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经济学的方式看《再见爱人4》?

吴晓波频道

3天前

当关系中的负外部性持续扩大,博弈陷入困境,维持婚姻的成本不断攀升,而双方又都受限于有限理性难以改变时,‘再见’似乎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在行为经济学中,锚定效应描述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即便环境发生变化,也难以调整这一参考点。

点击图片▲立即了解

当关系中的负外部性持续扩大,博弈陷入困境,维持婚姻的成本不断攀升,而双方又都受限于有限理性难以改变时,‘再见’似乎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近日火得出圈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4》,引发了全民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思考,每对离婚夫妻也被网友乃至情感、心理、法律专家们拿着放大镜审视与分析。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熏鸡事变”:李行亮的妻子麦琳在一次采购中坚持要买两只熏鸡,随后引发一系列骚操作和惊人言论。这个插曲成为节目彻底爆火的转折点,让麦琳这个原本毫无存在感的普通家庭主妇变成舆论焦点。

而在最新一期节目里,那两只熏鸡的命运又有了新进展。在旅途中,三对夫妻分食两只熏鸡,本来还算和谐,但麦琳将吃剩的熏鸡(鸡架)直接倒入另一个还没动过的熏鸡盒子。当其他人对这种行为表示不适时,她说“饿了你们就吃了”,并提出要把剩下的鸡架带回民宿煲汤。最终,只有丈夫李行亮配着咸鸭蛋吃了那盒混杂的熏鸡。

图源:《再见爱人》

表面上,这只是一段关于资源分配的小插曲,但深入分析后,我们看到了现代婚姻关系中的经济学密码。今天我们就从经济学视角评析这一事件,来谈谈为什么有的“爱人”终究会说“再见”。

1

负外部性

经济学谈到市场失灵的时候,总是会说到外部性。什么是外部性?通俗地说,就是个体的行为对于他人或者社会带来的影响。有的外部性是正的,比如养蜂人畜养蜜蜂。蜜蜂采食花蜜的同时,也帮助了隔壁的油菜花田完成了授粉,提高了油菜的产量。养蜂人的行为无意间给农民带来了好处,这就是正外部性。

但是在分食熏鸡的案例中,麦琳将鸡架倒入还没有动过的盒子里,显然构成了一个“负外部性”。对于麦琳自己而言,这是完成了一次“节约”的行为,避免食物浪费;但是因为还没动过的熏鸡是大家共有的食物,那么对于其他人而言,意味着自己的用餐体验被“污染”了,产生了负效用。

或许只是在参加节目短暂相处,所以一些嘉宾也就不说什么算了。但是在婚姻关系中,当一方的行为持续地对另一方造成负效用的时候,显然是在不断地以消耗感情为代价。这种负效用甚至不一定是“谁错了”。

例如,有人特别喜欢整洁的卫生间,而另一个人就总是随手放牙刷和牙膏,那么这种短期相处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在长期的积累中往往也会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图源:《再见爱人

2

信号理论

在经济学中,信号理论最初用来解释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求职市场中,高学历是能力的信号;二手车市场中,保修期是质量的信号。在婚姻关系中,每一次让步或坚持也都是在传递信号。

还是以熏鸡事件为例。另外两个男嘉宾杨子和刘爽面临“要不要发声制止”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信号博弈,即当麦琳表现出强势行为时,其他人有两种选择:要么及时沟通劝阻,要么沉默顺从。

从短期来看,选择沉默能够避免冲突,维持表面和谐,因为冲突会给所有人带来负效用;但是当沉默这个信号发出去之后,就发出了“这种程度的妥协是可以接受的”信号,而后续如果想要扳回来,就需要更加激烈的表现。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李行亮陷入了一个难以脱身的困境:他早期的妥协已经成为一个不断自我加强的信号,这让他在后续的互动中越来越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婚姻关系中,人们最担心的不是单次让步的成本,而是这个让步所传递的信号会带来的长期影响。这种顾虑会让相对容易妥协的一方不断地妥协,从而让问题积累下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其实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并不在于沟通,而在于沟通是无效的。破除这种困境的方法,有且只有“信任”。只有双方互相信任,才能够进行“非理性”的、可以暂时忽略信号效应的真诚沟通,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当夫妻之间已经进行了多次信号博弈,强势的一方会担心自己的优势受到削弱,弱势的一方积怨已久,这时候往往已经很难进行非常有效的沟通了——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沟通不管用”的原因。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快速获得,而没有信任的沟通只能是经济学囚徒困境中的“便宜话”,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图源: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3

稀缺心态

麦琳的行为背后,还折射出典型的稀缺心态。

在物质已经比较丰富的今天,仍执着于剩饭剩菜和骨头煲汤,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体现出一种经济焦虑,也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节俭是一种对长期的规划,尤其是对于中国人而言。传统是赞扬节俭的,所以即便是对于过度的、和收入与时代脱节的节俭行为,我们一般也都会以“会过日子”的模糊说法表示道德上的支持。

但这种“脱节”的节俭背后却是其风险倾向,也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较之常人会高出很多。而风险倾向高意味着缺乏安全感。所以这个细节,一方面反映许多像麦琳一样的女性希望树立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形象,另一方面恰恰放大了她们的底层焦虑:因家庭主妇这一低社会化的身份而怕被抛弃,极度缺乏安全感。

话说至此,可能很多人意识到问题所在了。安全感的缺失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会在很多方面影响到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

比如,因为缺乏安全感,可能就需要通过管理家庭的金钱来获得掌控感,像节目中麦琳坚持要管理节目组的资金就是一个绝好的注释。也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所以往往需要很高的掌控感来中和:就算我说“1+1=10”,你李行亮也要服从。

这句“名言”所反映的,正是安全感的极度缺失所带来的高控制欲望。

图源:《再见爱人

4

锚定效应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是有限理性的动物。我们在节目中还看到了经典的认知偏差——锚定效应。

在行为经济学中,锚定效应描述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即便环境发生变化,也难以调整这一参考点。

像麦琳对食物的处理方式——坚持把剩下的鸡架混在一起,试图带回去煲汤,这些行为方式很可能源于她过去和李行亮之间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她的认知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锚点”,定义了她对“正确行为”的理解。

即便身处完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这个锚点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她的决策。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锚定不仅影响了具体行为,还形成了一整套固化的思维模式。当其他人提出不同的处理方式时,她不仅无法接受,甚至认为别人“不懂节俭”,认为“晚上饿了你们就会吃了”。

这种锚定效应在婚姻关系中极具破坏性,它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还会干扰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当一方深深锚定在自己的认知框架里,就很难真正理解和接纳伴侣的感受和需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简单的劝说往往无效——因为这些建议都会被已有的锚点过滤和扭曲。

正如杨子在节目中感叹“麦琳让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太体面”。这句话背后,是一个人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局面时的无奈。

5

爱人为何再见

“是爱人,为什么会再见?”从经济学视角看,答案似乎更清晰了:

当关系中的负外部性持续扩大,博弈陷入困境,维持婚姻的成本不断攀升,而双方又都受限于有限理性难以改变时,“再见”似乎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正如网友所说,“谁痛苦谁改变”的含金量在不断上升,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改变他人远比改变自己更难。

图源: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理性、同理心和成长性的永恒课题。在当代社会,也许有时候需要思考:如何在维护自我的同时,不让属于彼此的“爱人”变成要“再见”的结局。


特约作者 司马懿|责任编辑 |徐涛

主编 |何梦飞|图源|VCG

年终秀X标杆工厂,走进工厂近距离感受智造魅力,揭秘金牌家居背后的高效生产之道。参加年终秀聆听经济趋势洞见,共享2024商业智慧盛宴。
点击下图▼立即报名

当关系中的负外部性持续扩大,博弈陷入困境,维持婚姻的成本不断攀升,而双方又都受限于有限理性难以改变时,‘再见’似乎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在行为经济学中,锚定效应描述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即便环境发生变化,也难以调整这一参考点。

点击图片▲立即了解

当关系中的负外部性持续扩大,博弈陷入困境,维持婚姻的成本不断攀升,而双方又都受限于有限理性难以改变时,‘再见’似乎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近日火得出圈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4》,引发了全民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思考,每对离婚夫妻也被网友乃至情感、心理、法律专家们拿着放大镜审视与分析。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熏鸡事变”:李行亮的妻子麦琳在一次采购中坚持要买两只熏鸡,随后引发一系列骚操作和惊人言论。这个插曲成为节目彻底爆火的转折点,让麦琳这个原本毫无存在感的普通家庭主妇变成舆论焦点。

而在最新一期节目里,那两只熏鸡的命运又有了新进展。在旅途中,三对夫妻分食两只熏鸡,本来还算和谐,但麦琳将吃剩的熏鸡(鸡架)直接倒入另一个还没动过的熏鸡盒子。当其他人对这种行为表示不适时,她说“饿了你们就吃了”,并提出要把剩下的鸡架带回民宿煲汤。最终,只有丈夫李行亮配着咸鸭蛋吃了那盒混杂的熏鸡。

图源:《再见爱人》

表面上,这只是一段关于资源分配的小插曲,但深入分析后,我们看到了现代婚姻关系中的经济学密码。今天我们就从经济学视角评析这一事件,来谈谈为什么有的“爱人”终究会说“再见”。

1

负外部性

经济学谈到市场失灵的时候,总是会说到外部性。什么是外部性?通俗地说,就是个体的行为对于他人或者社会带来的影响。有的外部性是正的,比如养蜂人畜养蜜蜂。蜜蜂采食花蜜的同时,也帮助了隔壁的油菜花田完成了授粉,提高了油菜的产量。养蜂人的行为无意间给农民带来了好处,这就是正外部性。

但是在分食熏鸡的案例中,麦琳将鸡架倒入还没有动过的盒子里,显然构成了一个“负外部性”。对于麦琳自己而言,这是完成了一次“节约”的行为,避免食物浪费;但是因为还没动过的熏鸡是大家共有的食物,那么对于其他人而言,意味着自己的用餐体验被“污染”了,产生了负效用。

或许只是在参加节目短暂相处,所以一些嘉宾也就不说什么算了。但是在婚姻关系中,当一方的行为持续地对另一方造成负效用的时候,显然是在不断地以消耗感情为代价。这种负效用甚至不一定是“谁错了”。

例如,有人特别喜欢整洁的卫生间,而另一个人就总是随手放牙刷和牙膏,那么这种短期相处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在长期的积累中往往也会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图源:《再见爱人

2

信号理论

在经济学中,信号理论最初用来解释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求职市场中,高学历是能力的信号;二手车市场中,保修期是质量的信号。在婚姻关系中,每一次让步或坚持也都是在传递信号。

还是以熏鸡事件为例。另外两个男嘉宾杨子和刘爽面临“要不要发声制止”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信号博弈,即当麦琳表现出强势行为时,其他人有两种选择:要么及时沟通劝阻,要么沉默顺从。

从短期来看,选择沉默能够避免冲突,维持表面和谐,因为冲突会给所有人带来负效用;但是当沉默这个信号发出去之后,就发出了“这种程度的妥协是可以接受的”信号,而后续如果想要扳回来,就需要更加激烈的表现。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李行亮陷入了一个难以脱身的困境:他早期的妥协已经成为一个不断自我加强的信号,这让他在后续的互动中越来越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婚姻关系中,人们最担心的不是单次让步的成本,而是这个让步所传递的信号会带来的长期影响。这种顾虑会让相对容易妥协的一方不断地妥协,从而让问题积累下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其实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并不在于沟通,而在于沟通是无效的。破除这种困境的方法,有且只有“信任”。只有双方互相信任,才能够进行“非理性”的、可以暂时忽略信号效应的真诚沟通,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当夫妻之间已经进行了多次信号博弈,强势的一方会担心自己的优势受到削弱,弱势的一方积怨已久,这时候往往已经很难进行非常有效的沟通了——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沟通不管用”的原因。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快速获得,而没有信任的沟通只能是经济学囚徒困境中的“便宜话”,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图源: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3

稀缺心态

麦琳的行为背后,还折射出典型的稀缺心态。

在物质已经比较丰富的今天,仍执着于剩饭剩菜和骨头煲汤,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体现出一种经济焦虑,也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节俭是一种对长期的规划,尤其是对于中国人而言。传统是赞扬节俭的,所以即便是对于过度的、和收入与时代脱节的节俭行为,我们一般也都会以“会过日子”的模糊说法表示道德上的支持。

但这种“脱节”的节俭背后却是其风险倾向,也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较之常人会高出很多。而风险倾向高意味着缺乏安全感。所以这个细节,一方面反映许多像麦琳一样的女性希望树立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形象,另一方面恰恰放大了她们的底层焦虑:因家庭主妇这一低社会化的身份而怕被抛弃,极度缺乏安全感。

话说至此,可能很多人意识到问题所在了。安全感的缺失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会在很多方面影响到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

比如,因为缺乏安全感,可能就需要通过管理家庭的金钱来获得掌控感,像节目中麦琳坚持要管理节目组的资金就是一个绝好的注释。也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所以往往需要很高的掌控感来中和:就算我说“1+1=10”,你李行亮也要服从。

这句“名言”所反映的,正是安全感的极度缺失所带来的高控制欲望。

图源:《再见爱人

4

锚定效应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是有限理性的动物。我们在节目中还看到了经典的认知偏差——锚定效应。

在行为经济学中,锚定效应描述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即便环境发生变化,也难以调整这一参考点。

像麦琳对食物的处理方式——坚持把剩下的鸡架混在一起,试图带回去煲汤,这些行为方式很可能源于她过去和李行亮之间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她的认知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锚点”,定义了她对“正确行为”的理解。

即便身处完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这个锚点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她的决策。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锚定不仅影响了具体行为,还形成了一整套固化的思维模式。当其他人提出不同的处理方式时,她不仅无法接受,甚至认为别人“不懂节俭”,认为“晚上饿了你们就会吃了”。

这种锚定效应在婚姻关系中极具破坏性,它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还会干扰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当一方深深锚定在自己的认知框架里,就很难真正理解和接纳伴侣的感受和需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简单的劝说往往无效——因为这些建议都会被已有的锚点过滤和扭曲。

正如杨子在节目中感叹“麦琳让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太体面”。这句话背后,是一个人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局面时的无奈。

5

爱人为何再见

“是爱人,为什么会再见?”从经济学视角看,答案似乎更清晰了:

当关系中的负外部性持续扩大,博弈陷入困境,维持婚姻的成本不断攀升,而双方又都受限于有限理性难以改变时,“再见”似乎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正如网友所说,“谁痛苦谁改变”的含金量在不断上升,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改变他人远比改变自己更难。

图源: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理性、同理心和成长性的永恒课题。在当代社会,也许有时候需要思考:如何在维护自我的同时,不让属于彼此的“爱人”变成要“再见”的结局。


特约作者 司马懿|责任编辑 |徐涛

主编 |何梦飞|图源|VCG

年终秀X标杆工厂,走进工厂近距离感受智造魅力,揭秘金牌家居背后的高效生产之道。参加年终秀聆听经济趋势洞见,共享2024商业智慧盛宴。
点击下图▼立即报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