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数据告诉我的事,却和新闻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而如果跌到1.5,就跌入“警戒线”,再不努力就很难恢复人口向上增长的趋势了。...紧接着的,是人口负增长、创业艰难、业务裁员、养老难题……。
作 者: 刘润主创团
来 源: 刘润(ID:runliu-pub)
这几年的新闻里,你可能没少看到这几个词:恐婚、恐育、老龄少子化……我们当然希望一切欣欣向荣,渴望人人都充满活力和希望。但是这些现象,你很难靠个人去改变。你每次看新闻,新闻又说老龄化社会影响每人的未来。而结婚的人在变少,生娃的人就少。娃少了,未来又会加深老龄化。紧接着的,是人口负增长、创业艰难、业务裁员、养老难题……我都能想象,每次这些新闻跳入你眼帘,你眼里的火花都会黯淡一分。碰巧,我最近阅读了一份资料,《中国统计年鉴2024》。里面的数据告诉我的事,却和新闻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有的,是全局的反转。比如,跌了9年的全国初婚人数和就业人数,都在2023年回升了。全国的出生率少了,但西藏、贵州、宁夏的老百姓还很喜欢生娃;
到处都在说“恐婚”,但广东、河南、山东、四川的朋友还在疯狂奔赴婚姻;
老龄化社会到来,但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地年轻人还在涌入;
如果你继续透过滤镜去看待你的事业、工作、生活,那么很可能,你基于此做出的决策,也会失真。而如果你比大部分人更早摘掉滤镜,也就能更早抓住机遇,提前布局。什么意思呢?就从讨论度比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你说起吧。
新生儿少,但并不是哪里都少
假设,你是一位母婴行业从业者。你手头正在做的母婴产品业绩不好,又看到身边一家又一家幼儿园关门,全网都在吐槽“恐育”。
新闻里,我国从2017年到2022年的总和生育率逐年下降,1.84、1.59、1.49、1.31、1.16、1.06,简直就像倒计时器,十分给人紧迫感。
你看到解读说,国际上通常认为2.1才能保持人口数量稳定,每对夫妻生育2.1个小孩,才能覆盖死亡流失的人口。而如果跌到1.5,就跌入“警戒线”,再不努力就很难恢复人口向上增长的趋势了。宏观数据和实际业绩,都在催着你去思考,是不是该转行了。如果你原本也没有多少相关资源,那么的确,切换去一个用户在不断增长的市场或许会更顺利。因为低生育率的现状和成因,不是你靠个人努力,短期就能解决的。但假如说,你已经在母婴行业沉淀了十多年,你的上下游人脉、你对市场的感觉,都是在母婴领域完成积累的。或许,步子可以先别跨那么大,可以一步步再解析一下。假如你做的是婴儿纸尿裤,有经验、有合作厂商。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往成人卫生巾方向迁移?是不是还可以做中老年失禁用品?假如你做的是婴儿奶粉,那是不是还能做成年人低脂奶粉、老年人高钙奶粉?总和生育率下降是没错,但是人们的预期寿命也一直在增长。根据年鉴,2000年预期寿命是71.4岁,到了2020年则变成了77.93岁,增加了6年多。小孩子少,老人多。那么,能不能同时给这两类人提供服务呢?把幼儿园空出来的楼房,改造成“中老年人大学”。老人送小孩去上学,孩子在楼下,老人去楼上,上舞蹈、绘画、书法课。但万一,你手头的很多产品,不是卫生用品这种对不同人群有共通性的产品,也不是幼儿园这种房租成本重的产业,而是很具体地围绕着新生儿展开。那或许,你要思考的并不是转行,而是:要不要换个地方。根据年鉴上的数据,2023年西藏、贵州、宁夏等省份地区,人口出生率都超过了10‰。相当于100人里面,就有1个是新生儿。10‰,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挺高的水平了。所以,如果你的体感是“大家都不爱生孩子了”,可以再问问自己:“大家”是谁?是哪里的“大家”?比如,假设你在黑龙江。可是黑龙江2.92‰的出生率倒数第一,连第一的西藏13.72‰的零头都够不上。为什么一定要死磕黑龙江呢?如果你觉得出生率前三的地区离家太远,也不用着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还有足足15个给你选择。出生率高,说明这个地区喜欢生孩子,未来的年轻人口占比会更高,你的生意更容易进入正循环。不过,有的地区比如西藏,总人口原本就很少。所以光看生育率,或许还不足够。那么,你还可以从0-14岁的人口排名中找,找那些出生率也同样靠前的地区,比如广东、广西、贵州。2023年,广东省全年出生人口为103万人,已经连续4年成为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生育大省。出生率也是亮眼的8.12‰,稳坐前十宝座。怎么样?听上去,广东是不是比起出生率十分吃力的地方,更像一个肥沃的母婴行业土壤呢?所以,比起转行从头再来,或许你可以考虑换一个更适合你的地区,继续干你已经积累了很多优势的老本行。当然,你也不能直接抄作业。到了广东,还能细分。根据你所做的生意不同,还要继续对应着调研、小范围做测试。只是,多看这么一步,你同样的钱在A地区投入可能变成了学费,在B地区可能就成了金鹅。总之,不要去庙里把梳子卖给和尚,你应该去头发多的地方。光是抖音平台上,“恐婚”话题的视频,有的播放量高到突破了15亿次。而这两年火热的微短剧中,播放量突破10亿已经是头部了。在微博上相关话题,过亿阅读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你去看统计数据,会发现,网上说网上的,他们自己结自己的婚。根据统计年鉴,2023年,全国初婚人数比2022年还增加了142万多人,是自2014年以来第一次回升。我国对“大型城市”的定义,是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这就相当于,2023年,一整个大型城市的人都在热热闹闹地在结婚。社媒上嗷嗷叫着“三十多岁,未婚,也不想结婚。毕竟身边朋友已经离了几对了”的年轻人是真实的,但现实中安安静静结自己婚的人们也是真实的。生活中永远都有感情破碎后离婚的人,也永远不乏和爱人一起相拥着嗑瓜子看《再见爱人》、边讨论结婚采买计划的年轻人。有人分析,2023年突然回暖的数据,可能是前几年疫情堆积的。以及,忌惮2024年“哑婚”“无立春”、想生“龙宝宝”等习俗前移的。是左右挤一挤,挤出来的一个小尖。不一定会复制去未来。但你可以去看看,哪些地区“偏好结婚”,哪些地区“偏好离婚”。地区之间的差异,往往比较稳定。因为这些偏好,是由当地长久的文化、环境、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不容易有大变动。而一项生意,往往可以做高、中、低三档。不同的档,在不同地区吃香程度也不同。比如,根据年鉴,有两个地方对比挺鲜明的,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广东。两个地区人均收入都能排进全国前十,但是广东的人非常喜欢结婚,结婚登记数第一。而上海的人不太热衷结婚,排在倒数。和广东人重视家庭的观念、同乡结合的偏好等等脱不开关系。相对的,上海的人婚姻观念更开放和自由,更注重独立性。虽然收入差不太多,但是上海不光在医疗、教育、住房上面成本高昂,生活消费水平也普遍更高。真金白银要花的钱,落到一个个普通人身上,是一座座大山,做决策会更加谨慎。论新人结婚平均花销,拿广州和深圳举例子,大约是16.5万元和20万元,而上海是35万元,相对来说客单价更高。虽然上海的结婚情况不算好,但是离婚率和广东分别列数全国倒数第一、第二。颇有点“严进严出”“沉没成本高”的架势。网友调侃,上海有自己的“沪币”,就连结婚也逃不过。比如说,你可以去结婚率高的地方,做婚庆、汽车、装修等和结婚相关的生意,走性价比路线。又或者去离婚率高的地区,做情感安抚的生意,比如我之前写过婚纱照粉碎师的文章。又比如说,你做高端婚庆,“少而精”的上海或许更适合你。你做讲究性价比的婚庆,那么“结婚刚需”的广东无疑比起其他地区更合适。一般来说,老龄化社会分为三个阶段,7-14%是轻度,14-21%是中度,大于21%就是重度了。从轻度到中度,日本用了24年,我们只用了21年。日本从中度到重度又用了13年,很难说我们会不会更快。所以你也会发现,这几年不少声音都在谈银发经济,想从老年人市场里挖掘机会。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比去年多了600多万人,占比来到了15.4%。在中度到重度的路上,又往前跨了一步。没错呀,老人很多呀。可是,你的养老院,为什么没开起来呢?提到海南,气候舒适、海景宜人,你是不是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养老圣地”?但是海南65岁及以上的老人,和山东、江苏、四川比起来,实在太少了。如果你在老人很少的地方开养老院、护理院,就意味着你的目标受众都很少,要和别人分一块很小的蛋糕。更别提经营模式差距、利润差距、竞争者繁多等等阻碍。选择错了地方,成功率本身就低了很多。根据年鉴,哪怕是老年人占比高的重庆、上海、辽宁,15-64岁的人口也是65岁及以上人口的3倍以上。更别提老年人口占比少的西藏、新疆、广东,分别是7倍、8倍、11倍以上。而年轻人、青壮年占据主导,也就意味着城市里很多业态,会往吸引他们的方向倾斜。夜间娱乐,商场关太早了,就需要营地、地摊来承接年轻人的消费。所以你会看到,24小时奶茶店、凌晨咖啡馆像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提到创新你可能总会想到多么新颖突破的技术,但其实,组合就是一种创新。就像研究技术增长的经济学家布莱恩·亚瑟所说那样,人类发展至今,其实所有新技术都来自已存在技术的组合。年轻人学习能力强,不少传统生意搭上智能系统,能减少许多人力、物力。棋牌室混搭智能系统,就是自助棋牌室。空教室混搭智能系统,就是无人自习室。当你在做一项业务,想分析“蛋糕有多大”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公式来辅助你做初步判断:全国的数据,可以帮你判断大趋势。但是这些“被平均”的数据,或许和你的现实,还有一些距离。你的生意想要做大,无非就是在努力提升这三个因子,也就是:要么去人多的地方,要么去花钱的人多的地方、要么提升你的单价,又或者多因子一起提升。其中,相对比较简单的一个选择,是扩大你的目标使用人群。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去你的目标客户更多的地区,做生意。为什么数据会和你的体感这么不同?我想了想,大概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词:细分,流动。《大国大城》的作者陆铭教授曾说,思考中国的宏观问题,不能只看全国的数据,一定要看地区,至少看一个省,甚至需要去看一个市的表现情况。看到这份年鉴时,我也是同样的感受。因为,当我们只看全国整年数据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被平均”的、“静态”的数据。就像是学校之间PK,校长们都拿出全年平均成绩,就有可能模糊真相。比如明明有的学校很好,却因为有几个差生拉低数据。有的学校很一般,但它明明也有几个特别牛的好学生。与其在原地和一群人卷破了脑袋,你还可以去蛋糕本就更大的地方,付出同样的努力,但是收获更多。不仅如此,这两年你一定在各种平台看到许多“从一线城市回老家”的视频、文章,但如果你去看数据,你会发现发达地区依然人口突突增长。比如2023年,浙江、广东、海南、上海、江苏等地区的人口增长都名列前茅。当你做商业决策的时候,就不能忽略掉细分情况下的真实数据。最好,还能从地区往市,甚至城中、城边、城外,更细分去调研。现在交通这么便利,相信不少读者会有这样的经历:从一个城市出生,到另一座城市学习,又在和前两座城市不同的地方工作安家。什么是城市群呢?一座城市有城中心、城郊,每个城市群也有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不同的地区,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分工。这套体系,就像是一座多层香槟塔,人口从核心不断向周边溢出。像是金融、信息、商贸、科技创新这样的产业,一般集中在核心城市。往外,是郊区和其他城市,则承接了从中间转移的公司总部、支持核心城市的产业。再往外,是小城镇,比较多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再往外的周边地区,一般就是因地制宜、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了。我举几个粗略的例子。比如,你做金融,就别去周边地区。又比如,你做特色产业,就别去核心城市交高额房租。细分和流动,或许是这份年鉴,再次和你我强调的事情。生娃多、结婚新人多、年轻人多、老年人也多,经济基础也很夯实。真实生活的人,不一定在网络上发声,但是数据会说话。如果你做的生意,你管理的业务,和这些人口画像完全相悖,那你再怎么卷,可能都在白费力气。结合这次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其实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都能挖出不同的“画像”。如果你觉得做事遇到了阻碍,你还可以迁移、组合。再不济,考虑考虑挪位置。许多稀里糊涂交掉的创业学费,其实是可以提前避免的。希望未来,梦想不需要每个人非得去到特定城市,通过争夺户籍、名额、抢占产业优惠,才能达到。[2].《从最新的人口数据,看到一些颠覆认知的事实》,真叫卢俊好文推荐:
里面的数据告诉我的事,却和新闻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而如果跌到1.5,就跌入“警戒线”,再不努力就很难恢复人口向上增长的趋势了。...紧接着的,是人口负增长、创业艰难、业务裁员、养老难题……。
作 者: 刘润主创团
来 源: 刘润(ID:runliu-pub)
这几年的新闻里,你可能没少看到这几个词:恐婚、恐育、老龄少子化……我们当然希望一切欣欣向荣,渴望人人都充满活力和希望。但是这些现象,你很难靠个人去改变。你每次看新闻,新闻又说老龄化社会影响每人的未来。而结婚的人在变少,生娃的人就少。娃少了,未来又会加深老龄化。紧接着的,是人口负增长、创业艰难、业务裁员、养老难题……我都能想象,每次这些新闻跳入你眼帘,你眼里的火花都会黯淡一分。碰巧,我最近阅读了一份资料,《中国统计年鉴2024》。里面的数据告诉我的事,却和新闻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有的,是全局的反转。比如,跌了9年的全国初婚人数和就业人数,都在2023年回升了。全国的出生率少了,但西藏、贵州、宁夏的老百姓还很喜欢生娃;
到处都在说“恐婚”,但广东、河南、山东、四川的朋友还在疯狂奔赴婚姻;
老龄化社会到来,但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地年轻人还在涌入;
如果你继续透过滤镜去看待你的事业、工作、生活,那么很可能,你基于此做出的决策,也会失真。而如果你比大部分人更早摘掉滤镜,也就能更早抓住机遇,提前布局。什么意思呢?就从讨论度比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你说起吧。
新生儿少,但并不是哪里都少
假设,你是一位母婴行业从业者。你手头正在做的母婴产品业绩不好,又看到身边一家又一家幼儿园关门,全网都在吐槽“恐育”。
新闻里,我国从2017年到2022年的总和生育率逐年下降,1.84、1.59、1.49、1.31、1.16、1.06,简直就像倒计时器,十分给人紧迫感。
你看到解读说,国际上通常认为2.1才能保持人口数量稳定,每对夫妻生育2.1个小孩,才能覆盖死亡流失的人口。而如果跌到1.5,就跌入“警戒线”,再不努力就很难恢复人口向上增长的趋势了。宏观数据和实际业绩,都在催着你去思考,是不是该转行了。如果你原本也没有多少相关资源,那么的确,切换去一个用户在不断增长的市场或许会更顺利。因为低生育率的现状和成因,不是你靠个人努力,短期就能解决的。但假如说,你已经在母婴行业沉淀了十多年,你的上下游人脉、你对市场的感觉,都是在母婴领域完成积累的。或许,步子可以先别跨那么大,可以一步步再解析一下。假如你做的是婴儿纸尿裤,有经验、有合作厂商。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往成人卫生巾方向迁移?是不是还可以做中老年失禁用品?假如你做的是婴儿奶粉,那是不是还能做成年人低脂奶粉、老年人高钙奶粉?总和生育率下降是没错,但是人们的预期寿命也一直在增长。根据年鉴,2000年预期寿命是71.4岁,到了2020年则变成了77.93岁,增加了6年多。小孩子少,老人多。那么,能不能同时给这两类人提供服务呢?把幼儿园空出来的楼房,改造成“中老年人大学”。老人送小孩去上学,孩子在楼下,老人去楼上,上舞蹈、绘画、书法课。但万一,你手头的很多产品,不是卫生用品这种对不同人群有共通性的产品,也不是幼儿园这种房租成本重的产业,而是很具体地围绕着新生儿展开。那或许,你要思考的并不是转行,而是:要不要换个地方。根据年鉴上的数据,2023年西藏、贵州、宁夏等省份地区,人口出生率都超过了10‰。相当于100人里面,就有1个是新生儿。10‰,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挺高的水平了。所以,如果你的体感是“大家都不爱生孩子了”,可以再问问自己:“大家”是谁?是哪里的“大家”?比如,假设你在黑龙江。可是黑龙江2.92‰的出生率倒数第一,连第一的西藏13.72‰的零头都够不上。为什么一定要死磕黑龙江呢?如果你觉得出生率前三的地区离家太远,也不用着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还有足足15个给你选择。出生率高,说明这个地区喜欢生孩子,未来的年轻人口占比会更高,你的生意更容易进入正循环。不过,有的地区比如西藏,总人口原本就很少。所以光看生育率,或许还不足够。那么,你还可以从0-14岁的人口排名中找,找那些出生率也同样靠前的地区,比如广东、广西、贵州。2023年,广东省全年出生人口为103万人,已经连续4年成为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生育大省。出生率也是亮眼的8.12‰,稳坐前十宝座。怎么样?听上去,广东是不是比起出生率十分吃力的地方,更像一个肥沃的母婴行业土壤呢?所以,比起转行从头再来,或许你可以考虑换一个更适合你的地区,继续干你已经积累了很多优势的老本行。当然,你也不能直接抄作业。到了广东,还能细分。根据你所做的生意不同,还要继续对应着调研、小范围做测试。只是,多看这么一步,你同样的钱在A地区投入可能变成了学费,在B地区可能就成了金鹅。总之,不要去庙里把梳子卖给和尚,你应该去头发多的地方。光是抖音平台上,“恐婚”话题的视频,有的播放量高到突破了15亿次。而这两年火热的微短剧中,播放量突破10亿已经是头部了。在微博上相关话题,过亿阅读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你去看统计数据,会发现,网上说网上的,他们自己结自己的婚。根据统计年鉴,2023年,全国初婚人数比2022年还增加了142万多人,是自2014年以来第一次回升。我国对“大型城市”的定义,是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这就相当于,2023年,一整个大型城市的人都在热热闹闹地在结婚。社媒上嗷嗷叫着“三十多岁,未婚,也不想结婚。毕竟身边朋友已经离了几对了”的年轻人是真实的,但现实中安安静静结自己婚的人们也是真实的。生活中永远都有感情破碎后离婚的人,也永远不乏和爱人一起相拥着嗑瓜子看《再见爱人》、边讨论结婚采买计划的年轻人。有人分析,2023年突然回暖的数据,可能是前几年疫情堆积的。以及,忌惮2024年“哑婚”“无立春”、想生“龙宝宝”等习俗前移的。是左右挤一挤,挤出来的一个小尖。不一定会复制去未来。但你可以去看看,哪些地区“偏好结婚”,哪些地区“偏好离婚”。地区之间的差异,往往比较稳定。因为这些偏好,是由当地长久的文化、环境、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不容易有大变动。而一项生意,往往可以做高、中、低三档。不同的档,在不同地区吃香程度也不同。比如,根据年鉴,有两个地方对比挺鲜明的,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广东。两个地区人均收入都能排进全国前十,但是广东的人非常喜欢结婚,结婚登记数第一。而上海的人不太热衷结婚,排在倒数。和广东人重视家庭的观念、同乡结合的偏好等等脱不开关系。相对的,上海的人婚姻观念更开放和自由,更注重独立性。虽然收入差不太多,但是上海不光在医疗、教育、住房上面成本高昂,生活消费水平也普遍更高。真金白银要花的钱,落到一个个普通人身上,是一座座大山,做决策会更加谨慎。论新人结婚平均花销,拿广州和深圳举例子,大约是16.5万元和20万元,而上海是35万元,相对来说客单价更高。虽然上海的结婚情况不算好,但是离婚率和广东分别列数全国倒数第一、第二。颇有点“严进严出”“沉没成本高”的架势。网友调侃,上海有自己的“沪币”,就连结婚也逃不过。比如说,你可以去结婚率高的地方,做婚庆、汽车、装修等和结婚相关的生意,走性价比路线。又或者去离婚率高的地区,做情感安抚的生意,比如我之前写过婚纱照粉碎师的文章。又比如说,你做高端婚庆,“少而精”的上海或许更适合你。你做讲究性价比的婚庆,那么“结婚刚需”的广东无疑比起其他地区更合适。一般来说,老龄化社会分为三个阶段,7-14%是轻度,14-21%是中度,大于21%就是重度了。从轻度到中度,日本用了24年,我们只用了21年。日本从中度到重度又用了13年,很难说我们会不会更快。所以你也会发现,这几年不少声音都在谈银发经济,想从老年人市场里挖掘机会。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比去年多了600多万人,占比来到了15.4%。在中度到重度的路上,又往前跨了一步。没错呀,老人很多呀。可是,你的养老院,为什么没开起来呢?提到海南,气候舒适、海景宜人,你是不是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养老圣地”?但是海南65岁及以上的老人,和山东、江苏、四川比起来,实在太少了。如果你在老人很少的地方开养老院、护理院,就意味着你的目标受众都很少,要和别人分一块很小的蛋糕。更别提经营模式差距、利润差距、竞争者繁多等等阻碍。选择错了地方,成功率本身就低了很多。根据年鉴,哪怕是老年人占比高的重庆、上海、辽宁,15-64岁的人口也是65岁及以上人口的3倍以上。更别提老年人口占比少的西藏、新疆、广东,分别是7倍、8倍、11倍以上。而年轻人、青壮年占据主导,也就意味着城市里很多业态,会往吸引他们的方向倾斜。夜间娱乐,商场关太早了,就需要营地、地摊来承接年轻人的消费。所以你会看到,24小时奶茶店、凌晨咖啡馆像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提到创新你可能总会想到多么新颖突破的技术,但其实,组合就是一种创新。就像研究技术增长的经济学家布莱恩·亚瑟所说那样,人类发展至今,其实所有新技术都来自已存在技术的组合。年轻人学习能力强,不少传统生意搭上智能系统,能减少许多人力、物力。棋牌室混搭智能系统,就是自助棋牌室。空教室混搭智能系统,就是无人自习室。当你在做一项业务,想分析“蛋糕有多大”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公式来辅助你做初步判断:全国的数据,可以帮你判断大趋势。但是这些“被平均”的数据,或许和你的现实,还有一些距离。你的生意想要做大,无非就是在努力提升这三个因子,也就是:要么去人多的地方,要么去花钱的人多的地方、要么提升你的单价,又或者多因子一起提升。其中,相对比较简单的一个选择,是扩大你的目标使用人群。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去你的目标客户更多的地区,做生意。为什么数据会和你的体感这么不同?我想了想,大概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词:细分,流动。《大国大城》的作者陆铭教授曾说,思考中国的宏观问题,不能只看全国的数据,一定要看地区,至少看一个省,甚至需要去看一个市的表现情况。看到这份年鉴时,我也是同样的感受。因为,当我们只看全国整年数据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被平均”的、“静态”的数据。就像是学校之间PK,校长们都拿出全年平均成绩,就有可能模糊真相。比如明明有的学校很好,却因为有几个差生拉低数据。有的学校很一般,但它明明也有几个特别牛的好学生。与其在原地和一群人卷破了脑袋,你还可以去蛋糕本就更大的地方,付出同样的努力,但是收获更多。不仅如此,这两年你一定在各种平台看到许多“从一线城市回老家”的视频、文章,但如果你去看数据,你会发现发达地区依然人口突突增长。比如2023年,浙江、广东、海南、上海、江苏等地区的人口增长都名列前茅。当你做商业决策的时候,就不能忽略掉细分情况下的真实数据。最好,还能从地区往市,甚至城中、城边、城外,更细分去调研。现在交通这么便利,相信不少读者会有这样的经历:从一个城市出生,到另一座城市学习,又在和前两座城市不同的地方工作安家。什么是城市群呢?一座城市有城中心、城郊,每个城市群也有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不同的地区,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分工。这套体系,就像是一座多层香槟塔,人口从核心不断向周边溢出。像是金融、信息、商贸、科技创新这样的产业,一般集中在核心城市。往外,是郊区和其他城市,则承接了从中间转移的公司总部、支持核心城市的产业。再往外,是小城镇,比较多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再往外的周边地区,一般就是因地制宜、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了。我举几个粗略的例子。比如,你做金融,就别去周边地区。又比如,你做特色产业,就别去核心城市交高额房租。细分和流动,或许是这份年鉴,再次和你我强调的事情。生娃多、结婚新人多、年轻人多、老年人也多,经济基础也很夯实。真实生活的人,不一定在网络上发声,但是数据会说话。如果你做的生意,你管理的业务,和这些人口画像完全相悖,那你再怎么卷,可能都在白费力气。结合这次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其实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都能挖出不同的“画像”。如果你觉得做事遇到了阻碍,你还可以迁移、组合。再不济,考虑考虑挪位置。许多稀里糊涂交掉的创业学费,其实是可以提前避免的。希望未来,梦想不需要每个人非得去到特定城市,通过争夺户籍、名额、抢占产业优惠,才能达到。[2].《从最新的人口数据,看到一些颠覆认知的事实》,真叫卢俊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