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2025年十大预测

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1周前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自主品牌有望将市场份额推进至70%以上,较当前增长约8个百分点,并成为车市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保持10%的稳健增长,成为推动整体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加入整车产业群,请加微信(gasgoo2015)出示名片

回首2024年的汽车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我国乘用车市场将以5.9%的同比增幅收官,销量规模超过2700万辆。今年前11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已突破千万辆规模。车企出海再创新高,全年有望达到500万辆。

然而,繁荣背后是更加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油电”阵营间的价格战、车企间的技术对决和营销较量此起彼伏,价格战竞争范围更是从国内迅速蔓延至海外市场。在这场激烈角逐中,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车企集中,市场淘汰赛范围不断扩大。今年以来,高合、哪吒、远航等新势力相继遭遇重创,备受关注的极越汽车近期更是因融资失败倒下。与此同时,合资品牌整体陷入销量下滑的困境。

图片来源:特斯拉

随之而来的是关厂、裁员、缩减业务等一系列连锁反应。2024年,绝大多数车企都在内卷战中艰难前行。

转眼间,2025年就要到来。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明年的乘用车市场又会如何发展?油电竞争是否会持续升温?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份额之争将进入何种阶段?……

带着这些疑问,盖世汽车面向广大网友展开问卷调查,共收集3000余份有效回复。同时结合盖世汽车研究院的《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报告,盖世汽车认为2025年乘用车市场将呈现十大发展趋势。

01

车市整体维持低增长

从我们用户调研数据来看,超八成的受访者对明年车市发展持积极态度,但预期增长谨慎。26%的用户预计2025年乘用车市场将保持1%~3%的同比增速,另有24%的用户看好3%~5%的增长空间,还有约两成用户认为销量将与2024年基本持平。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以旧换新、地方补贴等政策有望延续,刺激车市需求保持增长。消息显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明年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市场维持增长起到关键作用。专家预计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将拉动乘用车销量增加200万~230万辆,约占总销量的8%~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则预测,2025年地方汽车补贴政策对汽车消费的刺激将会更大。

然而考虑到宏观经济、消费信心的波动以及市场需求的提前释放等问题,可能会削弱增长动能。盖世汽车研究院认为,2025年中国国产乘用车市场预计将保持约2%左右的增速,销量有望突破2800万辆大关。

02

新能源销量有望首超油车

2025年,我国乘用车市场有望迎来历史性转折点——新能源销量将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有望达到1570万辆,同比增长27%。市场份额将跃升至56%,较2024年上涨约10个百分点。与之相对的是,油车市场加速收缩,销量预计萎缩至1200余万辆。

这一预测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加快。但是,消费者对这一趋势的态度相对谨慎。在盖世汽车的问卷调查中,超40%的受访者认为明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在50%~55%区间;有25%左右的用户对55%~60%的渗透率持乐观态度;仅一成用户认为渗透率将突破60%。

事实上,新能源全面超越油车的趋势已是可预见的现实。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数据库统计,截至2024年11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已达1077万辆,渗透率攀升至44%。更为显著的是,自6月以来,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已连续五个月突破50%,掌握市场主导权。

而在新能源赛道上,插混市场(含插电式和增程式)成长亮眼。今年前11个月,插混市场(含增程)销量同比激增85%,达452万辆,而纯电动车的销量增速则放缓至16%,总量为626万辆

很明显,两种动力类型的销量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当前,插混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盖世汽车研究院进一步预测,2025年,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车企,都将在插混赛道展开激烈角逐,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接近纯电动市场。

调研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6%的用户预期插混车型明年将占据新能源市场40%~50%的份额,较2024年有所增长;另有23%的用户认为其份额可能达到50%~55%。

03

自主品牌份额有望破70%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生态版图中,2025年或将成为自主品牌加速重构竞争格局的重要之年。新能源赛道的先发优势,正在转化为自主品牌全面突破的战略动能。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自主品牌有望将市场份额推进至70%以上,较当前增长约8个百分点,并成为车市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

然而,市场对这一判断依然保持谨慎。在调研数据中,多数用户认为自主品牌2025年的市场份额增长或将受限,难以突破70%的关口。另有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甚至预期自主品牌将维持现有64%左右的市场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车市竞争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形态演变。盖世汽车研究院认为,未来汽车制造商的竞争格局将呈现四种主要形态:汽车制造商、生态品牌服务商、细分市场产品领先者和汽车代工商。这意味着,单一的制造能力已不再是制胜的关键。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都在积极谋求突破。受益新能源和出口两大领域的规模化增长,多数自主品牌在2025年仍将延续增长态势。

传统车企中,比亚迪、吉利、长安等有望实现10%以上的同期增长。新势力阵营中,蔚来、小米、鸿蒙智行、小鹏等品牌前景同样令人期待。

04

出海本地化运营成为重要考量点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出海篇章。自2021年起,中国汽车出口就开始步入快速上升通道,今年乘用车出口有望突破500万辆,实现20%以上的同比增长。然而,这条看似通畅的赛道,并非没有荆棘与挑战。

欧洲、美国等主要市场通过设置差异化的关税壁垒和严苛的产业准入门槛,试图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扩张。但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球领先地位,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推动出口的持续规模增长。

在问卷调查中,业内对中国汽车出口依旧持乐观态度。三成用户预期明年汽车出口将实现1%~10%的同比增长,更有35%左右的受访者对超过10%的增幅充满期待。这种乐观情绪,源于对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坚定信心。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保持10%的稳健增长,成为推动整体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更为关键的是,中国车企正加速推进海外本地化生产,在短期内将并行组装与全工艺生产两种模式,逐步突破贸易壁垒。

新能源乘用车无疑将成为国产乘用车出口的核心增量引擎。预计明年的出口规模有望突破190万辆,而传统燃油车出口已进入相对平稳的规模平台期。面对主要区域市场日益严苛的电动汽车贸易壁垒,深度本地化生产俨然成为中国车企破局的关键战略。

长远来看,中国汽车的全球版图正在悄然重构。排除美国、日本和韩国等部分国家,中国将逐步在全球主要市场形成规模化出口。其中,欧洲和独联体分别将成为新能源和燃油车的核心出口市场。与此同时,东南亚和拉美两大市场的潜力正在被逐步激活,有望在未来发展成为第二、第三大出口市场。

05

“一大多强”格局初显

受益新能源和出口两大领域的规模化增长,多数自主品牌在2025年仍将延续增长态势。然而,合资车企因正处于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期,同期将面临严峻的下滑态势。

整体来看,自主阵营中,2025年“一大多强”格局会更为明显。其中,“一大”是指比亚迪。考虑到其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优势,比亚迪依然具有降本的条件,预计2025年或继续实行降价策略。

产品方面,唐L、夏、豹3等新品上市将为比亚迪带来新鲜血液,叠加插混车型逐步升级至DM5.0版本,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可以说,在纯电和插混领域,比亚迪通过5大系列实现了不同级别、不同价位产品的全面覆盖,且实现了品牌向上。

同时,2025年比亚迪将补齐智能化短板,10万-15万元车型有望标配高速NOA,20万元车型实现城市NOA。智能化将成为比亚迪2025年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多重利好下,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比亚迪2025年销量预计将超过514万辆,其中王朝和海洋系列均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传统自主车企中,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后来追上,在0-40万元主流新能源市场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实现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等动力类型的全覆盖。三大车企抓住了市场发展时机,并凭借产品的高性价比、强劲的技术实力等优势,迎来新能源销量大爆发。

奇瑞汽车凭借“新能源+海外”两大市场双轮驱动,2025年销量有望实现21%的同期增速,达到307万辆,仅次于比亚迪。吉利汽车也将实现稳步增长,销量规模为250万辆。

造车新势力中,小米汽车、鸿蒙智行、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盖世汽车研究院重点看好华为系和小米汽车。两大品牌都具备粉丝流量大、品牌影响力强等独特优势,能达成传统车企无法企及的营销效果,叠加智能生态打造和领先的技术创新优势,“长远来看,华为系和小米有望成长为百万量级的车企品牌”。

相关分析师预测,2025年鸿蒙智行销量有望实现70万辆。其中,问界销量预计在45万辆左右,新车M8将是核心增长力。智界R7在产品力调整和后续增程车型上市后,销量有望实现明显增长。再看小米汽车,2025年销量有望突破30万辆规模,同比增长1.2倍,其中新车YU7是销量增长核心。

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在子品牌以及爆款车型的助力下,也将迎来销量突破,同比增速均将达到70%以上,销量规模分别达到38万辆和33万辆。伴随着插混市场红利期到来,零跑汽车2025年将保持40%以上的同期增速,销量也将突破40万辆。

至于理想汽车,由于纯电动产品市场表现待商榷,加之在增程市场竞争对手变多,2025年销量增量或不到10万辆。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合资车企普遍存在电气化转型慢的特征,2025年自主车企对合资车企的市场挤压将进一步明显。大众、丰田、特斯拉、BBA等头部外资品牌都将面临双位数下滑。

其中,一汽大众(含奥迪)基于中国市场特征全新开发的插电式和增程车型预计2026年才能上市,因此2025年下滑幅度较大,销量预计萎缩至118万辆左右。宝马和奔驰由于电动化进程放缓,叠加问界、理想、蔚来等自主高端品牌持续渗透影响下,2025年将继续呈现下滑趋势,降幅均在10%左右。

日系方面,丰田和本田电气化路线仍然以混动为主,同时长期将加快纯电发展。但是,两大车企2025年全新新能源车型布局不多,产品竞争力有待市场考验,预期同比降幅最大。韩系车企北京现代和江苏悦达起亚受国内市场竞争影响,销量依旧将下滑。

06

价格战提前打响

2025年,车市价格战是否会持续?

近90%的用户预期价格战将继续,其中近半数人认为这场竞争可能比今年来得更早。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也预测,随着政策热潮逐渐消退,2025年1月可能成为新一轮车企价格战的起点。为缓解这一压力,中国相关政府机构可能会采取更为温和的策略,如延迟刺激政策或推出其他优惠措施,以减少市场剧烈波动。

业内已经出现明显的价格战预热信号。部分车企开始要求供应商降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为明年的大规模价格战做准备。

然而,价格战并非完全利好,已经侵蚀车企的盈利能力。乘联会数据表明,全国乘用车平均价格10月已下降至16.8万元/辆,较上半年环比下降1.8万元。车企今年前三季度财报印证了这一趋势,过半车企盈利能力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2025年,车企间的盈利分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从用户角度看,价格战是把双刃剑。负面影响包括提前透支市场需求,导致部分车企为降本而简配。这不利于汽车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积极的一面是,价格战可能倒逼车企加速降本增效,推动技术创新,最终让消费者获得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07

新玩家准入“窗口期”关闭

2025年,新玩家入局的窗口期正在关闭。小米汽车今年3月发布SU7时,创始人雷军曾强调,“抓住最后的风口”。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张晓宇曾对盖世汽车表示,“也许有幸运儿还能闯进来,但总体来说,已经非常难了。”

在新旧能源过渡期,新能源市场竞争变化非常快,马太效应也会越发明显。近两年,新能源市场淘汰赛加剧,从边缘车企扩展到有知名度、有量产规模、背靠大股东的新势力。尤其是在消费者购买信心不足又形成了品牌认知度后,资源愈发向头部车企集中,非头部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

2024年,背靠地方国资委的哪吒汽车,还有吉利和百度支持的极越,都陷入经营困境。明年,油电之间、自主与合资之间的竞争将进入关键时刻,这意味着车市淘汰赛范围或将进一步扩大,涵盖自主、合资以及新势力等所有汽车企业。

“销量不行的品牌,后面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有业内人士预测道。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目前中国市面在售且在华生产的汽车品牌一共121个。以2024年1-10月销量来算,仅有35.5%的品牌月均销量过万。如以月销5,000辆为分水岭,达标的品牌占比仅46.3%。有65个品牌的月均销量在5000辆以下。

从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大部分月均销量在3000辆左右的品牌将会出局。

08

智驾科技平权成为产品竞争焦点

近两年,智能化技术持续创新突破,使相关产品的应用成本大幅降低。这一趋势体现在高速NOA功能已成为部分15万元以下车型的标配,而城市NOA功能也开始向20万元以下车型普及。小鹏P7+、比亚迪海狮07等车型便是典型代表。

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新能源汽车NOA功能的标配渗透率达14.4%,若计入选配则高达25.4%。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智能驾驶的普及化将成为未来产品竞争的焦点。高速NOA功能有望进一步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预计到2025年搭载NOA功能的车型销量将达到500~60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30%。

在车企的智能化竞争中,端到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应用,正在改变竞争格局。未来智能驾驶的核心竞争将聚焦于算力和数据两大要素。这些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显著提升智能驾驶车辆在识别障碍、避障和安全通行方面的能力。

同时,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传统底盘系统在响应速度和灵敏度方面已难以满足智能驾驶的低延迟需求。

在此背景下,具备域控制器集成化特征的线控底盘技术应运而生。针对L3/L4级自动驾驶,行业采用“中央传动驱动+电子液压制动(EHB)+电动助力转向(EPS)+空气弹簧+CDC/MRC减振器”的集成方案;而针对L5级自动驾驶,则倾向于采用“轮毂电机分布式驱动+空气弹簧+CDC/MRC减振器”的技术路线。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汽车线控底盘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线控底盘装车规模将超143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1%。其中,线控悬架系统和线控制动系统将成为推动行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动力。

09

AI大模型应用加速智能座舱差异化发展

一定程度上,大屏设计已成为电动车区别于燃油车的标志性特征,同时也是展现智能化水平的重要载体。

目前,行业普遍采用大屏化、多屏化布局,并着力打造座舱“五感”体验,这虽然满足了用户对智能座舱的基本需求,却也导致产品设计趋于同质化。如何在座舱设计中实现差异化创新,已成为各车企突破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面对座舱智能化的战略布局,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品牌虽各有侧重,但都将AI大模型作为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核心技术。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传统自主品牌正着力构建“车机OS+AI大模型+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

其中,比亚迪通过自研座舱芯片并推出璇玑AI大模型,致力于打造AI智能座舱;吉利汽车则专注于整合现有车机OS(操作系统)系统,加速推进AI大模型的车载应用;而奇瑞、长城、广汽和一汽等车企通过发展生态体系、推进车家互联以及布局手机终端等多元化方式,不断拓展其车机生态版图。

在新势力阵营中,智能座舱的AI化升级成为核心发展方向。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新势力品牌均在座舱领域大力推进AI大模型应用,而小米和华为则将重点放在车机生态系统的开发和迭代升级上,展现出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10

汽车玩家加速跨界布局

科技进步推动汽车行业迈入“车路云一体化”新时代,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吸引车企积极布局跨界赛道。其中,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领域成为车企争相布局的重点方向。

在低空经济领域,我国已将其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确立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定位。目前,吉利、广汽、长安、小鹏等车企已相继入局,其中吉利和小鹏旗下的低空经济业务已成功获取商业订单。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飞行汽车将分阶段、分场景的模式逐步落地,这已成为行业共识。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00亿美元和350亿美元。

人形机器人领域自特斯拉、小米入局后持续升温,在2024年迎来AI与云端技术赋能下的蓬勃发展。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认为,智能驾驶技术为具身智能提供了现实应用场景和技术基础,而具身智能反过来也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和环境适应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

我国政府已出台系列支持政策,从战略规划、项目专项、规范标准和产业配套等多个维度鼓励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近两年,比亚迪、特斯拉、小鹏等车企纷纷布局该领域。盖世汽车研究院指出,车企可借助新能源汽车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优势,有效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加快开发进程。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24-2025年为第一阶段,将实现“替代重复性劳动”的基础应用;2029-2030年进入第二阶段,应用范围扩展至制造业工厂和商业服务业等更广泛场景;2035年后步入第三阶段,具身智能技术将实现真正突破。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22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7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销量规模也将从0.4万台攀升至27万台。

小互动

关于车市2025年十大预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

-END-

往期热点

1

手握2300亿现金的“宁王”,要赴港二次上市?

2

年末价格战再起,多家车企推出优惠政策

3

北京现代,还来得及上牌桌吗?

-----------

盖世汽车整车社群目前已覆盖

工业成本、车企发展、智能制造...

▼▼探索更多▼▼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在看 ”哟~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自主品牌有望将市场份额推进至70%以上,较当前增长约8个百分点,并成为车市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保持10%的稳健增长,成为推动整体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加入整车产业群,请加微信(gasgoo2015)出示名片

回首2024年的汽车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我国乘用车市场将以5.9%的同比增幅收官,销量规模超过2700万辆。今年前11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已突破千万辆规模。车企出海再创新高,全年有望达到500万辆。

然而,繁荣背后是更加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油电”阵营间的价格战、车企间的技术对决和营销较量此起彼伏,价格战竞争范围更是从国内迅速蔓延至海外市场。在这场激烈角逐中,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车企集中,市场淘汰赛范围不断扩大。今年以来,高合、哪吒、远航等新势力相继遭遇重创,备受关注的极越汽车近期更是因融资失败倒下。与此同时,合资品牌整体陷入销量下滑的困境。

图片来源:特斯拉

随之而来的是关厂、裁员、缩减业务等一系列连锁反应。2024年,绝大多数车企都在内卷战中艰难前行。

转眼间,2025年就要到来。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明年的乘用车市场又会如何发展?油电竞争是否会持续升温?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份额之争将进入何种阶段?……

带着这些疑问,盖世汽车面向广大网友展开问卷调查,共收集3000余份有效回复。同时结合盖世汽车研究院的《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报告,盖世汽车认为2025年乘用车市场将呈现十大发展趋势。

01

车市整体维持低增长

从我们用户调研数据来看,超八成的受访者对明年车市发展持积极态度,但预期增长谨慎。26%的用户预计2025年乘用车市场将保持1%~3%的同比增速,另有24%的用户看好3%~5%的增长空间,还有约两成用户认为销量将与2024年基本持平。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以旧换新、地方补贴等政策有望延续,刺激车市需求保持增长。消息显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明年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市场维持增长起到关键作用。专家预计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将拉动乘用车销量增加200万~230万辆,约占总销量的8%~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则预测,2025年地方汽车补贴政策对汽车消费的刺激将会更大。

然而考虑到宏观经济、消费信心的波动以及市场需求的提前释放等问题,可能会削弱增长动能。盖世汽车研究院认为,2025年中国国产乘用车市场预计将保持约2%左右的增速,销量有望突破2800万辆大关。

02

新能源销量有望首超油车

2025年,我国乘用车市场有望迎来历史性转折点——新能源销量将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有望达到1570万辆,同比增长27%。市场份额将跃升至56%,较2024年上涨约10个百分点。与之相对的是,油车市场加速收缩,销量预计萎缩至1200余万辆。

这一预测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加快。但是,消费者对这一趋势的态度相对谨慎。在盖世汽车的问卷调查中,超40%的受访者认为明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在50%~55%区间;有25%左右的用户对55%~60%的渗透率持乐观态度;仅一成用户认为渗透率将突破60%。

事实上,新能源全面超越油车的趋势已是可预见的现实。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数据库统计,截至2024年11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已达1077万辆,渗透率攀升至44%。更为显著的是,自6月以来,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已连续五个月突破50%,掌握市场主导权。

而在新能源赛道上,插混市场(含插电式和增程式)成长亮眼。今年前11个月,插混市场(含增程)销量同比激增85%,达452万辆,而纯电动车的销量增速则放缓至16%,总量为626万辆

很明显,两种动力类型的销量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当前,插混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盖世汽车研究院进一步预测,2025年,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车企,都将在插混赛道展开激烈角逐,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接近纯电动市场。

调研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6%的用户预期插混车型明年将占据新能源市场40%~50%的份额,较2024年有所增长;另有23%的用户认为其份额可能达到50%~55%。

03

自主品牌份额有望破70%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生态版图中,2025年或将成为自主品牌加速重构竞争格局的重要之年。新能源赛道的先发优势,正在转化为自主品牌全面突破的战略动能。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自主品牌有望将市场份额推进至70%以上,较当前增长约8个百分点,并成为车市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

然而,市场对这一判断依然保持谨慎。在调研数据中,多数用户认为自主品牌2025年的市场份额增长或将受限,难以突破70%的关口。另有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甚至预期自主品牌将维持现有64%左右的市场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车市竞争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形态演变。盖世汽车研究院认为,未来汽车制造商的竞争格局将呈现四种主要形态:汽车制造商、生态品牌服务商、细分市场产品领先者和汽车代工商。这意味着,单一的制造能力已不再是制胜的关键。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都在积极谋求突破。受益新能源和出口两大领域的规模化增长,多数自主品牌在2025年仍将延续增长态势。

传统车企中,比亚迪、吉利、长安等有望实现10%以上的同期增长。新势力阵营中,蔚来、小米、鸿蒙智行、小鹏等品牌前景同样令人期待。

04

出海本地化运营成为重要考量点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出海篇章。自2021年起,中国汽车出口就开始步入快速上升通道,今年乘用车出口有望突破500万辆,实现20%以上的同比增长。然而,这条看似通畅的赛道,并非没有荆棘与挑战。

欧洲、美国等主要市场通过设置差异化的关税壁垒和严苛的产业准入门槛,试图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扩张。但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球领先地位,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推动出口的持续规模增长。

在问卷调查中,业内对中国汽车出口依旧持乐观态度。三成用户预期明年汽车出口将实现1%~10%的同比增长,更有35%左右的受访者对超过10%的增幅充满期待。这种乐观情绪,源于对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坚定信心。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保持10%的稳健增长,成为推动整体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更为关键的是,中国车企正加速推进海外本地化生产,在短期内将并行组装与全工艺生产两种模式,逐步突破贸易壁垒。

新能源乘用车无疑将成为国产乘用车出口的核心增量引擎。预计明年的出口规模有望突破190万辆,而传统燃油车出口已进入相对平稳的规模平台期。面对主要区域市场日益严苛的电动汽车贸易壁垒,深度本地化生产俨然成为中国车企破局的关键战略。

长远来看,中国汽车的全球版图正在悄然重构。排除美国、日本和韩国等部分国家,中国将逐步在全球主要市场形成规模化出口。其中,欧洲和独联体分别将成为新能源和燃油车的核心出口市场。与此同时,东南亚和拉美两大市场的潜力正在被逐步激活,有望在未来发展成为第二、第三大出口市场。

05

“一大多强”格局初显

受益新能源和出口两大领域的规模化增长,多数自主品牌在2025年仍将延续增长态势。然而,合资车企因正处于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期,同期将面临严峻的下滑态势。

整体来看,自主阵营中,2025年“一大多强”格局会更为明显。其中,“一大”是指比亚迪。考虑到其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优势,比亚迪依然具有降本的条件,预计2025年或继续实行降价策略。

产品方面,唐L、夏、豹3等新品上市将为比亚迪带来新鲜血液,叠加插混车型逐步升级至DM5.0版本,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可以说,在纯电和插混领域,比亚迪通过5大系列实现了不同级别、不同价位产品的全面覆盖,且实现了品牌向上。

同时,2025年比亚迪将补齐智能化短板,10万-15万元车型有望标配高速NOA,20万元车型实现城市NOA。智能化将成为比亚迪2025年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多重利好下,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比亚迪2025年销量预计将超过514万辆,其中王朝和海洋系列均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传统自主车企中,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后来追上,在0-40万元主流新能源市场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实现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等动力类型的全覆盖。三大车企抓住了市场发展时机,并凭借产品的高性价比、强劲的技术实力等优势,迎来新能源销量大爆发。

奇瑞汽车凭借“新能源+海外”两大市场双轮驱动,2025年销量有望实现21%的同期增速,达到307万辆,仅次于比亚迪。吉利汽车也将实现稳步增长,销量规模为250万辆。

造车新势力中,小米汽车、鸿蒙智行、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盖世汽车研究院重点看好华为系和小米汽车。两大品牌都具备粉丝流量大、品牌影响力强等独特优势,能达成传统车企无法企及的营销效果,叠加智能生态打造和领先的技术创新优势,“长远来看,华为系和小米有望成长为百万量级的车企品牌”。

相关分析师预测,2025年鸿蒙智行销量有望实现70万辆。其中,问界销量预计在45万辆左右,新车M8将是核心增长力。智界R7在产品力调整和后续增程车型上市后,销量有望实现明显增长。再看小米汽车,2025年销量有望突破30万辆规模,同比增长1.2倍,其中新车YU7是销量增长核心。

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在子品牌以及爆款车型的助力下,也将迎来销量突破,同比增速均将达到70%以上,销量规模分别达到38万辆和33万辆。伴随着插混市场红利期到来,零跑汽车2025年将保持40%以上的同期增速,销量也将突破40万辆。

至于理想汽车,由于纯电动产品市场表现待商榷,加之在增程市场竞争对手变多,2025年销量增量或不到10万辆。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合资车企普遍存在电气化转型慢的特征,2025年自主车企对合资车企的市场挤压将进一步明显。大众、丰田、特斯拉、BBA等头部外资品牌都将面临双位数下滑。

其中,一汽大众(含奥迪)基于中国市场特征全新开发的插电式和增程车型预计2026年才能上市,因此2025年下滑幅度较大,销量预计萎缩至118万辆左右。宝马和奔驰由于电动化进程放缓,叠加问界、理想、蔚来等自主高端品牌持续渗透影响下,2025年将继续呈现下滑趋势,降幅均在10%左右。

日系方面,丰田和本田电气化路线仍然以混动为主,同时长期将加快纯电发展。但是,两大车企2025年全新新能源车型布局不多,产品竞争力有待市场考验,预期同比降幅最大。韩系车企北京现代和江苏悦达起亚受国内市场竞争影响,销量依旧将下滑。

06

价格战提前打响

2025年,车市价格战是否会持续?

近90%的用户预期价格战将继续,其中近半数人认为这场竞争可能比今年来得更早。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也预测,随着政策热潮逐渐消退,2025年1月可能成为新一轮车企价格战的起点。为缓解这一压力,中国相关政府机构可能会采取更为温和的策略,如延迟刺激政策或推出其他优惠措施,以减少市场剧烈波动。

业内已经出现明显的价格战预热信号。部分车企开始要求供应商降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为明年的大规模价格战做准备。

然而,价格战并非完全利好,已经侵蚀车企的盈利能力。乘联会数据表明,全国乘用车平均价格10月已下降至16.8万元/辆,较上半年环比下降1.8万元。车企今年前三季度财报印证了这一趋势,过半车企盈利能力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2025年,车企间的盈利分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从用户角度看,价格战是把双刃剑。负面影响包括提前透支市场需求,导致部分车企为降本而简配。这不利于汽车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积极的一面是,价格战可能倒逼车企加速降本增效,推动技术创新,最终让消费者获得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07

新玩家准入“窗口期”关闭

2025年,新玩家入局的窗口期正在关闭。小米汽车今年3月发布SU7时,创始人雷军曾强调,“抓住最后的风口”。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张晓宇曾对盖世汽车表示,“也许有幸运儿还能闯进来,但总体来说,已经非常难了。”

在新旧能源过渡期,新能源市场竞争变化非常快,马太效应也会越发明显。近两年,新能源市场淘汰赛加剧,从边缘车企扩展到有知名度、有量产规模、背靠大股东的新势力。尤其是在消费者购买信心不足又形成了品牌认知度后,资源愈发向头部车企集中,非头部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

2024年,背靠地方国资委的哪吒汽车,还有吉利和百度支持的极越,都陷入经营困境。明年,油电之间、自主与合资之间的竞争将进入关键时刻,这意味着车市淘汰赛范围或将进一步扩大,涵盖自主、合资以及新势力等所有汽车企业。

“销量不行的品牌,后面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有业内人士预测道。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目前中国市面在售且在华生产的汽车品牌一共121个。以2024年1-10月销量来算,仅有35.5%的品牌月均销量过万。如以月销5,000辆为分水岭,达标的品牌占比仅46.3%。有65个品牌的月均销量在5000辆以下。

从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大部分月均销量在3000辆左右的品牌将会出局。

08

智驾科技平权成为产品竞争焦点

近两年,智能化技术持续创新突破,使相关产品的应用成本大幅降低。这一趋势体现在高速NOA功能已成为部分15万元以下车型的标配,而城市NOA功能也开始向20万元以下车型普及。小鹏P7+、比亚迪海狮07等车型便是典型代表。

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新能源汽车NOA功能的标配渗透率达14.4%,若计入选配则高达25.4%。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智能驾驶的普及化将成为未来产品竞争的焦点。高速NOA功能有望进一步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预计到2025年搭载NOA功能的车型销量将达到500~60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30%。

在车企的智能化竞争中,端到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应用,正在改变竞争格局。未来智能驾驶的核心竞争将聚焦于算力和数据两大要素。这些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显著提升智能驾驶车辆在识别障碍、避障和安全通行方面的能力。

同时,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传统底盘系统在响应速度和灵敏度方面已难以满足智能驾驶的低延迟需求。

在此背景下,具备域控制器集成化特征的线控底盘技术应运而生。针对L3/L4级自动驾驶,行业采用“中央传动驱动+电子液压制动(EHB)+电动助力转向(EPS)+空气弹簧+CDC/MRC减振器”的集成方案;而针对L5级自动驾驶,则倾向于采用“轮毂电机分布式驱动+空气弹簧+CDC/MRC减振器”的技术路线。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汽车线控底盘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线控底盘装车规模将超143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1%。其中,线控悬架系统和线控制动系统将成为推动行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动力。

09

AI大模型应用加速智能座舱差异化发展

一定程度上,大屏设计已成为电动车区别于燃油车的标志性特征,同时也是展现智能化水平的重要载体。

目前,行业普遍采用大屏化、多屏化布局,并着力打造座舱“五感”体验,这虽然满足了用户对智能座舱的基本需求,却也导致产品设计趋于同质化。如何在座舱设计中实现差异化创新,已成为各车企突破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面对座舱智能化的战略布局,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品牌虽各有侧重,但都将AI大模型作为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核心技术。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传统自主品牌正着力构建“车机OS+AI大模型+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

其中,比亚迪通过自研座舱芯片并推出璇玑AI大模型,致力于打造AI智能座舱;吉利汽车则专注于整合现有车机OS(操作系统)系统,加速推进AI大模型的车载应用;而奇瑞、长城、广汽和一汽等车企通过发展生态体系、推进车家互联以及布局手机终端等多元化方式,不断拓展其车机生态版图。

在新势力阵营中,智能座舱的AI化升级成为核心发展方向。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新势力品牌均在座舱领域大力推进AI大模型应用,而小米和华为则将重点放在车机生态系统的开发和迭代升级上,展现出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10

汽车玩家加速跨界布局

科技进步推动汽车行业迈入“车路云一体化”新时代,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吸引车企积极布局跨界赛道。其中,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领域成为车企争相布局的重点方向。

在低空经济领域,我国已将其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确立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定位。目前,吉利、广汽、长安、小鹏等车企已相继入局,其中吉利和小鹏旗下的低空经济业务已成功获取商业订单。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飞行汽车将分阶段、分场景的模式逐步落地,这已成为行业共识。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00亿美元和350亿美元。

人形机器人领域自特斯拉、小米入局后持续升温,在2024年迎来AI与云端技术赋能下的蓬勃发展。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认为,智能驾驶技术为具身智能提供了现实应用场景和技术基础,而具身智能反过来也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和环境适应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

我国政府已出台系列支持政策,从战略规划、项目专项、规范标准和产业配套等多个维度鼓励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近两年,比亚迪、特斯拉、小鹏等车企纷纷布局该领域。盖世汽车研究院指出,车企可借助新能源汽车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优势,有效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加快开发进程。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24-2025年为第一阶段,将实现“替代重复性劳动”的基础应用;2029-2030年进入第二阶段,应用范围扩展至制造业工厂和商业服务业等更广泛场景;2035年后步入第三阶段,具身智能技术将实现真正突破。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22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7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销量规模也将从0.4万台攀升至27万台。

小互动

关于车市2025年十大预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

-END-

往期热点

1

手握2300亿现金的“宁王”,要赴港二次上市?

2

年末价格战再起,多家车企推出优惠政策

3

北京现代,还来得及上牌桌吗?

-----------

盖世汽车整车社群目前已覆盖

工业成本、车企发展、智能制造...

▼▼探索更多▼▼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在看 ”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