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8日讯 12月18日,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品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枣庄市坚持把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实施系统治理、精准管控,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9个国、省控断面水体优良比例连续四年保持100%,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聚焦系统保护,构建协同共治格局
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四湖治理保护,成立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实施《枣庄市辖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工作方案,健全部门联合、调度通报、督导考核、预警约谈等工作机制。建立市、区、镇、村四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明确市级河(湖)长12名、县级72名、镇级462名、村级1564名。压紧压实基层治污责任,将全市28个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达标情况纳入15个镇(街)生态补偿,督促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连续三年实施《枣庄市南四湖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年度计划》,规划建成南四湖重点治污工程项目110项。
聚焦环境治理,推进综合治污控源
紧抓冬春季水质保障,持续开展汛期隐患问题排查,累计排查雨污管网2000余公里,整治隐患问题112处,清理整治河道问题260处。对新薛河、城郭河实施生态补水,保障枯水期水资源有效补给,满足河道生态需求,确保枯水期地表河湖水质稳定。坚持“查测溯治管”,全市4433个入河湖排污(水)口全部完成溯源和整治,49个重点排污口实行标志牌标识、动态监测管理,做到“排入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确保入河水质稳定达标。
坚持以用为主、以治为要、以农为本,累计完成225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整治完成10条城市黑臭水体和50条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长治久清。强化流域数字化高效监管,重点断面建设水质指纹溯源系统,全市12条主要河流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17座,对47个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进行水质状况实时监控。
聚焦补齐短板,加快治污项目建设
实施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滕州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枣庄高新区新扩建污水集中处理厂,新增能力18万吨/日,市中区、山亭区正在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成后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85万吨/日,环境治理“硬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24年,4座污水处理厂实施了提标工程,全市78%的污水处理厂将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出水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
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修复管网塌陷、破裂、溢流点30处,完成5个区域污水管网改造重建工程。开展城市初期雨(污)水处置工作,建设了滕州市城区(北部、中部)初期雨水收集处置工程、新薛河应急补水工程,在市中区建设了两座污水调蓄池,容积达8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城市污水溢流问题。开展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按照《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以硫酸盐、全盐量等污染物为治理重点,指导重点排污企业完成提标改造,实现达标排放。
聚焦生态修复,筑牢绿色生态空间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通过实施水生态修复,着力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实现水环境由“净”到“美”的提升。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滕州市333公顷集中连片养殖池塘实施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开展以鱼净水行动,全市大中型水库、滨湖水域、城市水系累计增殖放流净水鱼苗4000余万尾;全面完成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2247亩鱼塘清退任务。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365家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开展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河流、湖泊周围林带3078亩,修复天然湿地6301亩,全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1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白琵鹭、青头潜鸭等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在枣庄落户安家。全市已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35处、总面积3万余亩,日处理水量30万方,污染物削减总量约1500吨/年。统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示范流域河段,枣庄市蟠龙河(薛城段)入选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聚焦流域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强化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与周边地市、区县签订联防联控协议9份,建全跨省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市、县两级联防联控协议“全覆盖”。因地制宜实施韩庄运河“一河一策一图”,严密防控南水北调东线水环境风险,经验做法被列入全省典型案例,并被生态环境部转发。今年10月全省生态环境应急实兵演练暨生态环境监管技术比武活动在枣庄市成功举办。加强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1345艘营运船舶、5家港口安装污染物智能监控系统,抓好全链条监管。聚焦水环境突出问题,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成功侦破“5·07”非法跨省处置危险废物案、“4·07”偷排高浓度挥发酚案等案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
闪电新闻记者 李环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