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股市“组合拳”加速落地 市场内在稳定性不断增强

中国日报网

2周前

业内人士表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探索推出更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有利于支持保险资金克服绩效考核、会计核算、偿付能力监管等方面入市障碍,推动提高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的规模和比例,增强投资行为稳定性,增厚长期收益。

本报记者 吴晓璐

9月24日,“一行一局一会”在国新办举办的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一揽子政策举措,一个月以来多项举措相继落地。其中,“并购六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市值管理指引以及央行创设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等稳股市政策“组合拳”加速落地,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境内外投资者预期。

最近一个月,内外资持续流入,A股市场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3日,近一个月A股日均成交量1630.12亿股,环比增长156.18%,日均成交额1.89万亿元,环比增长231.69%。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方面,监管部门将发布市值管理指引并推动其落地,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引导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开展高质量并购。在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方面,将推动险资、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鼓励企业年金基金根据持有人不同年龄和风险偏好探索开展不同类型的差异化投资;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等,推动长期增量资金入市,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并购六条”激发市场热情

重大重组计划接踵而至

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4日,一个月内21家A股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并购标的大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从支付工具来看,富乐德、晶丰明源2家公司还引入了定向可转债。

“‘并购六条’有效激发了市场并购热情,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案例明显增多。”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涌现的并购重组案例中,跨界并购案例成为一大亮点,这有助于企业突破行业壁垒,获取新技术、新市场和新资源,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杨超认为,为了进一步完善或明确政策效果,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保并购重组的质量,避免盲目跨界和炒作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其次,加强对并购重组后企业整合效果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再次,进一步明确跨行业并购的标准或细则,引导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并购;最后,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其在交易撮合和专业服务方面的作用,提高并购重组质效。

《市值管理指引》出台在望

回报投资者能力将增强

9月24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市值管理指引》)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10月24日,随着征求意见结束,证监会将在修订完善后发布实施。

《市值管理指引》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提升;并明确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应当制定披露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制度;要求长期破净公司应当制定披露上市公司估值提升计划。

杨超表示,未来,随着《市值管理指引》落地实施,市场将更加注重公司长期价值和投资者回报,减少短期投机行为,从而推动市场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流入,为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A股市值管理已经正式进入政策支持与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表示,《市值管理指引》为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指明方向,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与投资价值,增强资本市场回报投资者的能力,提升A股投资吸引力。

两项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为市场提供强大流动性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同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宣布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10月20日,首批23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或控股股东已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将使用贷款资金用于回购或增持。据记者梳理,截至10月24日,已有35家公司披露回购增持贷款公告,涉及资金总额超120亿元。

10月21日,央行开展互换便利首次操作,操作金额500亿元,20家机构参与投标。此后,中金公司、国泰君安迅速落地了相关交易,完成首笔股票增持交易。

李求索表示,互换便利和回购增持再贷款,是央行首次创设的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释放了央行必要时会为资本市场提供流动性的积极信号,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互换便利融资所得资金只能投向股票市场;增持回购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两项工具均有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

推动“长钱”持续入市

市场内在稳定性将增强

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等,推动中长期资金投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

近期,中证A500指数及其挂钩产品受到市场追捧,首批10只中证A500ETF正式申报后仅1天就获批,并于10月15日上市。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首批10只中证A500ETF份额较上市时均出现增长,其中,国泰中证A500ETF份额达到106.85亿份。目前,还有多只中证A500场外指数基金获批,即将开售。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出:“要加快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分类施策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杨超认为,推动《指导意见》落地重点包括优化权益类基金产品注册,推动宽基ETF等指数化产品创新,通过适时推出更多包括创业板、科创板等中小盘ETF基金产品;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稳步降低综合费率,以更好地让利投资者;支持社保、险资等“长钱”投资,全面落实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政策将加大鼓励企业年金基金根据持有人不同年龄和风险偏好探索开展不同类型的差异化投资。

“不同类型长线资金在影响市场资金面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作用,其中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入市节奏和规模与市场行情相关,其部分产品作为长期资金作用的发挥可能有赖于未来投研能力与投资理念的优化;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这类典型长期资金,有望在政策引导下持续稳步提升其投资A股的规模与比例。”李求索表示。

此外,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在首只保险私募证券基金的基础上,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

业内人士表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探索推出更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有利于支持保险资金克服绩效考核、会计核算、偿付能力监管等方面入市障碍,推动提高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的规模和比例,增强投资行为稳定性,增厚长期收益。

【责任编辑:曹静】
业内人士表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探索推出更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有利于支持保险资金克服绩效考核、会计核算、偿付能力监管等方面入市障碍,推动提高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的规模和比例,增强投资行为稳定性,增厚长期收益。

本报记者 吴晓璐

9月24日,“一行一局一会”在国新办举办的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一揽子政策举措,一个月以来多项举措相继落地。其中,“并购六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市值管理指引以及央行创设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等稳股市政策“组合拳”加速落地,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境内外投资者预期。

最近一个月,内外资持续流入,A股市场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3日,近一个月A股日均成交量1630.12亿股,环比增长156.18%,日均成交额1.89万亿元,环比增长231.69%。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方面,监管部门将发布市值管理指引并推动其落地,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引导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开展高质量并购。在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方面,将推动险资、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鼓励企业年金基金根据持有人不同年龄和风险偏好探索开展不同类型的差异化投资;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等,推动长期增量资金入市,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并购六条”激发市场热情

重大重组计划接踵而至

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4日,一个月内21家A股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并购标的大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从支付工具来看,富乐德、晶丰明源2家公司还引入了定向可转债。

“‘并购六条’有效激发了市场并购热情,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案例明显增多。”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涌现的并购重组案例中,跨界并购案例成为一大亮点,这有助于企业突破行业壁垒,获取新技术、新市场和新资源,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杨超认为,为了进一步完善或明确政策效果,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保并购重组的质量,避免盲目跨界和炒作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其次,加强对并购重组后企业整合效果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再次,进一步明确跨行业并购的标准或细则,引导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并购;最后,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其在交易撮合和专业服务方面的作用,提高并购重组质效。

《市值管理指引》出台在望

回报投资者能力将增强

9月24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市值管理指引》)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10月24日,随着征求意见结束,证监会将在修订完善后发布实施。

《市值管理指引》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提升;并明确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应当制定披露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制度;要求长期破净公司应当制定披露上市公司估值提升计划。

杨超表示,未来,随着《市值管理指引》落地实施,市场将更加注重公司长期价值和投资者回报,减少短期投机行为,从而推动市场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流入,为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A股市值管理已经正式进入政策支持与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表示,《市值管理指引》为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指明方向,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与投资价值,增强资本市场回报投资者的能力,提升A股投资吸引力。

两项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为市场提供强大流动性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同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宣布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10月20日,首批23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或控股股东已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将使用贷款资金用于回购或增持。据记者梳理,截至10月24日,已有35家公司披露回购增持贷款公告,涉及资金总额超120亿元。

10月21日,央行开展互换便利首次操作,操作金额500亿元,20家机构参与投标。此后,中金公司、国泰君安迅速落地了相关交易,完成首笔股票增持交易。

李求索表示,互换便利和回购增持再贷款,是央行首次创设的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释放了央行必要时会为资本市场提供流动性的积极信号,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互换便利融资所得资金只能投向股票市场;增持回购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两项工具均有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

推动“长钱”持续入市

市场内在稳定性将增强

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等,推动中长期资金投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

近期,中证A500指数及其挂钩产品受到市场追捧,首批10只中证A500ETF正式申报后仅1天就获批,并于10月15日上市。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首批10只中证A500ETF份额较上市时均出现增长,其中,国泰中证A500ETF份额达到106.85亿份。目前,还有多只中证A500场外指数基金获批,即将开售。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出:“要加快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分类施策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杨超认为,推动《指导意见》落地重点包括优化权益类基金产品注册,推动宽基ETF等指数化产品创新,通过适时推出更多包括创业板、科创板等中小盘ETF基金产品;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稳步降低综合费率,以更好地让利投资者;支持社保、险资等“长钱”投资,全面落实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政策将加大鼓励企业年金基金根据持有人不同年龄和风险偏好探索开展不同类型的差异化投资。

“不同类型长线资金在影响市场资金面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作用,其中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入市节奏和规模与市场行情相关,其部分产品作为长期资金作用的发挥可能有赖于未来投研能力与投资理念的优化;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这类典型长期资金,有望在政策引导下持续稳步提升其投资A股的规模与比例。”李求索表示。

此外,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在首只保险私募证券基金的基础上,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

业内人士表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探索推出更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有利于支持保险资金克服绩效考核、会计核算、偿付能力监管等方面入市障碍,推动提高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的规模和比例,增强投资行为稳定性,增厚长期收益。

【责任编辑:曹静】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