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顾与展望|2025年ESG投资势头将更强劲

企观国资

6年前

财政部会同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9部门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立足中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实践和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深度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对国际准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开展评估,以国际准则为基础,制定了体现国际准则有益经验、符合中国国情且能彰显中国特色的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

11月7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中央企业上市公司ESG蓝皮书》(下称《蓝皮书》)。

《蓝皮书》显示,在信息披露方面,截至2024年9月底,央企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达99.6%,其中82家央企集团控股上市公司ESG报告覆盖率达100%。93.9%的央企上市公司ESG报告与年度财务报告同步披露。

不过,《蓝皮书》显示,仅14%的央企上市公司参与过ESG的标准制定工作,15.6%开展过ESG课题研究。

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副局长柳长森直言,总体来看,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在ESG整体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依旧存在对ESG工作认识不足,ESG管理机制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他表示,下一步将针对ESG基础研究和规则制定开展工作。

2024年,中国的ESG工作呈现出哪些特点?在即将到来的新一年中,又有哪些值得重视的发展方向?

走入深水区的ESG工作

在2023年甚至更早的年头,中国企业的ESG相关工作还普遍集中于表层,如是否发布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如是否设置ESG相关职能部门、如是否将ESG工作确立为企业内部的“一把手工程”等。

这些工作诚然很重要,但站在2024年回看它们,已被衬托得颇为浅显。

以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情况为例。

在公开信息中,涉及披露这类报告的比率数据较多,但缺乏对这类报告“良品率”的披露。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并不复杂,无非是计算报告发布总数比深入研究报告简单。在企业角度,发报告也比规范、提升报告质量简单。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近年来的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率稳步上升。

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披露率为28.4%,2020年为28.54%,2021年为32.2%,2022年为36.96%,2023年为41.79%。从2021年到2023年,中国发布ESG相关报告的企业数量亦从1463家跃升至2210家,增长了51%。但针对报告的统一规范指引还有所欠缺,使得市面上的相关报告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有的企业甚至懒到将原有的“社会责任报告”易名“ESG报告”发出。

不断增长的报告披露率确实可以体现ESG理念在A股资本市场中的渗透率和影响力正持续扩大,但ESG工作毕竟不能局限于写报告。

再以设置ESG专项职能部门这项工作为例。

《蓝皮书》显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在管理体系方面有近六成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ESG领导机构,四成将ESG绩效纳入管理薪酬考核范畴,近九成明确了ESG工作主管部门处室。

不过,关于现阶段中国企业总体设立ESG专项职能部门的准确数据仍暂缺。但据闻,某知名驻港企业虽设有ESG部门,但直到2024年10月底,这一部门的人数仅有1人,其关乎ESG议题的“一把手工程”推进情况可想而知。

审视类似问题时确实不应求全责备,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的思路是可行的,但企业要注意其间的“加速度”。

8月7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兼秘书长彭华岗在ESG中国·长三角企业社会责任发布会上表示,伴随着ESG监管的全面提速,中国ESG建设已进入深水区,要充分发挥ESG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以面促全,激励更多区域、行业、企业主动拥抱ESG理念,全面推进ESG工作,让ESG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行动和价值共识,有力推动中国特色ESG体系建设。

信披政策的密集出台

2024年,中国ESG信息披露政策的出台可谓“密集”。

2月8日,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后于4月12日正式发布,并在5月1日起实施。

指引标志着中国内地首次由监管机构正式推出一套系统性且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南,上市公司由此可更好地整合和报告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指引使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步入强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的同时,也倒逼上市企业重视ESG管理等实践工作。

5月27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旨在建立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为中国企业提供信息披露的基本准则和通用性要求。

这一基本准则的总体思路是“积极借鉴、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彰显特色”。

为此,财政部会同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9部门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立足中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实践和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深度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对国际准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开展评估,以国际准则为基础,制定了体现国际准则有益经验、符合中国国情且能彰显中国特色的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

基本准则的发布对构建我国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6月4日,国资委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为国资国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加强ESG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方向引导。其后,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等为代表的地方国资委不断深化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和ESG规律认识,持续提升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和ESG工作站位,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注重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深化研究、选树典型、传播推广,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和ESG工作实现了增量扩面、提质升级。

12月16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发布的《中国ESG发展报告2024》认为,2024年中国ESG发展态势积极,重量级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在全球ESG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增强。企业ESG信息披露率稳步提高,ESG评级机构和数据提供商涌现,生态系统扩大并完善。

2025年的展望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开幕,会上启动并运行了全球碳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全球碳市场启动后,我国国内的碳市场将继续贴近全球统一标准以确保碳信用的质量和竞争力。过程中,中国企业的经营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获取更多国际资金支持国内绿色项目,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也将大大提速,同时也会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以及产业绿色转型的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5月23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完善全国碳市场法规体系。

此外,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行动方案包括10个层面的节能降碳行动,具体涉及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在2025年前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等。这些要求将进一步强化节能降碳的落实力度,助力可持续发展。

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环节,ESG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将不断完善,强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势必有增无减。

有业内人士表示,2025年是ESG信息披露政策密集出台后的首年,也是首批450余家A股上市公司于2026年执行ESG信息强制披露的前一年,预计2025年披露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会大大增多,上市公司 ESG信息披露的探索实践将进一步深入。

2024年ESG信息披露准则体系持续完善,为企业开展新一轮ESG相关报告编制工作提供了更多指导和参考。相比以往,企业更关注ESG报告中实质性议题的识别与披露,以及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因此,上市公司应尽早适应新的披露要求,尽早做好筹备工作。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ESG投资市场会呈现更强劲的发展势头。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和财富市场。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规模将突破475万亿元,投资咨询服务领域有望出现新机遇。根据博研咨询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投资咨询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增至1500亿元,这一趋势反映了投资者对专业投资咨询需求的增加。ESG产品创新受政策鼓励,投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ESG投资咨询、ESG人才培养以及AI赋能ESG等相关业务领域也必将迎来新高潮。

(本文为企业观察报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编辑:王星)

财政部会同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9部门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立足中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实践和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深度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对国际准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开展评估,以国际准则为基础,制定了体现国际准则有益经验、符合中国国情且能彰显中国特色的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

11月7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中央企业上市公司ESG蓝皮书》(下称《蓝皮书》)。

《蓝皮书》显示,在信息披露方面,截至2024年9月底,央企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达99.6%,其中82家央企集团控股上市公司ESG报告覆盖率达100%。93.9%的央企上市公司ESG报告与年度财务报告同步披露。

不过,《蓝皮书》显示,仅14%的央企上市公司参与过ESG的标准制定工作,15.6%开展过ESG课题研究。

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副局长柳长森直言,总体来看,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在ESG整体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依旧存在对ESG工作认识不足,ESG管理机制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他表示,下一步将针对ESG基础研究和规则制定开展工作。

2024年,中国的ESG工作呈现出哪些特点?在即将到来的新一年中,又有哪些值得重视的发展方向?

走入深水区的ESG工作

在2023年甚至更早的年头,中国企业的ESG相关工作还普遍集中于表层,如是否发布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如是否设置ESG相关职能部门、如是否将ESG工作确立为企业内部的“一把手工程”等。

这些工作诚然很重要,但站在2024年回看它们,已被衬托得颇为浅显。

以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情况为例。

在公开信息中,涉及披露这类报告的比率数据较多,但缺乏对这类报告“良品率”的披露。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并不复杂,无非是计算报告发布总数比深入研究报告简单。在企业角度,发报告也比规范、提升报告质量简单。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近年来的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率稳步上升。

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披露率为28.4%,2020年为28.54%,2021年为32.2%,2022年为36.96%,2023年为41.79%。从2021年到2023年,中国发布ESG相关报告的企业数量亦从1463家跃升至2210家,增长了51%。但针对报告的统一规范指引还有所欠缺,使得市面上的相关报告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有的企业甚至懒到将原有的“社会责任报告”易名“ESG报告”发出。

不断增长的报告披露率确实可以体现ESG理念在A股资本市场中的渗透率和影响力正持续扩大,但ESG工作毕竟不能局限于写报告。

再以设置ESG专项职能部门这项工作为例。

《蓝皮书》显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在管理体系方面有近六成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ESG领导机构,四成将ESG绩效纳入管理薪酬考核范畴,近九成明确了ESG工作主管部门处室。

不过,关于现阶段中国企业总体设立ESG专项职能部门的准确数据仍暂缺。但据闻,某知名驻港企业虽设有ESG部门,但直到2024年10月底,这一部门的人数仅有1人,其关乎ESG议题的“一把手工程”推进情况可想而知。

审视类似问题时确实不应求全责备,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的思路是可行的,但企业要注意其间的“加速度”。

8月7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兼秘书长彭华岗在ESG中国·长三角企业社会责任发布会上表示,伴随着ESG监管的全面提速,中国ESG建设已进入深水区,要充分发挥ESG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以面促全,激励更多区域、行业、企业主动拥抱ESG理念,全面推进ESG工作,让ESG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行动和价值共识,有力推动中国特色ESG体系建设。

信披政策的密集出台

2024年,中国ESG信息披露政策的出台可谓“密集”。

2月8日,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后于4月12日正式发布,并在5月1日起实施。

指引标志着中国内地首次由监管机构正式推出一套系统性且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南,上市公司由此可更好地整合和报告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指引使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步入强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的同时,也倒逼上市企业重视ESG管理等实践工作。

5月27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旨在建立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为中国企业提供信息披露的基本准则和通用性要求。

这一基本准则的总体思路是“积极借鉴、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彰显特色”。

为此,财政部会同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9部门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立足中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实践和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深度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对国际准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开展评估,以国际准则为基础,制定了体现国际准则有益经验、符合中国国情且能彰显中国特色的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

基本准则的发布对构建我国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6月4日,国资委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为国资国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加强ESG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方向引导。其后,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等为代表的地方国资委不断深化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和ESG规律认识,持续提升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和ESG工作站位,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注重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深化研究、选树典型、传播推广,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和ESG工作实现了增量扩面、提质升级。

12月16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发布的《中国ESG发展报告2024》认为,2024年中国ESG发展态势积极,重量级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在全球ESG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增强。企业ESG信息披露率稳步提高,ESG评级机构和数据提供商涌现,生态系统扩大并完善。

2025年的展望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开幕,会上启动并运行了全球碳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全球碳市场启动后,我国国内的碳市场将继续贴近全球统一标准以确保碳信用的质量和竞争力。过程中,中国企业的经营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获取更多国际资金支持国内绿色项目,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也将大大提速,同时也会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以及产业绿色转型的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5月23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完善全国碳市场法规体系。

此外,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行动方案包括10个层面的节能降碳行动,具体涉及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在2025年前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等。这些要求将进一步强化节能降碳的落实力度,助力可持续发展。

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环节,ESG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将不断完善,强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势必有增无减。

有业内人士表示,2025年是ESG信息披露政策密集出台后的首年,也是首批450余家A股上市公司于2026年执行ESG信息强制披露的前一年,预计2025年披露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会大大增多,上市公司 ESG信息披露的探索实践将进一步深入。

2024年ESG信息披露准则体系持续完善,为企业开展新一轮ESG相关报告编制工作提供了更多指导和参考。相比以往,企业更关注ESG报告中实质性议题的识别与披露,以及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因此,上市公司应尽早适应新的披露要求,尽早做好筹备工作。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ESG投资市场会呈现更强劲的发展势头。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和财富市场。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规模将突破475万亿元,投资咨询服务领域有望出现新机遇。根据博研咨询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投资咨询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增至1500亿元,这一趋势反映了投资者对专业投资咨询需求的增加。ESG产品创新受政策鼓励,投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ESG投资咨询、ESG人才培养以及AI赋能ESG等相关业务领域也必将迎来新高潮。

(本文为企业观察报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编辑:王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