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粮食安全的“新密码”——山西省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观察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20小时前

不仅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各因素“土、肥、水、种、技、机、绿”的高效协同,更彰显了山西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努力构建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近年来,山西省耕地保护形势稳定向好,耕地总量连续实现净增加,连续24年实现省内耕地占补平衡。为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山西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党政同责,逐级签订责任书,并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等制度;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其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要手段;加强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强化种源基础性研究,加快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这些努力不仅确保了山西粮食产能的稳步提升,也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山西力量。

种业振兴

保障粮食生产的“基因密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基因密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是保障粮食生产“基因密码”的重要举措。

前不久,山西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会议暨种业基地建设培训在晋中举行,会议强调,山西省完成了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建立起以4个省库为核心、32个库(圃、场、区)为支撑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了4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育种联合攻关;全省新增种业企业108家,总数达到506家;新增国家级种业基地5个,建设省级种业基地75个;杂粮种质资源逾4万份,居全国首位。这一串数字是亮眼的成绩,也是标志性的成果,不仅体现了山西省在种业振兴行动中迈出的坚实步伐,更推动了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永和县高粱示范基地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旱作山区,种植着晋糯9号、晋糯10号、晋糯3号等10个新品种高粱,这些新品种是山西省育种团队在海南南繁基地选育出来的良种。“晋糯3号亩测产量822.86公斤,与去年相比增产了10%。”临汾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科科长张雷毅介绍道,“这种高粱穗长40厘米,比普通高粱要长58厘米,穗特别密实。”

永和县坡头乡榆林只村村民刘海燕告诉记者:“好种子种出来的高粱明显比普通种子种出来的要好,颗粒饱满,穗子还长。”

记者了解到,永和县是非常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有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梯田——永和梯田。好地加上好种子,永和县山区“坡粮地”终将变成“吨良田”。

技术创新

提高粮食产量的“科技密码”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今年,山西省聚焦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工程及技术推广,全方位提升山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月中旬,省农业农村厅、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多场玉米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得益于“一免五增”有机旱作集成技术、超深松蓄水保墒增量技术等科学种植方式,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配套,山西省玉米大面积实收测产单产大幅提升。

1014日,在应县金城镇席家堡村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示范田,采用“深耕增密、膜侧种植、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的玉米机械穗收实收测产中,实收面积5.503亩,平均亩产1304.45公斤,比去年应县实测最高产1230.34公斤增加74.11公斤。

1012日,测产专家在寿阳县景尚乡贾豹村玉米种植示范区实收春玉米9.12亩,平均亩产1179.2公斤,比去年亩增产152.2公斤。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农学院研究员王创云表示:“在今年山西省出现较大范围旱情的情况下,适水宜水区域,选择科学的种植方式是实现稳产的有力保障。我们在景尚乡采用智能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水肥的精准供给,与普通大田种植相比,水分效率提高20%以上,增产10%以上。”

记者了解到,针对山西省“十年九春旱”的生产现状,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一免五增”(免整地,增墒、增养、增密、增绿、增重)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立足“蓄好天上雨、用好土中水”,依托自主研制的旋播一体机和中耕一体机,集成推广深沟探墒、秸秆归垄、蓄水保墒、节水抗旱、垄沟互换等有机旱作技术,确保苗全、苗齐、苗壮,植株抗倒、耐密,确保平年增产、旱年稳产。

科学的种植技术,是保障粮食产量的“科技密码”。不仅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各因素“土、肥、水、种、技、机、绿”的高效协同,更彰显了山西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密码”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1030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会议强调,山西省耕地总量连续三年稳中有升,2023年同比净增加34.54万亩。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山西省坚决扛牢耕地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始终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阳高县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已累计投资5.51亿元,建成29.65万亩高标准农田。“今年阳高县玉米种植面积51.67万亩,通过示范试验,我们探索玉米生产标准化技术,形成高产集成技术模式,筛选出‘长单511’‘晋杂22’等优良品种并逐步推广,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阳高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王尔东介绍说。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山西省在阳高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打造示范片区,促进玉米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

高标准农田,有助于机械化收割减损增产,有助于膜下滴灌精准到苗。“我家5000多亩玉米,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每亩可以多收150公斤。”阳高县罗文皂镇太平堡村种粮大户方学清告诉记者。

良种良田配良技,高产高质更高效。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山西步履铿锵!

不仅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各因素“土、肥、水、种、技、机、绿”的高效协同,更彰显了山西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努力构建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近年来,山西省耕地保护形势稳定向好,耕地总量连续实现净增加,连续24年实现省内耕地占补平衡。为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山西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党政同责,逐级签订责任书,并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等制度;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其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要手段;加强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强化种源基础性研究,加快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这些努力不仅确保了山西粮食产能的稳步提升,也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山西力量。

种业振兴

保障粮食生产的“基因密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基因密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是保障粮食生产“基因密码”的重要举措。

前不久,山西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会议暨种业基地建设培训在晋中举行,会议强调,山西省完成了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建立起以4个省库为核心、32个库(圃、场、区)为支撑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了4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育种联合攻关;全省新增种业企业108家,总数达到506家;新增国家级种业基地5个,建设省级种业基地75个;杂粮种质资源逾4万份,居全国首位。这一串数字是亮眼的成绩,也是标志性的成果,不仅体现了山西省在种业振兴行动中迈出的坚实步伐,更推动了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永和县高粱示范基地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旱作山区,种植着晋糯9号、晋糯10号、晋糯3号等10个新品种高粱,这些新品种是山西省育种团队在海南南繁基地选育出来的良种。“晋糯3号亩测产量822.86公斤,与去年相比增产了10%。”临汾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科科长张雷毅介绍道,“这种高粱穗长40厘米,比普通高粱要长58厘米,穗特别密实。”

永和县坡头乡榆林只村村民刘海燕告诉记者:“好种子种出来的高粱明显比普通种子种出来的要好,颗粒饱满,穗子还长。”

记者了解到,永和县是非常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有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梯田——永和梯田。好地加上好种子,永和县山区“坡粮地”终将变成“吨良田”。

技术创新

提高粮食产量的“科技密码”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今年,山西省聚焦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工程及技术推广,全方位提升山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月中旬,省农业农村厅、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多场玉米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得益于“一免五增”有机旱作集成技术、超深松蓄水保墒增量技术等科学种植方式,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配套,山西省玉米大面积实收测产单产大幅提升。

1014日,在应县金城镇席家堡村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示范田,采用“深耕增密、膜侧种植、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的玉米机械穗收实收测产中,实收面积5.503亩,平均亩产1304.45公斤,比去年应县实测最高产1230.34公斤增加74.11公斤。

1012日,测产专家在寿阳县景尚乡贾豹村玉米种植示范区实收春玉米9.12亩,平均亩产1179.2公斤,比去年亩增产152.2公斤。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农学院研究员王创云表示:“在今年山西省出现较大范围旱情的情况下,适水宜水区域,选择科学的种植方式是实现稳产的有力保障。我们在景尚乡采用智能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水肥的精准供给,与普通大田种植相比,水分效率提高20%以上,增产10%以上。”

记者了解到,针对山西省“十年九春旱”的生产现状,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一免五增”(免整地,增墒、增养、增密、增绿、增重)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立足“蓄好天上雨、用好土中水”,依托自主研制的旋播一体机和中耕一体机,集成推广深沟探墒、秸秆归垄、蓄水保墒、节水抗旱、垄沟互换等有机旱作技术,确保苗全、苗齐、苗壮,植株抗倒、耐密,确保平年增产、旱年稳产。

科学的种植技术,是保障粮食产量的“科技密码”。不仅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各因素“土、肥、水、种、技、机、绿”的高效协同,更彰显了山西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密码”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1030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会议强调,山西省耕地总量连续三年稳中有升,2023年同比净增加34.54万亩。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山西省坚决扛牢耕地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始终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阳高县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已累计投资5.51亿元,建成29.65万亩高标准农田。“今年阳高县玉米种植面积51.67万亩,通过示范试验,我们探索玉米生产标准化技术,形成高产集成技术模式,筛选出‘长单511’‘晋杂22’等优良品种并逐步推广,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阳高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王尔东介绍说。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山西省在阳高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打造示范片区,促进玉米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

高标准农田,有助于机械化收割减损增产,有助于膜下滴灌精准到苗。“我家5000多亩玉米,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每亩可以多收150公斤。”阳高县罗文皂镇太平堡村种粮大户方学清告诉记者。

良种良田配良技,高产高质更高效。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山西步履铿锵!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