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南沙,可以为广州做什么?
城市战争
2周前
在7个外围区中,南沙无论是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还是人口密度,都将是广州向外疏散人口的重要承载区,这对广州优化空间布局、破解单中心结构非常有利。
趁着深中通道南沙支线开通,我们在月初写了一篇《南沙,可以为深圳做什么?》,今天试着写一篇《南沙,可以为广州做什么?》
为啥想写这个主题呢?因为我感觉现在大多数写南沙的文章,都是在呼吁广州应该如何加大对南沙的支持,或者是罗列南沙享受到哪些特殊政策。
不过,这些文章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广州毕竟有11个区,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一定要偏爱南沙?这里面的底层逻辑不讲清楚的话,发展南沙的共识就很难真正凝聚起来。
所以,与其问广州可以给南沙什么东西,不如问南沙可以为广州做什么?利他思维,才能减少存量博弈,把蛋糕共同做大。
01
南沙,解决了广州的一个“身份焦虑”
首先,我觉得南沙帮广州解决了一个“身份焦虑”。
自古以来,广州最根本的
城市性质有两个
,其一是
岭南政治文化中心,其二是滨海城市,广州在
历史上也确实是一个地道的滨海城市。
据史料记载,今天越秀的一德路、海珠广场一带,2000年前被称作“海皮”
(
即海边的意思
)
,那个时候的珠江不叫珠江,而叫珠海,黄埔一带被称为“大海”,临近越秀山的水域则被称为“小海”。
(据广州日报)
到了宋代,珠江河道已大幅度变窄,比秦汉时期整整收窄了一倍,但宽度仍有1000多米,极目远眺,波澜壮阔,走出南海神庙,就是茫茫大海。
凭借着与海洋的亲近,黄埔古港早在北宋年间,就被朝廷设立了粤海关。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取消了江浙闽三地海关,只留下粤海关,并指定其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从此走上巅峰。
然而,到了近现代,广州出现了一种
“身份焦虑”
。由于珠江入海口属于弱潮河口,淤泥会不断堆积沉降,导致珠江河道持续收窄,特别是虎门大桥建成之后,超级巨轮再也开不进黄埔港。
这个时候,
广州突然发现,自己从一个滨海城市,几乎变成了内河城市
,这种身份切换,让因海而生的广州,无比焦虑。
本世纪初,广州出了一个奇招,在虎门大桥以南投入巨额财政,挖出一个超级深水港,南沙港应运而生,逐渐取代黄埔港,成为广州港的主体。
广州面向海洋的前线也从黄埔,切换到了南沙。
当今世界,全球60%以上的人口与产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一方面,人类在基因层面就有亲近水岸的本能,向水而生、向海而生是众多国际大都市的共同选择。
另一方面,
靠近海岸线还有着强大的物流优势
,现在全世界最大的货船,一次性可以运输超过60万吨的原油,载货量这相当于100多列货运火车,或者两万多台大型卡车。
所以,在强大的海运面前,陆运几无还手之力,向海而生是太多城市的野望。
上海在本世纪初,也花了极大的成本,修建了全球最大的深水港——洋山港。
在此意义上,
南沙让广州重新变成滨海城市,重新给予广州一条通达世界、链接全球的生命通道。
不仅如此,南沙还凭借临近港澳的优势,让广州享受到不少政策红利与特殊资源,比如自贸区的设立、期交所的挂牌、“双15%”的获批、香港科技大学的引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南沙这张牌。
02
帮广州疏散老城区人口,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广州将常住人口的目标值调高至2200万。
这意味着,到2035年之前,广州常住人口的增长空间还有
317.3万人,平均每年还可新增28.8万人。
但《总规》又要求
中心城区要把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000万人以内
,这意味着老城区要向外围区疏解人口,未来的新增人口,也要疏导到外围区。
最近广州宣布实施的差别化落户政策,就是给天河、越秀、海珠、荔湾四个区之外的7个外围区搞特殊待遇,让这些外围区去吸纳人口,中心四区则严格管起来。
在7个外围区中,南沙无论是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还是人口密度,都将是广州向外疏散人口的重要承载区,这对广州优化空间布局、破解单中心结构非常有利。
03
半导体、火箭、人工智能、科考船……
南沙正在帮广州补“短板”
南沙正在布局的几个产业,都是无中生有,颇有想象力的,能够填补广州产业的一些空白。
最近,就有两个总部位于广州南沙的科技公司,引发关注。
一个是
芯粤能
融资10个亿,另一个是
小马智行
即将登陆美股。
芯
粤能的全称是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最近宣布完成约10亿元的A轮融资,背后国资云集,由由粤财基金管理的广东省集成电路基金二期与国投创业基金联合领投。
芯粤能成立于2021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注于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制造的企业,
所谓“车规级碳化硅芯片”是一种专门为汽车电子系统设计的芯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使用。
据报道,芯粤能
投前估值为6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超70亿元人民币,达到独角兽标准
(估值10亿美元),
这意味着广州再增一只超级独角兽。
众所周知,
半导体这个产业
,一直是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短板,虽然广东是中国半导体市场最大的“甲方”。
半导体行业的人都知道一个数据,
全球60%的芯片市场在中国,中国60%的芯片市场在珠三角
。然而,国内芯片制造的核心产业链并不在珠三角,而在长三角。
至于广州,在半导体这个赛道,曾经一度几近空白。最近几年,南沙就在这个赛道上疯狂发力,
据报道,位于南沙万顷沙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园,已聚集芯粤能、芯聚能、晶科电子、联晶智能、南砂晶圆、奕行智能、先导装备等优质企业。
半导体之外的
另一个赛道是智能驾驶
,南沙在这个赛道拥有
小马智行
这个领军企业。
据媒体报道,11月14日,小马智行提交招股书开启赴美上市招股,拟发ADS,北汽、康福德高有意认购,广汽子公司等参与战略增发,最高募资约3.78亿美元。
小马智行由清华“姚班”天才楼天城与百度前自动驾驶首席架构师彭军于2016年在美国硅谷创立。次年,小马智行北京和广州成立了研发中心,并将中国总部迁至广州南沙区。
不仅是智能驾驶,南沙还拥有人工智能类企业300多家,已成为
国内人工
智能企业密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在这个赛道,南沙除了小马智行,还有一家领军企业叫做
云从科技
。
2022年,总部位于南沙的云从科技在科创板注册,成为我国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
云从科技与
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并称
“AI四小龙”。
第三个颇具想象力的赛道是商用航天。
就在这个月的11日,位于南沙的
中科宇航
产业化基地生产的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一箭15星”成功发射,该批卫星主要用于城市规划、农业监测、气象观测等领域。首次为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含阿曼卫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进入新阶段。
该火箭此前已多次成功发射,填补广州乃至大湾区航天制造的空白,具备年产30发火箭的能力,
是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第四个比较猛的赛道是大型科考船。
大家知道,科考船承载着大国科研梦想,是造船业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南沙再次为广州送上一项硬科技。
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南沙建造的科考船至少有3艘,其中2艘是开全国之先河: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2021年11月30日在广州南沙开工建造,2024年11月17日建成入列,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11000米钻探能力。
据悉,这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大洋钻探船,大洋钻探被誉为海洋科技“皇冠,目前全球只有3个国家建造过,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
2023年6月25日在广州南沙开工,预计2025年交船。
“探索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为我国首艘可覆盖全球深远海(含极区)探测且具备冰区载人深潜支持能力的综合科考船。
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
2022年11月在广州南沙开工,2024年6月24日命名交付。
据介绍,该船2022年11月开建,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是由中国船舶广船国际自主设计并建造的,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科考设备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不仅如此,
广州还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的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两大船厂,202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超330亿元,同比增长超20%,
手持订单约200艘/690万载重吨,订单排期已到2028年。
订单排到2028年,足见广州造船业的发达。
在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广州的城市性质,其中就包括“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广州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就离不开南沙这个超级平台。
延伸阅读:
南沙,可以为深圳做什么?
南沙,开始像个“city”了
再说一次,广州的未来在南沙!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央对广州是这样定位的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央对深圳是这样定位的
永不落幕的广交会!永不关闭的中国南大门
在7个外围区中,南沙无论是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还是人口密度,都将是广州向外疏散人口的重要承载区,这对广州优化空间布局、破解单中心结构非常有利。
趁着深中通道南沙支线开通,我们在月初写了一篇《南沙,可以为深圳做什么?》,今天试着写一篇《南沙,可以为广州做什么?》
为啥想写这个主题呢?因为我感觉现在大多数写南沙的文章,都是在呼吁广州应该如何加大对南沙的支持,或者是罗列南沙享受到哪些特殊政策。
不过,这些文章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广州毕竟有11个区,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一定要偏爱南沙?这里面的底层逻辑不讲清楚的话,发展南沙的共识就很难真正凝聚起来。
所以,与其问广州可以给南沙什么东西,不如问南沙可以为广州做什么?利他思维,才能减少存量博弈,把蛋糕共同做大。
01
南沙,解决了广州的一个“身份焦虑”
首先,我觉得南沙帮广州解决了一个“身份焦虑”。
自古以来,广州最根本的
城市性质有两个
,其一是
岭南政治文化中心,其二是滨海城市,广州在
历史上也确实是一个地道的滨海城市。
据史料记载,今天越秀的一德路、海珠广场一带,2000年前被称作“海皮”
(
即海边的意思
)
,那个时候的珠江不叫珠江,而叫珠海,黄埔一带被称为“大海”,临近越秀山的水域则被称为“小海”。
(据广州日报)
到了宋代,珠江河道已大幅度变窄,比秦汉时期整整收窄了一倍,但宽度仍有1000多米,极目远眺,波澜壮阔,走出南海神庙,就是茫茫大海。
凭借着与海洋的亲近,黄埔古港早在北宋年间,就被朝廷设立了粤海关。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取消了江浙闽三地海关,只留下粤海关,并指定其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从此走上巅峰。
然而,到了近现代,广州出现了一种
“身份焦虑”
。由于珠江入海口属于弱潮河口,淤泥会不断堆积沉降,导致珠江河道持续收窄,特别是虎门大桥建成之后,超级巨轮再也开不进黄埔港。
这个时候,
广州突然发现,自己从一个滨海城市,几乎变成了内河城市
,这种身份切换,让因海而生的广州,无比焦虑。
本世纪初,广州出了一个奇招,在虎门大桥以南投入巨额财政,挖出一个超级深水港,南沙港应运而生,逐渐取代黄埔港,成为广州港的主体。
广州面向海洋的前线也从黄埔,切换到了南沙。
当今世界,全球60%以上的人口与产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一方面,人类在基因层面就有亲近水岸的本能,向水而生、向海而生是众多国际大都市的共同选择。
另一方面,
靠近海岸线还有着强大的物流优势
,现在全世界最大的货船,一次性可以运输超过60万吨的原油,载货量这相当于100多列货运火车,或者两万多台大型卡车。
所以,在强大的海运面前,陆运几无还手之力,向海而生是太多城市的野望。
上海在本世纪初,也花了极大的成本,修建了全球最大的深水港——洋山港。
在此意义上,
南沙让广州重新变成滨海城市,重新给予广州一条通达世界、链接全球的生命通道。
不仅如此,南沙还凭借临近港澳的优势,让广州享受到不少政策红利与特殊资源,比如自贸区的设立、期交所的挂牌、“双15%”的获批、香港科技大学的引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南沙这张牌。
02
帮广州疏散老城区人口,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广州将常住人口的目标值调高至2200万。
这意味着,到2035年之前,广州常住人口的增长空间还有
317.3万人,平均每年还可新增28.8万人。
但《总规》又要求
中心城区要把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000万人以内
,这意味着老城区要向外围区疏解人口,未来的新增人口,也要疏导到外围区。
最近广州宣布实施的差别化落户政策,就是给天河、越秀、海珠、荔湾四个区之外的7个外围区搞特殊待遇,让这些外围区去吸纳人口,中心四区则严格管起来。
在7个外围区中,南沙无论是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还是人口密度,都将是广州向外疏散人口的重要承载区,这对广州优化空间布局、破解单中心结构非常有利。
03
半导体、火箭、人工智能、科考船……
南沙正在帮广州补“短板”
南沙正在布局的几个产业,都是无中生有,颇有想象力的,能够填补广州产业的一些空白。
最近,就有两个总部位于广州南沙的科技公司,引发关注。
一个是
芯粤能
融资10个亿,另一个是
小马智行
即将登陆美股。
芯
粤能的全称是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最近宣布完成约10亿元的A轮融资,背后国资云集,由由粤财基金管理的广东省集成电路基金二期与国投创业基金联合领投。
芯粤能成立于2021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注于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制造的企业,
所谓“车规级碳化硅芯片”是一种专门为汽车电子系统设计的芯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使用。
据报道,芯粤能
投前估值为6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超70亿元人民币,达到独角兽标准
(估值10亿美元),
这意味着广州再增一只超级独角兽。
众所周知,
半导体这个产业
,一直是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短板,虽然广东是中国半导体市场最大的“甲方”。
半导体行业的人都知道一个数据,
全球60%的芯片市场在中国,中国60%的芯片市场在珠三角
。然而,国内芯片制造的核心产业链并不在珠三角,而在长三角。
至于广州,在半导体这个赛道,曾经一度几近空白。最近几年,南沙就在这个赛道上疯狂发力,
据报道,位于南沙万顷沙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园,已聚集芯粤能、芯聚能、晶科电子、联晶智能、南砂晶圆、奕行智能、先导装备等优质企业。
半导体之外的
另一个赛道是智能驾驶
,南沙在这个赛道拥有
小马智行
这个领军企业。
据媒体报道,11月14日,小马智行提交招股书开启赴美上市招股,拟发ADS,北汽、康福德高有意认购,广汽子公司等参与战略增发,最高募资约3.78亿美元。
小马智行由清华“姚班”天才楼天城与百度前自动驾驶首席架构师彭军于2016年在美国硅谷创立。次年,小马智行北京和广州成立了研发中心,并将中国总部迁至广州南沙区。
不仅是智能驾驶,南沙还拥有人工智能类企业300多家,已成为
国内人工
智能企业密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在这个赛道,南沙除了小马智行,还有一家领军企业叫做
云从科技
。
2022年,总部位于南沙的云从科技在科创板注册,成为我国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
云从科技与
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并称
“AI四小龙”。
第三个颇具想象力的赛道是商用航天。
就在这个月的11日,位于南沙的
中科宇航
产业化基地生产的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一箭15星”成功发射,该批卫星主要用于城市规划、农业监测、气象观测等领域。首次为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含阿曼卫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进入新阶段。
该火箭此前已多次成功发射,填补广州乃至大湾区航天制造的空白,具备年产30发火箭的能力,
是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第四个比较猛的赛道是大型科考船。
大家知道,科考船承载着大国科研梦想,是造船业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南沙再次为广州送上一项硬科技。
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南沙建造的科考船至少有3艘,其中2艘是开全国之先河: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2021年11月30日在广州南沙开工建造,2024年11月17日建成入列,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11000米钻探能力。
据悉,这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大洋钻探船,大洋钻探被誉为海洋科技“皇冠,目前全球只有3个国家建造过,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
2023年6月25日在广州南沙开工,预计2025年交船。
“探索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为我国首艘可覆盖全球深远海(含极区)探测且具备冰区载人深潜支持能力的综合科考船。
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
2022年11月在广州南沙开工,2024年6月24日命名交付。
据介绍,该船2022年11月开建,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是由中国船舶广船国际自主设计并建造的,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科考设备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不仅如此,
广州还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的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两大船厂,202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超330亿元,同比增长超20%,
手持订单约200艘/690万载重吨,订单排期已到2028年。
订单排到2028年,足见广州造船业的发达。
在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广州的城市性质,其中就包括“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广州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就离不开南沙这个超级平台。
延伸阅读:
南沙,可以为深圳做什么?
南沙,开始像个“city”了
再说一次,广州的未来在南沙!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央对广州是这样定位的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央对深圳是这样定位的
永不落幕的广交会!永不关闭的中国南大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南沙,可以为广州做什么?
城市战争
2周前
“一带一路”低碳服务平台在广州南沙正式发布
新华财经
5天前
微信小店到底要做什么?
字母榜公众号
1周前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
新华社
1天前
清楚彼此关切 合作取得重要突破!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续签5年
环球时报
16小时前
2025年资本市场改革“施工图”明晰 未来需抓好任务落地见效
中国证券报
1天前
定调2025年经济工作,十大要点全解读
中国证券报
2天前
政治局会议重磅定调!六大券商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4-12-15 01:00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新华社
2024-12-15 01:00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