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在试点的两年多时间里,个人养老金制度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展现出稳健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养老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养老难题。为深入了解不同年代、不同城市人群在养老规划、储备情况和生活状态方面的区别,广发基金与上证投教中心奔赴北上广深四地,分别访谈了出生于60~90年的四代人,通过个体讲述自己对养老的理解和实践,为居民养老提供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杨女士(70后,北京,一个娃,正读高中)
社会上常将70后和80后的中年人比喻为“夹心饼干”,因为上有老(双方的父母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生活)、下有小(儿女的教育需要不小的投入),肩上同时背负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自己养老等多重压力。
面对需要同时兼顾的多重目标,如何进行选择和平衡是其中的要诀。79年出生的杨女士在北京打拼了20年,第一个10年着力解决住房问题,第二个10年主要筹备小孩教育金。如今,当这两大人生任务基本完成后,她和先生开始慎重地规划自己的养老金储备事宜。以下是杨女士的讲述。
(注:为保护采访对象,文章对个别信息做了处理)
规划好三代人的未来
常言道,住房、教育、养老是每个普通人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回首自己在北京打拼的20年,第一个10年的目标是解决住房刚需,第二个10年则重点考虑小孩教育,步入第三个10年,我认为是时候全面规划自己的养老金了。
就我们家来说,房产投资、孩子的教育金排在前两位,至于父母的养老,我们虽然有所规划,但在家庭支出中占比不重。也许再过十来年,当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需要多多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兄弟姐妹们分担父母的医疗和看护费用。但这笔开支并不算大,所以没有特别准备。
至于我们自己的养老,也是从去年才开始考虑。我先生年龄比我大一些,今年快50岁了,他是在事业单位工作,养老、医疗方面的保障相对齐全。我是在企业工作,只有公司给员工统一购买的商业保险。我属于保险意识比较淡薄的人,40岁之后才觉得要比较严谨地规划养老。总的来说,今年之前,我对养老规划的概念是模糊的,并没有做精准对比和分析。
接下来,我计划从保障和增值两方面规划自己的养老。保障方面,我们想增加保险计划。我最近了解了一下,商业保险分为增值型和保障型,我计划给自己增加一项保障功能比较强的重疾险,尽量避免小概率事件对家庭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增值方面,我们想从资产增值角度来规划退休后的现金流,主要考虑基金投资。这几年,国内投资市场波动比较大,我们倾向于更保守一些。目前,我持有市值几十万的公募基金,打算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做一些调整。我在2020年开始买基金,那年股票市场好,持仓浮盈10万;第二年陆续追加投资,但近几年股票行情波动比较大,今年反弹了一波之后,现在账户浮亏比例约15%。四年前买基金是从增值角度考虑,配了好些高弹性的品种,跟自己的风险偏好不一定匹配,我打算接下来逐渐置换成保守一点的品种,降低家庭资产的潜在波动风险。
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办法出台,一位银行的理财经理给我打了电话,说个人开设养老金账户可以买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每年最高可以享受1.2万元的税收优惠。我当时并没有把养老作为很重要的事情考虑,所以没有特别关注。今年12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开,再加上刚好要到年度个税汇算的时候了,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关注,我打算再去详细了解一下。
在多重目标中做选择和平衡
这一两年,社交媒体平台、朋友聚会中关于养老的讨论多了起来,能明显感觉到一股焦虑感裹挟着中年人。我个人觉得,大多数工薪阶层都要同时面临小孩教育金、房贷车贷、赡养父母、自己养老等多重难题,确实是很难兼顾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选择和平衡。
打个比方,家庭的收入是一张摊开的“大饼”,决定了可分配的总额有多少,而各项开支,如房产、小孩教育、养老金等,都会占一个格子,但比例各有多少,取决于家庭的收入情况以及价值观。对我们来说,房产和小孩教育是最看重的两块,在饼图中的占比可能要达到80%。相对而言,我们对自身的养老考虑得比较少,配备还不是很充裕。
与家人、朋友交流后,我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城市的中老年人对养老的看法很不一样。我老家是三四线城市,我父母觉得我们养老肯定没有问题,因为每个月都有退休工资,退休后又打算回老家,拿北京的退休工资去小城市生活,他们会觉得我们的养老生活是很富足的。
坦白说,我现在确实还没有特别担心养老,一来我的年龄还不是很大,未来还要工作十来年,相信自己可以挣到养老金;二来,自己的生活开销不大,相比于家庭其他开支,养老金并不算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或许,不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是家里的经济基础还可以,不觉得养老是一件负担很重的事。
我在北京有个朋友也是70后,说起养老,感觉她比我焦虑。她跟我不同的是,2016年,在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时,她准备要第二个小孩。现在老大读高一,老二今年7岁半,读小学二年级。对她来说,两个小孩的教育金、父母和自己养老金的储备都要同时考虑,需要仔细盘算怎么分配家庭的“饼”。
在理性的财务规划之外,我们也从感性角度畅想了自己的老年生活。在设想中,我们的老年生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旅游和居家养老相结合,在南方找一个宜居的城市,不时出去走走,让自己有比较舒适的老年生活;第二阶段,当身体行动不便时,找个好一点的养老院安度晚年。
站在当下,相比经济上的储备,我更在意的其实是如何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平常,我很喜欢散步,每周坚持跑步三次,饮食也很自律。我觉得,生命最重要的是质量,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拥有舒适幸福的老年生活的重要前提。
基金经理说:
70后的养老规划应该怎么做?
本期嘉宾
广发养老目标日期2035、2040三年持有期
基金经理曹建文
据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意味着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由于70后群体将在2035年前后逐渐进入退休年龄,养老准备就显得尤为迫切。
整体来看,70后大多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成熟阶段,通常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70后通常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需要同时照顾年迈的父母和抚养子女。随着子女教育、房贷等支出的增加,他们的储蓄能力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合理的财务规划和投资选择,对于70后确保退休后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对应到养老投资上,70后可以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目标日期型养老基金。这类基金的波动性水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态调整的,随着投资者退休日的临近,这类产品会逐步降低风险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波动性也随之降低,可以动态匹配投资者的养老投资需求,投资者只要按照自己的退休年份来选择即可。
对于70后而言,距离退休的时间大概有十年左右,可能需要更加稳健的投资策略,以更好地实现资产的稳健增长,因此,选择名称中带有“养老2035”“养老2040”后缀的养老目标基金相对合适。
↓↓↓点击阅读原文,定制你的养老理财方案
导读:
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在试点的两年多时间里,个人养老金制度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展现出稳健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养老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养老难题。为深入了解不同年代、不同城市人群在养老规划、储备情况和生活状态方面的区别,广发基金与上证投教中心奔赴北上广深四地,分别访谈了出生于60~90年的四代人,通过个体讲述自己对养老的理解和实践,为居民养老提供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杨女士(70后,北京,一个娃,正读高中)
社会上常将70后和80后的中年人比喻为“夹心饼干”,因为上有老(双方的父母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生活)、下有小(儿女的教育需要不小的投入),肩上同时背负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自己养老等多重压力。
面对需要同时兼顾的多重目标,如何进行选择和平衡是其中的要诀。79年出生的杨女士在北京打拼了20年,第一个10年着力解决住房问题,第二个10年主要筹备小孩教育金。如今,当这两大人生任务基本完成后,她和先生开始慎重地规划自己的养老金储备事宜。以下是杨女士的讲述。
(注:为保护采访对象,文章对个别信息做了处理)
规划好三代人的未来
常言道,住房、教育、养老是每个普通人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回首自己在北京打拼的20年,第一个10年的目标是解决住房刚需,第二个10年则重点考虑小孩教育,步入第三个10年,我认为是时候全面规划自己的养老金了。
就我们家来说,房产投资、孩子的教育金排在前两位,至于父母的养老,我们虽然有所规划,但在家庭支出中占比不重。也许再过十来年,当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需要多多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兄弟姐妹们分担父母的医疗和看护费用。但这笔开支并不算大,所以没有特别准备。
至于我们自己的养老,也是从去年才开始考虑。我先生年龄比我大一些,今年快50岁了,他是在事业单位工作,养老、医疗方面的保障相对齐全。我是在企业工作,只有公司给员工统一购买的商业保险。我属于保险意识比较淡薄的人,40岁之后才觉得要比较严谨地规划养老。总的来说,今年之前,我对养老规划的概念是模糊的,并没有做精准对比和分析。
接下来,我计划从保障和增值两方面规划自己的养老。保障方面,我们想增加保险计划。我最近了解了一下,商业保险分为增值型和保障型,我计划给自己增加一项保障功能比较强的重疾险,尽量避免小概率事件对家庭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增值方面,我们想从资产增值角度来规划退休后的现金流,主要考虑基金投资。这几年,国内投资市场波动比较大,我们倾向于更保守一些。目前,我持有市值几十万的公募基金,打算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做一些调整。我在2020年开始买基金,那年股票市场好,持仓浮盈10万;第二年陆续追加投资,但近几年股票行情波动比较大,今年反弹了一波之后,现在账户浮亏比例约15%。四年前买基金是从增值角度考虑,配了好些高弹性的品种,跟自己的风险偏好不一定匹配,我打算接下来逐渐置换成保守一点的品种,降低家庭资产的潜在波动风险。
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办法出台,一位银行的理财经理给我打了电话,说个人开设养老金账户可以买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每年最高可以享受1.2万元的税收优惠。我当时并没有把养老作为很重要的事情考虑,所以没有特别关注。今年12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开,再加上刚好要到年度个税汇算的时候了,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关注,我打算再去详细了解一下。
在多重目标中做选择和平衡
这一两年,社交媒体平台、朋友聚会中关于养老的讨论多了起来,能明显感觉到一股焦虑感裹挟着中年人。我个人觉得,大多数工薪阶层都要同时面临小孩教育金、房贷车贷、赡养父母、自己养老等多重难题,确实是很难兼顾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选择和平衡。
打个比方,家庭的收入是一张摊开的“大饼”,决定了可分配的总额有多少,而各项开支,如房产、小孩教育、养老金等,都会占一个格子,但比例各有多少,取决于家庭的收入情况以及价值观。对我们来说,房产和小孩教育是最看重的两块,在饼图中的占比可能要达到80%。相对而言,我们对自身的养老考虑得比较少,配备还不是很充裕。
与家人、朋友交流后,我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城市的中老年人对养老的看法很不一样。我老家是三四线城市,我父母觉得我们养老肯定没有问题,因为每个月都有退休工资,退休后又打算回老家,拿北京的退休工资去小城市生活,他们会觉得我们的养老生活是很富足的。
坦白说,我现在确实还没有特别担心养老,一来我的年龄还不是很大,未来还要工作十来年,相信自己可以挣到养老金;二来,自己的生活开销不大,相比于家庭其他开支,养老金并不算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或许,不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是家里的经济基础还可以,不觉得养老是一件负担很重的事。
我在北京有个朋友也是70后,说起养老,感觉她比我焦虑。她跟我不同的是,2016年,在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时,她准备要第二个小孩。现在老大读高一,老二今年7岁半,读小学二年级。对她来说,两个小孩的教育金、父母和自己养老金的储备都要同时考虑,需要仔细盘算怎么分配家庭的“饼”。
在理性的财务规划之外,我们也从感性角度畅想了自己的老年生活。在设想中,我们的老年生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旅游和居家养老相结合,在南方找一个宜居的城市,不时出去走走,让自己有比较舒适的老年生活;第二阶段,当身体行动不便时,找个好一点的养老院安度晚年。
站在当下,相比经济上的储备,我更在意的其实是如何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平常,我很喜欢散步,每周坚持跑步三次,饮食也很自律。我觉得,生命最重要的是质量,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拥有舒适幸福的老年生活的重要前提。
基金经理说:
70后的养老规划应该怎么做?
本期嘉宾
广发养老目标日期2035、2040三年持有期
基金经理曹建文
据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意味着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由于70后群体将在2035年前后逐渐进入退休年龄,养老准备就显得尤为迫切。
整体来看,70后大多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成熟阶段,通常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70后通常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需要同时照顾年迈的父母和抚养子女。随着子女教育、房贷等支出的增加,他们的储蓄能力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合理的财务规划和投资选择,对于70后确保退休后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对应到养老投资上,70后可以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目标日期型养老基金。这类基金的波动性水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态调整的,随着投资者退休日的临近,这类产品会逐步降低风险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波动性也随之降低,可以动态匹配投资者的养老投资需求,投资者只要按照自己的退休年份来选择即可。
对于70后而言,距离退休的时间大概有十年左右,可能需要更加稳健的投资策略,以更好地实现资产的稳健增长,因此,选择名称中带有“养老2035”“养老2040”后缀的养老目标基金相对合适。
↓↓↓点击阅读原文,定制你的养老理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