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华为影像颁奖典礼,我看到了手机摄影的明天

雷科技

2周前

以华为为例,自Mate20以来,华为一直在手机摄影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相机矩阵、潜望长焦、可变光圈到如今Mate70Pro系列搭载的红枫原色影像,在移动影像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们都能看到华为的身影。

来源:雷科技AI硬件组 | 编辑:天星 | 排版:Kenny

19世纪20年代,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用日光刻蚀法,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勒格拉的窗外景色》。这张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的照片不仅拍下了他家窗外的景色,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的摄影和两个世纪前大有不同,在精巧的光学设计和强大的影像算法的帮助下,拍照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当年的日光刻蚀还是如今的数字影像,摄影师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2024年11月27日,也就是华为Mate品牌盛典的第二天,华为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2024华为影像大赛颁奖盛典,雷科技受邀在现场参与报道。在颁奖之外,华为也在现场举办了华为年度影像展,为广大参赛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分享故事的舞台。

图片来源:雷科技

此次活动中,华为向来自中国的工程师陈勇、菲律宾的金融业从业者Justin Mendoza、波兰的公务员Kinga Choińska颁发了华为年度摄影师的奖项,同时也颁发了包括“瞬间”“时尚”“远近”“长期关注”等分类在内的多个奖项。影像展也为我们带来了来自全球86个国家与地区的海量作品,通过华为手机的视角,传递了世界各地的风光与故事。

图片来源:雷科技

除了来自获奖摄影师的分享,华为也邀请了多位在摄影领域有巨大影响力的资深行业人物,为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对华为影像的看法,和对手机摄影的期待。

手机降低了创作门槛

回顾三位年度摄影师的个人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三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职摄影师”,他们都有“本职”工作,摄影更多的也是个人兴趣。事实上,盘点过去8年中的获奖者,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摄影师”屈指可数。组别获奖者与优获奖者中,职业摄影师的比例就更少了。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因为“全职摄影师不屑于手机摄影”,但从三幅“年度奖”作品中,我们又能感受到画面带来的冲击、震撼与画面背后的“和谐”。无论从构图、色彩、关键瞬间的把握与情绪表达上,这些作品都做得足够好,即使脱开“华为影像”这个限制词,也有着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在我看来,这种“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现象其实正是手机影像的价值体现。

刚刚面世时,摄影是一个囊括机械设计、光学与化学的复杂交叉学科,“摄影师”必须精通所有技巧,才能“拍一张照”,这还是我们忽略美学的情况。摄影超高的技术和成本门槛让摄影成了极少数人的“特权”,甚至连“被拍摄”也是富人才敢想象的事情。一次性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摄影的“资金”门槛,但对大众消费者来说,摄影的技术门槛依旧存在。

这种技术门槛的存在,也让不少人认为自己“不会拍照”。但手机影像的出现打破了摄影的门槛。

图片来源:雷科技

以华为为例,自Mate 20以来,华为一直在手机摄影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相机矩阵、潜望长焦、可变光圈到如今Mate 70 Pro系列搭载的红枫原色影像,在移动影像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们都能看到华为的身影。这些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手机影像表现,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摄影的门槛,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创作社区长出了影像IP

之前提到,自2017年开办的华为影像大赛是华为为全球摄影爱好者提供的创作舞台。但对华为来说,华为影像大赛本身也是华为用来接触全球摄影爱好者、扎根创作社区的机会,它本身已成为从创作社区成长起来的影像大赛IP。

在华为影像颁奖典礼之前,小雷在现场与多位参赛者、摄影爱好者进行了交流。IPA 2022专业组建筑类第二名得奖者李鹏剑就与小雷分享了他与华为摄影结缘的过程:

不同于传统的“摄影论坛”,华为在各地市都有专门的团队与当地摄影师社群接触。他们会发掘有实力、有潜力的摄影师,从全国各地的创作者入手、推进华为影像的发展和普及。

在接触华为影像的这几年,李鹏剑也“越走越远”,从家乡江苏到祖国边疆、再到挪威、北极,他在全世界印下脚步、用镜头留住美景。用他的话来说,20年在西藏纳木措拍下壮美星空时,“那个时候就知道,在生活之外有更让你着迷的东西,这就是摄影的魅力。”

图片来源:雷科技

尽管像李鹏剑这样在国际赛事中取得成绩的摄影师是少数,但像他一样利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的摄影师可一点都不少。根据华为发布的《华为影像XMAGE 2023年度趋势报告》,每年全球拍摄的照片总数超过1.4万亿张,其中89%以上是通过手机拍摄的。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1.25万亿张照片是由手机用户拍摄,平均每秒接近40000张。

平心而论,在画质、稳定性和拓展性等方面,手机摄影与相机摄影之间固然存在差距。但考虑到接近90%的照片由手机拍摄,手机摄影必然有着自己无可比拟的优势。

便携是手机摄影的最大优势

对李鹏剑来说,便携性是手机摄影毋庸置疑的优势。对此,小雷也深有体会。

不同于在风光摄影领域有大量作品的李鹏剑,小雷仅在大学时期浅尝星空摄影。“浅尝”而不深入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单反相机、镜头和赤道仪的重量。因每次出门都要带至少三个器材箱,小雷最终认定“风光摄影不适合我”。

但手机摄影的进步,尤其是华为影像方面的进步,改变了风光摄影必然大包小包的“陈词滥调”;无论高山大河、田野湖畔还是壮美星空,只需一台手机就能完整记录。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另外,手机摄影的便携也能帮助摄影师走过“瓶颈期”。根据小雷的观察,“相机不方便带出门”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热度消退后“放弃摄影”的开端。但手机摄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手机相对相机更小巧的尺寸,也让我们能以更丰富的角度取景,像无人机一样解锁全新的拍摄体验。

手机影像不能“因AI废质感”

而在谈到目前主流的AI摄影时,李鹏剑也以摄影师的角度,讨论了他对AI进入摄影领域的看法。在他看来,AI与摄影的融合是未来手机摄影的大势所趋。但对于AI以何种形式融入摄影,他和小雷一样,认为AI不应破坏摄影“记录”的本质:

如果照片出现瑕疵、比如手抖、或者镜头有灰、炫光,这种“辅助创作”的AI完全可以接受,因为这些处理在AI出现之前就已经可以通过后期手段修改。但如果利用AI人为地为照片添加元素,这就违背了摄影记录的本质。

至于对手机影像有何期待,李鹏剑认为“质感”是手机品牌接下来应该追求的方向。就像华为手机中的“影像模式”一样,手机摄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色彩风格与质感。

其实近几年我们也在手机行业中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影调风格,不同的色调风格也丰富了用户在手机摄影期间的情绪表达。就连原先完全用数字解读的影像,如今开始从使用者的角度切入,去分析什么样的照片才算是一张好照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

如今,我们评判照片的标准不再是简单地看亮度和画质,随着手机摄影的进化,如何提升照片的主观价值,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我们对手机摄影的不断探索中,华为影像还将不断进化,伴随用户走遍大江南北,记录眼前的所有美好。

End

以华为为例,自Mate20以来,华为一直在手机摄影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相机矩阵、潜望长焦、可变光圈到如今Mate70Pro系列搭载的红枫原色影像,在移动影像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们都能看到华为的身影。

来源:雷科技AI硬件组 | 编辑:天星 | 排版:Kenny

19世纪20年代,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用日光刻蚀法,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勒格拉的窗外景色》。这张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的照片不仅拍下了他家窗外的景色,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的摄影和两个世纪前大有不同,在精巧的光学设计和强大的影像算法的帮助下,拍照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当年的日光刻蚀还是如今的数字影像,摄影师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2024年11月27日,也就是华为Mate品牌盛典的第二天,华为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2024华为影像大赛颁奖盛典,雷科技受邀在现场参与报道。在颁奖之外,华为也在现场举办了华为年度影像展,为广大参赛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分享故事的舞台。

图片来源:雷科技

此次活动中,华为向来自中国的工程师陈勇、菲律宾的金融业从业者Justin Mendoza、波兰的公务员Kinga Choińska颁发了华为年度摄影师的奖项,同时也颁发了包括“瞬间”“时尚”“远近”“长期关注”等分类在内的多个奖项。影像展也为我们带来了来自全球86个国家与地区的海量作品,通过华为手机的视角,传递了世界各地的风光与故事。

图片来源:雷科技

除了来自获奖摄影师的分享,华为也邀请了多位在摄影领域有巨大影响力的资深行业人物,为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对华为影像的看法,和对手机摄影的期待。

手机降低了创作门槛

回顾三位年度摄影师的个人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三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职摄影师”,他们都有“本职”工作,摄影更多的也是个人兴趣。事实上,盘点过去8年中的获奖者,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摄影师”屈指可数。组别获奖者与优获奖者中,职业摄影师的比例就更少了。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因为“全职摄影师不屑于手机摄影”,但从三幅“年度奖”作品中,我们又能感受到画面带来的冲击、震撼与画面背后的“和谐”。无论从构图、色彩、关键瞬间的把握与情绪表达上,这些作品都做得足够好,即使脱开“华为影像”这个限制词,也有着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在我看来,这种“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现象其实正是手机影像的价值体现。

刚刚面世时,摄影是一个囊括机械设计、光学与化学的复杂交叉学科,“摄影师”必须精通所有技巧,才能“拍一张照”,这还是我们忽略美学的情况。摄影超高的技术和成本门槛让摄影成了极少数人的“特权”,甚至连“被拍摄”也是富人才敢想象的事情。一次性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摄影的“资金”门槛,但对大众消费者来说,摄影的技术门槛依旧存在。

这种技术门槛的存在,也让不少人认为自己“不会拍照”。但手机影像的出现打破了摄影的门槛。

图片来源:雷科技

以华为为例,自Mate 20以来,华为一直在手机摄影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相机矩阵、潜望长焦、可变光圈到如今Mate 70 Pro系列搭载的红枫原色影像,在移动影像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们都能看到华为的身影。这些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手机影像表现,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摄影的门槛,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创作社区长出了影像IP

之前提到,自2017年开办的华为影像大赛是华为为全球摄影爱好者提供的创作舞台。但对华为来说,华为影像大赛本身也是华为用来接触全球摄影爱好者、扎根创作社区的机会,它本身已成为从创作社区成长起来的影像大赛IP。

在华为影像颁奖典礼之前,小雷在现场与多位参赛者、摄影爱好者进行了交流。IPA 2022专业组建筑类第二名得奖者李鹏剑就与小雷分享了他与华为摄影结缘的过程:

不同于传统的“摄影论坛”,华为在各地市都有专门的团队与当地摄影师社群接触。他们会发掘有实力、有潜力的摄影师,从全国各地的创作者入手、推进华为影像的发展和普及。

在接触华为影像的这几年,李鹏剑也“越走越远”,从家乡江苏到祖国边疆、再到挪威、北极,他在全世界印下脚步、用镜头留住美景。用他的话来说,20年在西藏纳木措拍下壮美星空时,“那个时候就知道,在生活之外有更让你着迷的东西,这就是摄影的魅力。”

图片来源:雷科技

尽管像李鹏剑这样在国际赛事中取得成绩的摄影师是少数,但像他一样利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的摄影师可一点都不少。根据华为发布的《华为影像XMAGE 2023年度趋势报告》,每年全球拍摄的照片总数超过1.4万亿张,其中89%以上是通过手机拍摄的。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1.25万亿张照片是由手机用户拍摄,平均每秒接近40000张。

平心而论,在画质、稳定性和拓展性等方面,手机摄影与相机摄影之间固然存在差距。但考虑到接近90%的照片由手机拍摄,手机摄影必然有着自己无可比拟的优势。

便携是手机摄影的最大优势

对李鹏剑来说,便携性是手机摄影毋庸置疑的优势。对此,小雷也深有体会。

不同于在风光摄影领域有大量作品的李鹏剑,小雷仅在大学时期浅尝星空摄影。“浅尝”而不深入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单反相机、镜头和赤道仪的重量。因每次出门都要带至少三个器材箱,小雷最终认定“风光摄影不适合我”。

但手机摄影的进步,尤其是华为影像方面的进步,改变了风光摄影必然大包小包的“陈词滥调”;无论高山大河、田野湖畔还是壮美星空,只需一台手机就能完整记录。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另外,手机摄影的便携也能帮助摄影师走过“瓶颈期”。根据小雷的观察,“相机不方便带出门”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热度消退后“放弃摄影”的开端。但手机摄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手机相对相机更小巧的尺寸,也让我们能以更丰富的角度取景,像无人机一样解锁全新的拍摄体验。

手机影像不能“因AI废质感”

而在谈到目前主流的AI摄影时,李鹏剑也以摄影师的角度,讨论了他对AI进入摄影领域的看法。在他看来,AI与摄影的融合是未来手机摄影的大势所趋。但对于AI以何种形式融入摄影,他和小雷一样,认为AI不应破坏摄影“记录”的本质:

如果照片出现瑕疵、比如手抖、或者镜头有灰、炫光,这种“辅助创作”的AI完全可以接受,因为这些处理在AI出现之前就已经可以通过后期手段修改。但如果利用AI人为地为照片添加元素,这就违背了摄影记录的本质。

至于对手机影像有何期待,李鹏剑认为“质感”是手机品牌接下来应该追求的方向。就像华为手机中的“影像模式”一样,手机摄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色彩风格与质感。

其实近几年我们也在手机行业中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影调风格,不同的色调风格也丰富了用户在手机摄影期间的情绪表达。就连原先完全用数字解读的影像,如今开始从使用者的角度切入,去分析什么样的照片才算是一张好照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

如今,我们评判照片的标准不再是简单地看亮度和画质,随着手机摄影的进化,如何提升照片的主观价值,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我们对手机摄影的不断探索中,华为影像还将不断进化,伴随用户走遍大江南北,记录眼前的所有美好。

End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