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祥云:“小蚕桑”促进乡村“大振兴”

开屏新闻

6天前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祥云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同中国农业银行祥云分行、云南百益茧丝绸有限公司,加强“站联村”“村联企”“企联社”“村联社”“社联党员+农户”的“五联共建”力度,以党建共建、人才共建和资源共建等途径,建成集蚕茧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工厂,并达成“惠农e贷”上门服务的金融支撑体系。

每年桑叶丰收的季节,站在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松梅村养殖小区的山顶,一眼望去,整个村掩映在碧绿的桑树中。风旋着舞步从四面八方吹来,翻起层层绿色的波浪,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介绍,近年来,松梅村采取“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把蚕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产业加以培植,走出了一条蚕桑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丝路”。

“一村一品”产业兴

松梅村位于祥云县刘厂镇西北部,全村国土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4393亩,辖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2024年末全村户籍户数603户2016人。

作为祥云县蚕桑产业专业村之一,松梅村的蚕桑产业经历了从零星种植到连片发展,再到规模化发展的风雨历程。

据松梅村党总支书记自怀宇介绍,过去由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缺少蚕桑生产技术等原因,松梅村经常是广种薄收,“栽一山坡,背一篓篓”。“栽了又挖,挖了又栽”成了一代蚕农难以抹去的记忆。

本世纪初,松梅村“两委”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发展机遇,认真分析全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广地膜栽桑、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蚕桑新技术,努力做强做大蚕桑产业。

“若要火车快,全靠车头带。”自怀宇表示,“刚开始老百姓还持有怀疑态度,不敢栽桑养蚕。村干部先试先栽,比较分析后,觉得这个产业比较适合松梅村发展,便动员全村党员带头发展蚕桑产业。”

在党员的带动下,尝到甜头的老百姓从“要我栽”变“我要栽”,自觉自愿地大面积发展蚕桑产业。桑园从山上走到山下,从旱地走到水田,从零星发展到规模化种植。山地田园,房前屋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桑园。形成了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的良好局面。

为破解种桑养蚕方式粗放、人力成本高、主要劳动力外输等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瓶颈,松梅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土地流转”的发展模式,让蚕桑产业走出了一条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路子。

短短几年,松梅村就发展桑园4879.03亩,有栽桑养蚕农户364户,户均有桑园面积13.40亩,人均有桑园面积3.35亩。

2019年,松梅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是云南省蚕桑产业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

共联共建“丝路长”

近两年,茧价一路飙升,松梅村的茧价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几元钱一公斤上涨到今年的60多元一公斤,给广大蚕农带来福音。但是受国内国际茧丝绸市场的影响,茧价忽高忽低,很不稳定,成为蚕桑专业村持续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最大障碍。

“蚕桑是松梅村唯一的支柱产业,但是因资金短缺,产业发展思路不宽,发展模式老旧,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松梅村党总支书记自怀宇表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技术改进,广大蚕农只能凭经验养蚕;没有资金支持,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只能望洋兴叹,大大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栽桑养蚕技术,延长蚕桑产业链,能产则产,能收则收,能加工则加工,不断畅通蚕茧销售渠道,让广大老百姓享受更多的实惠,祥云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万名人才兴万村”工作的开展,不断探索“合作社+蚕桑专家+银行+蚕农”的政银企社合作新模式。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祥云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同中国农业银行祥云分行、云南百益茧丝绸有限公司,加强“站联村”“村联企”“企联社”“村联社”“社联党员+农户”的“五联共建”力度,以党建共建、人才共建和资源共建等途径,建成集蚕茧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工厂,并达成“惠农e贷”上门服务的金融支撑体系。

按照“合作社+土专家+企业”联农带农蚕桑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了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全村养蚕20435张,产鲜茧909.27吨,平均单产43kg/张,平均单价58.9元/kg,鲜蚕茧总产值5355.87万元,户均14.71万元,人均3.67万元。产业致富“新丝路”不断拓宽,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三产融合”促增收

为进一步夯实蚕桑支柱产业,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松梅村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效益。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松梅村积极探索“桑树+蔬菜”“桑树+中药材”“桑树+粮食”等桑园间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利用率,促进蚕农一地多收。

据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王加辉介绍,松梅村积极探索省力化新型大棚养蚕模式,在“县+镇+村”的项目配套资金的扶持下,2024年投入资金272万元,建成养殖大棚43个7112平方米,每季可养蚕564张,每年可收取租金14.22万元。

养殖大棚空气流通,交通方便,服务范围辐射整个松梅村蚕桑产业范围,预计每年可实现村组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左右,可降低松梅村蚕农养蚕成本18万元左右。

不仅如此,松梅村不断延长桑果观关采摘、果酒酿制、桑叶茶生产加工等蚕桑产业链,积极探索蚕沙粪堆捂发酵、鲜蚕茧烘烤、桑条回收加工等附加产业,不断提高蚕桑综合产值。

2024年,全村桑果年产量4吨,产值1.2万元;桑条产量12800吨,产值192万元;蚕沙产量7882.4吨,产值394.12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6849万元,年人均经济总收入3.42万元,人均可支配经济收入2.4万元。

栽桑养蚕大户自炳跃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激动地说:“现在的松梅村环境优美,家家盖洋房,户户养轿车,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祥云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同中国农业银行祥云分行、云南百益茧丝绸有限公司,加强“站联村”“村联企”“企联社”“村联社”“社联党员+农户”的“五联共建”力度,以党建共建、人才共建和资源共建等途径,建成集蚕茧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工厂,并达成“惠农e贷”上门服务的金融支撑体系。

每年桑叶丰收的季节,站在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松梅村养殖小区的山顶,一眼望去,整个村掩映在碧绿的桑树中。风旋着舞步从四面八方吹来,翻起层层绿色的波浪,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介绍,近年来,松梅村采取“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把蚕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产业加以培植,走出了一条蚕桑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丝路”。

“一村一品”产业兴

松梅村位于祥云县刘厂镇西北部,全村国土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4393亩,辖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2024年末全村户籍户数603户2016人。

作为祥云县蚕桑产业专业村之一,松梅村的蚕桑产业经历了从零星种植到连片发展,再到规模化发展的风雨历程。

据松梅村党总支书记自怀宇介绍,过去由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缺少蚕桑生产技术等原因,松梅村经常是广种薄收,“栽一山坡,背一篓篓”。“栽了又挖,挖了又栽”成了一代蚕农难以抹去的记忆。

本世纪初,松梅村“两委”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发展机遇,认真分析全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广地膜栽桑、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蚕桑新技术,努力做强做大蚕桑产业。

“若要火车快,全靠车头带。”自怀宇表示,“刚开始老百姓还持有怀疑态度,不敢栽桑养蚕。村干部先试先栽,比较分析后,觉得这个产业比较适合松梅村发展,便动员全村党员带头发展蚕桑产业。”

在党员的带动下,尝到甜头的老百姓从“要我栽”变“我要栽”,自觉自愿地大面积发展蚕桑产业。桑园从山上走到山下,从旱地走到水田,从零星发展到规模化种植。山地田园,房前屋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桑园。形成了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的良好局面。

为破解种桑养蚕方式粗放、人力成本高、主要劳动力外输等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瓶颈,松梅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土地流转”的发展模式,让蚕桑产业走出了一条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路子。

短短几年,松梅村就发展桑园4879.03亩,有栽桑养蚕农户364户,户均有桑园面积13.40亩,人均有桑园面积3.35亩。

2019年,松梅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是云南省蚕桑产业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

共联共建“丝路长”

近两年,茧价一路飙升,松梅村的茧价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几元钱一公斤上涨到今年的60多元一公斤,给广大蚕农带来福音。但是受国内国际茧丝绸市场的影响,茧价忽高忽低,很不稳定,成为蚕桑专业村持续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最大障碍。

“蚕桑是松梅村唯一的支柱产业,但是因资金短缺,产业发展思路不宽,发展模式老旧,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松梅村党总支书记自怀宇表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技术改进,广大蚕农只能凭经验养蚕;没有资金支持,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只能望洋兴叹,大大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栽桑养蚕技术,延长蚕桑产业链,能产则产,能收则收,能加工则加工,不断畅通蚕茧销售渠道,让广大老百姓享受更多的实惠,祥云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万名人才兴万村”工作的开展,不断探索“合作社+蚕桑专家+银行+蚕农”的政银企社合作新模式。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祥云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同中国农业银行祥云分行、云南百益茧丝绸有限公司,加强“站联村”“村联企”“企联社”“村联社”“社联党员+农户”的“五联共建”力度,以党建共建、人才共建和资源共建等途径,建成集蚕茧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工厂,并达成“惠农e贷”上门服务的金融支撑体系。

按照“合作社+土专家+企业”联农带农蚕桑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了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全村养蚕20435张,产鲜茧909.27吨,平均单产43kg/张,平均单价58.9元/kg,鲜蚕茧总产值5355.87万元,户均14.71万元,人均3.67万元。产业致富“新丝路”不断拓宽,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三产融合”促增收

为进一步夯实蚕桑支柱产业,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松梅村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效益。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松梅村积极探索“桑树+蔬菜”“桑树+中药材”“桑树+粮食”等桑园间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利用率,促进蚕农一地多收。

据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王加辉介绍,松梅村积极探索省力化新型大棚养蚕模式,在“县+镇+村”的项目配套资金的扶持下,2024年投入资金272万元,建成养殖大棚43个7112平方米,每季可养蚕564张,每年可收取租金14.22万元。

养殖大棚空气流通,交通方便,服务范围辐射整个松梅村蚕桑产业范围,预计每年可实现村组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左右,可降低松梅村蚕农养蚕成本18万元左右。

不仅如此,松梅村不断延长桑果观关采摘、果酒酿制、桑叶茶生产加工等蚕桑产业链,积极探索蚕沙粪堆捂发酵、鲜蚕茧烘烤、桑条回收加工等附加产业,不断提高蚕桑综合产值。

2024年,全村桑果年产量4吨,产值1.2万元;桑条产量12800吨,产值192万元;蚕沙产量7882.4吨,产值394.12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6849万元,年人均经济总收入3.42万元,人均可支配经济收入2.4万元。

栽桑养蚕大户自炳跃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激动地说:“现在的松梅村环境优美,家家盖洋房,户户养轿车,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