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坐不住了!时隔3年再出手

智车科技

6天前

《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时面临一些问题,如:规模化电化学储能电池产线受能耗指标限制落地困难,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产业配套不足;与新型储能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和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京津冀新型储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优势互补、应用场景共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统筹等。

到2025年和2027年,北京分别设定了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过600亿元和1000亿元的目标,奋力打造世界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策源高地。

©图源 / DALL·E

文 / 王璟 编辑 / 杨倩

来源 / 储能严究院

时隔3年,北京终于扣动了抢跑储能赛道的扳机。

11月18日,《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表示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策源高地,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重点布局数字能源产业。

征求意见稿中,共提出了8条保障措施,将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

加强统筹协调,利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协调推进三地产业优化布局;完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储能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快完善电力市场准入条件和交易机制,推动电价政策机制建立健全,为行业发展创造空间;强化标准引领,构建完整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央地合作;加大资金保障;优化金融支持;推动人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

到2025年和2027年,方案分别设定了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过600亿元和1000亿元的目标,这表明北京政府对储能产业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视和预期。

方案还提出了“三城创新引领、两区集聚带动、多点协同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事实上,北京作为五大六小电力/能源央国企的总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心脏所在,在技术研发、产业集聚、政策支持、市场潜力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尤其是新型储能研发创新、产品集成、要素保障领先全国。

方案指出,北京已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策源地,近年来积极探索京内“总部研发+高端制造”京外“规模化生产+技术应用”的产业发展“北京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已超400亿元。    

当前,北部以中关村科学城和“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南部以中关村房山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一南一北”两个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汇集一批细分领域优质企业。在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引育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拥有海博思创、新源智储、中储国能等储能龙头企业。

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海博思创等多家企业国内出货量排名前十。据CNESA统计,2021-2023年,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排行榜中,海博思创连续两年排名首位,稳居第一梯队。并连续三个季度荣登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的全球Tier 1储能厂商榜单。

这份即将出台的《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可谓对储能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意味着北京储能行业将从2021年大红门“4·16”储能电站火灾事故中的阴霾中走出,重新振翅高飞。

2021年11月22日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该电站电池热失控起火系磷酸铁锂电池发生内短路故障所致,并引发爆炸。涉事储能项目存在未备先建,在事发区域多次发生电池组漏液、发热冒烟等问题但未完全排除安全隐患的情况下继续运行。这起严重事故最终造成1人遇难、2名消防员牺牲、1名消防员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660.81万元。

一名储能大数据公司高管何安对「储能严究院」表示,“416事件”对北京整个储能应用影响非常大,此后北京就没有再批任何一个储能项目,甚至所有在运的都全都叫停了。

“政府非常谨慎,北京示范项目全都放到了外地,相对而言储能发展就会滞后。但随着新能源占比的提升,储能的大方向已势不可挡。放开是迟早的,你不可能不搞储能,电网侧还有还有用户侧需求都在大幅增长,”何安说道。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和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前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将保持30%-4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58-585GW,全球储能投资总规模预计最高可达3260亿美元。

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储能电站失火事故,要“一分为二”来看,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某个电站而否定整个业态。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是可管可控的,完全可以从设计的角度进行控制和管理。通过多重防护来解决储能安全方面的挑战,让储能产业更好发挥新型电力系统压舱石的作用。”该人士称。

事实上,在大红门事件后,经过两年半的准备和政策调整,北京市于2023年11月23日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启放开储能项目的备案。

早前的8月21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分时电价机制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优化了电价峰谷时段和峰谷价差,调整后的工商业分时电价高峰时段由原来的白天5小时、晚上3小时调整为白天3小时、晚上5小时,并合理拉大了峰谷电价价差。这使得北京的峰谷电价优势再次凸显,成为用户侧储能投资的理想之地。

不过,《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时面临一些问题,如:规模化电化学储能电池产线受能耗指标限制落地困难,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产业配套不足;与新型储能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和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京津冀新型储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优势互补、应用场景共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统筹等。    

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份重磅政策的实施,将为北京市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和强有力的支持,助推技术创新、市场扩张、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原文标题 : 北京坐不住了!时隔3年再出手

《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时面临一些问题,如:规模化电化学储能电池产线受能耗指标限制落地困难,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产业配套不足;与新型储能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和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京津冀新型储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优势互补、应用场景共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统筹等。

到2025年和2027年,北京分别设定了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过600亿元和1000亿元的目标,奋力打造世界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策源高地。

©图源 / DALL·E

文 / 王璟 编辑 / 杨倩

来源 / 储能严究院

时隔3年,北京终于扣动了抢跑储能赛道的扳机。

11月18日,《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表示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策源高地,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重点布局数字能源产业。

征求意见稿中,共提出了8条保障措施,将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

加强统筹协调,利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协调推进三地产业优化布局;完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储能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快完善电力市场准入条件和交易机制,推动电价政策机制建立健全,为行业发展创造空间;强化标准引领,构建完整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央地合作;加大资金保障;优化金融支持;推动人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

到2025年和2027年,方案分别设定了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过600亿元和1000亿元的目标,这表明北京政府对储能产业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视和预期。

方案还提出了“三城创新引领、两区集聚带动、多点协同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事实上,北京作为五大六小电力/能源央国企的总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心脏所在,在技术研发、产业集聚、政策支持、市场潜力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尤其是新型储能研发创新、产品集成、要素保障领先全国。

方案指出,北京已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策源地,近年来积极探索京内“总部研发+高端制造”京外“规模化生产+技术应用”的产业发展“北京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已超400亿元。    

当前,北部以中关村科学城和“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南部以中关村房山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一南一北”两个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汇集一批细分领域优质企业。在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引育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拥有海博思创、新源智储、中储国能等储能龙头企业。

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海博思创等多家企业国内出货量排名前十。据CNESA统计,2021-2023年,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排行榜中,海博思创连续两年排名首位,稳居第一梯队。并连续三个季度荣登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的全球Tier 1储能厂商榜单。

这份即将出台的《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可谓对储能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意味着北京储能行业将从2021年大红门“4·16”储能电站火灾事故中的阴霾中走出,重新振翅高飞。

2021年11月22日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该电站电池热失控起火系磷酸铁锂电池发生内短路故障所致,并引发爆炸。涉事储能项目存在未备先建,在事发区域多次发生电池组漏液、发热冒烟等问题但未完全排除安全隐患的情况下继续运行。这起严重事故最终造成1人遇难、2名消防员牺牲、1名消防员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660.81万元。

一名储能大数据公司高管何安对「储能严究院」表示,“416事件”对北京整个储能应用影响非常大,此后北京就没有再批任何一个储能项目,甚至所有在运的都全都叫停了。

“政府非常谨慎,北京示范项目全都放到了外地,相对而言储能发展就会滞后。但随着新能源占比的提升,储能的大方向已势不可挡。放开是迟早的,你不可能不搞储能,电网侧还有还有用户侧需求都在大幅增长,”何安说道。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和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前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将保持30%-4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58-585GW,全球储能投资总规模预计最高可达3260亿美元。

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储能电站失火事故,要“一分为二”来看,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某个电站而否定整个业态。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是可管可控的,完全可以从设计的角度进行控制和管理。通过多重防护来解决储能安全方面的挑战,让储能产业更好发挥新型电力系统压舱石的作用。”该人士称。

事实上,在大红门事件后,经过两年半的准备和政策调整,北京市于2023年11月23日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启放开储能项目的备案。

早前的8月21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分时电价机制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优化了电价峰谷时段和峰谷价差,调整后的工商业分时电价高峰时段由原来的白天5小时、晚上3小时调整为白天3小时、晚上5小时,并合理拉大了峰谷电价价差。这使得北京的峰谷电价优势再次凸显,成为用户侧储能投资的理想之地。

不过,《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时面临一些问题,如:规模化电化学储能电池产线受能耗指标限制落地困难,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产业配套不足;与新型储能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和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京津冀新型储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优势互补、应用场景共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统筹等。    

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份重磅政策的实施,将为北京市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和强有力的支持,助推技术创新、市场扩张、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原文标题 : 北京坐不住了!时隔3年再出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