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亏损1.64亿元 光明乳业能否守住基本盘?

证券之星原创

3周前

最令市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8月,光明乳业对外披露,拟通过子公司光明乳业控股参与新莱特定增的方式向后者“输血”,以用于偿还新莱特的到期债务。

19家A股上市乳企交出了三季报答卷。今年前9个月,仅有4家乳业上市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超过六成上市乳企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曾经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光环的光明乳业(600597)交出了一张营利双降的成绩单,而前三季度1.16亿元的盈利水平,甚至不如公司2010年同期的表现。

从光明乳业第三季度的数据看,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2.66%,今年以来已是三连降(单季度同比下降)。同时,其归母净利润在今年第三季度亏损了1.64亿元。

这家头部乳企究竟怎么了?

2.87亿元资产减值拖累盈利表现

“主要是本报告期海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计提资产减值及经营亏损。”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光明乳业在财报中进行了解释。根据公司随后发布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其对相关资产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约为2.87亿元。

海外子公司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在光明乳业对《大众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回函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其回应称:“公司下属子公司新莱特受本土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增加,前期投资项目集中转固、北岛资产组减值等影响,亏损较大,继而对公司利润影响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名叫新莱特的公司是一家乳品原料供应商,于2010年被光明乳业收购了部分股权,随后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地上市。今年以来,新莱特多次出现在光明乳业的公告中。最令市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8月,光明乳业对外披露,拟通过子公司光明乳业控股参与新莱特定增的方式向后者“输血”,以用于偿还新莱特的到期债务。这笔定增金额高达1.85亿新西兰元,按照公告当天的汇率计算,光明乳业将为此付出约8亿元人民币。

约一个半月后,光明乳业便完成了上述定增动作。相关公告显示,定增完成后,光明乳业控股对新莱特的持股比例已从39.01%升至65.25%。

这次“输血”引来市场热议。一方面,光明乳业控股0.60新西兰元/股的定增价要高出另一定增对象a2(新西兰乳企)的定增价约四成;另一方面,光明乳业控股的定增价较之新莱特8月中旬以及10月8日的股价均有较大幅度的溢价。

更关键的是,就在今年6月,光明乳业刚刚通过子公司光明乳业国际向新莱特提供了1.3亿新西兰元的贷款,换算成人民币,短短几个月,其向新莱特的“输血”金额或已超过13亿元。

今年上半年,新莱特的营收为38.74亿元,净利润亏损1.4亿元,而在2023年,其亏损金额高达2.96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新莱特资产负债率仍在58%附近徘徊,负债总额高达43.34亿元。

近年来,海外业务对光明乳业业绩的贡献有目共睹。2020年至今,该业务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势头。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实现营收38.61亿元,再度刷新同期最好成绩。即便如此,市场仍旧质疑,新莱特是否值得光明乳业屡屡施出援手?有投资者甚至在上证e互动平台发问,新莱特连年亏损,追加投资后,公司“有何措施能提升海外投资公司的盈利能力”?

对于外界的担忧,光明乳业在上述回函中表示,两次“输血”后,公司董事会又审议同意“新莱特向银团申请融资额度4.5亿新西兰元”,目前上述事项已经完成。

“三项措施已经有效化解新莱特的债务问题。”公司方面向记者强调,“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海外业务板块,持续通过降低新莱特财务杠杆、严控各项费用以及稳定客户关系等措施,提升经营业绩。”

“海外业务亏损属于临时现象。”在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新莱特的经营困局或与国内生乳价格下行带来的奶粉价格走低,以及新西兰元升值带来的进口成本增加有关,“从长期看,当风险充分释放后,海外业务依然具备成本低、原料供应稳定等优势。”

低温奶业务遭遇强敌环伺

不知是不是海外业务牵扯了光明乳业过多的精力,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主阵地上海的营收出现滑坡。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在上海地区实现营收37.48亿元,较2023年同期下滑了2.28亿元,而公司2023年在该地区的营收就已出现下降趋势。

光明乳业在上海地区的业务有个重要杀手锏,即以巴氏奶、超巴奶为代表的低温奶产品。因为对新鲜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这类产品对配送速度以及供应链有着严格的规定。在这方面,扎根于上海的光明乳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这种优势所形成的业绩转化能力似乎正在减弱。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前7个月,全国线下低温鲜奶市场整体销售额为45.1亿元,同比下滑6.9%。

“近年来的常温奶价格战所产生的波动,已经影响到低温奶市场。”宋亮表示,“经历价格战后,消费者在购买奶制品时,通常不会特意区分常温奶和低温奶,往往是什么便宜就买什么,这就使得价格更低的常温奶挤占了低温奶市场。”

越来越多的乳业玩家加速进入低温奶市场。传统品牌中,蒙牛乳业推出“每日鲜语”,伊利股份创立了“金典”,君乐宝则凭借“悦鲜活”开疆拓土,而新势力品牌“认养一头牛”也在一旁虎视眈眈。相关产品在华东地区的销售渠道中变得越来越常见。

新参与者众,旧对手也加强了攻势。2024年以来,新乳业以“鲜”为战略核心,四处“攻城略地”,前6个月其高端鲜奶品牌“朝日唯品”营收同比增长约为15%。

“朝日唯品”已把目光盯向光明乳业的大本营,该品牌借助的发展势头则是近年来在上海掀起的精品咖啡热,其位于上海安福路1号的线下体验空间,已成为一扇直接触达当地消费者的重要“窗口”。

伴随着“朝日唯品”的业绩向上,新乳业的华东地区营收正不断走高,2024年上半年,公司相关业务营收已达15.03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6.46亿元,增长了132.66%。

“在常温奶领域,‘伊利’和‘蒙牛’的优势太大。”在宋亮看来,越来越多的乳企盯紧低温奶赛道,其实是对成本和自身实力综合考量后的结果,“算是一种扬长避短”。

面对上述局面,摆在光明乳业面前的是一道并不好解的题。对此,宋亮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尝试破局,做增量的代价太大。区域性乳企不妨发挥好供应链的优势,利用好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坚持做好大单品。”而在这“三好”策略之外,“降本增效也十分重要,核心就是守住业务基本盘。”宋亮进一步强调。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光明乳业回复记者:“公司将继续坚持‘稳固上海,做强华东,优化全国’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稳健推进各项创新举措,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本文首发大众证券报,作者|陈陟)

最令市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8月,光明乳业对外披露,拟通过子公司光明乳业控股参与新莱特定增的方式向后者“输血”,以用于偿还新莱特的到期债务。

19家A股上市乳企交出了三季报答卷。今年前9个月,仅有4家乳业上市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超过六成上市乳企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曾经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光环的光明乳业(600597)交出了一张营利双降的成绩单,而前三季度1.16亿元的盈利水平,甚至不如公司2010年同期的表现。

从光明乳业第三季度的数据看,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2.66%,今年以来已是三连降(单季度同比下降)。同时,其归母净利润在今年第三季度亏损了1.64亿元。

这家头部乳企究竟怎么了?

2.87亿元资产减值拖累盈利表现

“主要是本报告期海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计提资产减值及经营亏损。”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光明乳业在财报中进行了解释。根据公司随后发布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其对相关资产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约为2.87亿元。

海外子公司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在光明乳业对《大众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回函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其回应称:“公司下属子公司新莱特受本土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增加,前期投资项目集中转固、北岛资产组减值等影响,亏损较大,继而对公司利润影响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名叫新莱特的公司是一家乳品原料供应商,于2010年被光明乳业收购了部分股权,随后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地上市。今年以来,新莱特多次出现在光明乳业的公告中。最令市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8月,光明乳业对外披露,拟通过子公司光明乳业控股参与新莱特定增的方式向后者“输血”,以用于偿还新莱特的到期债务。这笔定增金额高达1.85亿新西兰元,按照公告当天的汇率计算,光明乳业将为此付出约8亿元人民币。

约一个半月后,光明乳业便完成了上述定增动作。相关公告显示,定增完成后,光明乳业控股对新莱特的持股比例已从39.01%升至65.25%。

这次“输血”引来市场热议。一方面,光明乳业控股0.60新西兰元/股的定增价要高出另一定增对象a2(新西兰乳企)的定增价约四成;另一方面,光明乳业控股的定增价较之新莱特8月中旬以及10月8日的股价均有较大幅度的溢价。

更关键的是,就在今年6月,光明乳业刚刚通过子公司光明乳业国际向新莱特提供了1.3亿新西兰元的贷款,换算成人民币,短短几个月,其向新莱特的“输血”金额或已超过13亿元。

今年上半年,新莱特的营收为38.74亿元,净利润亏损1.4亿元,而在2023年,其亏损金额高达2.96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新莱特资产负债率仍在58%附近徘徊,负债总额高达43.34亿元。

近年来,海外业务对光明乳业业绩的贡献有目共睹。2020年至今,该业务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势头。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实现营收38.61亿元,再度刷新同期最好成绩。即便如此,市场仍旧质疑,新莱特是否值得光明乳业屡屡施出援手?有投资者甚至在上证e互动平台发问,新莱特连年亏损,追加投资后,公司“有何措施能提升海外投资公司的盈利能力”?

对于外界的担忧,光明乳业在上述回函中表示,两次“输血”后,公司董事会又审议同意“新莱特向银团申请融资额度4.5亿新西兰元”,目前上述事项已经完成。

“三项措施已经有效化解新莱特的债务问题。”公司方面向记者强调,“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海外业务板块,持续通过降低新莱特财务杠杆、严控各项费用以及稳定客户关系等措施,提升经营业绩。”

“海外业务亏损属于临时现象。”在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新莱特的经营困局或与国内生乳价格下行带来的奶粉价格走低,以及新西兰元升值带来的进口成本增加有关,“从长期看,当风险充分释放后,海外业务依然具备成本低、原料供应稳定等优势。”

低温奶业务遭遇强敌环伺

不知是不是海外业务牵扯了光明乳业过多的精力,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主阵地上海的营收出现滑坡。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在上海地区实现营收37.48亿元,较2023年同期下滑了2.28亿元,而公司2023年在该地区的营收就已出现下降趋势。

光明乳业在上海地区的业务有个重要杀手锏,即以巴氏奶、超巴奶为代表的低温奶产品。因为对新鲜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这类产品对配送速度以及供应链有着严格的规定。在这方面,扎根于上海的光明乳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这种优势所形成的业绩转化能力似乎正在减弱。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前7个月,全国线下低温鲜奶市场整体销售额为45.1亿元,同比下滑6.9%。

“近年来的常温奶价格战所产生的波动,已经影响到低温奶市场。”宋亮表示,“经历价格战后,消费者在购买奶制品时,通常不会特意区分常温奶和低温奶,往往是什么便宜就买什么,这就使得价格更低的常温奶挤占了低温奶市场。”

越来越多的乳业玩家加速进入低温奶市场。传统品牌中,蒙牛乳业推出“每日鲜语”,伊利股份创立了“金典”,君乐宝则凭借“悦鲜活”开疆拓土,而新势力品牌“认养一头牛”也在一旁虎视眈眈。相关产品在华东地区的销售渠道中变得越来越常见。

新参与者众,旧对手也加强了攻势。2024年以来,新乳业以“鲜”为战略核心,四处“攻城略地”,前6个月其高端鲜奶品牌“朝日唯品”营收同比增长约为15%。

“朝日唯品”已把目光盯向光明乳业的大本营,该品牌借助的发展势头则是近年来在上海掀起的精品咖啡热,其位于上海安福路1号的线下体验空间,已成为一扇直接触达当地消费者的重要“窗口”。

伴随着“朝日唯品”的业绩向上,新乳业的华东地区营收正不断走高,2024年上半年,公司相关业务营收已达15.03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6.46亿元,增长了132.66%。

“在常温奶领域,‘伊利’和‘蒙牛’的优势太大。”在宋亮看来,越来越多的乳企盯紧低温奶赛道,其实是对成本和自身实力综合考量后的结果,“算是一种扬长避短”。

面对上述局面,摆在光明乳业面前的是一道并不好解的题。对此,宋亮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尝试破局,做增量的代价太大。区域性乳企不妨发挥好供应链的优势,利用好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坚持做好大单品。”而在这“三好”策略之外,“降本增效也十分重要,核心就是守住业务基本盘。”宋亮进一步强调。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光明乳业回复记者:“公司将继续坚持‘稳固上海,做强华东,优化全国’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稳健推进各项创新举措,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本文首发大众证券报,作者|陈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