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之禾 | 大衣定价近4万,这个中国品牌凭什么?

服装经理人

3周前

品牌知道消费者要什么、供应链能给什么,再将二者做一个完美的连线。...《之禾的秘密》中,一位之禾配饰线的设计师就说,以往工作的品牌中,设计上的创新丰富是重点,但之禾最看重的是面料的触感和实用性,“不是拿着好不好看,而是穿着舒不舒服”。

买之禾和不买之禾的人之间,似乎隔着一堵无形的墙。

打开小红书搜索之禾,一边笔记是“买了 12 年的之禾”、“之禾 ICICLE 真的是国货之光”;一边是“之禾为什么这么贵”、“之禾那么丑 是咋火起来的”。

1997 年成立于上海,之禾从打三折都卖不好,默默成长到了双面呢大衣最高定价去到 39996 元。

之禾近年的涨价引发了诸多讨论,但生意表现还不错。据 WWD 国际时尚特讯,2020 年之禾营业额约合人民币 25 亿,此后 2 年连续增长,预计 2022 年在 44 亿左右。

业绩背后,还有令人艳羡的用户忠诚度,小红书上有人称自己 10 年买了 200 件,豆瓣上有“禾粉”在之禾出书后凌晨不睡觉直到读完。

卖得贵,还卖得好。“贵妇的优衣库”、“专门收割女老板”、“体制内穿搭”,许多标签贴到了之禾身上,也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在研读了众多资料,回顾了之禾的发展史后,这篇最终将落在 2 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上:

谁在买之禾?对之禾痴迷的人,痴迷的是什么?

之禾涨价“抛弃”普通白领了吗?为什么?

从 0 到 10 :用二十年,做好通勤装

之禾是简单的,三个关键词就足以概括:舒适、自然、通勤。

但要理解这三个词,故事就要从创始人——叶寿增、陶晓马夫妇说起了。叶寿增是中国最早学服装设计的那批人,毕业后又在东华大学设计系任教,陶晓马则曾是他的学生。1997 年,二人创立之禾。

图片

之禾首店

一个品牌的创立,可以看作是在需求端和供给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品牌知道消费者要什么、供应链能给什么,再将二者做一个完美的连线。而在一次次的连线中,品牌得以成为自己。

之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两端的判断,精准而自洽。

我们先来看需求端。在这里,之禾找到了一个上升的人群和一个空白的缺口。

1997 年的中国,一部分人的生活正在从农村转到城市,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盼,是成为一个“坐办公室的人”。这时,职场着装的概念逐渐形成,但痛点也随之而来。

来自学校的两位创始人观察到,毕业生走入职场后,不得不换上拘谨的职业装,失去了在大学里穿休闲装的舒适自在。也就是说,职场着装的专业感、舒适与个性如何兼容,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这样,舒适、通勤,这两个品牌关键词浮现了出来。最初,之禾定位毕业三四年的办公室一族,做天然面料的基本款,比如第一季主打的就是棉麻材质的西装套装。

此后,之禾不断深化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除了面料天然舒适,设计上力求不夸张不奇怪,不为穿着者吸引过多注意,以做到放松。设计上还强调轻盈,迎合白领对身心平衡和压力舒缓的诉求。

2014 年时,陶晓马曾这样描述过之禾的定位:

一位年轻的白领母亲,早晨吻别孩子后,开车去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拥抱孩子时,她希望衣服是亲肤柔软的;驾车时,她需要衣服剪裁弹性合身;上班时,她又需要展示一个高效、大方的职业形象。

就这样,瞄准经济发展下,白领这一上升的人群,以及通勤装这一缺口,之禾在需求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在供给端,这个由设计人创立的品牌,最初却选择了“不相信设计”。

《之禾的秘密》主编洪晃说自己曾与叶寿增“怼过一次”,她坚持要重视中国独立设计师和他们的未来,后者则说中国独立设计师很好,但不是特别成熟,而中国制造是很成熟的,中国时尚的第一步,是把成熟的制造变成成熟的品牌。

所以,之禾不拼设计,而是拼面料和工艺,把服装做成实实在在的耐消品。

在面料上,2014 年叶寿增透露之禾超过一半原料来自国外,多为意大利和日本。同时,品牌也不断研发新面料,如露珠风衣系列采用专利科技风衣面料,再如蓝印花布项目、植物染、香云纱等。

图片

非遗工艺面料香云纱

《之禾的秘密》中,一位之禾配饰线的设计师就说,以往工作的品牌中,设计上的创新丰富是重点,但之禾最看重的是面料的触感和实用性,“不是拿着好不好看,而是穿着舒不舒服”。

在工艺上,之禾热衷于收购有成熟工艺的服装制造资源,还自建工厂,如 2005 年在上海投资建设工厂,2013 年收购凯捷工厂,2016 年收购世界联合工厂。截至 2016 年,之禾自有工厂产能占总产量 82.6% 。

说完了需求端和供给端,我们就以一个产品——双面呢大衣为例,来看看之禾究竟是如何完成连线的。

陶晓马称双面呢大衣之为 VERY ICICLE COAT ,是一件能代表 ICICLE 精神的大衣,但这其实是一个计划外的产品。2013 年,之禾收购了韩国独资制衣工厂凯捷,后者是 MaxMara 的制造商之一。

MaxMara 总部知道凯捷被一家中国女装品牌收购后,坚决撤走了所有订单。陶晓马说为了补上产能缺口,也为了不荒废 800 多个厉害的技术工人,公司决定将双面呢大衣作为主打商品,推出了 Air Coat,原料纯天然、工艺纯手工、外表十分具有都市感,价格又比国际大牌亲民。

有了好产品,卖不出去也是白搭,之禾在渠道和营销上同样做好了匹配。

首先在渠道上,1998 年,之禾首店在上海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开业,线下的优势在于质感和手感的可感知,而这恰恰可以展现之禾在面料和工艺上的造诣。

2008 年加入之禾,见证上海久光单店从一年 300 万做到 3000 万的雅岑零售创始人胡绪一在公众号回忆到,产品知识培训是店员们最重要的课程,每个店员每月都会专门上一天的产品培训,月月坚持,年年如此。

她举例了一个细节,楼层其余店员都不会很专业介绍面料,比如会说棉的,但不会说超细强捻棉并经过丝光烧毛处理,穿起来爽滑又好打理。而这一个点,立刻让高知女性顾客另眼相看。

图片

营销也在往一个方向发力,之禾用双面呢大衣办起了展。在久光百货的中庭,一件件大衣悬浮在空气中,这种轻盈感也正是之禾提倡的生活态度。

自此,之禾将后端制造到前端销售串了起来,把“面料”等利益点做透、并打透了。在收购的第二年,凯捷就成了之禾重要的生产支柱,光大衣就卖了一个亿,之禾也打出了中国版 MaxMara 的名声。

讲完了之禾的“连线游戏”,让我们回到开头的三个品牌关键词,攻克完产品,是时候谈谈“自然”了。

如果说舒适、通勤是明线,“自然”就是一条贯彻始终的暗线。早在 2012 年,叶寿增就指出,品牌是提供生活方式的,而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是之禾寻找的核心价值。

在早期,这主要体现为在方方面面追求环保。比如开发污染更少的原色面料,2005 年就使用不染色的白柸棉布做内衬;店铺装修材料选用天然的石材、木材,尽量不用油漆、胶水、胶合板等化学材料。

而在 2015 年左右,之禾将这种理念凝练了为一个词——天人合一,为品牌注入了东方生活哲学的文化内涵。2017 年,ICICLE SPACE之禾空间在上海开业,是品牌首家综合生活体验中心,之禾跳出服装,正式开始讲述生活方式的故事。

此外,之禾在 2014 年推出了定位时尚高端的巴黎线,在巴黎创立工作室,邀请曾在 Céline、 Chloé、 Lanvin 等高级时装屋工作的 Bénédicte Laloux 担任首席设计师,补齐了在设计上的短板,也拔高了品牌调性。

产品能打,品牌自洽,之禾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创立之初的关键词,走过了从 1 到 10,成为了自己,但它很快将面临改变。

从 10 到 N:迈向中式老钱风

涨价,是之禾在小红书上被“口诛笔伐”的一个重灾区。

一位购买之禾 10 年的小红书用户回忆到,2014 年左右之禾大衣最便宜的基础款 4596 ,一般的 5596~5996 ,特别长特别亮眼的 7、8 千。

据服装行业自媒体阿福先生观察,以冬季大衣为例,之禾在 2019-2020 年进行了涨价。主要是提高了底线,砍掉 2000-5000 元的低价单品,并将上限从 2.4 万拓展到了 3.6 万元。

之禾的涨价是完全主动的吗?未必。在两个方向上,我们也能嗅到之禾的被动。

首先,是品牌老化。之禾集团成衣开发副总裁姚曼丽曾在 20 周年时装秀上表示,设计师年龄在变老,客人年龄也在变老,为此在 2016 年,之禾对整个团队进行了年轻化的转变。

但从之禾抖音官方旗舰店最近 30 天直播受众来看,占比最高为 31-40 岁,达到 45.9%。我们 11 月走访门店时店员也表示,主力客群在 35-45 岁之间。

其次,是时代变化。曾经,通勤装是职场风范的演绎,是专业度的外在表达,上班要有上班的样子,但如今“没有班味”才是大家的追求。随着运动休闲风潮席卷服装,通勤装被消解,到了之禾的舒适区之外。

之禾也意识到了这个变化。陶晓马就在 2018 年表示,体现专业感会是职场着装消费者的长期诉求,不过随着时代改变,通勤装与曾经站在其对立面的运动装、家居休闲装的边界正在逐渐变得模糊。

之禾当然有试着跟上,比如在 2017 年 2 月推出运动通勤线。有意思的是,就在 3 个月前,运动休闲风的代表品牌lululemon在中国沉淀了 3 年之后, 一口气开了 3 家门店,从此开启了快节奏的扩张。而之禾在运动上的尝试则未能见到大的水花。

图片

2017 年是之禾 20 周年,品牌一改往日的低调,办 8 城巡回展览、出新书、首次办时装秀,还在南京开业了中国首家旗舰店,由路易威登前建筑总监 David McNulty 加盟后操刀设计。

某种程度上,这都是求变的信号。之禾需要一个新定位。

将得体大气、面料剪裁好、低调沉稳、传统文化等品牌特质拆散重组后,目前来看,这个方向有点像“中式老钱风”,定位于精英知识分子。这也是今年 6 月,叶寿增谈及之禾与上海博物馆联名时提及的:希望为顾客打造具有文人气息的形象,为职业女性/男性打造知识分子的形象。

之禾在 2022 年推出的一个实验系列也能看出端倪。系列名为“中国人的衣服”,邀请了多位品牌好友,覆盖画家、书法篆刻家/收藏家、建筑师、金融从业者、IT 行业从业者、营销策划。

很文人,很精英,有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富贵,与之禾一贯倡导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式理想生活呼应,也与近几年的新中式风潮可以碰撞。

但价格是一个硬指标,决定了之禾不再是一个满足大多数普通白领的品牌。在之禾涨价遇到的质疑中,有一句颇为精辟,即“多好的面料也不值几千”。

无论是面料、工艺、还是设计,都是在聊产品的功能价值,而这是有上限的,要突破天花板,需在品牌上下功夫。而砍掉一部分客群,进入更高端的市场,以量换价,这笔买卖是否划算,还有待观察。

分析师点评

看到这里,之禾的发展似乎颇为顺利,为何会有 3 折还是卖不好的经营困难呢。

生意就是如此复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2000 年是之禾最艰难的时候,“教书先生”叶寿增被质疑不适合经商,无商不奸,而他太老实。之禾 2016 年单月做到 300 万的店,当时只有 5 万。

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一位“对数字极其敏感的学霸”的加入,即陶晓马的本科同学胡云霞,后者之前在一家体育用品代理商做总监。在邀请胡云霞时,陶晓马第一次听到组织结构图这个词。

胡云霞加入后,第一件事就是停掉了零售折扣,要求一年 12 个月都不准打折,还建立了商品企划的概念,组织结构图也慢慢扩展起来。陶晓马回忆,没有胡云霞,之禾可能就在设计师品牌的路上走下去,而不会成为有规模、文化性与商业性兼具的企业品牌。

这件事里也能看到一些创始人的个性,《之禾的秘密》中对二位有过这些描述:

叶寿增不是那种神采飞扬、才华尽显的人,他不奢侈、不时尚、不染发、不文身、不打耳洞,不像当时很多时装设计师那样。非常本色,甚至有一点笨拙。或许可以用“厚重”来概括他的很多方面。

她喜欢现代舞,喜欢 GQ 杂志,喜欢陶氏身体剧场,喜欢窦靖童。是 ICICLE 服装的最佳代言人,一个不折不扣的知性女子,在一个当代的外表下,骨子里就是一个中国文艺女青年。

前文中之禾的颇多决策,其实也可以在这几段文字中找到端倪。之禾曾抓住过时代,现在也有随时代而变。但换个角度来说,之禾也一直在做自己。

品牌知道消费者要什么、供应链能给什么,再将二者做一个完美的连线。...《之禾的秘密》中,一位之禾配饰线的设计师就说,以往工作的品牌中,设计上的创新丰富是重点,但之禾最看重的是面料的触感和实用性,“不是拿着好不好看,而是穿着舒不舒服”。

买之禾和不买之禾的人之间,似乎隔着一堵无形的墙。

打开小红书搜索之禾,一边笔记是“买了 12 年的之禾”、“之禾 ICICLE 真的是国货之光”;一边是“之禾为什么这么贵”、“之禾那么丑 是咋火起来的”。

1997 年成立于上海,之禾从打三折都卖不好,默默成长到了双面呢大衣最高定价去到 39996 元。

之禾近年的涨价引发了诸多讨论,但生意表现还不错。据 WWD 国际时尚特讯,2020 年之禾营业额约合人民币 25 亿,此后 2 年连续增长,预计 2022 年在 44 亿左右。

业绩背后,还有令人艳羡的用户忠诚度,小红书上有人称自己 10 年买了 200 件,豆瓣上有“禾粉”在之禾出书后凌晨不睡觉直到读完。

卖得贵,还卖得好。“贵妇的优衣库”、“专门收割女老板”、“体制内穿搭”,许多标签贴到了之禾身上,也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在研读了众多资料,回顾了之禾的发展史后,这篇最终将落在 2 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上:

谁在买之禾?对之禾痴迷的人,痴迷的是什么?

之禾涨价“抛弃”普通白领了吗?为什么?

从 0 到 10 :用二十年,做好通勤装

之禾是简单的,三个关键词就足以概括:舒适、自然、通勤。

但要理解这三个词,故事就要从创始人——叶寿增、陶晓马夫妇说起了。叶寿增是中国最早学服装设计的那批人,毕业后又在东华大学设计系任教,陶晓马则曾是他的学生。1997 年,二人创立之禾。

图片

之禾首店

一个品牌的创立,可以看作是在需求端和供给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品牌知道消费者要什么、供应链能给什么,再将二者做一个完美的连线。而在一次次的连线中,品牌得以成为自己。

之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两端的判断,精准而自洽。

我们先来看需求端。在这里,之禾找到了一个上升的人群和一个空白的缺口。

1997 年的中国,一部分人的生活正在从农村转到城市,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盼,是成为一个“坐办公室的人”。这时,职场着装的概念逐渐形成,但痛点也随之而来。

来自学校的两位创始人观察到,毕业生走入职场后,不得不换上拘谨的职业装,失去了在大学里穿休闲装的舒适自在。也就是说,职场着装的专业感、舒适与个性如何兼容,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这样,舒适、通勤,这两个品牌关键词浮现了出来。最初,之禾定位毕业三四年的办公室一族,做天然面料的基本款,比如第一季主打的就是棉麻材质的西装套装。

此后,之禾不断深化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除了面料天然舒适,设计上力求不夸张不奇怪,不为穿着者吸引过多注意,以做到放松。设计上还强调轻盈,迎合白领对身心平衡和压力舒缓的诉求。

2014 年时,陶晓马曾这样描述过之禾的定位:

一位年轻的白领母亲,早晨吻别孩子后,开车去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拥抱孩子时,她希望衣服是亲肤柔软的;驾车时,她需要衣服剪裁弹性合身;上班时,她又需要展示一个高效、大方的职业形象。

就这样,瞄准经济发展下,白领这一上升的人群,以及通勤装这一缺口,之禾在需求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在供给端,这个由设计人创立的品牌,最初却选择了“不相信设计”。

《之禾的秘密》主编洪晃说自己曾与叶寿增“怼过一次”,她坚持要重视中国独立设计师和他们的未来,后者则说中国独立设计师很好,但不是特别成熟,而中国制造是很成熟的,中国时尚的第一步,是把成熟的制造变成成熟的品牌。

所以,之禾不拼设计,而是拼面料和工艺,把服装做成实实在在的耐消品。

在面料上,2014 年叶寿增透露之禾超过一半原料来自国外,多为意大利和日本。同时,品牌也不断研发新面料,如露珠风衣系列采用专利科技风衣面料,再如蓝印花布项目、植物染、香云纱等。

图片

非遗工艺面料香云纱

《之禾的秘密》中,一位之禾配饰线的设计师就说,以往工作的品牌中,设计上的创新丰富是重点,但之禾最看重的是面料的触感和实用性,“不是拿着好不好看,而是穿着舒不舒服”。

在工艺上,之禾热衷于收购有成熟工艺的服装制造资源,还自建工厂,如 2005 年在上海投资建设工厂,2013 年收购凯捷工厂,2016 年收购世界联合工厂。截至 2016 年,之禾自有工厂产能占总产量 82.6% 。

说完了需求端和供给端,我们就以一个产品——双面呢大衣为例,来看看之禾究竟是如何完成连线的。

陶晓马称双面呢大衣之为 VERY ICICLE COAT ,是一件能代表 ICICLE 精神的大衣,但这其实是一个计划外的产品。2013 年,之禾收购了韩国独资制衣工厂凯捷,后者是 MaxMara 的制造商之一。

MaxMara 总部知道凯捷被一家中国女装品牌收购后,坚决撤走了所有订单。陶晓马说为了补上产能缺口,也为了不荒废 800 多个厉害的技术工人,公司决定将双面呢大衣作为主打商品,推出了 Air Coat,原料纯天然、工艺纯手工、外表十分具有都市感,价格又比国际大牌亲民。

有了好产品,卖不出去也是白搭,之禾在渠道和营销上同样做好了匹配。

首先在渠道上,1998 年,之禾首店在上海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开业,线下的优势在于质感和手感的可感知,而这恰恰可以展现之禾在面料和工艺上的造诣。

2008 年加入之禾,见证上海久光单店从一年 300 万做到 3000 万的雅岑零售创始人胡绪一在公众号回忆到,产品知识培训是店员们最重要的课程,每个店员每月都会专门上一天的产品培训,月月坚持,年年如此。

她举例了一个细节,楼层其余店员都不会很专业介绍面料,比如会说棉的,但不会说超细强捻棉并经过丝光烧毛处理,穿起来爽滑又好打理。而这一个点,立刻让高知女性顾客另眼相看。

图片

营销也在往一个方向发力,之禾用双面呢大衣办起了展。在久光百货的中庭,一件件大衣悬浮在空气中,这种轻盈感也正是之禾提倡的生活态度。

自此,之禾将后端制造到前端销售串了起来,把“面料”等利益点做透、并打透了。在收购的第二年,凯捷就成了之禾重要的生产支柱,光大衣就卖了一个亿,之禾也打出了中国版 MaxMara 的名声。

讲完了之禾的“连线游戏”,让我们回到开头的三个品牌关键词,攻克完产品,是时候谈谈“自然”了。

如果说舒适、通勤是明线,“自然”就是一条贯彻始终的暗线。早在 2012 年,叶寿增就指出,品牌是提供生活方式的,而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是之禾寻找的核心价值。

在早期,这主要体现为在方方面面追求环保。比如开发污染更少的原色面料,2005 年就使用不染色的白柸棉布做内衬;店铺装修材料选用天然的石材、木材,尽量不用油漆、胶水、胶合板等化学材料。

而在 2015 年左右,之禾将这种理念凝练了为一个词——天人合一,为品牌注入了东方生活哲学的文化内涵。2017 年,ICICLE SPACE之禾空间在上海开业,是品牌首家综合生活体验中心,之禾跳出服装,正式开始讲述生活方式的故事。

此外,之禾在 2014 年推出了定位时尚高端的巴黎线,在巴黎创立工作室,邀请曾在 Céline、 Chloé、 Lanvin 等高级时装屋工作的 Bénédicte Laloux 担任首席设计师,补齐了在设计上的短板,也拔高了品牌调性。

产品能打,品牌自洽,之禾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创立之初的关键词,走过了从 1 到 10,成为了自己,但它很快将面临改变。

从 10 到 N:迈向中式老钱风

涨价,是之禾在小红书上被“口诛笔伐”的一个重灾区。

一位购买之禾 10 年的小红书用户回忆到,2014 年左右之禾大衣最便宜的基础款 4596 ,一般的 5596~5996 ,特别长特别亮眼的 7、8 千。

据服装行业自媒体阿福先生观察,以冬季大衣为例,之禾在 2019-2020 年进行了涨价。主要是提高了底线,砍掉 2000-5000 元的低价单品,并将上限从 2.4 万拓展到了 3.6 万元。

之禾的涨价是完全主动的吗?未必。在两个方向上,我们也能嗅到之禾的被动。

首先,是品牌老化。之禾集团成衣开发副总裁姚曼丽曾在 20 周年时装秀上表示,设计师年龄在变老,客人年龄也在变老,为此在 2016 年,之禾对整个团队进行了年轻化的转变。

但从之禾抖音官方旗舰店最近 30 天直播受众来看,占比最高为 31-40 岁,达到 45.9%。我们 11 月走访门店时店员也表示,主力客群在 35-45 岁之间。

其次,是时代变化。曾经,通勤装是职场风范的演绎,是专业度的外在表达,上班要有上班的样子,但如今“没有班味”才是大家的追求。随着运动休闲风潮席卷服装,通勤装被消解,到了之禾的舒适区之外。

之禾也意识到了这个变化。陶晓马就在 2018 年表示,体现专业感会是职场着装消费者的长期诉求,不过随着时代改变,通勤装与曾经站在其对立面的运动装、家居休闲装的边界正在逐渐变得模糊。

之禾当然有试着跟上,比如在 2017 年 2 月推出运动通勤线。有意思的是,就在 3 个月前,运动休闲风的代表品牌lululemon在中国沉淀了 3 年之后, 一口气开了 3 家门店,从此开启了快节奏的扩张。而之禾在运动上的尝试则未能见到大的水花。

图片

2017 年是之禾 20 周年,品牌一改往日的低调,办 8 城巡回展览、出新书、首次办时装秀,还在南京开业了中国首家旗舰店,由路易威登前建筑总监 David McNulty 加盟后操刀设计。

某种程度上,这都是求变的信号。之禾需要一个新定位。

将得体大气、面料剪裁好、低调沉稳、传统文化等品牌特质拆散重组后,目前来看,这个方向有点像“中式老钱风”,定位于精英知识分子。这也是今年 6 月,叶寿增谈及之禾与上海博物馆联名时提及的:希望为顾客打造具有文人气息的形象,为职业女性/男性打造知识分子的形象。

之禾在 2022 年推出的一个实验系列也能看出端倪。系列名为“中国人的衣服”,邀请了多位品牌好友,覆盖画家、书法篆刻家/收藏家、建筑师、金融从业者、IT 行业从业者、营销策划。

很文人,很精英,有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富贵,与之禾一贯倡导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式理想生活呼应,也与近几年的新中式风潮可以碰撞。

但价格是一个硬指标,决定了之禾不再是一个满足大多数普通白领的品牌。在之禾涨价遇到的质疑中,有一句颇为精辟,即“多好的面料也不值几千”。

无论是面料、工艺、还是设计,都是在聊产品的功能价值,而这是有上限的,要突破天花板,需在品牌上下功夫。而砍掉一部分客群,进入更高端的市场,以量换价,这笔买卖是否划算,还有待观察。

分析师点评

看到这里,之禾的发展似乎颇为顺利,为何会有 3 折还是卖不好的经营困难呢。

生意就是如此复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2000 年是之禾最艰难的时候,“教书先生”叶寿增被质疑不适合经商,无商不奸,而他太老实。之禾 2016 年单月做到 300 万的店,当时只有 5 万。

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一位“对数字极其敏感的学霸”的加入,即陶晓马的本科同学胡云霞,后者之前在一家体育用品代理商做总监。在邀请胡云霞时,陶晓马第一次听到组织结构图这个词。

胡云霞加入后,第一件事就是停掉了零售折扣,要求一年 12 个月都不准打折,还建立了商品企划的概念,组织结构图也慢慢扩展起来。陶晓马回忆,没有胡云霞,之禾可能就在设计师品牌的路上走下去,而不会成为有规模、文化性与商业性兼具的企业品牌。

这件事里也能看到一些创始人的个性,《之禾的秘密》中对二位有过这些描述:

叶寿增不是那种神采飞扬、才华尽显的人,他不奢侈、不时尚、不染发、不文身、不打耳洞,不像当时很多时装设计师那样。非常本色,甚至有一点笨拙。或许可以用“厚重”来概括他的很多方面。

她喜欢现代舞,喜欢 GQ 杂志,喜欢陶氏身体剧场,喜欢窦靖童。是 ICICLE 服装的最佳代言人,一个不折不扣的知性女子,在一个当代的外表下,骨子里就是一个中国文艺女青年。

前文中之禾的颇多决策,其实也可以在这几段文字中找到端倪。之禾曾抓住过时代,现在也有随时代而变。但换个角度来说,之禾也一直在做自己。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