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3.61万亿元!沪市公司交卷

券商中国

4周前

各方面信息显示,多个行业9月经营数据表现亮眼,超半数公司9月营收创三季度各月最高,近四成公司净利润创三季度各月最高。

截至2024年10月31日,沪市2265家上市公司完成2024年三季报披露。数据显示,存量和增量政策渐次落地、协同发力,上市公司主动作为、提质增效,沪市整体经营业绩边际改善,重新步入上升轨道,佐证了国民经济运行筑底企稳的向好态势。

2024年前三季度,沪市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48万亿元,同比微降1.2%;实现净利润3.61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8%、2.2%,增速较上半年由负转正,重拾增长。

业绩边际改善

分季度看,第三季度边际修复态势明显,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3%、7.8%,高于第二季度同比7.3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环比分别增长5.6%、4.6%。社会服务、非银金融、农林牧渔、有色金属、电子、汽车等行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较大,建筑材料、房地产、计算机、商贸零售等行业前三季度同比降幅收窄,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电力设备等行业第三季度环比增幅较为明显。

各方面信息显示,多个行业9月经营数据表现亮眼,超半数公司9月营收创三季度各月最高,近四成公司净利润创三季度各月最高。

民企止跌回稳。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5%,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5%、环比增长2.4%;净利润同比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同比降幅收窄5.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2.8%。央国企稳中有进。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1%、4.4%。

良好业绩带动现金分红再创新高,88家公司推出三季报分红方案,同比增长近4倍;现金分红总额超90亿元,同比增长80%,更多投资者有望在春节前拿到真金白银回报。

宏观政策推动企业经营向好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不断发力,上市公司也受益颇多。特别是三季度以来,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显效。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活力,汽车、家电等重点消费品销量增幅明显。汽车行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7%,5家乘用车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1%。其中新能源汽车带动效应突出,广汽集团、上汽集团、长城汽车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幅;赛力斯大幅扭亏,前三季度累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64%。

家电方面,海尔智家三季度终端零售逐月改善,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5%;石头科技多款新品上市,带动营收同比增长23%;海信视像以大屏化高端化持续升级产品结构,第三季度收入利润环比均实现大幅增长。

外贸政策接续落地,出口积极因素累积增多。长城汽车前三季度海外销售已超过2023年全年海外销量,高价值车型销量占比稳步提升。宇通客车前三季度新能源客车出口同比增长50%,累计出口超6000辆。

一批电子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合作愈加深入,韦尔股份、长电科技等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均达七成以上,斯达半导在欧洲一线品牌实现车规级IGBT模块的大批量交付。

科创板公司以产品出口、技术输出开拓海外市场新增长极,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余家创新药公司与海外药企达成约30项License-out授权合作,前三季度体外诊断公司15项产品在海外市场获准注册。

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工程机械、轨交设备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增长10%、3%;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绿色转型加快,船舶公司生产订单饱满,航海装备净利润大幅增长35%。

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更新改造,商用车、物流设施投资环比增长82%、26%;旅游景区、文娱设施加快更新换代,投资同比增长11%、28%。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发行使用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铁路运输、公用事业、煤炭前三季度投资增速分别为14%、13%、19%。   

资本市场也受益于一揽子增量政策。回购增持再贷款、互换便利工具等系列新政落地后,已有39家次公司披露利用专项贷款进行回购增持,回购增持专项贷款规模近百亿元。

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等13家券商获证监会关于参与互换便利业务的复函,永安期货股东财通证券完成首批国债的换入操作,财通证券表示后续将使用互换便利获得的资金进一步增持股票和股票ETF,发挥金融机构稳市场作用。

现金流显著改善

三季度以来,在国务院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沪市实体企业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降幅较上半年大幅收窄2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净流入1.22万亿元,同比增长8.6%,环比增幅高达23.1%。业绩“含金量”明显提升。

实体企业第三季度销售现金流覆盖营收1.05倍,同比、环比均呈现改善趋势;净利润现金含量2.07倍,同比、环比分别增加0.33倍、0.52倍。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58.66%,较半年度末下降0.24个百分点。多个行业三季度现金流增幅较大。

一方面,回款状况有所改善。建筑装饰行业加强应收账款回收,收现比达1.11倍,环比提升0.36倍,经营性现金净流入225亿元,同环比均实现由负转正,行业内超五成公司实现净流入。石油石化、机械设备、通信行业加大现金管控力度,现金净流入环比增长16%、575%、27%。

另一方面,业绩提升驱动现金流增长。受益于下游工业生产和消费持续复苏,电力设备、公用事业、社会服务行业经营性现金净流入环比增长31%、47%、55%;有色金属行业同环比大幅增长48%、23%。

ETF持续加仓

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型基金成为规模增长“主力军”,市场活跃度再上新台阶。

截至10月底,沪市ETF规模约2.6万亿元、成交额约22万亿元,非货币ETF净流入近79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ETF日均成交额和总规模分别稳居亚洲第1、第2位。

与此同时,宽基旗舰产品不断涌现。截至10月底,沪市权益ETF规模约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1%,宽基ETF总规模1.6万亿元,占权益ETF的77%。沪深300ETF产品已成为境内规模最大的ETF品种,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其中沪市产品占比超八成。

科创板指数、产品投资生态渐成形。今年以来,科创板共推出科创200、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等9条指数,科创板指数总数已达25条,构建了覆盖规模、主题、策略等类别的科创板指数体系,为中长期资金提供多元投资选项,引导资金支持“硬科技”发展。截至10月底,科创指数境内外产品规模近29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70%,其中科创50指数境内外产品规模近22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40%。

中长期资金投资规模和比例进一步提升。截至三季度末,机构投资者持有沪市公司流通股市值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较半年度末增长13%,占总市值比重近八成,其中基金类投资者持有市值达5万亿元,同比增长12%、较半年度末增长20%,占总市值比重为10%。

同时,央国企估值迎来重塑机遇。年初以来,沪市央企整体市盈率从8.89倍上涨至10.83倍、市净率从0.82倍上涨至1.03倍,国有企业整体市盈率从10.21倍上升至12.16倍、市净率从0.92倍上升至1.11倍。

责编:汪云鹏

校对:姚远

百万用户都在看

任正非,最新发声!

5000亿元!央行新工具,落地!

百人代表团见证历史!沙特投资港股ETF,今天挂牌

A股大数据!85%个股进入牛市,什么信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各方面信息显示,多个行业9月经营数据表现亮眼,超半数公司9月营收创三季度各月最高,近四成公司净利润创三季度各月最高。

截至2024年10月31日,沪市2265家上市公司完成2024年三季报披露。数据显示,存量和增量政策渐次落地、协同发力,上市公司主动作为、提质增效,沪市整体经营业绩边际改善,重新步入上升轨道,佐证了国民经济运行筑底企稳的向好态势。

2024年前三季度,沪市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48万亿元,同比微降1.2%;实现净利润3.61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8%、2.2%,增速较上半年由负转正,重拾增长。

业绩边际改善

分季度看,第三季度边际修复态势明显,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3%、7.8%,高于第二季度同比7.3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环比分别增长5.6%、4.6%。社会服务、非银金融、农林牧渔、有色金属、电子、汽车等行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较大,建筑材料、房地产、计算机、商贸零售等行业前三季度同比降幅收窄,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电力设备等行业第三季度环比增幅较为明显。

各方面信息显示,多个行业9月经营数据表现亮眼,超半数公司9月营收创三季度各月最高,近四成公司净利润创三季度各月最高。

民企止跌回稳。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5%,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5%、环比增长2.4%;净利润同比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同比降幅收窄5.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2.8%。央国企稳中有进。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1%、4.4%。

良好业绩带动现金分红再创新高,88家公司推出三季报分红方案,同比增长近4倍;现金分红总额超90亿元,同比增长80%,更多投资者有望在春节前拿到真金白银回报。

宏观政策推动企业经营向好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不断发力,上市公司也受益颇多。特别是三季度以来,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显效。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活力,汽车、家电等重点消费品销量增幅明显。汽车行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7%,5家乘用车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1%。其中新能源汽车带动效应突出,广汽集团、上汽集团、长城汽车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幅;赛力斯大幅扭亏,前三季度累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64%。

家电方面,海尔智家三季度终端零售逐月改善,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5%;石头科技多款新品上市,带动营收同比增长23%;海信视像以大屏化高端化持续升级产品结构,第三季度收入利润环比均实现大幅增长。

外贸政策接续落地,出口积极因素累积增多。长城汽车前三季度海外销售已超过2023年全年海外销量,高价值车型销量占比稳步提升。宇通客车前三季度新能源客车出口同比增长50%,累计出口超6000辆。

一批电子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合作愈加深入,韦尔股份、长电科技等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均达七成以上,斯达半导在欧洲一线品牌实现车规级IGBT模块的大批量交付。

科创板公司以产品出口、技术输出开拓海外市场新增长极,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余家创新药公司与海外药企达成约30项License-out授权合作,前三季度体外诊断公司15项产品在海外市场获准注册。

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工程机械、轨交设备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增长10%、3%;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绿色转型加快,船舶公司生产订单饱满,航海装备净利润大幅增长35%。

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更新改造,商用车、物流设施投资环比增长82%、26%;旅游景区、文娱设施加快更新换代,投资同比增长11%、28%。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发行使用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铁路运输、公用事业、煤炭前三季度投资增速分别为14%、13%、19%。   

资本市场也受益于一揽子增量政策。回购增持再贷款、互换便利工具等系列新政落地后,已有39家次公司披露利用专项贷款进行回购增持,回购增持专项贷款规模近百亿元。

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等13家券商获证监会关于参与互换便利业务的复函,永安期货股东财通证券完成首批国债的换入操作,财通证券表示后续将使用互换便利获得的资金进一步增持股票和股票ETF,发挥金融机构稳市场作用。

现金流显著改善

三季度以来,在国务院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沪市实体企业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降幅较上半年大幅收窄2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净流入1.22万亿元,同比增长8.6%,环比增幅高达23.1%。业绩“含金量”明显提升。

实体企业第三季度销售现金流覆盖营收1.05倍,同比、环比均呈现改善趋势;净利润现金含量2.07倍,同比、环比分别增加0.33倍、0.52倍。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58.66%,较半年度末下降0.24个百分点。多个行业三季度现金流增幅较大。

一方面,回款状况有所改善。建筑装饰行业加强应收账款回收,收现比达1.11倍,环比提升0.36倍,经营性现金净流入225亿元,同环比均实现由负转正,行业内超五成公司实现净流入。石油石化、机械设备、通信行业加大现金管控力度,现金净流入环比增长16%、575%、27%。

另一方面,业绩提升驱动现金流增长。受益于下游工业生产和消费持续复苏,电力设备、公用事业、社会服务行业经营性现金净流入环比增长31%、47%、55%;有色金属行业同环比大幅增长48%、23%。

ETF持续加仓

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型基金成为规模增长“主力军”,市场活跃度再上新台阶。

截至10月底,沪市ETF规模约2.6万亿元、成交额约22万亿元,非货币ETF净流入近79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ETF日均成交额和总规模分别稳居亚洲第1、第2位。

与此同时,宽基旗舰产品不断涌现。截至10月底,沪市权益ETF规模约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1%,宽基ETF总规模1.6万亿元,占权益ETF的77%。沪深300ETF产品已成为境内规模最大的ETF品种,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其中沪市产品占比超八成。

科创板指数、产品投资生态渐成形。今年以来,科创板共推出科创200、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等9条指数,科创板指数总数已达25条,构建了覆盖规模、主题、策略等类别的科创板指数体系,为中长期资金提供多元投资选项,引导资金支持“硬科技”发展。截至10月底,科创指数境内外产品规模近29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70%,其中科创50指数境内外产品规模近22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40%。

中长期资金投资规模和比例进一步提升。截至三季度末,机构投资者持有沪市公司流通股市值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较半年度末增长13%,占总市值比重近八成,其中基金类投资者持有市值达5万亿元,同比增长12%、较半年度末增长20%,占总市值比重为10%。

同时,央国企估值迎来重塑机遇。年初以来,沪市央企整体市盈率从8.89倍上涨至10.83倍、市净率从0.82倍上涨至1.03倍,国有企业整体市盈率从10.21倍上升至12.16倍、市净率从0.92倍上升至1.11倍。

责编:汪云鹏

校对:姚远

百万用户都在看

任正非,最新发声!

5000亿元!央行新工具,落地!

百人代表团见证历史!沙特投资港股ETF,今天挂牌

A股大数据!85%个股进入牛市,什么信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