗,目前TCE双抗对于自免疾病有着更为合理技术理论优势,亟待验证;不过,不同的是,相对于肿瘤适应症,自免患者由于靶细胞负荷较低,需要的药物剂量也比肿瘤患者更低,这无疑会降低相关CRS和ICANS的风险。同时,TCE双抗需要保证目标靶点的亲和力以提供更持久、更彻底的B细胞耗竭,同时极力提升药物安全性(自免患者对副作用更敏感)。

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内部分“转型”TCE双抗研发者的情况。

比较经典的可能是和默沙东达成合作的同润生物CD19/CD3双抗CN-201,该药物通过药明生物WuxiBody平台构建,TCR替代CH1和CL,避免轻链错配,根据需要可以采取1:1或2:1价态设计;该分子为低亲和力CD3抗体,可快速结合快速解离,同时可以保持强效且深度的B细胞清除能力,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数据均不错。

(图源:医药笔记)

从CN-201最新披露的治疗R/R B-ALL患者的一期数据显示,51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接受20mg及以上目标剂量的治疗,12/16(75%)例患者达到CR/CRi;7例患者接受40mg及以上目标剂量的治疗,6/7(85.7%)例患者达到CR/CRi,缓解持续时间最长的为8个月。另外试验中有15例患者发生CRS,其中2例为3级事件,主要发生在首次给药后,其他大多数为低级别,未观察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可以看到,CN-201在R/R B-ALL这样治疗疗效差的恶性血液肿瘤保持了较强的疗效,且在高剂量下安全性相对可控,也让人期待其低剂量下对自免适应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一值得关注的是康诺亚的BCMA/CD3双抗CM336,其在去年以Newco的形式出海且对应项目公司Ouro Medicines近日获得了一笔大额的融资。

CM336是康诺亚开发的弱化设计的天然Y型抗体,临床前数据显示:CM336在BCMA靶点亲和力上显著优于强生的BCMA/CD3双抗Teclistamab,同时CM336较同类竞品TDCC活性更强以及细胞因子释放效应更弱。

CM336最新的临床数据一定程度反馈了其临床前数据所展现的优势,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68例患者(4线)参与了CM336的I/II期研究,在剂量递增和扩展阶段CM336的ORR分别为67%和76%,其中80mg和160mg剂量组的ORR为100%‌;在剂量递增阶段的中位随访时间达12.1个月时,52%的受试者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缓解(sCR)或完全缓解(CR)‌。安全性方面,CM336剂量成功递增至160 mg,且尚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大多数CRS为1级事件,仅7%受试者发生2级CRS事件,未发生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

从CM336一期临床如此高剂量爬坡和较低的安全性风险,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下其在自免适应症中的发挥。

结语:在自免TCE双抗“全球热”的背景下,国产分子仍有大量的出海机会,但考虑到CAR-T,竞争也是残酷的,后来者必须承受更多来自竞品的优异数据的压力,未来掉队的,肯定不止IGM Biosciences这么一家。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本文转载自瞪羚社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仅做分享之用,不代表平台观点。图片、文章、字体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达进群

与更多行业伙伴共探市场前沿资讯



艾美达医药咨询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