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到政策—2024年A股市场大规模退市潮背后的多维度分析

中金在线

6天前

2024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年内共有55家企业在12月之前被迫或自愿选择退市。

图片

2024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年内共有55家企业在12月之前被迫或自愿选择退市。这一现象不仅标志着资本市场的自我净化过程,也反映了监管政策、市场环境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共同作用。

2024年中国股市退市潮深度解析

2024年中国股市退市潮时间线

- 第一季度(1月至3月):共8家,如*ST泛海(000046.SZ)、ST贵人(603555.SH),这期间正值年报披露期,部分连续亏损多年的企业难以继续维持上市地位。

- 第二季度(4月至6月):数量激增至20家,包括新海退(002089.SZ)、太安退(000961.SZ),此阶段正值年报发布高峰期,业绩不佳的企业更容易暴露问题。

- 第三季度(7月至9月):达到顶峰,共有21家公司退市,例如海印股份(000861.SZ)、*ST美尚(300495.SZ),这期间正值半年报发布时期,业绩不佳的企业更容易被识别出来并采取相应措施。

- 第四季度(10月至11月):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有6家公司在此期间退出市场,如*ST亚星(600213.SH)、ST旭电(000413.SZ)。

股价低迷、信息披露违规与

长期亏损企业的大规模退出

- 股价低于面值: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占比超过一半以上。这类情况通常发生在企业基本面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使得股票价格持续低迷。

- 其它不符合挂牌的情形:包括暂停上市后未披露定期报告、违规行为等。这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 连续四年亏损:虽然比例较小,但也说明了长期业绩不佳的企业最终难逃退市命运。

- 政策导向下的主动退市:一些企业在评估自身状况后,可能会选择主动退出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强化监管与保护

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多措并举应对大规模退市潮,维护市场秩序及中小投资者权益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退市潮,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1. 强化信息披露要求:

- 监管机构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尤其是财务数据和重大事项公告。此举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让投资者能够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2. 严格执行退市制度:

- 对于那些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坚决执行退市程序,防止“僵尸企业”占用市场资源。同时,对于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退市的公司,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形成有效震慑。

3. 优化交易规则:

- 上交所和深交所不断改进和完善交易制度,如引入熔断机制、限制异常波动等措施,减少非理性炒作带来的风险,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4. 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为了更好地处理退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争议,监管部门鼓励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仲裁、调解等方式,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妥善处理。

加强中介管理

上交所和深交所以“新国九条”为指引,全面提升券商、会所、律所执业标准与内控水平

根据《新国九条》的精神,上交所和深交所在2024年进一步加大了对券商、会计师事务所(会所)、律师事务所(律所)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力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执业标准:

- 要求各中介机构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专业规范提供服务,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对于违反规定的机构和个人,将严肃处理直至吊销执业资格。

2. 增强内控机制建设:

- 督促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项目的风险评估与监控,确保业务操作合法合规。同时,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 深化合作交流:

- 推动中介机构之间以及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研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课程等形式,不断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4. 加大监督检查频率:

-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全面排查潜在隐患,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问题。对于屡教不改者,除依法处罚外还将公开曝光,警示其他同行。

2024年的大量退市事件不仅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也提醒所有参与者重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共同维护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此外,监管层及上交所、深交所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提高了市场效率,也为广大二级市场投资人提供了坚实的保护屏障。

图片免责声明:本文为,【基本面解码】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转载必究。本文所有内容参考资料均来自三方机构公开信息、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基本面解码】原创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信息仅为阅读者交流学习为目的,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依据该信息作出决策。【基本面解码】不对因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小编。

2024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年内共有55家企业在12月之前被迫或自愿选择退市。

图片

2024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年内共有55家企业在12月之前被迫或自愿选择退市。这一现象不仅标志着资本市场的自我净化过程,也反映了监管政策、市场环境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共同作用。

2024年中国股市退市潮深度解析

2024年中国股市退市潮时间线

- 第一季度(1月至3月):共8家,如*ST泛海(000046.SZ)、ST贵人(603555.SH),这期间正值年报披露期,部分连续亏损多年的企业难以继续维持上市地位。

- 第二季度(4月至6月):数量激增至20家,包括新海退(002089.SZ)、太安退(000961.SZ),此阶段正值年报发布高峰期,业绩不佳的企业更容易暴露问题。

- 第三季度(7月至9月):达到顶峰,共有21家公司退市,例如海印股份(000861.SZ)、*ST美尚(300495.SZ),这期间正值半年报发布时期,业绩不佳的企业更容易被识别出来并采取相应措施。

- 第四季度(10月至11月):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有6家公司在此期间退出市场,如*ST亚星(600213.SH)、ST旭电(000413.SZ)。

股价低迷、信息披露违规与

长期亏损企业的大规模退出

- 股价低于面值: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占比超过一半以上。这类情况通常发生在企业基本面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使得股票价格持续低迷。

- 其它不符合挂牌的情形:包括暂停上市后未披露定期报告、违规行为等。这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 连续四年亏损:虽然比例较小,但也说明了长期业绩不佳的企业最终难逃退市命运。

- 政策导向下的主动退市:一些企业在评估自身状况后,可能会选择主动退出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强化监管与保护

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多措并举应对大规模退市潮,维护市场秩序及中小投资者权益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退市潮,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1. 强化信息披露要求:

- 监管机构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尤其是财务数据和重大事项公告。此举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让投资者能够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2. 严格执行退市制度:

- 对于那些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坚决执行退市程序,防止“僵尸企业”占用市场资源。同时,对于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退市的公司,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形成有效震慑。

3. 优化交易规则:

- 上交所和深交所不断改进和完善交易制度,如引入熔断机制、限制异常波动等措施,减少非理性炒作带来的风险,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4. 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为了更好地处理退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争议,监管部门鼓励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仲裁、调解等方式,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妥善处理。

加强中介管理

上交所和深交所以“新国九条”为指引,全面提升券商、会所、律所执业标准与内控水平

根据《新国九条》的精神,上交所和深交所在2024年进一步加大了对券商、会计师事务所(会所)、律师事务所(律所)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力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执业标准:

- 要求各中介机构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专业规范提供服务,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对于违反规定的机构和个人,将严肃处理直至吊销执业资格。

2. 增强内控机制建设:

- 督促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项目的风险评估与监控,确保业务操作合法合规。同时,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 深化合作交流:

- 推动中介机构之间以及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研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课程等形式,不断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4. 加大监督检查频率:

-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全面排查潜在隐患,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问题。对于屡教不改者,除依法处罚外还将公开曝光,警示其他同行。

2024年的大量退市事件不仅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也提醒所有参与者重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共同维护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此外,监管层及上交所、深交所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提高了市场效率,也为广大二级市场投资人提供了坚实的保护屏障。

图片免责声明:本文为,【基本面解码】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转载必究。本文所有内容参考资料均来自三方机构公开信息、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基本面解码】原创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信息仅为阅读者交流学习为目的,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依据该信息作出决策。【基本面解码】不对因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小编。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