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 博士
国盛证券宏观分析师,朱慧
事件:按惯例,近一两周将召开12月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
核心观点:
1、12月政治局会议历来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吹风会,大多依次在第一周、第二周召开,次年经济工作基调和总体部署也就此确定。
2、基于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表现,10.28政治局会议,12.2总书记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发言,近期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门会议和表态,我们对本次12月政治局会议做出4大前瞻:
前瞻1:经济形势上,应会肯定当前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但应也会继续强调内外压力仍大、不确定性较高、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等,需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前瞻2:政策基调上,鉴于明年可能继续“保5%”(4.5%以上应是底线目标),叠加可能的关税升级,预计政策总基调应会更积极、更扩张、更给力、干字当头,全力各种“稳”。
前瞻3:政策执行上,应会要求进一步抓落实,“敢做善为,主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要求继续抓好已有存量政策落实、积极谋划增量政策。
前瞻4:重点工作上,扩内需、中央加杠杆,包括松货币、宽财政、促消费、稳地产、拉基建、稳民营、强产业、促改革等,很可能会有不少新提法:
>中央加杠杆“更给力”,我们预计:一般赤字率3.5%-4%之间或以上,扩大专项债规模至4.5万亿以上,扩大特别国债规模至2-3万亿以上,对应看2025年全口径赤字率(广义赤字率)可能接近9%甚至更高、对应为史上最高的财政赤字率。
>促消费,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望扩容,预计会有3000亿以上,补贴范围从汽车、家电扩大至家居、消费电子等。
>稳地产,收储规模有望增加、中央可能更大程度参与地方收储,北上有可能进一步放松限购限售。
>扩基建,着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可能的举措包括放宽专项债项目审批、筹划水利等更多大项目、加快推动区域战略等。
>强产业,有望看到更多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如短期各地发布并购重组支持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
>促改革,2025年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的关键一年,“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6大领域可能提速。
>其他可关注:稳资本市场、稳就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等部署。
1、12月政治局会议历来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吹风会,大多依次在第一周、第二周召开,次年经济工作基调和总体部署也就此确定。每年4/7/10/12月的季度政治局会议(10月可能不开)均围绕经济,是决定政策方向的关键会议。其中,12月政治局会议定调次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篇幅也更长。
2、基于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表现,结合10.28政治局会议、12.2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以及近期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门会议和表态,我们对本次12月政治局会议做出4大前瞻:前瞻1:经济形势上,应会肯定当前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但应也会继续强调内外压力仍大、不确定性较高、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等,需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一方面,应会肯定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如延续11.19发改委发布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另一方面,继续强调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内外压力仍大、不确定性较高等,且明年是特朗普当选的第一年,中美关系变数也将增多,尤其是加征关税的节奏和力度,如12.2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对应“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前瞻2:政策基调上,鉴于明年可能继续“保5%”(4.5%以上应是底线目标),叠加可能的关税升级,预计政策总基调应会更积极、更扩张、更给力、干字当头,全力各种“稳”。前期报告我们已多次提示,随着9月底一揽子政策出台,10月以来我国经济环比改善的迹象增多,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本质上还是需求不足、信心不足;再考虑到2025年可能继续“保5%”,叠加可能的关税升级,均指向2025年政策大方向上会更积极、更扩张、更给力(详见报告《干字当头—2025年经济与资产展望》)。前瞻3:政策执行上,应会要求进一步抓落实,“敢做善为,主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要求继续抓好已有存量政策落实、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应会延续要求进一步抓好落实,如7.30政治局会议提到“激励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10.28政治局会议强调“敢作善为、攻坚克难,主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此外,节奏上,9.24以来多项增量政策实际落地见效期应是在明年,包括“10万亿+”财政刺激方案、专项债新增支持土储和收储、支持并购重组活跃资本市场等。因此,可能要求持续抓好增量政策落地,积极谋划增量政策,短期应也看到政策接续,如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换新、提前下达2025年专项债额度。前瞻4:重点工作上,扩内需、中央加杠杆,包括松货币、宽财政、促消费、稳地产、拉基建、稳民营、强产业、促改革等,很可能会有不少新提法:>松货币、宽财政,中央加杠杆“更给力”,赤字率有望史上最高。货币政策方面,12.2央行已表示,明年“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其中,“重点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平稳发展”。预计2025年降准降息可能均在2-3次、结构性工具仍是发力重点。财政政策方面,预计一般赤字率3.5%-4%之间或以上,扩大专项债规模至4.5万亿以上(关注项目审核可能的优化),扩大特别国债规模至2-3万亿以上,对应看2025年全口径赤字率(广义赤字率)可能接近9%甚至更高,保障“两重”项目建设。此前,参考近期两大央企发行5000亿专项债、支持央企发起创业投资基金,关注明年可能更多形式的“中央加杠杆”。>促消费,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望扩容,预计会有3000亿以上,并扩大补贴范围。2024年共实施两轮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但仅有第二轮3000亿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给予“真金白银”补贴。近期,包括商务部、发改委已表态研究政策接续,包括11.19发改委针对“两新”政策(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11.21商务部“将提前谋划明年的汽车以旧换新接续政策”。据此,2025年有望延续实施“两新”政策,预计会有3000亿以上,且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消费品种可能扩大至家居、家装、家纺、消费电子等。>稳地产,收储规模有望增加、中央可能更大程度参与地方收储,北上有可能进一步放松限购限售。2024年稳地产思路已转变、且已有实质性动作,包括加大“白名单”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地方收储、专项债新增支持土储和收储。但今年收储规模略显克制,年内仅有新设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预计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2025年稳地产供需两端有望继续加力,包括供给端,增加收储规模、中央也可能更大程度参与地方收储;需求端,北上进一步松绑限购限售等。>扩基建,着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可能的举措包括放宽专项债项目审批、筹划水利等更多大项目、加快推动区域战略等。预计2025年扩基建仍是稳增长主线,抓手包括适当放宽专项债等项目审批;筹划水利等更多重大项目;加快推动区域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加快重点城市规划建设(近期国务院已批复广深等多城2021-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等)。>强产业,有望看到更多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如短期各地发布并购重组支持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健全体制机制角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叠加2025年面临可能的关税威胁,在进一步练好内功要求下,应会看到更多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如金融支持方面,短期应可看到各地发布并购重组支持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举措。>促改革,2025年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的关键一年,“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6大领域可能提速。从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各部门表态看,明年重点关注6大领域改革进程:1)保障和改善民生,如建立全国性生育补贴、加大个税扣除力度等;2)财税体制改革,应会率先推进预算、转移支付、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等;3)国企改革,推进原始创新、国有资本“3集中”;4)强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如要各地用好并购重组支持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举措;5)稳民营经济,关注即将发布的《民营经济促进法》;6)扩开放,应会创新方式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持续优化外资促进政策等。>其他可关注:稳资本市场,短期关注各地支持并购重组举措,以及平准基金等可能的增量政策;稳就业,应会继续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应会延续要求做好岁末年初各方面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等。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朱慧,国盛宏观分析师;穆仁文,国盛宏观分析师;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分析师;薛舒宁,国盛宏观研究员。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4年12月3日发布的报告《》,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朱慧 S0680523090002 zhuhui3@gszq.com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